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一种临床常见急症,多见于老年患者。对AMI患者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尽早实现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细胞,最大限度的保护心室功能。有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影响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从而影响PCI术后心肌灌注。本研究旨在探讨胰岛素抵抗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及心功能预后的关系,探讨PCI术后心肌组织灌注不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是使发生梗死的心肌得以再灌注治疗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1]。然而急诊PCI术使冠脉再通后,仍有不少患者并发无再流或慢再流现象,表现为心肌水平再灌注不良,结果使再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了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3.
冠脉无复流现象的临床意义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AMI)主张积极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使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使缺血心肌得到充分再灌注[1].但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虽然造影显示心外膜血管已开通,但仍有10%~30%的病例心肌组织无灌注或灌注不良,即为无复流(no-reflow)现象.PCI后no-reflow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临床预后不良:心功能下降,心室扩大,重构明显,病死率增加等.因此,深入观察研究PCI后冠脉无复流现象,才能应用有效的处理方法,以使心肌组织获得再灌注,并进一步提高、完善PCI疗效.  相似文献   

4.
再灌注治疗包括药物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通过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血供和心肌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但研究发现,冠状动脉血管的再通并不意味着心肌组织的有效灌注,也不一定能够挽救缺血心肌组织。心肌无复流(no-reflow,NR)指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经PCI成功再通后,由于心肌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缺血心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溶栓后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首次AMI患者94例,发病时间均在12 h以内。36例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58例接受直接PCI治疗,并于PCI后测定心肌组织灌注分级,了解二者对AMI患者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联合PCI组PCI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 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组增多;溶栓联合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PCI后心肌组织灌注TMP 2级以上者均明显多于直接PCI组;2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溶栓联合PCI治疗AMI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微循环灌注好,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再灌注策略对前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的相关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确诊为急性前壁STEMI、符合入选标准的107例患者。依据再灌注策略的不同,分为溶栓成功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13例、溶栓失败补救PCI组12例、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PCI组)82例。收集所有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三组再灌注后微循环相关指标、再灌注后7 d及随访90 d心功能相关指标及住院期间及再灌注后9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s)发生率、再灌注后90 d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总缺血时间PPCI组<溶栓成功择期PCI组<溶栓失败补救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TIMI血流3级比例、TMPG 3级比例PPCI组高于溶栓失败补救PCI组和溶栓成功择期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再灌注后CTFC水平PPCI组低于溶栓成功择期PCI组和溶栓失败补救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再灌注后90 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明显改善,PPCI组高于溶栓成功择期PCI组和溶栓失败补救P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再灌注后9 d三组患者在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等MACEs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PCI组MACEs发生率均低于其他两组。三组患者再灌注后90 d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PCI可有效改善前壁STEMI患者术后冠脉血流水平及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且可改善心功能、降低MACEs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AMI患者340例,均行急诊PCI,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直接行PCI的1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水平(TIMI分级)、心肌灌注水平(TMP分级),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住院期间再梗死、梗死相关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发生率、30 d内的死亡率、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水平、心肌灌注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而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则明显减少;观察组在住院期间再梗死、目标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发生率、30 d内的死亡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减少慢血流、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近期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的首选治疗方案。然而,成功地开通心外膜冠状动脉并不意味着心肌组织得到有效的血流灌注,即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PCI术无复流现象的患者临床预后差、病死率高,故有效地改善梗死区域的心肌组织灌注,有利于提高无复流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目前已证实,冠脉内应用腺苷、硝普钠、替罗非班、尼克地尔、维拉帕米及口服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地改善无复流现象的组织灌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发生无复流的患者血浆中过氧亚硝酸阴离子变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因A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根据PCI术后造影结果 分为无复流组和正常血流组,均为22例.所有入选者术前及术后24 h、72 h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测定,并行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中硝基化酪氨酸(NT)变化.记录一般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指标.结果无复流组在发病到再灌注时间上明显长于正常血流组(P<0.05),在Q波型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病变,PCI前TIMI血流≤1级等方面明显多于正常血流组(P<0.05);正常血流组患者梗死前心绞痛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复流组(P<0.05).无复流组NT在术后24 h高于正常血流组(P<0.05).发病到再灌注时间,Q波型梗死,PCI前TIMI血流≤1级,弥漫性病变是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而梗死前心绞痛为保护性因子.结论 与无复流发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因素有发病到再灌注时间,Q波型梗死,弥漫性病变和PCI前TIMI血流≤1级;而梗死前心绞痛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重视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冠状动脉 (冠脉 )微循环在心肌的血供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 ,虽然心脏表面的冠脉通畅 ,但由于肥厚的心肌中血管密度减低和微血管重塑 ,可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功能不全。再如有些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虽然通过血流重建治疗使梗死相关冠脉开通 ,但由于相关的冠脉微循环出现无再流 (no reflow)现象 ,使近期和远期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 ;相反 ,有些AMI患者虽然相关冠脉仍闭塞 ,但其灌注区的心肌微循环却可由侧支循环得到灌注 ,使抬高的ST段下降。因此 ,在继续积极探讨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急性心肌梗死且急诊行PCI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与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所需时间、IRA是否完全闭塞及梗死面积大小的之间的关系。结果 125例患者中85例发生RA(68%)。梗死6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6~12h开通者(p<0.05)。完全闭塞组RA发生率总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次全闭塞组RA发生率(p<0.05)。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与局限性心肌梗死RA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MI患者直接PCI后RA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与IRA病变程度、发病至开通IRA时间明确相关,与梗死面积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PCI)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112例,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种类、再灌注心律失常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以及与发病至冠脉再通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STEMI急诊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8.21%。前降支闭塞引起的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快速型心律失常为主,右冠状动脉及回旋支闭塞以缓慢型心律失常为主。梗死后6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6h以上开通者(P〈0.05)。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是STEMI患者行急诊PCI的常见并发症,其类型与梗死相关动脉及冠脉再通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李荣霞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390-4392
目的 对比研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静脉溶栓、一般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290例老年AMI患者分为急诊PCI组170例,静脉溶栓组37例,一般治疗组83例,比较3组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ACE,包括再梗死、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等)发生率.结果 急诊PCI升高LVEF值;明显降低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P<0.05).结论 急诊PCI老年AMI能安全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及时灌注缺血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状态不良的发生率及其对近、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96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心电图,以ST段回落程度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心肌灌注(TMP)分级等指标评估心肌再灌注状态.患者分为4组:A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为Ⅲ级;B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为Ⅲ级;C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Ⅱ级;D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Ⅱ级.以A组代表心肌灌注状态良好者,D组代表心肌灌注状态不良者.分析心肌再灌注不良患者的发生率及其对近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STEMI急诊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达到TIMIⅢ级而TMP分级为Ⅱ级以下者占27.3%(237/964),心电图ST段回落小于50%者占30.6%(266/964).11.31%(109/964)的患者发生远端栓塞.A组占总例数的48.9%(425/964),D组占总例数的10.5%(91/964).与A组比较,D组患者在住院期间(RR=64.63,P<0.01)以及随访期间(RR=11.69,P<0.01)均有较高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风险.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后不到50%的患者心肌再灌注良好,心肌再灌注状态与近、远期临床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肌水平无再流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心肌水平无再流的危险因素.方法:58例因首次AMI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患者,在术后48 h接受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查,评价心肌水平血流灌注.比较发生心肌无再流和有再流的患者在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上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心肌水平无再流的危险因素.结果:17例(29.3%)判断为心肌水平无再流.与心肌水平有再流的患者比较,发生心肌水平无再流者前壁心肌梗死的比例显著较高,入院时血糖水平显著较高,肌酸激酶(CK)峰值显著较高,单支血管病变的比例较高,球囊扩张后罪犯血管血流达到TIMI 3级的比例较低,有梗死前心绞痛的比例较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也较低.多因素分析示缺乏梗死前心绞痛、入院时血糖水平高、CK峰值高是发生心肌水平无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乏梗死前心绞痛、入院时血糖高、CK峰值高的AMI患者是直接PCI术后发生心肌水平无再流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中,评价国产左旋卡尼汀(L-carnitine,L-CN)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连续入选发病12h内ST段抬高AMI接受PCI的患者42例,随机分L-CN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TMP分级、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心电图ST段回落>5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射血分数(LVEF)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CN治疗组CK-MB峰值明显减低,达峰时间提前;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的比例明显减少;术后1h ST段回落>50%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多;术后3个月时LVEDD仅轻度增大,LVEF显著升高。结论左旋卡尼汀对A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具有抑制再灌注损伤、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室重构等多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28例急诊PC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将发生电风暴的患者纳入电风暴组,未发生电风暴的患者纳入对照组.电风暴定义为24 h内自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2次,需要紧急治疗者(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电复律或电除颤).结果 228例急诊PCI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39例,发生率为17.1%.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电风暴发生率分别为55.6%、23.7%、12.4%和0.电风暴组的年龄、梗死相关动脉直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3、0.012、0.036、0.018、0.001、0.049).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越高,电风暴发生率越低.而性别、收缩压、舒张压、随机血糖、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梗死相关动脉直径(OR:2.381,95%CI:1.127~5.028,P=0.023)、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血流,TIMI分级(OR:4.744,95%CI:1.773~12.691,P=0.002)、再灌注心律失常(OR:12.680,95%CI:4.360~36.879,P:0.000)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急诊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最常见于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直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是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发病6~12 h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再流的影响. 方法:将症状发生至急诊PCI 6~12 h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记录两组基础临床情况、PCI后无再流、心力衰竭、住院期间及术后180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梗死相关动脉(IRA)PCI后TIMI 3级血流发生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PCI前IRA TIMI 3级血流、术后梗死区心肌灌注分级(TMP)3级明显增加,无再流发生率降低(P<0.05).心力衰竭减少27.4%,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相似,但于术后180 d降低10.85%(P<0.05). 结论:急诊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发病6~12 h的STEMI患者,可进一步减少无再流发生,提高心肌灌注,并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心肌梗死后晚期再灌注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He YP  Wei M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146-1149
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实现再灌注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重要的治疗策略。不论是采用机械性[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还是药物溶栓的方法,均能有效地挽救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左室功能,进而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目前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且作为指导临床实践的指南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技术的开展及推广,“无再流现象”(no reflowphenomenon)也日益受到介入操作者的关注,人们对其发生的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定义冠状动脉“无再流现象”是Kloner等[1] 在1974年犬的实验中发现并首先提出的,现今“无再流现象”是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经充分扩张后仍缺乏有效血流灌注。冠状动脉造影上表现为病变部位远端无血流或血流≤T1MI 1级;心肌声学造影(MCE)表现为冠状动脉造影即使达TIMI 3级血流,但局部心肌微循环无灌注或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