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总结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 OWHTO 临床应用、疗效与并发症、技术对比及手术技巧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OWHTO 是治疗由于膝关节内翻导致的轻中度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该方法通过截骨矫形将下肢力线调整至无病变的外侧间室,延缓膝关节内侧间室的损伤进程,推迟甚至避免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OWHTO 具有手术切口小、动态调整下肢力线、精确矫正畸形、术后康复迅速的优势。结论随着手术器械及手术技术的发展,OWHTO 再次广泛用于临床。OWHTO 技术可解决骨关节炎的疼痛症状,矫正胫骨内翻畸形并重建下肢力线,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入路与传统跗骨窦入路治疗 SandersⅡ~Ⅲ 型跟骨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5 年 1 月—2017 年 8 月符合选择标准的 53 例 SandersⅡ~Ⅲ 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1 例,采用从腓骨长短肌腱下方暴露距下关节后对骨折复位的改良跗骨窦入路)和对照组(32 例,采用传统跗骨窦入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 Böhler 角、Gissane 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 Böhler 角、Gissane 角及术后角度改善值;并使用 VAS 评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 量表)评价疗效。 结果53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17 个月。术后未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失败、骨折畸形愈合等;所有患者均未行二期关节融合手术。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P=0.77)。两组术后 2 d Böhler 角、Gissane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术后 2 d Böhler 角、Gissane 角及改善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 24 h 及 1 年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 24 h 及 1 年两组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 1 年 AOF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P=0.15);但观察组术后 1 年 SF-36 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08,P=0.04)。末次随访时,观察组 2 例、对照组 8 例患者出现距下关节僵硬或疼痛,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P=0.16)。 结论采用改良跗骨窦入路治疗 SandersⅡ~Ⅲ 型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直视下复位清晰、复位固定可靠、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治疗及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陈旧性跟骨骨折治疗的相关文献,从病理解剖、分型、手术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陈旧性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解剖改变是多方面的,因此其手术治疗方法呈多样性。除经典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融合及截骨矫形术式外,微创技术、外固定支架、3-D 打印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也得到越来越多关注。结论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最佳治疗策略尚无定论,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个体化治疗仍值得更深入研究,对于早期陈旧性跟骨骨折以及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提高对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认识。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文献,从微创治疗的复位及固定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骨盆复位架可能是骨盆微创复位的有效辅助手段,骨盆前环的固定方法有螺钉固定技术、支架固定技术和钢板固定技术。结论一种固定方式不能适用于所有骨盆前环骨折类型,应根据骨折类型及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固定方式,以期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老年髋部骨折主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及粗隆骨折),总结手术方法及内固定物选择标准以及临床应用现状。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老年股骨颈骨折以及粗隆骨折治疗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若无特殊手术禁忌证,65 岁以下患者建议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或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65~80 岁患者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身体情况相对较差的高龄患者可选择半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稳定型骨折可选用 DHS 或第 3 代 Gamma 钉;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骨折,可根据骨折类型、骨质情况等选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粗隆顺行髓内钉等髓内固定系统以及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等髓外固定系统;高龄粉碎性股骨粗隆骨折建议行髋关节置换。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治疗应结合骨折类型及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及内固定物,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9 年 9 月—2016 年 3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150 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51 例采用闭合复位 PFNA 内固定(A 组),53 例采用切开复位 LCP 内固定(B 组),46 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C 组)。3 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伤后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及合并内科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 3 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髋关节 Harris 评分。 结果3 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 A 组随访时间为 12~23 个月,平均 18.6 个月;B 组为 12~25 个月,平均 19.0 个月;C 组为 12~24 个月,平均 18.9 个月。A 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 B、C 组(P<0.05);C 组仅手术时间较 B 组缩短(P<0.05),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C 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显著短于 A、B 组,A 组短于 B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A 组 11 例(21.6%)、B 组 14 例(26.4%)、C 组 2 例(4.3%)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C 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 A、B 组(P<0.05),A、B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患者术后 12 个月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FNA、LCP 内固定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三者相比,PFNA 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操作简便的优势,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能早期负重、缩短卧床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建议选择 PFNA 内固定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疗效。方法2014 年 6 月–2016 年 6 月,采用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 38 例髌骨横形骨折患者。男 24 例,女 14 例;年龄 26~64 岁,平均 4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6 例,摔伤 3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2~8 d,平均 5 d。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4.3±8.4)分,Lysholm 评分为(44.5±7.2)分,膝关节活动度为(62±12)°。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局部异物刺激反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2 d X 线片检查示,髌骨骨折均达满意复位与稳定固定。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6 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2~4 个月,平均 3 个月。末次随访,参照 Böstman 评分标准评定:优 36 例、良 2 例,优良率达 100%。VAS 评分为(10.2±6.6)分、Lysholm 评分为(93.1±6.4)分、膝关节活动度为(124±1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759,P=0.000;t=31.099,P=0.000;t=20.727,P=0.000)。 结论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等优点,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均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理念的变化与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历程。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时间轴的顺序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理念、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式经历了保守治疗到手术治疗的转变,手术治疗分为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两种方式,髓内固定因微创和生物力学的优势而逐渐成为主要治疗方式。但目前的髓内固定系统仍不能实现重建股骨近端内侧皮质支撑,所以在不稳定型骨折治疗方面仍有失败风险。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变革与发展,是临床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认识不断深入以及生物力学理论不断深化的结果。内固定器械将依据完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支撑和二次稳定的治疗原则更新迭代,最终实现提高骨折治疗成功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骨盆 CT 三维重建,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系,分析骨盆骨折的三轴移位方式并建立复位原则。方法纳入 2015 年 6 月-2016 年 5 月正常骨盆 CT 数据 21 例,建立均值骨盆三维模型,以髂前下棘中点为原点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轴,并基于此坐标系统建立一种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对临床中 2012 年 1 月—2016 年 5 月收治的 55 例骨盆骨折患者(男 29 例,女 26 例;年龄 11~66 岁,平均 35.6 岁),根据上述三轴移位方式分类方法,按逆向复位原则行闭合或切开复位,运用空心螺钉、钢板或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评估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的临床指导价值。结果根据三轴原理,将骨盆骨折移位分为 x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y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z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纳入骨盆骨折患者的手术切口平均 7.1 cm;复位时间平均 12.2 min;受辐射时间平均 55.3 s;螺钉植入时间平均 27.2 min,术后骨盆 X 线片或三维 CT 显示所有骨盆骨折复位良好,螺钉钢板植入无误;术中失血量平均 96.5 mL;手术时间平均 2.1 h;住院时间平均 18.7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53 个月,平均 16.7 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 Matta 评分标准,获优 39 例,良 13 例,可 3 例,优良率 94.55%。结论基于骨盆三轴立体坐标轴的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能简便、精确表示患者骨折的移位方式,并可为患者术中复位进行精确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 年 4 月—2016 年 5 月,采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 14 例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男 5 例,女 9 例;年龄 13~26 岁,平均 18.5 岁。左膝 9 例,右膝 5 例。髌骨脱位 2~5 次,平均 3.3 次;首次脱位至该次就诊时间为 4~60 个月,平均 19.7 个月。患者主要症状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术前膝关节 X 线片、CT、MRI 检查示骺板均已闭合;3 例存在髌骨内缘撕脱性骨折,2 例关节腔内有游离体。比较手术前后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l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TT-TG)间距、髌骨滑车沟间距、Caton-Deschamps 指数以及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 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Kujala 评分、Tegner 评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72 个月,平均 34.6 个月。术后复查 X 线片及 CT 提示髌骨脱位均纠正;胫骨结节截骨移位处均愈合,愈合时间 3~5 个月,平均 3.8 个月。术后 1 d 及 1 年时 TT-TG 间距、髌骨滑车沟间距、Caton-Deschamps 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d 及 1 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年及 2 年时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 评分、IKDC 评分、Kujala 评分、Tegner 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 1 年及 2 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文献,对其发展历史、手术方法、术后问题、适应证以及疗效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主要术式之一,手术包括距下关节融合和植入骨块矫正后足畸形两部分。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可以有效矫正跟骨畸形愈合引起的并发症,恢复距骨、跟骨的高度以及矫正距骨倾斜角的丧失,缓解疼痛。该术式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并发症少,临床效果相对满意,可有效降低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的病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结论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存在术后骨不愈合及植入骨块吸收等缺陷,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联合环扎带固定治疗复杂股骨转子下骨折(Seinsheimer Ⅲ~Ⅴ型)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3 月—2019 年 3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74 例复杂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有限切开复位 PFNA 联合环扎带固定 39 例(观察组),闭合复位后单纯 PFNA 固定 35 例(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侧别及 Seinsheimer 分型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 1、3、5 d 与术前血红蛋白的比值以及手术时间、患者术后首次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定期复查 X 线片观察两组骨折愈合及观察组环扎带周围骨质吸收情况,记录骨折愈合时间;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延长,但术后首次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 12 个月。两组术后 1、3、5 d 与术前血红蛋白的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 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顺利愈合,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89,P=0.000);观察组无环扎带周围骨质吸收情况。观察组术后 7 d 及 1、2、3 个月 Harris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 6 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9,P=0.180)。 结论与单纯 PFNA 固定相比,PFNA 联合环扎带固定治疗复杂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固定后可获得即刻稳定性,满足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需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根据骨折类型及形态特征制定不同手术方案治疗 Schatzker Ⅳ 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2 年 3 月—2016 年 4 月收治的 18 例 Schatzker Ⅳ 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临床资料。男 6 例,女 12 例;年龄 36~74 岁,平均 4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2 例,摔伤 14 例,撞伤 1 例,重物压伤 1 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根据 Wahlquist 胫骨平台 Ⅳ 型骨折亚分型:A 型 1 例,B 型 5 例,C 型 1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6~16 d,平均 9.5 d。将胫骨内侧平台远端骨折线尖端所在部位确定为手术入路所在部位。根据 DeCoster 等分级标准评价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情况,采用肌肉骨骼功能评分表(SMFA)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系统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发生。不同入路均获得满意的术中显露;根据 DeCoster 等分级标准评价胫骨平台关节面复位达优 13 例、可 5 例。18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0 个月,平均 18 个月。X 线片示骨折均于术后 10~16 周,平均 12 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无钢板移位、螺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 SMFA 评分为 15~48 分,平均 28.5 分。HSS 膝关节评分为 52~94 分,平均 81.1 分;其中优 10 例,良 5 例,可 2 例,差 l 例,优良率 83.3%;评分为差者主要表现为重度创伤性骨关节炎症状。结论根据骨折类型及形态特征制订不同手术方案治疗 Schatzker Ⅳ 型胫骨平台骨折,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植物周围再骨折的发生情况、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4 月—2019 年 11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16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植物周围再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7 例,女 9 例;年龄 65~93 岁,平均 78.4 岁。初次单纯股骨转子间骨折 14 例,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为 A1 型 5 例,A2 型 7 例,A3 型 2 例;股骨转子间合并转子下骨折 2 例,均为 Seinsheimer Ⅴ型。根据 Chan 等提出的非假体内植物周围再骨折分型标准,1 型 10 例(1A 型 6 例、1B 型 3 例、1C 型 1 例),2 型 6 例(2A 型 4 例、2B 型 2 例)。再骨折距初次手术时间为 1~52 个月,平均 14.6 个月。其中短钉组(髓内钉长度≤240 mm)再骨折发生率为 1.92%(11/573),长钉组(髓内钉长度≥340 mm)为 1.66%(5/3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P=0.786)。分别予以加长髓内钉翻修(5 例)或增加微创内固定系统固定(11 例)。 结果患者手术时间 78~168 min,平均 115.8 min;术中出血量 120~500 mL,平均 283.1 mL。1 例患者术后 3 个月发生心肌梗死而死亡;余 15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46 个月,平均 16.8 个月。内植物周围再骨折于术后 14~20 周,平均 16.4 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内植物松动断裂、螺钉切出等并发症发生,内植物周围未发生再次骨折。末次随访时,患肢均恢复行走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 56~92 分,平均 80.2 分,其中优 2 例、良 10 例、可 2 例、差 1 例,优良率 80%。结论髓内钉尖端及远端交锁螺钉周围应力集中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植物周围再骨折的主要原因,根据初次手术髓内钉长度及再骨折类型采用加长髓内钉翻修或增加微创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有望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 Ilizarov 技术近弧形骨块滑移同期治疗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缺损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 年 1 月—2020 年 8 月,结合 Ilizarov 技术使骨块近弧形滑移同期治疗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缺损畸形 6 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 40~61 岁,平均 49.3 岁。病程 2~72 个月,平均 16.1 个月。均为外伤导致跟骨骨髓炎,其中高处坠落伤 4 例、交通事故伤 1 例、砸伤 1 例。感染波及距跟关节 4 例,距跟关节已融合或部分融合 2 例。拆除外固定架后采用 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评价足部功能,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踝-后足功能,并与术前评分比较。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5~26.0 个月,平均 16.3 个月。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复发,均未行二期植骨融合等手术。跟骨骨髓炎伴缺损畸形一期截骨滑移 5 例,跟骨骨折感染清创术后原骨块病灶清除后直接滑移 1 例;骨块滑移时间 28~62 d,平均 38.7 d;滑移距离 3.1~5.2 cm,平均 3.6 cm。1 例患者因术后时间较短,跟骨滑移部骨质尚未愈合,未拆除外固定架(未参与临床评分),但足部外形、复查 X 线片及带架行走等情况满意。其余 5 例带架时间为 6~8 个月,平均 6.5 个月。拆除外固定架后可见足部恢复三点着力负重,纵弓可见不同程度恢复,未出现明显内外翻。Maryland 评分为(80.8±4.7)分,较术前(33.6±4.3)分显著改善(t=−35.782,P=0.000),获优 3 例、良 2 例;AOFAS 踝-后足评分中位数为 84 分,四分位数间距为(79,86)分,较术前评分[中位数为 33.5 分,四分位数间距为(21.3,37.5)分]显著改善(Z=−2.023,P=0.043),获优 4 例、良 1 例。其中疼痛、步行距离、摆脱助行工具、上下楼梯、畸形等方面较术前明显改善,距下、足跗关节活动度较差或消失。 结论应用 Ilizarov 技术近弧形骨块滑移同期治疗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缺损畸形可以优化手术方式,减少手术次数,尽量模拟跟骨原形态重建,是一种有效、经济、新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近年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性骨关节炎的手术方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截骨手术治疗相关文献,对膝关节周围截骨术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疗效进行总结。结果对于有症状且年轻、活动度大的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选择。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手术方式有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股骨远端外侧张开楔形截骨术、胫骨近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胫骨近端外侧张开楔形截骨术。不同截骨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和优缺点不同,选择正确的截骨手术方式对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结论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有多种手术方式,为获得良好预后、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发生,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最合理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植骨 Ilizarov 外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萎缩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 10 月—2017 年 1 月收治的 12 例股骨萎缩性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 8 例,女 4 例;年龄 24~61 岁,平均 41.7 岁。7 例骨不连位于股骨中上段,5 例位于股骨远端或髁上。病程 1~9 年,平均 3.7 年。既往手术 1~9 次,平均 2.8 次。手术取出原固定物,清理骨不连骨折端,安装 Ilizarov 环形外固定器,骨缺损长度<4 cm 者术中直接加压固定;患侧肢体较健侧短缩>2.5 cm 者术中行股骨近端闭合截骨加装骨延长组件,备术后肢体延长;所有患者未植骨。记录患者外固定器佩戴时间、骨不连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Paley 等的骨不连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50 个月,平均 30 个月。12 例骨不连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 6.0~23.5 个月,平均 11.5 个月。外固定器佩戴时间为 7~25 个月,平均 13.5 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 Paley 等的骨不连评价标准,优 6 例、良 4 例、可 2 例,优良率 83.3%。4 例股骨成角畸形>7°,伸膝功能无明显影响,未再行截骨手术等特殊处理。2 例术后患侧肢体短缩>2.5 cm,通过穿补高鞋替代;4 例跨膝关节固定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丢失 10~30°;10 例发生针道感染,其中 4 例感染并固定针松动者给予拔针后更换位置重新固定,余 6 例感染但固定针未松动者通过局部换药、针道护理及口服抗炎药物感染控制。无深部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Ilizarov 外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萎缩性骨不连骨愈合率较高,相对微创、无需植骨,初步临床效果确切,对于多次手术失败的患者同样有效。治疗时需要重视术后外固定器护理及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依据Danis-Weber分型对各型骨折进行讨论总结。结果保守治疗对于A型腓骨撕脱骨折并非理想治疗方式,手术方式需要根据骨折块位置、大小决定;对于单纯B型骨折,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能取得较为不错的结果;当C型骨折位置较高、不影响踝关节稳定时可进行保守治疗,而当位置较低影响踝关节稳定时,需手术治疗。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骨折,首先应明确骨折是否为稳定骨折,无论是否手术治疗,目的都在于恢复踝关节下胫腓联合关系及踝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四肢骨折后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1 年 6 月–2016 年 12 月,采用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的 21 例外伤性四肢骨折后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 13 例,女 8 例;年龄 14~64 岁,平均 40.1 岁。骨缺损部位:肱骨 3 例,桡骨 5 例,尺骨 4 例,股骨 2 例,胫骨 7 例。原发骨折 AO 分型:A 型 2 例,B 型 7 例,C 型 12 例。开放性骨折 14 例,闭合性骨折骨不连伴骨缺损 7 例。受伤至骨缺损修复时间为 5~165 d,平均 21.3 d。扩创后骨缺损长度 2.5~6.5 cm,平均 4.5 cm。结果手术时间 86~130 min,平均 101 min;术中出血量 185~647 mL,平均 316 mL。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 1 例,延期愈合 2 例;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21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19 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 2.5~7.0 个月,平均 5.4 个月,无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发生,愈合率为 100%。无深部感染或感染复发,无内固定物断裂和再骨折发生。末次随访时,骨缺损愈合分级均为优;患肢功能恢复分级为优 12 例、良 7 例、可 2 例,优良率 90.5%。结论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四肢骨折后骨缺损具有筋膜取材及手术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费用低、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 ONFH 发病机制、高危因素及治疗方式。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 ONFH 多发生在术后 2 年内,发生率较低。目前认为高能量损伤导致的粉碎骨折及移位较大的骨折、接近基底部的骨折类型、患肢过度外旋畸形、髓内钉进针点不当,以及术中可能影响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血供的暴力操作,是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 ONFH 的高危因素。坏死后治疗以髋关节置换为主,可取得良好效果。结论针对以上风险,伤后要避免过度外旋、过度牵引、暴力操作,术中要解剖复位,进针点精确,避免反复钻孔,导致热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