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探讨各病理类型、分期、部位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合理施行淋巴结廓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1998年10月至2005年3月施行根治性肺癌切除的194例病人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在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中淋巴结转移频度较高的是第10组36.6%(71/194例)、第11组22.7%(44/194例)和第7组14.4%(28/194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中淋巴结转移情况;小细胞未分化癌76.9%(10/13例),腺癌59.3%(51/86例),鳞癌42.5%(37/87例)。T1期、T2期鳞癌和腺癌N0转移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肺上叶癌较下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式纵隔淋巴结转移。肺下叶癌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机率高于肺上叶。结论 各种肺癌根治术均应常规清除第10、11和7组淋巴结,T1期、T2期腺癌纵隔淋巴结清除的彻底性要高于鳞癌。肺上叶癌纵隔淋巴结清除要注意其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的特点。肺下叶癌纵隔淋巴结清除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宋祥华  胡德宏 《安徽医药》2018,22(7):1349-1353
目的 探讨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而指导临床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76例T1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进行了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统计淋巴结清扫个数及转移个数,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大小、原发部位及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76例肺癌患者中,共清扫出淋巴结4 968枚,平均(4.4±1.7)组,其中有145枚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率为2.92%.有58例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1.01%,其中区域性淋巴结转移55例,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94.83%.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8.92%,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22.8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74,P>0.05).右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与左肺癌比较,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与下肺癌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04,P>0.05;x2 =0.099,P>0.05).随着T分期的增加,纵隔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增大.当肿瘤处于T1a期时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T1b期高分化鳞癌患者也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高、中、低分化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10%、25.49%、29.33%,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4,P<0.05).结论 T1期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及分化程度相关,大多遵循区域性转移的规律,跨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低.T1a期肺癌和T1b期高分化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根据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术中可适当放宽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肺叶T1期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方法56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术后病理证实为T1期且接受了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肺癌患者进行分析,分析不同肺叶T1期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特点。结果共有128例T1期肺癌患者且接受了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N1阳性率为5.5%, N2阳性率为10.2%, N1阴性N2阳性(即跳跃性转移)7例(5.5%)。73例T1期肺上叶癌中N1阳性4例(5.6%);N2阳性7例(9.6%);7例N2阳性的T1期肺上叶癌患者中有5例淋巴结转移局限于上纵隔区,1例同时伴有隆突下淋巴结转移,1例隆突下淋巴结为唯一转移的纵隔淋巴结,即T1期肺上叶癌在N1及上纵隔区淋巴结均为阴性的情况下,转移至隆突下区淋巴结的几率为1.6%(1/63)。55例T1期肺下叶癌中N1阳性3例(5.5%);N2阳性6例(10.9%);6例N2阳性的T1期肺下叶癌患者中有5例纵隔淋巴结转移局限于隆突下区,1例同时伴有上纵隔区淋巴结转移,在N1及隆突淋巴结阴性时未见上纵隔区淋巴结转移。结论T1期肺癌亦存在跳跃性转移,但肺上叶癌跳跃性转移至隆突下区的几率非常低,同样肺下叶癌跳跃性转移至上纵隔区的几率亦很低,因此,对于不同肺叶T1期肺癌依据术中对标志性淋巴结系统采样的结果进行选择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选取肺癌患者106例,施行手术切除并行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统计分析术后病理资料。结果106例中,清扫淋巴结872组,其中有淋巴结转移150组(17.2%)。病理学证实为单纯 N1淋巴结转移26例(24.5%);N2(包括N1+N2)淋巴结转移33例(31.1%) ,其中无N1转移而发生N2转移者12例(36.4%)。 T2、T3、T4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T1期(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外科治疗中应注意广泛清扫肺内、同侧纵隔淋巴结才有可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82例NSCLC患者行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282例患者中,有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者27例(9.57%).NSCLC患者癌变大小、位置、浸润深度(是否累及脏层胸膜)、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及肺门淋巴结是否转移对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影响(P<0.05).中下叶肺癌患者的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大于上叶肺癌患者(15.04%vs.4.70%,P<0.05);上叶肺癌中出现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时,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63例病理学T1a期患者中,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1例(1.59%),肺上叶无转移.结论 中下叶肺癌及腺癌更容易发生隆突下淋巴结的转移.对于病理学T1a期的上叶鳞癌及右上肺癌,当肺门及上纵隔淋巴结阴性时,可以不清扫隆突下淋巴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肺癌手术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对于36例肺癌患者施行肺切除和广泛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手术并发症和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并未增加手术的并发症。肺癌淋巴结转移是按照肺淋巴回流方向逐级转移,有N2跳跃转移现象,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和外侵程度(T)呈正相关,周围型肺腺癌N2总的淋巴结转移率与中央型肺癌N2总的淋巴结转移率相近。结论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标准肺癌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切除肺癌胸内N2淋巴结合理的清扫范围。方法对行解剖学下肺切除加同侧淋巴结廓清N2-NSCLC 246例进行分析N2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和规律。结果 246例肺癌有376组纵隔淋巴结转移,其中上纵隔198组,下纵膈178组,肺癌N2转移较多的是3、4、7组,最少为1组。鳞癌以1组N2淋巴结转移居多数,腺癌则以>2组居多,占48.6%;大细胞和其他类型,均≥2组居多。存在跳跃式纵隔淋巴结转移23例,主要集中在4、5、7组淋巴结。结论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N2跳跃性转移的临床特点,为N2转移性肺癌纵隔淋巴结合理的清扫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0~2004年行根治性肺叶(或全肺)切除及系统性胸内淋巴结廓清术的275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中36例跳跃性N2的病理类型与原发肿瘤部位、大小的关系,并比较跳跃组与非跳跃组的淋巴结转移范围。结果跳跃性N2的发生率腺癌高于鳞癌(P=0.044),T1、T2期高于T3期(P=0.035),周围型肺癌高于中央型肺癌(P=0.030);跳跃性N2转移多局限于1个区域,与非跳跃性N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跳跃性N2多发生于周围型肺癌,T1、T2期肿瘤多见,病理类型多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多局限于单个区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直径<2 cm的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方法。方法本文研究患者选自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患者瘤体最大直径在2 cm以下,分析患者手术切除方式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结果 83例患者无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和围手术期死亡。肺段切除4例,肺叶切除67例,肺病灶楔形切除1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肺泡细胞癌11例,腺癌44例,鳞癌15例,其他13例。全组清扫922组淋巴结,平均4.92组/例。44例腺癌中,有25例无淋巴结转移,12例N1淋巴结转移,7例N2淋巴结转移。腺癌N2转移率为15.90%。15例鳞癌中,有9例无淋巴结转移,4例N1淋巴结转移,2例N2淋巴结转移,鳞癌N2淋巴结转移率为,13.33%。11例肺泡细胞癌中无淋巴结转移,腺癌和鳞癌N2淋巴结转移率对比有意义(P<0.05),肿瘤大小和脏层胸膜是否受侵和病理分期影响患者生存率(P<0.05)。瘤体直径>1.5 cm和肿瘤侵犯脏层胸膜能会患者术后生存率造成明显影响(P<0.05)。结论直径<2 cm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只要其心肺功能尚可即可实施手术切除,清扫淋巴结时运用精准合理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会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的合理清扫方式与范围。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于本院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45例,回顾性分析了其病例资料,分析术前胸部CT和MRI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同时比较系统采样病例胸内各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系统采样与单纯采样术的阳性发现率。结果:患者术前CT诊断和术后病理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检验,κ为0.351;MRI诊断一致性检验.κ为0.449,优于CT。距离肺门和肺根部最近的11、10、7、5、4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最高,距离肺根部较远的9、6、3、2、1区淋巴结的转移频率较低。肺门纵隔淋巴结系统采样40例,阳性发现率为85.0%;单纯采样10例,阳性发现率为6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P〈0.05)。结论:胸部CT和MRI不应作为术前肺癌N分期的唯一检查,应引入进一步的其他诊断技术,以提高对肺门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在肺癌术中应主动清除肺门和纵隔各区淋巴结,特别是围绕肺门或肺根部周围的淋巴结,不能忽略淋巴结转移的现象。系统淋巴结采样术较适合肺癌的根治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刘庆申 《中国当代医药》2014,(18):159-160,163
对《伤寒论》通阳法进行初步总结,探讨《伤寒论》通阳法的运用及其特点,认为《伤寒论》奠定了中医通阳法的临床基础,后世的诸多通阳之法,都可从《伤寒论》中找到根源。总的来看,仲景通阳之法重在祛邪,并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表郁者,发而通之;气郁者,疏而达之;水饮者,利而通之;痰结者,涌而通之;湿郁者,祛而通之;热郁者,透而通之。《伤寒论》的通阳法,有待更深入的研究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差额动态盘点方法完善与评估,拟对门诊药房实行动态盘点。方法:利用即时微机库存数量与实际数量的差额来确定药品准确数量,对盘点表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结果:该方法有效克服了因药品销售而造成的影响,比较准确地反映帐物相符情况。结论:经过2年多的实践,该方法在不影响盘点准确率的情况下,能有效减少盘点用时,提高劳动效率,可在门诊药房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Goodsaid F  Frueh F 《The AAPS journal》2007,9(1):E105-E108
New biomarkers of safety and efficacy are becoming powerful tools in drug development. Their application can be accelerated if a consensus can be reached about their qualification for regulatory applications. This consensus requires a review structure within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that can evaluate qualification data for these biomarkers and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biomarkers can be qualified. A pilot process and corresponding Biomarker Qualification Review Team have been developed to test how the FDA can work on biomarker qualification.  相似文献   

14.
以青霉素 G钾为原料 ,分别采用过氧乙酸和双氧水作氧化剂合成青霉素 G亚砜 ,收率可达91.5 %。实验证实双氧水完全可以代替过氧乙酸。另外当反应结束后酸化至 p H2 .0时 ,青霉素 G亚砜就从反应液中直接结晶析出 ,从而解决了它与反应体系的分离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讨论开放式教学法在中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延逵  刘强  张璐 《药学教育》2006,22(2):32-33
讨论开放式教学法能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中药学专业毕业前的课程是一些以基础课程为基础的应用性专业学科。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对基本内容进行精心讲授,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选择讨论内容,合理安排讨论课时间,通过课前的安排、课堂实施、课后总结进行讨论课的具体实施。实践证明,讨论开放式教学法能够推动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李娜 《中国当代医药》2011,(28):149-150
认真做好电子结肠镜常见故障预防处理措施,能使电子结肠镜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从而确保电子结肠镜图像清晰,分辨率高。良好的预防处理措施,既能降低它的维修费用,又能提高其使用率和诊断的准确率,同时又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我院老年肿瘤患者肠外营养应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院老年病区肿瘤患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情况的分析,加强我院老年肿瘤患者对肠外营养液的应用。对2006年出院的老年肿瘤患者的住院医嘱进行统计、分析。肠外营养液可以保护与支持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维护细胞的正常代谢,参与机体生理功能、免疫功能的调控与修复,但短时间应用对肿瘤患者并无治疗作用。因此,肠外营养液的合理应用应以个体化配方为基础,才能起到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分子生化水平上对田间农艺性状表现差异的6种类型盾叶薯蓣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6种类型盾叶薯蓣的叶片进行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测定。结果POD同工酶在不同类型盾叶薯蓣间有所不同。根据酶带的分离结果,可将此6种类型大致划分为三大类,即有花纹大三角叶型(A)与无花纹大三角叶型(B)为一类;有花纹小三角间心形叶型(E)与无花纹心形叶型(D)、无花纹小三角间心形叶型(F)为一类;有花纹心形叶型(C)为单独一类。结论根据酶带分布差异的分析结果,可以初步对形态表现不同的盾叶薯蓣加以归类。同工酶电泳分析方法可作为薯蓣选种研究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9.
严琳  王杰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174-175
将职防体检融合于健康体检信息系统中,避免了数据的重复录入,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以及样品分离的14株伯克霍尔德菌进行鉴定分析,为该菌的鉴定和溯源分析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用生理生化(API20NE和Biolog碳源分析系统)、基因型(自动化核糖体分型、16S rDNA和recA序列分析)的方法对11株标准菌株和3株未知菌进行了鉴定,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 生理生化的方法能够鉴定到属的水平,Biolog能够区分BCC与非BCC类群微生物;16S rDNA序列分析能够鉴定到属水平,对于非BCC的部分菌可以鉴定到种水平,并且能够将BCC正确分类;recA序列分析能够将包含BCC的部分菌正确鉴定到种水平;Riboprinter技术能够鉴定到属水平,但是该技术能够对菌进行溯源分析。结论 在进行该菌的鉴定时,可以参考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9204微生物鉴定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根据自身的需求、技术能力以及能够承担的成本,选择适宜的鉴定方法和技术,依据多相鉴定原则进行鉴定分析,第一步判断是否属于伯克霍尔德菌属,第二判断是否属于BCC,第三尽可能准确鉴定到种水平,有必要的情况下进行溯源分析以确认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