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治未病"是中医学中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它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层面的指导思想和丰富内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指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综合服务功能.两者在理论上和具体实施时有着不谋而合的相通点,开发和拓展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应用,无论是对于人类的健康生存还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未病"是中医学中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它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层面的指导思想和丰富内容。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是指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种社区卫生综合服务功能。两者在理论上和具体实施时有着不谋而合的相通点,开发和拓展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中的应用,无论是对于人类的健康生存还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一."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愈后防复",就是采取各种养生保健和防治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在"未病"、"欲病"、"已病"、"愈后"四个阶段,应用"治未病"理论积极干预,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宝主任医师为全国中医肛肠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医肛肠学科名专家,从事肛肠疾病防治三十余年,诊治痔病无数.韩老师临床上重视运用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防治痔病,常教导后学者在痔病的防治中贯穿"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愈后防复"的思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痔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具有发病率高、不易根治的特点.韩老师认为,如果很好地应用中医学"治未病"方法,本病是可防可治的.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治未病"是一种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构建的健康医疗模式,有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理念,降低社会医疗负担,节约医疗资源,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为中西医结合搭建优势平台。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与皮肤病的防治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未病先防”的理念中,将健康宣教也作为“未病先防”的内容之一,对于皮肤病的防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灵活运用脾胃学说、卫气营血学说可以使疾病防患于未然,更能防止病情传变、发展;“瘥后防复”即通过膏方、针灸和适当锻炼的方法以防止疾病的再发或延缓疾病的发生。这些在皮肤病的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其理论研究可谓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整体观念和自然观念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此后,历代医家对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不断发挥,使其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而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等预防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自然观念、道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都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其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它是中医学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中风病是常见病、多发病,预防中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治未病的思想应用于中风病的防治,它包含的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三部分内容,将对中风病的治疗起到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治未病"是中国古代医家针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是对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未病先防、欲病先治和既病防变三个方面。"治未病"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及指导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多种因素导致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滋病防治中"治未病"理论的指导意义.方法:分析"治未病"理论的渊源,探讨其在艾滋病防治中的指导意义及应用前景.结果与结论:中医"治未病"理论涵盖了健康和疾病的每个阶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治未病"理论在艾滋病防治中,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白娟  禄保平 《中医学报》2016,(6):818-821
情志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瑰宝之一,以其指导临床,与"治未病"紧密结合,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各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其效力,能够指导治未病理论更好地为健康服务。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以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对个体健康状态全面系统管理,它要求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的心身健康。概言之,"治未病"就是追求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状态不止是机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12.
“肝开窍于目”是中医脏腑理论的重要认知,认为“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 上注于目而为明”,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肝病及眼”“眼病及肝”的中医辨证与辨病理论基础和诊疗体系。随着现代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脏和眼两大脏器之间在生理、病理诸方面存在着十分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这些生物学联系印证了“肝开窍于目”理论。因此,“肝-眼生物轴”的提出,既得益于“肝开窍于目”中医脏腑理论的启示,具有深厚的传统中医理论基础,又是人体脏器与眼部疾病之间存在共同的通路与靶点和复杂而紧密的生物学关系的客观判断。“肝-眼生物轴”的提出和不断丰富完善,必将为提升眼科学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复发性流产是现代妇科常见多发病之一,其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成为一个逐渐影响婚姻生活及家庭和谐的社会问题,对育龄期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困扰。复发性流产具有“应期而堕”的特点,明确流产原因,积极调理身体,及早地预防干预能更有效地避免流产再次发生。社区干预旨在以综合干预手段改变人群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进而干预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危险因素,充分体现了三级预防的内涵。传统社区干预手段为复发性流产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干预项目影响力多局限于试点阶段与试点区域,难以大范围推广应用。针对复发性流产社区干预的系列问题,系统整理了导师姜丽娟教授“防微安和”理念,从“气血和”,分期调养;“志意和”,调畅情志;“寒温和”,重视人群体质;“医患和”,增强疾病观念4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在社区实践中如何针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有效干预,并构建了系统的社区干预体系。“防微安和”理念不仅适用于复发性流产,对其他疾病社区干预的开展亦有参考价值,将中医理论同社区干预相结合并发挥中医全科医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干预计划中各项资源的配置,提高干预实践的实效和质量。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社区干预将是未来全科医学在基层卫生保健事业中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生髓通于充实大脑","脑为髓海".中医脑的生成、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和病理状态的呈现都与肾脏功能状态息息相关。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构建中医"肾脑系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肾脑相关"理论解决脑部疾病实际临证问题。分别从构建中医"肾脑系统"的缘由和意义,中医"肾脑系统"的结构和主要功能三个方面初步阐释了中医"肾脑系统"的理论内涵,以期为从肾论治脑病提供更加精确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对健康要求的提高,现代医疗正从以临床治疗为中心的模式向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及参与性的"4P"模式转变.为了加强中医药预防疾病的作用,中医提出了状态学说,将人群分为"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三类,"欲病态"又被称为前证.前证的提出具化了治未病思想,且为构建中医健康管理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前证的临床应用体现在...  相似文献   

16.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本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本义,从①见肝之病,此处肝之病为何病?②知肝传脾,肝病如何传脾?③当先实脾,实脾是否必要?三个问题出发,围绕肝病传于脾的条件以及实脾之法,从已病防变和虚实异治这两个方面诠释了治未病的治疗法则,强调应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指导下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7.
"肺朝百脉、主治节"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肺的全身气血津液调摄作用的高度概括."肺朝百脉"是对于气的调摄,不是单一的调控,而是利用类似"8"字形的体内外气流转模式,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肺失治节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主要机制,其中医致病机理主要包括气虚、痰浊、血瘀3个病理要素相互胶结,导致本病的发生、发展和加剧."肺朝百脉、主治节"理论为继承和完善中医基础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临床诊疗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发生以来,中医药在防治疫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阳气“生、长、收、藏”四时变化而提出的“四时调阳”理念,根据机体一年、一生的阳气“四时”变化特点,针对不同疾病中的阳气“四时”变化规律进行防治的一种理念,在治未病及慢病防护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试对COVID-19的发病时间、发病人群及疾病全过程进行分析,探讨COVID-19发病与“四时阳气”变化的关系,并基于“四时调阳”理念及“截断扭转”思想提出“避其疫邪、固护阳气以预防”“精准辨证、护阴摄阳以施治”“清其余邪、复其阳气以康复”的防治措施,为COVID-19疫情的防控提供中医策略。  相似文献   

19.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相应于中医学之“鼾症”。现代中医学认为,“痰瘀”为滞,“虚”亦可成滞,“痰瘀虚”是导致“滞”而不通及气机不利的关键病机,贯彻OSA病程始末。临床以“化痰祛瘀,补虚扶正”理论为基,结合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方面进行OSA的防治,可为OSA不同发病阶段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思路启迪。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说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未病"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既是医疗保健的理想境界,也是衡量医者水平的重要标志。"未病"包括无疾之身、疾病隐而未发、发而未传三种状态;"治未病"具有三种境界,可概括为"未雨绸缪,保身长全""见微知著,救其萌芽""料在机先,阻截传变"。现代"治未病"切入点可以表达为:养生是基础,体质是根本,关注高危人群、发病先兆和干预亚健康状态是重点。中医"治未病"的意义主要体现于减轻医疗卫生负担、保障民众健康、发挥中医优势、实现中西医对话与交流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