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将106例脾胃虚寒证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应用穴位贴敷治疗及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证胃痛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2.
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脾胃虚寒证患者应用穴位贴敷治疗。结果:显效52效,好转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0%。同一证型,三种不同疾病,均有显著临床疗效。结论: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证胃痛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3.
对80例脾胃虚寒证患者应用穴位贴敷治疗.结果显效52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0%.同一证型,三种不同疾病,均有显著临床疗效.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证胃痛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4.
李凤鸣 《陕西中医》2013,34(4):449-450
目的:探索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集到的84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单纯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毒副作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胃虚寒型胃痛采用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肝郁气滞型痞满证的疗效。方法:应用穴位按摩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肝郁气滞型痞满60例,同时设西药对照组莫沙比利组60例及中药对照组气滞胃痛颗粒组60例与之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组症状及胃镜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莫沙比利组及气滞胃痛颗粒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肝郁气滞型痞满证方面具有良好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TDP疗法辅助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诊疗及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诊疗及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特色护理穴位贴敷配合TDP疗法措施,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配TDP疗法对胃脘痛脾胃虚寒证的临床效果、护理依从性明显优于常规护理,能较迅速缓解主要临床症状,护理工作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拟温中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自拟温中健脾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胃痛(VAS评分)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70%,高于对照组74.42%(P0.05);治疗2周、4周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温中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较好,有利于缓解胃痛,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用自制热奄包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9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予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观察组予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加自制热奄包及穴位贴敷治疗,每日1次,饭后执行,观察期为10天,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为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能迅速改善胃痛、胃胀、恶心、嗳气症状,起效快。结论: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加自制热奄包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用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胃痛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 0.01);两组胃痛缓解时间及疼痛发作次数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虚寒型胃痛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尤其对于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型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腹部按摩治疗,观察组加用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分生活质量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中医症候,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陈虹年  刘利 《中国中医急症》2014,(10):1947-1947
目的 观察自拟四味温里散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脾虚湿困证小儿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脾虚湿困证小儿泄泻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西医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四味温里散穴位贴敷治疗,7d后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之85.00(P< 0.05).结论 自拟四味温里散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脾虚湿困型小儿泄泻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五行神阙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护理方法。方法:将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中医科收治的105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纯中药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中药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在春分和秋分时节加用五行神阙贴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1.67%,对照组75.67%,两组疗效比较,x~2=5.1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春分及秋分时节应用五行神阙贴,能有效地缓解脾胃虚寒型胃痛,配合做好穴位敷贴后的护理能及时预防并发症,确保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疗效。方法将72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按照2019年5月—2020年5月入院单双顺序分成2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联用艾灸疗法治疗,对比2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胃痛缓解时间、疼痛评分。结果联合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34/36)与75.00%(27/36);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6%(2/36)与27.78%(10/36);胃痛缓解时间分别为(4.21±1.14)h与(9.32±2.34)h;疼痛评分分别为(2.38±0.91)分与(6.84±1.17)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实施中药穴位贴敷和艾灸疗法,有利于缩短患者胃痛缓解时间,并缓解患者胃痛症状,减少其疼痛感,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穴位贴敷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显著,可较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和中医证候临床疗效,以及胃镜检查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胃镜检查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97.50%,均高于对照组77.50%、6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评分、中医证候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性胃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虚寒性胃痛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每3d贴1次,7次为1个疗程。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23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三伏贴治疗不同证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胃脘痛患者179例分为脾胃虚寒型组(60例)、脾虚湿蕴型组(65例)及脾胃虚弱型组(54例),分别予以健脾温胃暖肠贴、健脾和胃化湿贴和健脾益胃固元贴穴位敷贴治疗,并在初伏、中伏、末伏各予以穴位贴敷1次.比较3组初伏、中伏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常规护理干预对脾胃虚寒型消化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88例消化内科收治确诊为脾胃虚寒型消化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如指导患者慢走、慢跑、太极拳、腹部按摩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观察比较2组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消化不良指数(NDI)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省中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住院的160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观察组给予艾灸、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脘痛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艾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后,观察组胃脘痛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结论: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应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可明显缓解症状,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住院患者,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与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遵医嘱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给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胃脘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护理干预能提高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