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将232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进行24h心电图监测并记录,分组依据为是否出现心律失常:一组为心律失常组(组1),一组为非心律失常组(组2)。分析心律失常与患者年龄、术前射血分数、搭桥支数与病变支数、心功能及合并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心律失常的发生例数为36例,发生率为15.52%。心律失常组的高龄、射血分数低、心功能差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结论:高龄、射血分数低、心功能差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肺叶切除同期实施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术后监护经验。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8月长沙市湘雅附二医院收治的10例肺部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实施肺叶切除及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资料并总结。结果:10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并发症情况:心律失常3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快速房颤1例,室性期前收缩1例;肺部感染2例;哮喘1例。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术后严密观察、积极处理,维护患者的心肺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是保障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有效而又持久的方法,随着医学水平的飞速发展.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而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我院2005年7月~2009年4月对15例冠心病病人行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调脾护心法治疗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评价调脾护心法治疗不停跳冠脉搭桥(OPCAB)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29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调脾护心为治则,以护心方为主方辨证加减用药。通过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情况,评价调脾护心法治疗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各种并发症累计发生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月后,治疗组证候总计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以调脾护心为治则,应用护心方辨证加减为基础的中医治疗方案,可降低OPCAB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心功能情况,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引起血压降低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高血压并急性心肌梗死、住院超过1周病情已稳定,择期冠状动脉造影并支架植入的患者68例,根据血压水平将患者分A组(≥110/70 mmHg)和B组(〈110/70 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超声结果、冠脉病变特点。结果入院时间、急诊介入、入院前心功能、入院时Kil-lip分级、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肌酐、左室射血分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大血管病变、多支病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血压降低与入院时间晚、入院前心功能差、Killip分级低、年龄大、糖尿病、高血脂、肾功能不全相关,与低射血分数,冠脉多支病变、大血管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检出率和影响因素进行临床观察与研究。方法对2011年-2014年我院收治的400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左室射血分数是否大于45%分为两组,即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组(HEDEF)和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组(HEDEF);以患者出院诊断是否伴有房颤为依据进行分组,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对患者临床表现和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心力衰竭患者房颤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结果射血分数低组和保留组的房颤检出率分别为25.5%、46.5%,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在年龄、左房内径、伴主动脉瓣反流者、TC、TU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龄、左房内径增大、三尖瓣反流、舒张压升高是HEDEF组的房颤影响主因素。而高龄、左房内径增大是HEPEF组的房颤影响主因素。结论房颤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检出率较高,不同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存在不同的房颤影响因素,这对于我们全面评估心力衰竭伴发房颤的风险提供了有效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光明中医》2021,36(1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宁波市中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病例资料,了解人群中贫血发病情况、临床特点以及中医证候。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20年3月住院老年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120例,根据心功能情况分为Ⅱ、Ⅲ、Ⅳ级,分析贫血发生情况、临床特点、中医证候要素。结果与非贫血组比较,贫血组年龄大、合并心房颤动多,红细胞比容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高,铁蛋白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心功能恶化,血红蛋白降低,贫血发病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中医证候要素上,与非贫血组比较,贫血组患者合并血虚、阳虚、饮停多,病位涉及脾肾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合并贫血在临床上较常见,年龄、心房颤动以及心功能等级是老年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贫血的重要危险因素。心衰合并贫血者中医表现为血虚、阳虚饮停,病位责之心脾肾,在中医治疗上注意健脾益肾、温阳化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震荡在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心功能不全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正常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的左室射血分数、震荡初始、震荡斜率进行24h监测,观察两组患者的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并分析多变量关系,对其相对危险度进行预测。结果:震荡初始为阳性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震荡斜率为阳性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震荡初始和震荡斜率都为阳性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震荡初始和震荡斜率都为阴性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性别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没有关系,心功能不全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左室射血分数、震荡初始、震荡斜率等因素有关。结论:窦性心律震荡作为一种新型的临床检测技术,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危险分层判定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其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益心舒胶囊组(治疗组),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对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稍有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P〈0.05)。结论益心舒胶囊能明显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对心功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激性血糖对急性心肌梗(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l)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直接PCI治疗的AMI患者102例,将既往无明确糖尿病史、无典型糖尿病症状但人院时第1次随机血糖〈8.0mmol/L者列为A组(70例),其余患者(BG≥8.0mmol/L)列为B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周内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心衰)及死亡率、左室射血分数、冠脉病变支数。结果:B组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34.4%VS14.2%,P〈0.05)、心衰(68.8%VS27.1%,P〈0.05)及死亡率(15.6%vs2.9%,P〈0.05)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B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正常血糖组(55.39±6.70VS48.16±5.07,P〈0.01);B组2支血管病变(43.8%vs14.2%,P〈0.01)及3支血管病变(31.3%VS12.9%,P〈0.01)占有的比例(%)较A组多,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应激性血糖升高预示着冠状动脉病变重,左室射血分数下降明显,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预后差,应给予重视,提示临床上应动态观察血糖变化,并行有关糖尿病检查明确是否已存在糖耐量异常或者糖尿病,以便早期干预,减少以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