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不完全结肠型肠化(ICM)和/或中度以上异型增生(Dys)的上皮增殖状态及癌基因蛋白表达在幽门螺杆菌(Hp)阳性、阴性患者之间有无差异。方法:对243例胃粘膜病变,如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ICM和/或Dys及胃癌患者胃粘膜上皮分别用AgNOR染色及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其增殖状态和ras P~(23)表达情况,Hp感染由CLO试验结合病理Warthin-Starry染色而确定,其中128例阳性,115例阴性。比较胃癌前病变中Hp阳性与阴性组间AgNOR数目和ras p~(-1)阳性表达率。结果:Hp阳性各胃粘膜病变AgNOR数目及ras p~(21)阳性表达率除浅表性胃炎外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或P<0.01)。胃癌前病变83例中Hp阳性40例,阴性43例。Hp阳性组AgNOR均数及ras p~2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或P<0.05)。同时发现Hp密度与AgNOR均数及ras p~2表达无关。结论:Hp阳性胃癌前病变具有更多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在此过程中,Hp可能作为促进剂激活ras基因,并促使胃粘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胃癌的发生可能与一种特殊的Hp菌株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论证血清抗HpIgG测定在高原Hp感染状况确认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以酶联伙打印测定血清抗HpIgG,同时以MB染色检测胃粘膜HP加以比较.结果健康组542例中血清抗HpIgG阳性198例,胃粘膜Hp阳性187例;胃病组两项的阳性例数分别为398和40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假阳性和假阴性率低结论血清抗HpIgG与胃粘膜Hp的同步检测在高原Hp感染状况的确认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细胞增殖和凋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及其CagA基因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进而探讨Hp增加胃癌发生危险性的机制。方法 研究对象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CAGIM)、不典型增生(DYS)、胃癌(GC)患者127例及正常对照组(NS)14例。应用ki-67免疫组化技术评价幽门窦上皮细胞增生,用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胃上皮细胞凋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Hp的CagA基因。结果 Hp阳性患者的增殖指数(LI)和凋亡指数(AI)显著高于Hp阴性者或正常对照(P<0.05和P<0.01)。CSGHp阳性的LI和AI明显高于Hp阴性者(P<0.01),而其余四种胃病Hp阳性患者(P<0.05)。Hp阳性或阴性CSG、NS组的AI与LI呈正相关,GC患者的AI与LI呈负相关。LI和AI与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明显关系。结论 Hp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和凋亡主要发生在Hp感染的早期,CagA^ Hp与CagA^-Hp促增殖和凋亡作用的能力明显不同,Hp感染通过引起增殖和凋亡比例的失调,最终促进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及与Hp细胞毒力相关基因A(CagA)的关系。方法将198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黏膜根据^13C呼气实验及病理切片改良Giemsa染色法分为Hp阴性组和阳性组,PCR扩增行CagA检测、免疫组化行GST-π表达检测。结果Hp阳性及阴性组中GST-π阳性率分别为52.78%、67.78%,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Hp阳性组中,CagA阳性和阴性者GST-π阳性率分别为38.18%、67.93%,亦有统计学差异(P〈0.01),CagA阳性亚组中GST-π阳性率与Hp阴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Hp感染可降低胃黏膜GsT-π的表达,削弱GST-π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而CagA因子可能是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治疗后胃窦部粘膜氧自由基的变化.方法对70例Hp(+)和34例Hp(-)患者胃粘膜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氧自由基(OFR),其中30例Hp(+)溃疡病患者,经抗Hp三联疗法及抗氧化剂治疗3mo,复查内镜,并复查胃粘膜OFR.结果Hp阳性组OFR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1.分组后球溃疡、胃溃疡和慢性胃炎Hp(+)OFR均高于Hp(-)组.30例Hp(+)组经Hp治疗后其OFR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抗Hp治疗后,吸引巨噬细胞的有害因子Hp被去除,OFR值下降,炎症减轻,有利于胃粘膜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原位检测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时胃粘膜活检标本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的产生及Fas抗原的表达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集 13例Hp阴性受检者和 3 2例Hp阳性受检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 ,通过放免法、免疫组化法观察并比较两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TNF α和IL 1β的产生及Fas抗原的表达。 结果 胃粘膜活检标本中TNF α和IL 1β的分泌在Hp阳性组显著高于Hp阴性组 (P <0 .0 1) ,但与胃粘膜的病理分型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 ;Hp阳性组的胃粘膜组织切片中TNF α、IL 1β和Fas抗原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组 ;Hp阳性组中TNF α和IL 1β产生与胃粘膜Fas抗原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结论 通过原位检测发现Hp感染可以使局部细胞因子TNF α和IL 1β产生增加 ,造成局部的炎症微环境 ,从而上调Fas抗原表达 ,导致胃粘膜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c-met基因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黏膜病变演进中的表达及关系,探讨Hp感染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5例经病理证实不同胃黏膜病变的c-met和PCNA基因表达,Warthin-Starry法检测Hp感染。结果 在浅表性胃炎(CSG)、萎缩肠化性胃炎、异型增生(DYS)、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中,c-met和PCNA2种基因在萎缩肠化性胃炎、DYS、胃癌均显著高于CSG(P<0.05)。对胃黏膜增殖程度与c-met和PCNA阳性表达强度的密切关系分析,表明两者有显著关联(P<0.01)。c-met和PCNA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类型、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且Borrmann Ⅳ明显高于早期胃癌(P<0.05)。c-met-LI和PCNA-LI在胃癌中等级相关表达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01)。c-met阳性表达与肠型胃癌Hp感染有关。萎缩肠化性胃炎、DYS和胃癌组c-met阳性表达中Hp感染者明显高于阴性者。Hp阳性者5年生存期显著短于Hp阴性者。结论 c-met和PCNA基因表达与胃黏膜增殖和恶化有关,c-met基因可能成为评估胃癌恶化和预后的1项新的重要指标。Hp感染和c-met表达与胃黏膜增殖和恶化有关,Hp感染与胃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30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和15例Hp阴性胃粘膜基本正常者胃粘膜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指数(LI%)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Hp阳性患者PCNA LI%为13.94±1.64,Hp阴性对照组为7.71±O.92.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Hp感染能引起胃粘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这为阐明Hp感染在胃癌发病中作用的机理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患者胃粘膜内趋化因子IP-10、Mig的表达水平。方法 28例胃炎患者行胃镜检查钳取胃粘膜标本,依据HE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石炭酸染色,分为正常胃粘膜组、Hp阴性胃炎组及Hp阳性胃炎组,并对Hp阳性胃炎组的炎症活动程度进行分级。以ELISA法检测胃粘膜内IP-10、Mig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Hp阴性组、Hp阳性组的IP-10、Mig含量分别为(30.5±14.6)、(60.4±23.8)、(179.9±30.2)ng?L-1和(24.1±14.4)、(49.5±19.4)、(160.6±34.6)ng?L-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分别P<0.05、P<0.01),且Hp阳性组IP-10、Mig的表达水平与胃粘膜炎症活动程度均呈正相关(r=0.9811, P<0.001和r=0.9938, P<0.001)。结论 IP-10、Mig介导了Hp相关性胃炎炎症细胞的浸润,造成胃粘膜组织损伤,在Hp相关性胃炎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胃粘膜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端粒酶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胃癌胃粘膜演变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粘膜组织端粒酶表达规律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酶TPCR-ELISA法检测1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5例胃粘膜肠上皮化生(ICM)、15例胃粘膜轻度异型增生、14例胃粘膜重度异型增生、29例胃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并对其中HP阳性与阴性病变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端粒酶阳性率由CSG→ICM→胃粘膜轻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胃癌逐渐增高,分别为0、40.0%、40.0%、78.6%、79.3%、胃粘膜轻度异型增生66.7%、重度异型增生64.3%、胃癌44.8%。ICM及轻度异型增生组与CSG组比较差异显著(x^2=5.85,P<0.05)。各病变组织中HP阳性与阴性组间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端粒酶激活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HP现行感染与端粒酶阳性表达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端粒酶RNA与胃粘膜HpcagA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RNA与胃粘膜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HpcagA)感染及增殖细胞核原(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取病理证实的各种胃粘膜病变的活检标本150例,应用原位PCR及免疫组化ABC法分别检测端粒酶RNA、HpcagA感染和PCNA表达。结果HpcagA感染各组的PCNA、端粒酶RNA阳性率随着胃粘膜病变的加重而上升(P<0.05)。HpcagA感染组PCNA、端粒酶RNA阳性率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其HpcagA核阳性与胃粘膜PCNSA及端粒酶RNA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为0.747、0.671,P<0.05)。结论HpcagA可通过刺激胃粘膜细胞过度增殖,使端粒酶RNA过度表达,而而启动及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HpcagA核阳性可能是胃粘膜PCNA及端粒酶RNA阳性表达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肝病胃粘膜乙型肝炎病毒表达及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乃玲  白玲  邓涛  张昶  陈昊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5):278-280,I00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泛嗜性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慢肝)2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44例,共72例作为观察组,无肝病的胃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受检者常规胃镜检查,取胃窦幽门周围3cm以内活体组织3块,除普通病理检查外,分别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检测及快速尿素酶、品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p。结果 慢肝组有不同程度的胃粘膜慢性炎症者达92.9%(26/28)、肝硬化组达95.5%(42/44),其中慢肝组以单纯慢性炎症为多,而肝硬化组以伴萎缩和肠化者为多。72例慢性肝病者中有51例胃粘膜HBV阳性,其中HBsAg、HBcAg双阳性16例;肝硬化组HBV抗原表达高于慢肝组,而HBsAg、HBcAg双阳性者低于慢肝组(P均<0.05)。在慢肝和肝硬化组有炎症的胃粘膜中Hp阳性率分别为76.9%(20/26)、69.0%(29/42),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慢性肝病Hp阳性、阴性者胃粘膜HBV抗原表达率分别为69.8%(37/53)、73.7%(14/19),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HBV在慢肝及肝硬化患者胃粘膜表达明显,应重视其在胃粘膜病变中的作用,加强防护措施。(2)在胃粘膜中HBV与Hp表达未见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进展期胃腺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68例进展期胃腺癌与6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食管癌(对照组)均经内镜检查确诊.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Hp抗体及尿素酶试验来确定Hp感染;并检测血液和胃液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胃癌组Hp检出率为57.1%高于对照组检出率35%(P<0.01);肠型和弥漫型胃癌Hp检出率分别为62%与56%(P>0.05);Hp检出率尤以胃窦部为最高达70%.两组血液CAT水平(Ku/L)为219.41±10.6与199.26±11.2及MDA水平(nmol/mL)为3.96±0.26与4.12±0.25(P>0.05;P>0.05);Hp相关的胃癌两亚组胃液CAT(Ku/L)水平为110.40±8.0与276.6±13.1及MDA水平(nmol/mL)为0.69±0.42与0.43±0.14(P<0.05;P<0.05)结论Hp感染与进展期胃腺癌具有相关性;与胃癌两亚型均相关;Hp感染诱导自由基对胃粘膜的损害可能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胃癌变过程中Hp感染与凋亡基因Survivin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胃癌变过程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凋亡基因Survivin表达、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用快速尿素酶法、W—S银染法和美蓝法联合检测6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5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52例肠化生(IM)、46例不典型增生(AH)、65例胃癌(Gc)组织中Hp的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及TUNEL法分别检测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Hp感染率、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随着GC形成中病变恶性程度的加重而明显上升(P〈0.05)。CAG、IM、AH和GC组Hp感染率较CSG组,Gc组较CAG组均明显升高(P均〈0.05);AH、GC组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IM和CAG组(P均〈0.01);AH、GC组Hp阳性患者Survivin蛋白表达率均高于Hp阴性者(P均〈0.05);CAG、IM、AH、GC组中Survivin阳性者凋亡指数均低于Survivin阴性者(P〈0.05);低未分化GC患者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者(P均〈0.05)。结论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Hp感染可能通过逐渐上调Survivin基因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和分化而发挥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粘膜下血管壁iNOS的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粘膜下血管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活性的影响。方法:40例十二指肠溃疡病人,术中取胃组织检测HP,iNOS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HP阳性者iNOS强阳性表达率为62.6%,阴性者为23.1%(P<0.01)。结论:HP感染可激活胃粘膜血管iNOS活性,是导致胃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Fas/FasL表达的影响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及其不同毒力株(cagA阳性与cagA阴性株)感染对胃黏膜上皮细胞Fas/FasL表达的影响,进而探讨胃癌的发生机制。方法:胃镜下取胃窦黏膜标本,将研究对象按病理结果分为黏膜萎缩组,黏膜萎缩伴轻度不典型增生组,黏膜萎缩伴中度不典型增生组,胃腺癌组,黏膜大致正常组为对照组,再根据Hp感染情况为分Hp阳性组与阴性组,并将Hp阳性组进一步成cagA阳性组及阴性组,共9组80例。以快速尿素酶试验,PCR及组织学第三种方法检测Hp,用PCR方法对Hp进行分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as、FasL等表达情况。结果Hp感染率为60.0%,cagA阳性率为90.47%,非腺癌病人Hp阳性组Fas/FasL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5),腺癌组Fas/FasL表达明显高于大致正常组及黏膜萎缩,黏膜萎缩伴轻度不典型增生,黏萎缩伴中度不典型增生组(P<0.01)。cagA阳性组Fas/FasL表达与cagA阴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早期即黏 萎缩阶段已出现Fas、FasL等的表达增加,随细胞凋亡的增加,黏膜上皮细胞萎缩加重,细胞DNA不稳定性增加,并出现不典型增生加重, Fas、FasL的表达随之增强,一旦肿瘤细胞形成,Fas/FasL表达进一步增加,形成局部免疫豁免区,导致肿瘤的浸润生长。cagA阳性的菌株在促成肿瘤的发生过程中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癌(GC)组织中c-met表达及(Hp)感染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经病理证实,不同病变胃粘膜145例以免疫组化检测c-met基因表达,以W-S法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结果 在浅表性胃炎(CSG)、萎缩肠化生胃炎(CAG+IM)、异型增生(DYS)、早期GC和进展期GC中,c-met基因表达率分别为25.53%,51.28%,61.54%,66.67%和68.42%,CAG+IM、DYS、GC均显著高于CSG(P<0.05)。肠型胃癌c-met阳性表达与(Hp)感染密切相关。CAG+IM,DYS和GC组c-met阳性表达(Hp)感染者明显高于阴性组。(Hp)阳性者5年生存期显著短于(Hp)阴性者。结论 (Hp)感染和c-met表达与胃粘膜增殖和恶化有关,前者也与胃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染色及Giemsa染色检测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PC-NA蛋白的表达和Hp感染情况。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CAG伴IM)、不典型增生(Bys)及胃癌(GC)中,突变型p53、Mdm2、PCNA阳性表达随病变发展而逐渐升高,突变型p53在CSG组高于GC组,GC组高于CAG伴IM组(P均〈0.05)。不同胃黏膜病变之间Mdm2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同一病变中Hp阳性者突变型p53、Mdm2、PCNA阳性表达一般高于Hp阴性者,突变型p53在CAG伴IM组Hp阳性与阴性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CNA和Mdm2在Dys组Hp阳性与阴性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GC组中突变型p53、Mdm2、PCNA蛋白表达无相关关系。结论突变型p53、Mdm2和PCNA蛋白的表达及Hp感染共同参与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CH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并观察根治Hp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3120例Hp阳性的CHD患者和30例Hp阴性患者(Hp阴性组)纳入研究,均行抗血小板治疗。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Hp根除治疗,并在4周后观察治疗效果。所有患者随访1年,比较各组上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1.67%(7/60),高于观察组1.67%(1/60)和Hp阴性组的0(P〈0.05)。观察组行Hp根除治疗后仍有5%(3/60)为阳性,其中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而95%(57/60)转为阴性,且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P〈0.05)。[结论]Hp感染可增加CH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时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而根除Hp治疗能使出血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与C-myc基因及P53基因的表达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用w—s染色法观察不同胃病黏膜组织中Hp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技术检测不同胃病组织的C-myc基因和P53基因表达产物。结果胃癌及癌前病变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C-myc基因和P53基因的表达也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Hp感染阳性组的C-myc基因和P53基因表达明显高于Hp感染阴性组(P〈0.01)。结论Hp感染可能通过激活C-myc基因,同时使P53基因失活从而诱发胃黏膜的癌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