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留置溶栓导管治疗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对41例产后并发下肢DVT患者行经颈静脉留置溶栓导管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并给予精心术前护理、产褥期护理、溶栓导管护理及并发症观察和护理。结果:本组插管成功率100%,导管平均保留5.5d;痊愈30例(73%),明显有效9例(22%),有效2例(5%);皮下淤斑3例,右颈部穿刺处渗血2例,阴道出血1例,血尿1例,无肺动脉栓塞发生。结论:经颈静脉留置溶栓导管治疗产后下肢DVT安全、有效、简便,通过有效护理干预,可降低抗凝溶栓药物副作用,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李劼  李勤 《中国临床研究》2013,(10):1055-1056
目的观察普通肝素加小剂量尿激酶封管预防和治疗深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3例于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因终末期肾病使用深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临床诊断有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经透析导管的动脉端及静脉端用普通肝素钠(12 500 U)加2 ml生理盐水溶解20 000 U的尿激酶(含尿激酶浓度为5 000 U/ml)的肝素盐水进行封管处理,观察普通肝素加小剂量尿激酶封管对预防和治疗深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内血栓形成的疗效。结果动脉端血栓22例,动脉端溶栓成功19例(86.4%);静脉端血栓11例,静脉端溶栓成功11例(100%),二者总成功率90.9%(30/33)。溶栓治疗成功后,有4例患者血栓形成复发,需再次溶栓,复发率12.1%。此种方法对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由于药物是局部使用,且用量较少,无过敏反应、皮下出血、鼻衄及牙龈出血,也未出现消化道出血、咯血、脑出血等。结论普通肝素加小剂量尿激酶注入深静脉留置双透腔析导管内封管,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深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内血栓形成并恢复导管功能,其治疗成功率高,操作简便,无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留置导管溶栓术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31例均采用先置滤器于下腔静脉,而后运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静脉将溶栓导管、溶栓导丝置于深静脉血栓附近推注溶栓药物。并留置导管两到三周,用滴定泵持续给与溶栓药物。2—3周造影复查。结果:治疗后3—5天症状明显改善28例;症状减轻3例。总有效率达100%,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与其他溶栓方法比较有明显差异(P〈0.11)。治疗三周造影复查发现26例血管再通,血流通过〉50%。5例建立了丰富的侧枝循环。结论:留置导管溶栓术是目前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26例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诊断与介入治疗方法,评价介入技术治疗PTE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行介入方法诊断及治疗的26例PTE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胸痛、胸闷、气短、气促、咯血、休克等,其中7例有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64层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D-二聚体检查,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肢静脉造影。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右侧或左侧股静脉入路行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溶栓,其中4例先采用导管捣碎、抽吸血栓的机械方法后留置导管溶栓。对7例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患者留置导管溶栓前行临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结果 26例患者经上述治疗,溶栓3~4d复查肺动脉造影,23例肺动脉内血栓被大部分清除、中央分支血流恢复,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从术前平均82%增至94%;3例患者肺动脉造影有改善,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继续经留置导管抗凝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肺动脉造影显示主干及分支内血栓消失。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36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结论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局部溶栓术治疗PTE起效快、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全身溶栓效果不佳,局部溶栓治疗以及综合治疗效果满意。作者通过对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留置导管内溶栓治疗的护理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伴有导管血栓形成3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12例患者采用尿激酶浓度20 000μ/ml联合常规肝素25 mg/ml封管,B组104例采用尿激酶浓度5000μ/ml联合肝素25 mg/ml封管,对照组C组96例单独采用肝素25 mg/ml封管,观察3组患者血流量、导管再通率及溶栓前后PT,APTT指标。结果:3组导管再通率和血流量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溶栓前后PT,APT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操作严格规范下,采用5000~20 000μ/ml尿激酶浓度联合常规肝素25 mg/ml混合液封管,均能对中心静脉导管因血栓形成导致血流不畅有较好的溶栓作用,是处理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留置导管溶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全身溶栓效果不佳,局部溶栓治疗以及综合治疗效果满意[1-4].作者通过对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留置导管内溶栓治疗的护理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患者并发血栓形成的最佳护理对策。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对4例并发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分析分类,2例上肢肿胀、疼痛患者经彩超诊断为静脉血栓,2例患者导管外露部分肉眼可见明显回血,导管腔完全阻塞,无上肢疼痛、肿胀,判断为导管内血栓。结果 2例静脉血栓患者予拔管,经溶栓、抗凝治疗,患肢肿胀、疼痛消失;另2例患者导管内血栓经溶栓处理后管腔再通,继续使用,随访观察,无其他部位栓塞症状。结论 PICC并发血栓形成要预防在前,早发现,早治疗,科学护理,以确保PICC留置的安全性,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急性动脉栓塞27例患者,在完成血管造影明确动脉栓塞部位后,动脉内留置导管返回病房,经导管持续药物溶栓抗凝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结果本组26例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96.3%,血管造影显示血流通畅,临床症状缓解;1例无效,溶栓治疗后复查血管造影显示与治疗前无变化。结论优质的护理在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过程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七例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患者动脉插管局部灌注尿激酶溶栓疗效的分析,介绍了导管溶栓的具体方法,疗效影响因素和副作用。认为导管溶栓疗效优于全身用药溶栓.尽早动脉插管、管尖尽量接触血栓、在凝血酶元时间的监控下较大剂量灌注尿激酶、术后继续使用抗凝药物,是溶栓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