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尿激酶疗法     
一、尿激酶的作用机理尿激酶是日本发明的一种纤溶活性药物。它是由人尿精制而成的,但没有抗原性,不含热源物质,因此欧美正在以此代替链激酶。尿激酶溶解血栓的机理是: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酶原和注入的尿激酶、链激酶等进入血栓后,生成纤维蛋白溶酶从而溶解血栓。当血栓变陈旧时,血栓中纤维蛋白溶酶原含量即随之低下,加上尿激酶不易进入血栓,因此随着血栓形成时间的延长越发难以溶解(经过三天以上的血栓很难溶解),因此越早应用尿激酶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对四肢阻塞性动脉疾病向血栓内直接动脉注射尿激酶(UK)等纤溶性药物,促使血栓溶解的疗法(溶栓疗法)是最近引人注目的疗法之一。本法是经导管使UK浸透在血栓内以赋活血栓内的纤溶系统,提高局部疗效的方法。本文根据作者的经验,以急性动脉阻塞性病例为中心,叙述本法的适应证和疗效。溶栓疗法的作用机制纤溶系的溶解血栓是纤维蛋白溶酶原通过赋活物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使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分解来完成。纤维蛋白溶酶原在循环血中存在,血栓内部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有纤维蛋  相似文献   

3.
在DIC 中所观察到的纤维蛋白溶解现象(纤溶),其中心是与凝血系统功能相对应的所谓继发纤溶。在DIC 中由于病理改变不同,也可能混有原发纤溶,但主要是清除全身性微血栓所引起的反应性纤溶。纤溶现象的生理作用在于清除血管内产生的血栓及其以后的血流恢复。这种血栓溶解的主要酶——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和抑制,有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及各种蛋白酶抑制物错综复杂地参与。本文围绕DIC,以有关纤溶的各种因子反应为基础进行概括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血栓溶解疗法(纤溶疗法)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肺梗塞、肾梗塞等的梗塞和四肢动脉闭塞等的治疗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直沿用下来的纤溶酶激活剂的尿激酶(UK)和链激酶,因为对血栓无亲和性,为了使其效果确实而必须直接注入到流向血栓的动脉(负责动脉)中,并且,在全身给药时,必须大量用药,因为使全身的纤溶系统亢进,而有出血等很多副作用。另一方面,在机体血管内皮细胞等处产生的组织性纤溶酶激活剂(TPA)对纤维蛋白的亲和力很强,在血栓部位可发挥强大作用,在不太影响全身纤溶系统的情况下即可溶解血栓,因而引进开发了DNA重组技术,即重组TPA(recombigrant TPA)。  相似文献   

5.
以t—PA为首的溶栓药是使纤凝溶解系统中血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变为血纤维蛋白溶解酶的反应活化,促使纤维蛋白块溶解的药物。日本现已承认的溶栓药,除t—PA外,还有尿激酶(Urokinase,UK),血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一前尿激酶(pro—urokinase,pro—UK)。目前,Et本对脑梗死适用的仅有对脑血栓形成采用的低用量UK(1日6万单位)静脉内重复给药,但几乎没有效果,故脑卒中专业机构采用该疗法的很少。目前作为采用静脉内给药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已不用UK和pro—UK,而只有使用t—PA和链激酶(streptokinase,SK)的试验。t—PA的有效性已被认可,SK静脉疗法因出现有害的结果(危重出血性合并症及早期死亡率呈有意义增高)而被中断。  相似文献   

6.
1996年,美国的临床实践中开始对发病3小时内的超早期脑梗塞、静脉内给予血栓溶解新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而在日本目前为止针对脑梗塞所承认的血栓溶解药只有尿激酶,其使用方法也只限于静脉内小量给药,数年前也开始了rt-PA的临床试验,但尚未获得承认。另外,在一些机构也试验了大剂量尿激酶的动脉内给药。一、溶栓疗法和溶栓药1.溶栓疗法的理论 脑梗塞为脑动脉闭塞导致缺血组织的坏死。应用血栓溶解药可使脑动脉的闭塞血栓在早期溶解,血流再开通,因而可以认为血栓溶解疗法是非常合理的治疗方法。可是,陷入梗塞的脑组织一旦…  相似文献   

7.
玻璃体术后的合并症之一是眼内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和血凝块形成。这些合并症多半在术后早期出现,因此刚手术后观察眼底困难,进一步发生再增殖的情况也不少见。近年来以溶解玻璃体术后发生的纤维蛋内膜为目的,限内注入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酶(t—PA)已被广泛认识。但t—PA在日本只是最近才有出售,且价格昂贵,难以普及。作者为溶解纤维蛋白和血凝块,采用眼内注入尿激酶(UK),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象及方法从1990年4月到1991年5月,作者以15例15眼玻璃体术后眼为对象,其中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眼,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0眼,二  相似文献   

8.
日本溶栓疗法的新动向1993年日本在(山口洋教授)召开的第If次冠状动脉血栓溶解研究会上,就静脉注射血栓溶多多疗法,晚期冠状动脉血栓溶解,组织型纤港酶原激大剂(卜*A)和尿激酶(UK)的联合溶栓战略做了专题亡论。结果认为,发病6小时以上通过晚期再灌注...  相似文献   

9.
血栓溶解疗法是治疗闭塞性血管病的一条新途径,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就某些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概念和机理一、1893年Dastre发现血液凝块有自然溶解的现象,并称之为“纤溶现象”。在正常人的血液中,纤维蛋白的溶解与抗溶解是处于动态平衡的。当使用某种药物,破坏这种动态平衡,提高纤溶活性,使纤维蛋白溶解的方法,就称“血栓溶解疗法”。二、溶血栓药物的作用并非直接使血栓溶解。正常情况下,如图所示,血液中一般没有  相似文献   

10.
作者为了探讨肾病综合征尿中纤溶变化与肾功障碍的关系,测定了肾病综合征患者尿中的纤溶变化及尿中纤维蛋白液酶原活化质与尿中纤维蛋白溶酶抑制物对尿中纤溶的影响。结果:尿中纤溶随着肾功能低下而低下。尿中纤溶还与尿中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质呈正相关,但尿中纤溶与尿中纤维蛋白溶酶抑制物没出现负相关,尿中纤维蛋白抑制物与尿蛋白呈正相关。作者经对其进  相似文献   

11.
一、肾小球疾病与凝血系统、血小板系统的关系当肾炎时,免疫复合物(IC)沉积或形成于肾小球袢后,可分别活化因子Ⅻ和内源性凝血系统。此外,来自血管壁损伤部位的组织凝血活酶以及活化的巨噬细胞释出凝血活性因子(PCA)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当肾小球基底膜(GBM)发生严重病变时则断裂,纤维蛋白自肾小球袢渗入肾球囊腔内,并刺激巨噬细胞,有利于 IL—1、TNF 等介质释放。肾疾病时,血液凝血系统异常包括①纤维蛋白、Ⅷ因子沉积于肾小球血管壁;②肾皮质内可见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在肾病变时发生变化;③血清、尿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加;④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因子)在临床或实验性肾病变时可发生变化;⑤实验动物亦证实肾炎时与血液凝血系统有关。IC 能活化血小板,使血小板凝聚,引起血小板释放介质,形成血栓。血小板及其相关物沉积于肾小球内会形成小血栓。体内外实验及肾炎患者血小板活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疾病     
近一年来循环系统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现就其中几个问题予以介绍。一、冠状动脉内血栓纤溶疗法心肌梗塞发病早期选择性地向冠状动脉内注入尿激酶(UK),可使血栓某种程度地溶解。日本冠状动脉血栓溶解研究会对31所医院进行联合调查,在50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例中,血栓纤溶疗法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6.8%。发病后2小时内投予尿激酶,用量72万单位以上者效果尤著。目前,围绕血栓纤溶疗法的探讨主要有:  相似文献   

13.
很多学者都对脂蛋白 (a) [Lp(a) ]及其结构蛋白 载脂蛋白 (a) [Apo(a) ]做过阐述 ,因此本文不再回顾两者的基本理论知识 ,而是着重介绍最新的研究发现和Lp(a)在诊断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意义。一、Lp(a)的功能Lp(a)同时具有促进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形成的作用。这与载脂蛋白 [Apo(a) ]和纤溶酶原的结构极其相似有关。其分子机制主要是Lp(a)拮抗纤溶酶原的作用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 ;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酶转化生长因子(TGF β)的活化而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从而达到促进血栓形成及动脉硬化的结果。最近 ,日本研究者对Lp(a)进行的深入…  相似文献   

14.
据文献报道,在发病后3小时以内的超急性期脑梗塞,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酶(t-PA)进行溶栓治疗能够改善预后,或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后6小时以内,pro-UK的经动脉局部溶栓治疗也能改善预后。所以,对脑卒中应该在最短时间内抢救的观点应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15.
代谢综合征多发的动脉硬化性疾病,是以炎性改变及血管壁细胞增殖为基础,以粥样斑块破溃与血栓形成为契机发病的。经细胞生物学、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试验证实,炎症与血栓形成倾向与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表1)。代谢综合征时还可见血凝功能亢进、纤溶系统功能低下,以致纤溶系统障碍,使血栓难以溶解的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1(PAI-1)血中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癌症患者可出现凝血和纤溶异常。凝血活性亢进的结果是凝血酶迅速与血流中或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抗凝血酶Ⅲ结合而形成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活性亢进的结果是纤溶酶和α_2抗凝血酶结合而形成纤溶酶-α_2抗凝血酶复合物(PAP);而D-二聚体为凝血活性亢进后所产生的稳定性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的降解产物,它能特异地反映继发性纤溶状况、评价凝血和纤溶性亢进的指标。本文以55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D-二聚体、PAP、TAT,观察了肺癌进展(按T、N、M、分类)与上述指标的夫系。55例中男50例,女5例;平均年龄63.6岁;腺癌33例,鳞癌12例,小细胞未分化癌10例;Ⅰ期5例,Ⅱ期4例,Ⅲa和Ⅲb期21例,Ⅳ期25例。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17.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发生于早幼粒阶段的白血病,其病态细胞含有很多的粗大颗粒并且有很强的核异型性。特征是伴有染色体t(15;17)异常。另一方面,由于粗大颗粒释放组织凝血活酶而易发生DIC,导致消耗性凝血障碍,同时,白血病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活化物和酶等纤溶性物质而伴有强烈的纤溶亢进,呈现重症的出血症状。治疗上棘手的问题是,如进行化疗导致细胞的崩溃,DIC将恶化,患者常会因脑出血和肺出血而过早死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有凝血和纤溶关连物质的质或量的异常的先天性疾病中所获得信息,并以此为中心来阐述凝血和纤溶对血栓形成的作用。一、血液凝固系统的激活及抑制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的酶反应,并且与纤溶系、激肽系、补体系等的激活也密切相关。随血管内膜的性状变化和血管的损伤,血液与血管内膜以外的物质(异物表面)相接触或组织液与血液混合后血凝系统被激活。如果对此反应系统若无抑制机构存在时,所有的纤维蛋白原都将转变为纤维蛋白,那样凝血反应将持续进行,直至循环血液全部凝固为止。幸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的急性期诊疗,随着影像诊断技术、药物疗法、手术疗法等进步,其检查、治疗的选择也多样化起来。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把握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确实地执行治疗计划,这些都和患者的临床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自2005年10月起针对发病后3小时内的脑梗塞,将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进行超早期溶栓疗法列入医疗保险范围,使得t-PA的使用成为可能。使用此药改善预后的同时,也会增加脑出血等治疗上的风险,所以确切而迅速地判断适应证、以及用药后严格的监护逐渐成为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既往有的报告提及实验性肾炎及肾炎患者的肾小球局部沉着有纤维蛋白,并认为它是肾炎恶化因素之一。经作者观察,在纤维蛋白沉着的肾小球局部,其纤溶低下,特别是在使用肝素前已经沉着在肾小球的纤维蛋白,即使应用肝素也不能使其溶解。故而作者通过采用肝素、尿激酶并用疗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对象:肾炎性肾病综合征(5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炎(急进性肾功衰竭1例)及过敏紫癜性肾炎(1例)共7例。投药方法为:肝素350~450u/kg/日持续静脉点滴,并用尿激酶1.0万u/kg/日,早晚分二次在1~2小时内持续静脉点滴,连用3日为1疗程,肝素持续用2周以上(尿激酶从肝素开始使用时并用3日)。结果:治疗后数周内出现近期疗效者有2例,为急进性肾功低下者(肾炎性肾病综合征、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各1例),其临床症状、检查所见及肾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