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方法(BWSI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步行训练(CGT).30 d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进评估.结果 治疗组患者步行能力显著提高,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减重步态治疗训练有利于较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李秀玲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4):4742-4743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和MBI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李秀玲 《实用医技》2007,14(34):4742-4743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和MBI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减重步行训练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锦成  符俏 《海南医学》2010,21(1):26-29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致残率高,步行能力受到较大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减重步行训练(Body weight support treadmill training,BWSTT)近年来在临床神经康复,特别是脑卒中和脊髓损伤疾病中广泛应用。本文就减重步行训练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在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早期介入、早期干预,临床对照研究,治疗效果评估,步行辅助机器人在减重步行训练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目前认为脑卒中后早期介入减重步行训练,结合传统相关康复技术,病人可早日重建正常步态,恢复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偏瘫患者往往因步行功能丧失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恢复步行功能是患者最迫切的要求,也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1-2].该研究就早期部分减重步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康复机器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34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地面步行训练,观察组给予康复机器步行训练。采用LEMS和WISCI II量表分别评估两组训练前后的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8周、12周后,两组LEMS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12周后,两组WISCI II分级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WISCI II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康复机器步行训练可明显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效果优于地面步行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一,致残率特别高,而丧失步行能力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主要问题,故步行能力的恢复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康复目标之一。我们采用神经发育疗法恢复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在我院经过CT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社区医院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抗痉挛模式康复治疗的效果及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以2011年收治的3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良肢位和早期康复训练,早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抗痉挛康复治疗,帮助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入院时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抗痉挛治疗有助于下肢功能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结论在社区医院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抗痉挛康复治疗,能提高患者步行能力,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角度下可调式膝关节支具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对其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8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在我科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在进行步行训练时都予以佩戴可调式膝关节支具,治疗组患者膝关节支具限定在30°-180°,对照组患者膝关节支具限定在0°-180°,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步行能力评定。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患者佩戴可调式膝关节支具角度设定在30°-180°对于步行能力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4):165-168
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卒中后运动障碍,卒中后步行功能的恢复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神经影像学及其相关生物学标志物(如弥散张量成像)已成为预测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复习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临床评估方法及相关神经功能影像学文献。总结卒中后患者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评估方法,主要有足印目测法、录像法、量表评定法、三维步态分析。并重点讨论如何运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预测卒中后步行功能,从而为脑卒中后步行康复计划制定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Walker View"康复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下肢增加Walker View步行训练系统进行康复治疗时给予患侧大脑半球C3、C4区30 min的tDCS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运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Holden步行能力及Walker View系统来评估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erg、Fugl-Meyer、MAS评分和Holden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erg、Fugl-Meyer、MAS评分和Holden等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alker View步态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左右步宽差、患侧负重比、步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步速、患侧负重高于对照组,左右步宽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联合Walker View系统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99-102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 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 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前BBS、FA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BS、FAC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BBS、FAC 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褚延利  孟淑杰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2):1184-1186
目的 观察早期坐站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后步行能力恢复的疗效.方法 将6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坐站平衡训练联合偏瘫肢体训练组(A组) 30例、偏瘫肢体训练组(B组)31例.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估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用Berg平衡量表判定平衡障碍程度并结合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能力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各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能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A组治疗后效果优于B组(P<0.05).结论 早期坐站平衡训练联合偏瘫肢体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四肢联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国进口四肢联动(NustepT4)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及步行能力(采用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联动系统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陈文芳 《中国医疗前沿》2012,(14):86+69-86,69
目的研究对部分脑卒中患者进行颈部康复护理,以预防或减少此类患者颈部异常姿势/活动的出现对平衡功能的不利影响,促进步行能力的恢复。方法对20011年3月-2012年3月入院并符合课题条件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及基本的康复干预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一系列的颈部康复干预措施。结果第28d(4周)将两组平衡功能评分和步行能力评分进行对照比较,显示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早期卒中患者进行颈部康复护理可有效防止或减少颈部姿势/活动异常的出现,继而改善平衡功能,有利于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衡针灸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本院康复科神经内科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平衡针灸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改良巴氏指数(MBI)为 79.41±5.8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为29.12±3.12;Berg平衡量表(BBS)为40.42±4.87,患者10米步行所需时间为(41.89±7.17)s,患者6 min内步行的距离为(41.08±2.96)米;②Holden步行能力评定治患者的Holden步行能力评定达3~5分者共32例(80.0%),治疗组患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针灸疗法可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的站立和行走训练中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的站立和行走训练中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4周以内病程的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高压氧康复组和常规康复组。高压氧康复组采用早期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高压氧治疗,常规康复组只进行早期常规康复训练,疗程为6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BBS评分、简化FMA评分和 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定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经过治疗6周后,2组BBS评分和简化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以高压氧康复组幅度提高更为明显;经过治疗6周后,2组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以高压氧康复组好转幅度更为显著。结论:早期康复结合高压氧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升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经过治疗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卒中后患者由于下肢活动能力降低,必然会经历步态障碍阶段,恢复行走能力往往是患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主要的康复目标.随着康复医学技术的发展,下肢机器人也更多地运用于步行功能的康复中.本文将对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其在步行功能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