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药药性相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例》.金代张元素《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将“十八反”及“十九畏”编成歌诀广为流传.“十八反”作为历代医家用药配伍禁忌,延续至今,但“十八反”为何相反,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十八反”中,乌头、芫花、大戟、藜芦、甘遂皆为有毒,因用量太大,煎煮不当,服药太多或患者体弱不支,出现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古人“十八反”之说,很可能是在这种情况下作出来的错误判断.如果拘于“十八反”之说,许多古人的名方都将得不到灵活的运用,势必使许多古人的好经验被废弃.然而“十八反”究竟反不反,是否为配伍的绝对禁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一定会得出科学的结论.本文从大戟、甘草这一对反药入手,归纳总结近年来有关大戟反甘草的相关文献,为大戟反甘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药“十八反”作为中医用药禁忌流传至今,为历代广大医家所严格遵循。但其中不乏有医家打破常规用药,反药配伍使用,且在临床中获得了较好疗效。然而“十八反”究竟反不反,是否为绝对的配伍禁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一定会得出科学的结论。本文从甘遂、甘草这一对反药入手,整理归纳了近年来有关甘遂反甘草的相关文献,对这一相反药的研究进展做出了分析总结,为甘遂反甘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海藻可与甘草同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十八反"中载海藻与甘草二者相反。纵览古代医籍,海藻、甘草同用之方未为少见,现代临床同用亦较为广泛,鲜有同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记载及相关报道。从源流探析、古今应用、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收集整理后得出,二者可同用。  相似文献   

4.
甘草与海藻配伍对甘草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甘草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甘草海藻不同比例配伍对甘草指纹图谱的影响。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选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8%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分析时间70min,检测波长为235nm。结果:该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甘草药材指纹图谱的测定。标定了甘草指纹图谱21个共有指纹峰,考察了这21个共有峰峰面积在不同比例配伍中的变化。结论:甘草海藻不同比例配伍对甘草指纹图谱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海藻、甘草单用及配伍不同比例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海藻-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评价反药组合前后的毒性表征及其特点.方法 以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通过海藻水煎剂经口给药考察其急性毒性,计算海藻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及95%置信限.根据海藻LD50值,固定海藻用量,结合中国药典海藻和甘草用量范围,设定海藻-甘草的5个比例:1∶3、1∶2、1∶1、1∶0.33、1∶0.17.同时,设甘草最大用量组90 g/kg和海藻30 g/kg单药对照组,观察动物的毒性反应症状和死亡情况,连续观察14天,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分析.结果 海藻-甘草比例为1∶3和1∶1时,小鼠死亡率为100%;比例为1∶2时,死亡率为80%;海藻单药组和比例为1∶0.33时,死亡率为60%;比例为1∶0.17时,死亡率为50%;甘草单药组的死亡率为0.结论 药组中甘草大于等于海藻时,表现出增毒效应.  相似文献   

6.
海藻、甘草及其相伍用对小鼠肝药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海藻、甘草单煎液及其不同比例合煎,单煎后混合液以及单体A、B;C、D、E对小鼠肝药酶的影响。方法:取小鼠随机分组,分别ig给药,qd,连续4d后禁食20h,处死取肝脏,称重后制成匀浆,紫外分光光度计于450nm,490nm波长下测其光密度值,计算肝匀浆中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结果:甘草、甘草与海藻合煎液及单体A,B,C,D,E均能显著提高小鼠肝匀浆中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而海藻,甘草与海藻单煎后混合液未能提高小鼠肝心浆中的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结论:甘草,甘草与海藻合煎液及单体,A,B,C,D,E均能显著提高小鼠肝匀浆中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对肝药酶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海藻、甘草及其不同比例配伍后的水提取物的肝毒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评价海藻、甘草及其相配伍后的水提取物对肝脏毒性的影响。方法:制备离体肝灌流模型,分离出完整肝脏,先以Krebs-Henseleit等渗缓冲液冲洗肝脏,再以1640缓冲灌流冲洗灌流至流出液呈红色,将肝脏移至盛1640灌流液杯中,循环性前向性灌流,各剂量组药物分别缓慢注入盛1640灌流液杯中,定时收集灌流液供测AST、ALT用。结果:甘草水提取物在灌注液中低浓度时未观察到明显变化,高浓度60MINC RG出现毒性反应(P<0.05)。海藻水提取物在灌流液中低浓度15min以后)都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并与浓度和时间呈依赖关系。甘草:海藻(1:1)合煎液未见对肝细胞有损伤(P>0.05),余下各比例合煎及单煎后混合液对肝细胞均有损伤,且随海藻含量增加毒性增加,合煎液毒性强于单煎合混合液。结论:海藻单煎液及除甘草:海藻(1:1)合煎液外各比例合煎及单煎后混合液均有一定肝毒性,而甘草单煎液在低浓度、短时间未见肝毒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海藻,甘草单煎液及其不同比例合煎,单煎后混合液对甲状腺肿模型大鼠甲状腺激素及其抗体的影响。方法 每日给大鼠ig丙基硫氧嘧啶(0.15g/kg),连续造模10d。给药组动物在造模的同时分别ig海藻,甘草单煎液及其不同比例合煎,单煎后混合液,15d后采血,处死大鼠,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及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的含量。结果 海藻单煎液及海藻,甘草不同比例合煎及单煎后混合液均有不同程度降低TM,TG作用,其中TM的降低幅度大于TG,且二者合煎液作用大于单煎后混合液,当二者为1:1合煎时作用最显著。但未见对T3,T4的影响。结论 海藻及海藻,甘草合用可抑制丙基硫氧嘧啶所致甲状腺肿模型大鼠甲状腺抗体升高。  相似文献   

9.
附子甘草配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亭  徐暾海 《医学教育探索》2009,40(8):1332-1334
附子和甘草均为常用中药,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将从“减毒”和“增效”2个方面综述近年来附子、甘草配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对近年研究成果的综合和分析提示,甘草所含的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对附子发挥“减毒增效”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附子配伍甘草减毒的机制可概括为煎煮过程、用药过程两个环节;而二者配伍的增效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各自有效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然而,二者配伍的具体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研究结果出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海藻单煎液及海藻、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合煎液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甲状腺相关调控因子Fas和Bcl-2的影响,分析海藻、甘草不同比例配伍治疗甲状腺肿大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清洁型健康SD大鼠9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9组: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海藻单煎液组、不同比例配伍合煎液组.每日给大鼠灌胃丙基硫氧嘧啶(0.15 g/kg),连续造模10 d.给药组动物在造模的同时分别灌胃海藻单煎液及其海藻、甘草不同比例合煎液.观察1周后处死大鼠,取甲状腺于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切片、石蜡包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细胞中甲状腺相关调控蛋白因子Fas、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Bcl-2的表达明显强于Fas,表现为细胞增生.其他实验组Fas、Bcl-2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和模型组相比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海藻、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对甲状腺相关调控因子Fas、Bcl-2的表达有一定影响,可能是通过碘调节其表达影响甲状腺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参芦头多糖的组成与质量分数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方法 采用紫外光谱扫描法分析人参芦头多糖的质量分数,采用TLC法分析其单糖组成,采用HPLC-HPSEC法测定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用硫酸-咔唑法测定多糖的量。结果 紫外光谱扫描未发现在260和280 nm附近有特征吸收,经TLC分析,芦头多糖水解后的单糖成分为葡萄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及葡萄糖醛酸,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1×103~1×106,提取的人参芦头粗多糖含多糖按半乳糖醛酸计为12.2%(RSD=0.6%,n=6)。结论 经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人参芦头多糖中蛋白质及核酸等杂质较少,不影响后续的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测定,采用硫酸-咔唑法定量测定较好。  相似文献   

12.
大黄干燥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以大黄外观色泽、干燥耗时、折干率和有效成分的量为指标,考察大黄适宜的干燥方式。方法 供试用大黄品种为掌叶大黄,外观色泽考察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用热浸法提取浸出物;HPLC法测定蒽醌、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量。结果 低于65 ℃烘干、阴干、晒干和熏干的大黄色泽良好,断面呈黄棕色,而高于65 ℃烘干的大黄药材断面深棕色;在大黄有效成分方面,浸出物和蒽醌的量以晒干大黄为最高,分别为34.32%和1.90%,次之为45 ℃烘干大黄,分别为33.53%和1.68%;干燥温度过高,蒽醌的量显著降低;不同温度的恒温烘干处理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的量均呈递减趋势。结论 大黄适宜的干燥方法是45 ℃恒温烘干或晒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建立RP-HPLC法测定白芍-甘草药对中12种有效成分,并用此方法探讨有效成分随白芍-甘草配比变化的溶出规律。方法 采用Dikma Technologies-C18色谱柱(20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10% A;5~10 min,10%~12% A;10~15 min,12%~14% A;15~20 min,14%~16% A;20~25 min,16%~18% A;25~30 min,18%~20% A;30~40 min,20%~25% A;40~50 min,25%~40% A;50~62 min,40%~55% A;62~72 min,55%~70% A;72~85 min,70%~55% A;85~95 min,55%~5% A,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7 nm(0~13 min)、258 nm(13~17 min)、230 nm(17~27 min)、276 nm(27~32 min)、230 nm(32~42 min)、360 nm(42~46 min)、276 nm(46~50 min)、230 nm(50~53 min)、275 nm(53~55 min)、250 nm(55~95 min),柱温30 ℃。结果 在所观察的白芍-甘草的9个配伍比例(0∶1、0.3∶1、0.6∶1、1∶1、2∶1、3∶1、4∶1、5∶1、1∶0)中,以1∶1、3∶1组有效成分溶出量最高,另外0.6∶1组也较高。结论 以现代研究方法证实了张仲景《伤寒论》芍甘汤中配伍比例1∶1的科学性,也进一步从有效成分上证实了现代临床经典比例3∶1配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建立RP-HPLC法测定白芍-甘草药对中12种有效成分,并用此方法探讨有效成分随白芍-甘草配比变化的溶出规律。方法 采用Dikma Technologies-C18色谱柱(20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10% A;5~10 min,10%~12% A;10~15 min,12%~14% A;15~20 min,14%~16% A;20~25 min,16%~18% A;25~30 min,18%~20% A;30~40 min,20%~25% A;40~50 min,25%~40% A;50~62 min,40%~55% A;62~72 min,55%~70% A;72~85 min,70%~55% A;85~95 min,55%~5% A,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7 nm(0~13 min)、258 nm(13~17 min)、230 nm(17~27 min)、276 nm(27~32 min)、230 nm(32~42 min)、360 nm(42~46 min)、276 nm(46~50 min)、230 nm(50~53 min)、275 nm(53~55 min)、250 nm(55~95 min),柱温30 ℃。结果 在所观察的白芍-甘草的9个配伍比例(0∶1、0.3∶1、0.6∶1、1∶1、2∶1、3∶1、4∶1、5∶1、1∶0)中,以1∶1、3∶1组有效成分溶出量最高,另外0.6∶1组也较高。结论 以现代研究方法证实了张仲景《伤寒论》芍甘汤中配伍比例1∶1的科学性,也进一步从有效成分上证实了现代临床经典比例3∶1配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对im黄体酮及紫外(UV)照射导致的黄褐斑小鼠模型的抗氧化与抗黄褐斑形成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C组、杭白菊组、当归组、丹参组共6组。采用im黄体酮及辅助UV照射方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测定各组肝脏及皮肤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酪氨酸酶(TYR)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肝脏脂褐质水平,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结果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显著增强黄褐斑小鼠肝脏和皮肤中GSH-Px、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抑制TYR增加,使黑素细胞(MC)生成减少,抑制黑色素合成,从而减轻皮肤色素沉着。结论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有一定的防治黄褐斑的功效,其作用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TYR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以及改善机体的血液流变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测定丹参中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一测多评法。方法 采用HPLC法,以丹参酮IIA为对照品,外标法测定其在丹参中的量,同时测定丹参酮IIA与丹参酮I、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的相对校正因子,用获得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后3种成分的量,实现一测多评;用外标法测定丹参中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的量,比较其与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各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各成分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的量值与外标法测定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一测多评法在丹参中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测定中具有适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制川乌与法半夏不同配伍组合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变化趋势,阐明两药配伍后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LC-MS技术分析久煎处理的不同配伍组合,结合药液pH值的变化,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寻找、分析差异标记物。结果 制川乌与法半夏不同配伍组合化学成分的量差异明显,随着法半夏比例的增大,药液pH值呈上升趋势,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的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结论 制川乌与法半夏配伍后毒性物质减少,这可能与法半夏中的某些成分影响了乌头类生物碱的稳定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甘草配伍应用减毒增效、调和诸药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多组分物质基础体外相互影响以及药效学/毒效学方面,而且表现在对药物体内过程的相互影响上。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与总结,针对甘草皂苷、甘草黄酮两类主要活性成分,探究甘草吸收和代谢的特征,及其在复方配伍时对其他活性成分吸收与代谢的影响,揭示甘草复方配伍的合理性和科学内涵,为甘草配伍研究提供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邱建国 《医学教育探索》2012,43(8):1656-1660
通过总结地黄炮制研究现状,对熟地黄炮制的渊源及判断炮制终点时的成分和检测方法进行综述。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地黄寡糖作为熟地黄炮制终点的指标成分,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能较好地区别生地黄和熟地黄,以及可作为熟地黄质量控制的检测方法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以揭示附子-甘草配伍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对比分析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量,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二阶光谱比较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的结构变化。结果 附子配伍甘草合煎过程中,附子中大量酯型生物碱被甘草成分复合而发生沉积,沉积物产生的机制初步确定为生物碱中叔胺N与甘草羧酸C=O发生缔合。结论 初步探析了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汤液中沉积物化学组分变化,有助于揭示附子-甘草配伍过程中化学组分变化及配伍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