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食管癌切除手术是目前治疗早、中期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手段,食管外科手术中最核心的部分并不是癌肿的切除,而是病变食管切除后食管的重建,食管重建常用的替代器官有胃、空肠、结肠,其中胃的使用率最高。但是传统全胃代食管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随着人们不断的对手术方式进行改进,管状胃替代食管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尤其在食管癌  相似文献   

2.
左心转流下进行食管癌切除与胃食管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左心转流下的食管癌切除与胃食管重建中的价值。方法 食管癌侵及降主动脉,应用常规手术方法无法切除,采用左心转流辅助完成食管癌切除与胃食管重建。结果 在仞管癌切除与胃食管重建中应用左心转流技术明显提高了肿瘤切除的机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对部分侵及降主动脉的晚期食管癌患者,应用左心转流技术可增强外科手术的安性,疗效确切,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管状胃重建食管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应用管状胃重建食管的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42例行传统胃代食管手术的老年食管癌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管状胃手术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传统胃代食管手术组的28.6%(P<0.05).结论 对于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术中应用管状胃重建食管并固定、包埋于原食管床上,能有效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其操作技术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管状胃代食管与全胃代食管治疗食管下段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5年10月河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食管下段癌患者100例,均经左胸行食管癌根治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管状胃组和全胃组,每组50例,管状胃组采用管状胃代食管手术重建,全胃组采用全胃代食管手术重建。分别比较2组围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及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1、3、6、12个月的肺功能变化及生活质量评价等。结果 2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2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管状胃组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多于全胃组(t/P=2.814/0.006、6.030/0.000);管状胃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全胃组(t/P=15.672/0.000、4.180/0.004),但2组术后1、3、6、12个月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胸胃综合征、心血管并发症、肺部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食管下段癌治疗中,管状胃代食管比全胃代食管手术时间长且费用高,但管状胃代食管可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管状胃重建食管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5例应用管状胃重建食管的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42例行传统胃代食管手术的老年食管癌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管状胃手术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传统胃代食管手术组的28.6%(P < 0.05)。结论 对于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术中应用管状胃重建食管并固定、包埋于原食管床上,能有效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其操作技术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6.
朱旭华 《吉林医学》2013,(32):6758-6759
目的:讨论贲门癌、食管癌切除同期胃底重建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机制和作用。方法:常规游离切除食管和胃贲门部,并将胃小弯侧用闭合切割器裁剪成管状胃,一次性吻合器在距管状胃最高点下方3.0 cm处与食管行端侧吻合,吻合口上方形成的胃底浆肌层与纵隔组织悬吊数针,形成人造His角。结果:72例患者术后进普食后感觉良好,嗳气、反酸等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贲门癌、食管癌切除同期胃底重建能有效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文忠  吴坚  罗仕云  师路 《西部医学》2010,22(7):1270-1271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胸上段食管癌经右胸手术中应用价值和手术技巧。方法对46例胸上段食管癌经右胸手术管状胃重建消化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管状胃应用价值及术式技巧。结果 46例病人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吻合口漏,无严重胃排空障碍以及严重胸胃综合征发生。术后回访,在术后并发症及临床不适方面低于常规手术方式。结论管状胃在胸上段食管癌经右胸手术中重建消化道更符合生理解剖学的要求,更利于肿瘤彻底切除和清扫淋巴结,又明显减少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管状胃成形对预防或缓解食管癌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作用。方法:将93例确诊食管癌行胸段食管癌切除和胃食管吻合术患者根据术式分为传统手术组47例和管状胃手术组46例,术后观察胃食管返流症状情况和食管24小时PH监测情况。结果:传统手术组有16例(34.04%)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骨后烧灼感、嗳气和反酸等临床症状,而管状胃手术组有6例(13.04%),组间比较,P<0.05;管状胃手术组反流次数、反流百分率和最长反流时间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管状胃成形术能够明显预防或缓解食管癌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症状,在保证手术疗效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食管贲门癌切除后管状吻合器重建食管300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管状吻合器重建食管的优缺点和技术要点。方法:复习近年在我科接受食管贲门癌根治术的300例患者的病史,记录所发生的并发症和有关因素。结果:本组病人全部采用吻合器重建食管。术后吻合口瘘8例,吻合口出血2例,胸腔出血1例,乳糜胸1例,吻合口狭窄4例。除1例吻合口瘘死亡外,其余均康复。结论:管状吻合器重建食管的技术要点包括食管的完整切割、吻合器的旋钮松紧适度、切除的胃圈面积足够大。吻合器对操作医师的技术要求相对低,并且耗时少、创伤小,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食管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食管癌切除术后进行胃食管吻合是消化道重建的常用方式[1],然而在胃食管吻合术后常常伴随着胃食管反流的并发症,对于患者的正常饮食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胃食管反流出的物质长期刺激食管进而引发食管溃疡、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炎等病变,还可能引起腹部的感染甚至死亡[2,3]。本研究在手术时沿胃小弯、大弯侧平行曲线到达胃底部,顺着该平行曲线切除胃小弯的部分组织和贲门制成管状胃,术后对患者食管进行24 h p H值监测进行随访,将实验结果与正常人参数进行比较,证实管状胃的形成能够有效地减轻胃食管反流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切除中应用改进的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的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的156例胸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管状胃组和全胃缝缩组,管状胃组80例,实施裁剪胃小弯保留大弯侧的管状胃代食管;全胃缝缩组76例,实施保留全胃缩缝胃小弯的管状胃代食管。比较两组在防止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管状胃组和全胃缝缩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积液引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减少胸胃综合症、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返流性食管炎发生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更加符合患者生理解剖要求,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张建华  黄壮士  付东宏 《重庆医学》2012,41(23):2422-2423
目的评估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消化道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近年来已确诊的226例胸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134例采用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至左颈部行食管胃端侧吻合术;对照组92例采用全胃行颈部吻合术。观察两组患者胸胃综合征、吻合口瘘、切缘癌残留等临床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早期心肺并发症、胸胃综合征、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结论行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手术,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符合解剖及生理要求,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切除术后管状胃纳入食管床原位移植食管重建7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切除术后常需用其他器官来重建食管,临床上胃、空肠及结肠均可用于代替食管,但应用胃重建消化道最为常见.经左胸行中下段食管癌切除术或经右胸上腹及左颈部三切口行中上段食管癌切除术是一种常规术式,其食管胃吻合口置于左或右胸内或左颈部,术后移植胃几乎全部上提置于胸腔.洛阳市中心医院胸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管状胃纳入食管床原位移植食管重建治疗食管癌患者7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管状胃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胃食管返流的影响。方法8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均接受食管癌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给予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胃食管返流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24 h酸返流次数、≥5 min酸返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最长酸返流时间、pH<4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时的RD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胃食管返流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管状胃用于食管癌患者术中食管重建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胃食管返流程度,降低胃食管返流发生率,对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胸段食管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76例胸段食管癌切除术患者以管状胃重建上消化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探讨管状胃在防止术后并发症方面的优势。结果本组7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胸腔残胃瘘1例,颈部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2例,右侧胸腔积液4例,左侧气胸2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未发生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胸胃综合征及明显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结论管状胃应用于胸段食管癌切除术患者,操作简单,吻合良好,重建消化道后更符合解剖和生理特点,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周波  何明学 《医学综述》2014,(15):2825-2827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残端吻合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377例行食管癌根治术后存活1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管状胃组和全胃组,管状胃组191例,行管状胃-食管残端吻合,全胃组186例,行全胃-食管残端吻合,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综合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胸腔引流量及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术后肺部感染(5.76%)、胃排空不良(2.62%)、反流性食管炎(4.71%)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全胃组(13.44%、8.60%、13.98%,P<0.05);管状胃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测评总得分(76.9±10.3)分及满意度(37.70%)均显著高于全胃组(65.4±9.8、20.43%,P<0.05),但管状胃组进食食物种类功能区、进食顺畅程度功能区得分低于全胃组(P<0.05)。结论管状胃-食管残端吻合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研究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3例符合条件、患有食管癌且需进行手术的患者,并将其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只采用管状胃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均存在一定的胃食管反流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24 h酸反流次数、最长持续反流时间、pH值<4的总时间、以及pH值<4占总检测时间的百分比均较低(P<0.05)。在治疗完成1年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食管炎症、糜烂、溃疡、以及吻合口异常,且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的疗效优于单纯的管状胃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与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进行治疗的食管癌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随访患者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以及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疗效优于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管状胃代食管术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方法:2013年3月至6月我科施行管状胃代食管手术的食管癌患者40例,术前给予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呼吸道准备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术后给予心理支持、呼吸道护理、管道护理、营养指导及出院指导。结果:40例管状胃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做好食管癌管状胃成形术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患者顺利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管状胃成形重建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87例高龄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管状胃重建食管,观察术后心肺功能及吻合口瘘、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87例均顺利康复出院,无严重肺部并发症,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1例,术后3个月发生吻合口狭窄3例,随访半年以上无明显反流性食管炎及胸胃综合征发生.结论 管状胃成形重建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制作简单,方法容易掌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