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分析柳叶白前的挥发性成分,为柳叶白前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柳叶白前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油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37个化学成分,鉴别出29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7.28%,其主要成分为己醛(25.728%);2-正戊基呋喃(15.509%),1-壬烯-3-醇(4.025%),(Z)-2-壬烯醛(3.577%),1-石竹烯(3.527%)樟脑(3.198%),反-2-辛烯醛(2.501%),冰片(2.025%),2-甲基-5-(1-甲基乙基)-苯酚(2.980%),3-甲基-4-异丙基酚(2.333%),α-古芸烯(2.156%).结论:通过对柳叶白前挥发油成分的分析鉴定为柳叶白前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浙产山鸡椒根、茎、叶和花序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鉴定出75个化合物。根挥发油主要成分是柠檬烯、α-柠檬醛和β-柠檬醛。茎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芹子-6-烯-4-醇、(R)-4-萜品醇和α-柠檬醛。叶挥发油主要成分是α-蒎烯、桉树脑和桧烯。花序挥发油主要成分是α-萜品醇和顺式-β-萜品醇。结论:浙产山鸡椒根、茎、叶和花序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所差异,且相同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3.
高要产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罗集鹏  冯毅凡 《中药材》1999,22(1):25-28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高要产广藿香茎和叶中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从茎油中分离出107个色谱峰,鉴定了52个化合物,占总量的78.83%;从叶油中分离出50个色谱峰,鉴定了36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6.95%。茎和叶油中主要含广藿香酮(分别为30.99%和21.31%)、广藿香醇(10.26%和37.53%)反式-丁香烯(4.92%和6.75%)、α-愈创木稀(2.27%和6.18%)、反式,反式-法呢醛(2.04%和1.40%)、α-广藿香烯(1.13%和2.71%)、刺蕊草烯(1.56%和1.99%)等。茎与叶挥发油中亦存在一些差异:茎中有27个成分是叶中没有或含量极微而未能检出,叶中亦有11个成分是茎中不具有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鉴定柴胡注射液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控制柴胡注射液质量以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数据库(GC-MS-DS)联用技术及对照品比较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3个厂家及批次的柴胡注射液其挥发性成分共分离鉴定了28个化合物,有8种共有成分。结论柴胡注射液中挥发性化学成分主要有戊醛、己醛、庚醛、正辛醛、壬醛、反式-2-辛烯醛、反式-2-壬烯醛、2-异丙基-5-甲基茴香醚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采自青海省海南自治州地区的云雾龙胆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computer,GC-MS)技术和NIST质谱库对云雾龙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该植物挥发油中分离出76个成分,鉴定了以呋喃醛(11.078%),5-甲基-2-呋喃醛(7.259%),苯甲酸(6.495%),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2.120%),棕榈酸(12.623%),亚油酸(4.445%),α-亚麻酸(3.228%),正十八烷酸(2.614%),正二十三烷(5.435%)等为主的71个成分。结论:这些成分为首次从该植物花挥发油中所发现。  相似文献   

6.
党参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其特殊香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6,(9)
目的:分析党参挥发性成分及其特殊香气。方法:采用顶空进样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GC-MS)分析三种基原党参鲜药挥发性成分,并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HS-GC)对主要成分正己醛、2-己烯醛和正己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党参中共鉴定了64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醇类10种,醛类20种,萜类14种,酮类3种,酯类4种,呋喃类4种,羧酸类3种,烯烃类1种,烷烃1种,硫化物2种,其他类化合物2种。其中正己醛、2-己烯醛和正己醇相对百分含量较高,为党参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潞党、白条党、纹党、凤党、板桥党正己醛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54.89%、59.01%、55.07%、42.42%、56.74%,是党参特殊香气的最重要的挥发性成分。潞党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多达61种,包括2-异丙基-3-甲基-3、5-己二烯醛(0.38%)等8种特异成分。通过外标法测定党参样品中正己醛、2-己烯醛和正己醇3种成分的含量,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5),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1%、94.8%、112.6%,RSD分别为4.4%、8.7%、8.1%。潞党正己醛含量高达200.41μg/g,显著高于板桥党、纹党、凤党,与相同基原的白条党无显著性差异;3年生潞党正己醇含量显著高于2年生正己醇含量。结论:特殊香气应是道地党参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山绿茶茎和叶中挥发油成分GC-MS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山绿茶茎和叶中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山绿茶茎和叶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这2个部位挥发油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山绿茶茎中鉴定出24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97%;从叶中鉴定出33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48%。茎与叶挥发油成分中均含有的化合物有:糠醛、2,4-已二烯、(Z)-2,6-二甲基-2,6-辛二烯、乙酸己酯、双戊烯、正辛醇、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萜品油烯、芳樟醇、α-松油醇、β-环柠檬醛、橙花醇、香叶醇、己酸环己酯、β-紫罗兰酮。结论:该方法结果准确,为山绿茶的质量标准制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该药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合欢叶、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合欢叶、茎中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法鉴定。结果 共鉴定出117个化合物,其中叶挥发油主要成分有1,1-二乙氧基乙烷、十六烷酸、三十四烷、二十一烷、叶绿醇。茎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水杨酸甲酯、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甲基环己烷、甲苯、叶绿醇、2-羟基苯甲酸甲酯、甲氧基苯基肟、乙酸仲丁酯、trans-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结论 合欢叶、茎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17个化合物,共同成分有30种,叶、茎挥发油成分类别和含量差别比较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灌木柴胡(Bupleurumfruticosum)挥发油的成分及其抗炎和解痉活性。经鉴定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单萜烃类化合物,约占总挥发油的80%以上,其中α-蒎烯(41.21%)和β-蒎烯(35.89%)的含量最高。总挥发油中其它微量成分是月桂烯(3.10%)、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7,(6)
目的:分析舞花姜根、茎、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舞花姜根、茎、叶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这3个部位挥发油成分对比研究,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舞花姜根、茎、叶中共鉴定出59种挥发油成分。其中,根中鉴定出了32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6.73%,主要成分是β-蒎烯(14.26%)、芳樟醇(14.06%)、γ-松油烯(12.64%)、莰烯(11.67%);茎中鉴定出了2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69.26%,主要成分为植醇(14.96%)、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12.93%)、龙涎酮(12.00%)、橙花叔醇(7.67%);叶中鉴定出了2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4.15%,主要成分是(-)-β-榄香烯(25.83%)、α-法尼烯(13.37%)、橙花叔醇(10.89%);根、茎、叶共有成分6个。结论:舞花姜根、茎、叶挥发油的种类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基于ITS2条形码鉴定柴胡与大叶柴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准确鉴定柴胡与大叶柴胡,该研究共48份柴胡、大叶柴胡药材,扩增ITS2 序列并进行测序,采用CodonCode Aligner软件进行序列拼接,用软件MEGA5.0分析比对确定不同的单倍型,并基于K2P模型进行遗传距离等分析。采用相似性搜索法、最近距离法、构建邻接树(NJ树)法对柴胡与大叶柴胡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柴胡与大叶柴胡种间最小K2P距离为0.049,远远大于柴胡种内最大K2P距离0.013。NJ树显示大叶柴胡独自聚为一支,可明显与柴胡区分。因此应用ITS2条形码可以准确鉴定柴胡及大叶柴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不同种类柴胡的挥发油含量和组成进行分析比较,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药典方法提取柴胡的挥发油,比较不同柴胡挥发油含量的区别,利用GC-MS鉴定挥发油成分,并使用代谢组学技术寻找不同柴胡挥发油的差异代谢物。结果:北柴胡与红柴胡不仅在挥发油含量上差别很大,组成上也有很大差别,而北柴胡与三岛柴胡和黑柴胡仅在挥发油含量上有区别,成分差异不大。结论:不同的柴胡的挥发油存在明显差异,是否在临床用药中区别使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利用GC-MS技术从两面针根和茎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分别鉴定出31个和51个低极性成分,其中共有成分27个,主要为斯巴醇(根18.49%,茎26.18%)、棕榈酸(根14.24%,茎12.79%)、芳姜黄酮(根6.95%,茎8.88%)、油酸(根8.39%,茎5.71%)和己酸(根4.39%,茎7.78%)等;体外MTT法测试表明两面针根和茎萃取物对人肝癌细胞Huh-7和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均没有明显细胞毒性。实验研究表明两面针根和茎低极性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相似,其体外细胞毒活性也相似,可为两面针充分利用野生资源和扩大药用部位提供进一步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选白金妇安颗粒中白芍和柴胡的提取工艺.方法:以HPLC测定芍药苷提取量,分光光度法测定的柴胡总皂苷提取量,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选提取溶剂,正交试验法对白金妇安颗粒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选.结果:以70%乙醇为溶剂时芍药苷苷提取量最多,乙醇体积分数>50%时,柴胡总皂昔提取量基本不变;优选提取工艺白芍、柴胡粉碎成粗粉,分别加8,6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h.结论:优选工艺合理,有效成分提取率高.  相似文献   

15.
柴胡挥发油对大鼠和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柴胡挥发油对大、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评价其安全性大小。方法:分别给大、小鼠ig不同剂量的柴胡挥发油,观察急性毒性反应症状、体征、死亡时间和累计死亡率,用Bliss法分别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及其95%可信限。结果:柴胡挥发油给大、小鼠ig的急性毒性症状主要有:烦躁、异步态、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连续性抽搐,柴胡挥发油给大、小鼠ig的LD50及其95%可信限分别为2.081(1.759 9~2.461 3)mL.kg-1和3.118(2.872 4~3.391 2)mL.kg-1。结论:ig柴胡挥发油对大、小鼠ig可造成急性毒性损伤,有必要对柴胡挥发油的致毒成分、毒性机制、作用靶点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柴胡及其制剂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同采收期北柴胡超临界提取物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河南嵩县地区北柴胡为对象,研究北柴胡超临界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动态积累规律.方法: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萃取得到北柴胡超临界提取物,并运用气相-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北柴胡超临界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果:从北柴胡超临界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59个峰,并鉴定了36个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其占提取物总量的74.32%~90.45%.提取物中脂肪酸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在45.10%~80.95%;醛类在1.61%~5.65%;酮类在0.65%~1.28%;酯类在4.80%~8.12%.结论:北柴胡中脂肪酸类、醛类、酮类及酯类成分的相对比重均随着采收期的不同而呈现明显差异,脂肪酸类在12月份相对含量达到最高,其他3种在5月份所占比重最大.此分析为北柴胡药材的种植及采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注射用柴胡挥发油脂质体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将柴胡挥发油制成注射用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可行性。方法 :通过研究柴胡挥发油脂质体的处方组成、挥发油包封率、冻干可行性以及二者的指纹图谱变化。结果 :柴胡挥发油的包封率为 81.9%。经冷冻干燥后 ,脂质体中被包封挥发油的保留率为 88.6 %。结论 :将柴胡挥发油制备成注射用脂质体在制备工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闫婕  卫莹芳  古锐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6):1048-1053
采用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utomated mass spectral deconrol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AMDIS)和保留指数方法分析地方习用品马尔康柴胡地上、地下部分与药典收载北柴胡挥发油GC-MS的总离子流图谱,对其成分进行定性并测定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马尔康柴胡与北柴胡挥发油成分种类有一定相似性,均有较高含量的抗炎镇痛活性成分氧化石竹烯,提示马尔康柴胡全草作为地区习用品,用于感冒发热等,具有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藏柴胡是近年来主要种植于甘肃省定西市等地区的一种柴胡的习称,其产量和柴胡皂苷含量显著高于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和狭叶柴胡B. scorzonerifolium Willd。藏柴胡虽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品种,但混为北柴胡使用。对藏柴胡种植情况、来源、形态特征、化学成分、药理毒理、药用标准等进行综述,旨在为正确认识和利用藏柴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