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以及各种心肌酶的变化,探讨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06/09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拟行原位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20例,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接受原位肝移植术。常规结扎切断肝管、肝左右动脉和门静脉,用肝上下腔静脉阻断钳从前至后夹闭肝上下腔静脉,切除病肝后进行供肝吻合。先吻合腔静脉,腔静脉吻合口为倒三角形,再吻合门静脉,恢复供肝血流,进入新肝期,再依次吻合肝动脉和胆管。分别在术前、无肝前、无肝期30min、新肝期30m in、术毕、术后24h各采中心静脉血3m L,测定心肌酶谱。同时测量围术期心率、心输出量、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患者2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全部患者术后转归情况:20例患者均成功接受原位肝移植术。手术时间(335.74±74.04)min,无肝期时间(36.37±7.90)m in。术后3例出现心脏衰竭,心脏衰竭患者中有2例最终死亡。其余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②全部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心输出量和中心静脉压在无肝期下降(P<0.01),进入新肝期增高(P<0.01或0.05);平均动脉压在阻断和开放下腔静脉后3min内有一过性下降,应用血管活性药后基本维持稳定;心率在无肝期增快,进入新肝期早期增高,以后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③全部患者肝移植围术期心肌酶谱的变化:与麻醉后术前比较:无肝期30min除肌红蛋白显著增高外(P<0.01),其余各种酶均基本相似(P>0.05);新肝期30m in、术毕的心肌酶谱各值均显著增高(P<0.05或0.01);术后24h除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无明显变化外(P>0.05),其余各种酶均显著增高(P<0.05或0.01)。与新肝30m in比较:术后24h的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α-羟丁酸脱氢酶均显著降低(P<0.05),肌酸激酶则显著增高(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红蛋白基本无变化(P>0.05)。结论:新肝期表现为高血流动力学,而心肌酶普遍增高,术后24h开始恢复,提示开放后血流动力学与心肌损害存在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肝移植围术期的酸碱电解质调控及护理.方法:79例老年人在全麻下行原位肝移植术.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使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分别于术前、无肝前5 min、无肝30 min、新肝30 min、术毕、术后8 h抽取桡动脉血用I-STAT血气电解质分析仪作酸碱、血气及电解质分析.根据结果适当补充钾、钙及碳酸氢钠.结果:7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前轻度酸中毒、低钾.与术前相比,pH和BE从无肝期到术毕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8 h有升高,呈代谢性碱中毒,PCO2新肝期30 min明显升高(P<0.01).K+新肝期30 min及术后8 h明显降低(P<0.05),无肝前Ca2+明显降低(P<0.05).结论:老年人肝移植术前常合并心、肺、肾功能不全,围术期酸碱电解质变化复杂,应加强监测和护理.  相似文献   

3.
背景:原位肝移植术中供肝再灌注早期容易出现缺血再灌注综合征,它是导致移植后原发肝功能衰竭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严重程度与下腔静脉阻断时间长短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下腔静脉逆灌注法可缩短下腔静脉阻断时间。 目的:进一步观察经典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术中下腔静脉逆灌注法对新肝循环再灌注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与常规门静脉正向灌注法进行对比。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比观察,于2006—12/2007—06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全身麻醉下行经典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术患者39例。 方法:将39例经典原位肝移植患者按灌注方法分为2组,19例患者采用下腔静脉逆灌注法,20例患者采用门静脉正向灌注法。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移植前、无肝期、新肝期的有创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供肝复温缺血时间。 结果:①下腔静脉逆灌注组患者的供肝复温缺血时间短于门静脉正向灌注组(P〈0.05)。②新肝开放1min,新肝期5,10,15min下腔静脉逆灌注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变化程度均小于门静脉正向灌注组(P〈0.05);新肝期5,10min下腔静脉逆灌注组的中心静脉压低于门静脉正向灌注组(P〈0.05)。 结论:与传统门静脉正向灌注法相比,经典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术中的下腔静脉逆灌注法可明显缩短供肝复温缺血时间,维持更平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利于改善移植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去甲肾上腺素对肝移植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乳酸的影响。方法 选择50例行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多巴胺组(D组,n=25)和去甲肾上腺素组(N组,n=25)。D组术中持续泵入多巴胺,速率为2~20 μg·kg^-1·min^-1;N组术中持续泵入去甲肾上腺素,速率为0.01~0.4 μg·kg^-1·min^-1,术中两组均调节泵入速率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80 mm Hg。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0)、手术开始后40 min(T1)、无肝期40 min(T2)、新肝期40 min(T3)、术毕(T4)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输出量(CO)、体循环血管阻力(SVR)、肺循环血管阻力(PVR)及血糖(GLU)、乳酸(LAC)的值。结果 与T0相比,两组患者在T2~T4时段HR明显增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2与T0时比较,CVP、MPAP、CO明显降低,SVR、PVR明显增高(P<0.05),两组患者在T3时与T2比较,CVP、MPAP、CO明显增高,SVR、PVR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两组患者在T1~T4时段GLU、LAC持续增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术期间出现显著的血流动力学及GLU、LAC的变化,去甲肾上腺素在维持肝移植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多巴胺。  相似文献   

5.
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管理。方法:本院12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均行非静脉转流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术中连续监测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平均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以及心输出量。结果:12例肝移植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无1例死亡;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在术前、无肝前期及新肝期(30 min)比较平稳;无肝期(30 min)肺毛细血管楔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平均肺动脉压、心输出量较术前和无肝前期明显下降(P<0.05),心率明显增快(P<0.05);新肝早期平均肺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较术前和无肝前期明显升高(P<0.05),平均动脉压及心输出量恢复至到术前水平(P>0.05),心率仍偏快(P<0.05)。结论:肝移植麻醉血流动力学的管理应针对肝移植不同时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尤其是在无肝期和新肝早期。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术后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156例肝移植患者,应用灰阶超声观察移植肝形态、实质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移植肝动静脉及吻合口血流通畅情况,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肝实质回声增强.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峰值流速术后第1 d最高,以后渐降低;肝动脉峰值流速在随访期无明显变化;肝动脉阻力指数测值术后第1 d最高,以后则下降(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用于评价肝移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7.
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例终末期肝硬化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术。采用心排仪持续监测围术期SvO2、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ER02)、体温、心排血量(CO)、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分析肝移植围术期SvO2与上述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vO2在无肝期前15min较术前增高(P〈O.05),在无肝期30min较无肝期前15min显著降低(P〈0.05),在新肝期30min和术毕较术前均显著增高(P均〈O.05)。机体DO2、VO2在无肝期30min均显著降低(P均〈O、05),而在进入新肝期后均显著增高(P均〈O、05);ERO2进入新肝期后显著增加(P〈O.05)。SvO2在各时间点均与VO2有显著相关性(P均〈O.05),而与DO2、血红蛋白无相关性(P均〉0.05);SvO2术前与CO有显著相关性(P〈O.05),其他时间点均无相关性(P均〉O.05)。结论 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持续监测SvO2对于改善氧代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对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体、肺循环的影响。方法24例终末期肝硬化患者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术中持续监测心率(HR)、心排血量(CO)、平均动脉压(MABP)、平均肺动脉压(MPAP)、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心排血指数(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和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分别于麻醉后术前、无肝前10min、无肝30min、新肝30min和术毕5个时间点采集中心静脉血,用硝酸还原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血浆NO和ET1水平。结果1MABP在下腔静脉和门静脉阻断及开放后短期内有一过性下降〔分别由(81±11)mmHg(1mmHg=0.133kPa)降至(79±9)mmHg,再降至(57±19)mmHg,P均<0.05〕,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后,可基本维持稳定。2CVP、MPAP和PAWP在无肝期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在新肝期显著增高并维持高于术前水平。3CI在无肝期显著降低(P<0.05),新肝10min后显著增高(P<0.05)。4SVRI和PVRI在无肝期均显著增高(P均<0.05);血管开放后新肝15min内SVRI和PVRI高于术前水平,新肝30min后SVRI显著低于术前水平。5与术前值比较:阻断后,血浆NO水平明显降低(P<0.05),新肝期和术毕均升高(P均<0.05);在无肝30min、新肝30min血浆ET1水平均升高(P均<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显著,新肝期易发生轻度肺高压。新肝期NO和ET增高,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背景:原位肝移植中诸多因素可导致移植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但不同移植方式对移植过程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并不清楚。目的:比较活体部分供肝移植和尸体全肝移植对移植过程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拟行活体部分供肝原位肝移植的晚期肝病患者15例设为活体组,采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另与同期进行的尸体全肝移植20例患者设为尸体组,采用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分别于切皮前即刻、切皮后1h、无肝期30min、新肝期1h及新肝期4h测定血流动力学和肾功能指标。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活体组无肝期30min时心输出量、心指数高于尸体组,而体循环血管阻力、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低于尸体组(P〈0.05)。两组移植过程中各时点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肌酐及肌酐清除率均在正常范围内,总尿量及呋噻米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活体组无肝期分钟尿量明显多于尸体组(P〈0.05)。提示活体部分供肝移植和尸体全肝移植对移植过程中患者肾功能均未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监测意义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10例重型肝炎患者行原位肝移植术。麻醉诱导后经右颈内静脉放入肺动脉导管,左桡动脉放置动脉导管,通过换能器连接HP多功能监测仪及Edwards持续心排监测仪,持续监测心排血量(CO)、平均动脉压(MA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体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I)等相关指标。结果 ①术中心率(HR)增快,MAP在无肝早期和新肝早期均降低;中心静脉压(CVP)变化显著,在无肝期明显下降,新肝早期急剧增高,新肝60min后逐渐下降;平均肺动脉压(MPAP)的变化与平均肺动脉楔压(PAWP)的变化一致,均在无肝期显著下降,新肝早期急剧增高。②SVR在手术开始前处于较低水平,无肝期开始后进行性升高,新肝期开始时较无肝期明显下降;PVR在新肝期变化最明显,早期显著升高后逐渐降至术前水平。③左室作功指数(LVSWI)在无肝期显著下降,新肝期1min继续下降后逐渐升高;右室作功指数(RVSWI)在无肝期显著下降,新肝期逐渐升高。④CO及C1始终处于高水平,无肝期较无肝前期明显下降,新肝期逐渐升高至较术前更高水平。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以无肝期和新肝期最显著,但CO一直处于高输出状态。SVR变化复杂,受血压、血容量、血管活性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围术期监测血流动力学可指导加强麻醉管理,对预防和控制心功能不全、低血容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