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肠系膜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以剖腹探查或CT扫描进行诊断 ,形成腹膜炎者行部分肠切除 ,无腹膜炎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腹膜炎形成并排除其它疾患剖腹探查是主要诊断及处理依据。部分肠切除患者 9例痊愈 ,尿激酶溶栓治疗患者 4例痊愈 ,4例死亡。结论 手术行坏死肠段及累及血管区域的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溶栓及抗凝治疗对肠系膜动脉栓塞有确切疗效 ,也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肠生活费膜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以剖腹探查或CT扫描进行诊断,形成腹膜炎者行部分肠切除。无腹膜炎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腹膜炎形成并排除其它疾患剖腹探查是主要诊断及处理依据。部分肠切除患者9例痊愈,尿激酶溶栓治疗患者4例痊愈。4例死亡。结论 手术行坏死肠段及累及血管区域的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溶栓及抗凝治疗对肠系膜动脉栓塞有确切疗效,也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认识肠系膜血管闭塞导致急腹症的严重性,对6例病人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术中发现肠坏死5例,肠系膜血管痉挛性缺血1例,行坏死肠段切除,术后常规给予抗凝,解痉治疗。5例肠坏死予肠切除后复发1例,再次行肠切除后死亡。另1例中确定肠系膜血管痉挛性缺血,经抗凝,解痉治愈。治愈的5例随访6-55个月,无复发。对本病早期诊断,彻底切除坏死肠管,术后抗凝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肠缺血坏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6 ~ 2011年收治的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肠缺血坏死患者1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均手术治疗,其中8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加肠系膜上动脉探查,1例死亡.6例仅行坏死肠管切除,3例死亡.结论 对于老年伴长期吸烟史或慢性胃肠道症状及消瘦病史患者,突发腹部剧痛应高度警惕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肠缺血坏死可能.早期行全腹CT或肠系膜上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提示诊断.术中应积极探查肠系膜上动脉使血管再通,快速恢复缺血肠管血供,尽可能保留正常肠管避免短肠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5.
警惕肠中风     
邵荣 《开卷有益》2007,(10):59-59
肠中风就是肠壁发生了缺血性坏死。营养肠道的血管是肠系膜动脉和静脉,这些血管发生血栓堵塞,造成肠壁缺血坏死就是肠中风,又叫腹中风,它的正式名称是急性肠系膜缺血。该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既往有心血管病史,如冠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者均易发生。  相似文献   

6.
王永生 《中原医刊》2003,30(15):8-9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经验。结果:本组18例均经手术证实,2例术前确诊;治愈10例,5例并发短肠综合征,3例死亡。结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因无特异性表现,误诊率高,死亡率高,应早诊早治。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具有诊断价值。早期行坏死肠段切除及相应肠系膜切除或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和有效的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动脉阻塞(MAE)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是少见的外科急腹症。本文报道了2例MAE和3例MVT患者的诊治体会。患者主诉均为腹痛,2例MAE均获临床诊断,3例MVT均临床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均行肠切除术治疗,最终经病理确诊。认为血管造影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及时手术切除病变肠管及术后抗凝治疗是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提出急诊早期诊治原则.方法 对2004-2008年5月在同仁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确诊的25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5例确诊为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患者中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16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9例;首诊时确诊5例,余20例在诊断为其他疾病并对症处理病情不缓解后被确诊.首诊确诊的5例早期保守治疗后治愈,18例行手术治疗,包括行手术取出栓子、坏死肠管切除加端端吻合术10例及单纯坏死肠切除并吻合术8例;2例因全身情况恶化未行手术死亡.共死亡9例.结论 急诊早期应提高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警惕,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肠系膜血栓误诊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分析肠系膜血栓引起肠系膜血管急性血循环障碍,探索其病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10年来诊治6例肠系膜血栓,术前均误诊为其他急腹症,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4例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1例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结石,1例诊断为急性胰腺炎。6例均行剖腹探查及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4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 肠系膜血栓早期诊断是关键,避免误诊才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的早期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急性肠系膜血管供应不全病变的早期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例急性肠系膜血管供应不全病例的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手段等。结果:8例中2例因病情危重术前死亡,3例因中毒性休顾时间长,术后病情加重死亡,3例治愈。结论:急性肠系膜血管供应不全早期诊断困难,当患者腹痛程度与体征不相称,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病时应高度怀疑本病;及时行肠切除手术仍是目前治疗本病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短肠综合征是指大段小肠切除后,残存的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患者营养需要的吸收不良综合征。本病发生于广泛的肠切除后,常见病因有肠扭转、内外疝绞窄、肠系膜血管的血栓形成或栓塞等。此外,较长肠段的功能损害如放射性肠炎,或不适当的外科手术如空肠结肠吻合或胃回肠吻...  相似文献   

12.
肠缺血中肠系膜及其血管的MD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林  冉慕光  管祥林 《当代医学》2009,15(32):91-93
目的探讨肠缺血中肠系膜及其血管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肠缺血患者的肠系膜及其血管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表现,所有病例经手术、临床病理或DSA造影证实。结果CT表现:肠系膜水肿18例,肠系膜积气2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7例,肠系膜血管充盈缺损5例,肠系膜主干血管增粗2例,节段性肠系膜小血管充血21例,节段性肠系膜小血管缺血7例,肠系膜静脉积气2例。另可见其他表现:肠壁增厚25例,肠管扩张26例.肠腔大量积液23例.肠壁异常强化25例,肠管形态异常10例.肠壁积气3例,腹水和气腹12例。结论肠系膜及其血管的CT改变是诊断肠缺血的重要依据,CT检查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可提示肠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庞明忠 《中原医刊》1995,22(1):15-16
大量的小肠切除影响其内容物的输送和吸收,造成腹泻,水、电解质丢失和营养不良等一系列改变,称短肠综合征。造成广泛性肠切除原因很多,最多见于肠系膜血管病变,大量小肠的扭转坏死,肠系膜裂孔疝,多发性的炎症病变如Crohn氏病,肠粘连多次肠切除等。我院自1984年至1993年,处理大量小肠切除8例,现分析讨论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肠缺血的认识,完善冠心病防治规则.方法 选择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诊的36例老年(65~74岁)冠心病患者与31例中青年(35~50岁)冠心病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年龄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36例中19例(52.8%)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对照组31例中3例(9.7%)肠系膜上动脉病变(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者24例(66.7%),对照组多支血管病变者7例(22.6%)(P<0.05).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者31例(46.2%),合并肠系膜上动脉病变19例(19/22,86.3%);单支血管病变36例(53.7%),合并肠系膜上动脉病变3例(3/22,13.6%)(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年龄与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之间有紧密相关性,年龄越大,冠状动脉损害越严重,肠系膜上动脉损害多在冠状动脉损害较严重时发生,应重视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肠缺血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膜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术后致短肠综合征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总结我院2004年收治的一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术后并发短肠综合征的治疗经过。结果患者经手术切除腹膜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术后一周再次手术行缺血坏死小肠切除,仅剩余近段空肠约50cm左右,术后经抗炎、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病情逐渐稳定。结论腹膜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术后并发小肠广泛坏死是肠系膜血管病变基础上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肠系膜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系膜血管结扎、修补16例;系膜连同受累之肠段切除8例,肠系膜上静脉修补2例。结论①肠系膜损伤多伴其它脏器损伤,病情危重,需快速诊治;②单纯肠系膜损伤术前诊断困难,易延误诊断;③详细询问病史、仔细反复腹部检查、诊断性腹腔穿刺、超声、CT、X线的综合运用可提高早期诊断率;④手术要止血与保护肠系膜血管兼顾,剖腹探察要仔细全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病时间为17h~14d,腹痛为主要表现。17例均在全麻下行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根据术中所见行坏死肠管及肠系膜切除、肠吻合术。手术患者经病理证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0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例。术后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中毒性休克2例,肠吻合口瘘致腹腔感染1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1例。结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最终有效措施。围手术期的及时与准确处理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肠系膜静脉形成(AMVT)是临床上较为罕见但预后严重的疾病,由于起病比较隐匿,早期临床表现较轻,往往延误诊治,是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典型临床表现是间隙性、弥漫性腹痛、厌食等症状,持续数日甚至数周。随后突然腹痛加剧.腹胀、呕吐、腹膜刺激征。及时抗凝治疗和肠系膜静脉取栓,恰如其分的对已坏死肠段予以切除,是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在治疗急性肠系膜缺血疾病(AMI)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6月~2007年12月应用DCS理念指导救治的8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8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疾病均于确诊后立即手术探查,其中6例做了不同范围的肠切除;5例做暂时关腹术加肠外置,3例用静脉营养输液袋关腹:7例进行不同方式的二期手术。本组5例痊愈或好转出院;3例死亡,其中1例为短肠综合征出院2个月后死亡。结论:在治疗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疾病病人的治疗中,在许多医院因设备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处理十分困难。根据DCS理念。积极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肠系膜动、静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肠缺血患者及胰腺癌患者共25例行64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检查,并对扫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5例扫描所得图像均获成功,肠系膜动脉狭窄14例,肠系膜静脉缺血6例,正常5例。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是一种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准确、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根据CT影像表现并密切结合临床,对肠缺血疾病可以作出确定及病因诊断;对胰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