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能够满足各种静脉给药的深静脉导管,在国外早已广泛应用,它以其独特的优点在临床应用。近年来,我们已在ICU病人中广泛应用。现就我们2003—12/2004—12应用PICC置管15例病人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学芹  王信喆 《山东医药》2004,44(23):49-50
2003年8月~2004年4月,我们对67例恶性肿瘤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进行化疗和静脉营养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67例恶性肿瘤患者,男48例,女19例;年龄26~83岁,平均56.3岁。其中肺癌29例,胃癌12例,直肠癌2例,胰腺癌4例,肝癌3例,乳腺癌6例,鼻咽癌2例,其他癌9例。患者用肥皂水彻底清洁穿刺处皮肤后取仰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PICC带管出院患者50例,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动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导管维护健康知识掌握评分、PICC知识掌握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护理后导管维护依从率、总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维护健康知识掌握评分、PICC知识掌握评分、SDS评分及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导管维护健康知识掌握评分、PICC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SDS评分和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导管维护依从率和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在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行肝切除术的7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置静脉导管的方式将其分为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36例)和CVC组(34例)。分析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次数、插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耐高压注射型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中位数:14 d vs 7 d;z=-4.983,P <0.001),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31%(11/36) vs 41%(14/34);χ2=0.859,P=0.354]。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静脉炎(5例),而在B组中未观察到静脉炎的发生(χ2=3.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60例神经内科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置管患者实施全程分期式健康教育方法。方法在患者入院时、置管前、中、后,出院前5个阶段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连续、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 60例置管患者对PICC概念的了解由入院时的5%上升至置管后的100%,置管成功率100%,最长置管时间286d,并发症发生率13.3%。结论对神经内科PICC置管患者实施全程分期式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置管依从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延长导管安全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临床应用越来越广。但其存在一系列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PICC穿刺置管位置多样,不同穿刺置管部位PICC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有差异尚不明确。2008年11月~2010年5月,我们比较了不同穿刺部位PICC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兰花  徐凌忠 《山东医药》2011,51(10):30-30
2002年9月~2010年9月,我们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治疗血液病320例,其中83例发生导管阻塞。现分析导管堵塞的原因,并探讨其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对老年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化疗的67例首发恶性肿瘤老年患者分为实验组31例,经PICC导管进行化疗;对照组36例,经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化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和化疗4个周期后,测量并比较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和局部皮肤、血管等状况。结果两组化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臂围增粗、皮色改变、自觉不适症状、疼痛和浅静脉炎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穿刺点感染和皮温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化疗对老年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没有影响,能够降低老年患者的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后血栓诊断的意义。方法所有病人置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管,超声检查从置管处沿静脉走行向近心端追踪,对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进行全程显示,以观察导管在血管内是否呈现出规整的平行线回声,位置及大体的走向,且置管部位是否能被挤压。结果156例病人血管内无血栓形成,内壁光滑,血管内血流通畅持续。26例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管腔局部或者全部闭塞,可见低回声,静脉增宽,局部管腔内不可以压瘪。26例有血栓的病人中,I级血栓13例,Ⅱ级血栓5例,Ⅲ级血栓8例。此外,有血栓的病人置管后至血栓出现,历经时间最短为11d,最长为35d,平均17d。结论血栓是PICC置管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该并发症状进行及时监测,尽早发现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已广泛应用临床。PICC导管为硅胶材料制成,其柔软性和生物相容性好,可在血管内长期留置。这减轻了患者因每天注射所带来的痛苦,帮助临床护理人员解决了静脉穿刺困难的问题。现在关于PICC报道的文献非常多,大致包括置管前后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等。本文就PICC  相似文献   

11.
2000~2002年,我们对16例患者实施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从外周静脉导入且尖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等。消化内科病房需静脉高营养患者较多,如AP、炎症性肠病、晚期肿瘤等,输液过程往往仅限于住院期间。选择合适的、性价比高的穿刺工具是静脉输液程序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治疗中到大量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选择118例经B超、胸片或肺部CT片证实存在有中到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分常规胸腔多次穿刺抽液组及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组。结果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引流胸水组较常规多次胸腔穿刺抽液组并发症少,胸水消失时间缩短,综合费用减少,住院时间缩短。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入可作为治疗中到大量胸腔积液患者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患者148例,共183条上肢静脉,置入PICC的上肢静脉进行定期检查。于置入PICC前行超声及D-二聚体检测,置入PICC后每周进行D-二聚体检测,每2周进行超声检查,如上肢出现浮肿、疼痛等症状或D-二聚体值大于标准值500μg/L,即行超声检查。结果 148例患者183条上肢静脉中,32条(17.5%)被临床确诊为血栓,均被超声检出。置入PICC后发生血栓的患者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发生血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2±717)μg/L vs(423±420)μg/L,P<0.01]。结论 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发生血栓的概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对静脉血栓的早期发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PICC置管术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的优势,目前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1-6\]。但作为一种有创操作,PICC置管过程中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因此如何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7\]。本研究通过分析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临床上广泛用于需长期静脉输液、化疗、胃肠外营养(PN)、使用刺激外周静脉的药物、缺乏外周静脉通路、家庭病床、早产儿、中心静脉压测量等患者。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中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发展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其操作方法简单,可床旁操作,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较少。具有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临床中广泛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静脉化疗、胃肠外营养等患者,为患者提供一条安全、可靠的深静脉通道。我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开展PICC置管术228例,现将置管患者常见并发症防治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和无名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 再次经颈部置入长期透析导管常存在困难。我们利用球囊辅助经皮穿刺术(REcanalisation and balloon-oriented puncture for Re-insertion of dialysis catheter in nonpatent central veins, REBORN)对7例中心静脉病变严重的患者成功置入颈部长期透析导管, 术中无气胸、血胸、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术后随访2个月导管功能良好。REBORN为建立困难透析通路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特定电磁波(TDP)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发生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503例留置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9例和对照组254例。观察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TDP照射,对照组仅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7.23%,较对照组13.78%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患者在PICC置管后给予TDP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明显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置入式静脉输液港简称静脉港,为一种埋于皮下组织中的置入式、可长期留置的中心静脉输液装置,由供穿刺的输液座和导管两部分组成。静脉港在置入和留置使用时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导管堵塞为其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大于25%[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8年12月~2013年3月应用不同术式置入静脉港,共完成成人静脉港置入术2007例,其中41例发生静脉港导管堵塞。现就其发生堵塞原因及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