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动脉栓塞是源于心脏或动脉脱落的血栓式斑块等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造成血管堵塞,导致肢体、脏器等组织急性缺血.发病高峰多在50~70岁,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致死、致残率很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1999年4月~2001年4月我院成功采用Fogarty导管为48例急性动脉栓塞患者行取栓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与护理介绍如下:   ……  相似文献   

2.
急性动脉栓塞是源于心脏或动脉脱落的血栓式斑块等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造成血管堵塞,导致肢体、脏器等组织急性缺血.发病高峰多在50~70岁,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致死、致残率很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1999年4月~2001年4月我院成功采用Fogarty导管为48例急性动脉栓塞患者行取栓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与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动脉栓塞是源于心脏或动脉脱落的血栓式斑块等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造成血管堵塞,导致肢体、脏器等组织急性缺血。发病高峰多在50~70岁,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致死、致残率很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1999年4月~2001年4月我院成功采用Fogarty导管为48例急性动脉栓塞患者行取栓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与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59.7岁。单侧下肢36例,双侧下肢5例,单侧上肢7例,48例取栓术  相似文献   

4.
急性四肢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手术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治疗23例29条急性动脉栓塞肢体。术后所有患者均行溶栓、抗凝治疗。结果:本组无死亡。术后肢体存活23条,截肢3例、截趾3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6例;术后出现急性心衰2例,脑梗塞3例,精神症状4例。23例均痊愈出院。随访1~6个月,23条成活肢体及6条残肢血供良好,功能正常。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和术后对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是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收治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中8例术前分别经CTA三维重建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3例经剖腹探查确诊。6例行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3例死亡。5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加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死亡2例。总死亡率45.5%。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对于急腹症患者,临床不能明确诊断时,应警惕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可能。 CTA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是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早期明确诊断手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20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51例行外科取栓治疗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9例,年龄22~78(61.7±13.1)岁。51例患者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术,并记...  相似文献   

7.
背景:为了避免机械取栓术中血栓脱落造成远端栓塞,作者以期运用微球囊临时隔截的方法来建立防止血栓脱落的保护装置。目的:探讨采用微球囊临时阻断动脉血流并隔截栓塞段保护下行机械碎栓、吸栓联合溶栓治疗超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Beagle犬10只在全身麻醉下经股动脉插管将微球囊导管送至优势侧椎动脉内并充盈球囊临时阻断血流,经微导管注入自体血栓建立椎动脉血栓栓塞模型,按治疗方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支架取栓,实验组采用微球囊导管临时阻断血流并隔截靶动脉后行机械碎栓吸栓联合药物溶栓。两组治疗后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栓塞椎动脉再通状况;采用血栓性脑缺血血流分级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估。造模前及取栓后12 h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建模后12 h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后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统计两组血管再通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与结论:10只beagle犬的优势侧椎动脉均成功出现血栓栓塞。对照组中2只犬椎动脉完全再通,3只犬椎动脉部分再通,其中1只犬椎-基底动脉与颅内动脉中可见多处小点状充盈缺损,颅内动脉显影差,对比剂返流,建模后12 h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示左侧颞顶叶稍高信号影,病理检查示左侧大脑颞叶动脉腔内见血栓形成。实验组中5只犬椎动脉均完全再通,未见脑梗死。实验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实,在急性脑动脉栓塞血管再通中采用微球囊导管临时阻断血流并隔截靶动脉保护下机械碎栓、吸栓联合尿激酶溶栓,可有效防止小栓子脱落栓塞远端动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肢体主干动脉复合伤后血运重建的分期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9年6月应用健侧肢体血管桥式交叉供血营养患肢、神经修复、导管取栓等方法治疗复杂肢体主干动脉损伤病例12例,其中股动脉损伤5例,腘动脉损伤3例,锁骨下动脉损伤1例,腋动脉损伤3例。结果随访3年,经彩色多普勒仪检查血管损伤段血流通畅,所有肢体血液供应良好,肢体外形及功能正常。结论应用健侧肢体血管桥式交叉供血营养患肢、神经修复、导管取栓等显微外科方法,可有效、快速恢复肢体主干动脉复合损伤的血液供应,适用于临床中不适宜进行血管直接吻合或游离血管移植,以及人工血管移植后感染、损伤后血栓形成等肢体主干动脉复合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骨骼肌无复流现象中血栓素A2及前列腺素I2是重要参与因子。 目的:观察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血浆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与骨骼肌发生无复流现象的关系。 方法:选择经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确诊为下肢动脉栓塞患者36例,行下肢动脉取栓,根据患者取栓后缺血肢体是否发生无复流现象分为无复流组(n=10)和对照组(n=26)。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无复流组取栓后0 h无复流组前列腺素I2明显减少(P < 0.01);取栓后24 h,无复流组血栓素A2明显升高、前列腺素I2明显下降(P < 0.01)。与对照组相比,无复流组术后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升高(P < 0.05)。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术后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升高后然后下降,无复流组取栓后均维持较高的水平。而取栓前后两组血小板数量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同时术后24 h点无复流组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与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r=0.613, P=0.049);而与血小板数量无相关性(r=0.199,P=0.543)。提示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可以作为判断动脉栓塞患者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发生无复流现象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周围动脉瘤的诊断、外科和介入治疗体会。方法:20例周围动脉瘤患者,2例行腔内修复治疗,1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后者中损伤动脉管壁裂口直接修补3例,动脉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移植11例、人造血管移植3例,股深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及动静脉瘘结扎1例;1例合并髂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者同时行髂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1例合并下肢缺血患者行胭动脉切开取栓,1例并发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者行切开减压术。结果i2例腔内修复治疗者一期治愈出院。18例手术患者,16例一期治愈出院;1例出现远端肢体缺血行动脉切开取栓后痊愈出院,另1例小腿骨筋膜切开减压者行二期植皮,并遗留部分腓总神经缺血症状。随访17例,随访时间4个月~5年(平均15个月),均未发现肢体远端明显缺血症状和动脉瘤复发。结论:周围动脉瘤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腔内修复治疗周围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周围大动脉栓塞的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人口老化而逐年增高。 1996~1998年我院共治疗24例周围大动脉栓塞患者。在进行动脉拉栓术与动脉局部灌注法治疗期间,由于加强了护理方面的动态观察及护理,护理评价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1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肢体动脉栓塞的诊断方法和介入手术治疗方案。结果治愈11例,治愈率78.6%(11/14);2例好转。无患肢缺血坏死或截肢,无术后因肾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动脉导管溶栓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开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发病急,病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在过去5年中我们诊治此病37例。对于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采取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疗效不同。对股、肱动脉栓塞手术治疗,肢体存活率90%。对胭动脉,胫前、胫后动脉和桡动脉栓塞采取动脉注射给药方法治疗,肢体存活78%,截肢率22%。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与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因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急性中重度脑梗死接受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介入治疗后血管再通m TICI评级、治疗前后NIHSS评分、出血情况及90 d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机械取栓42例(机械取栓组),动脉溶栓40例(动脉溶栓组),机械取栓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85.70%,动脉溶栓组总有效率6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呈下降趋势,治疗后1周机械取栓组疗效优于动脉溶栓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取栓相比动脉溶栓出血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机械取栓方法与动脉溶栓比较,时间窗可以适当放宽,溶栓效果、安全性及远期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20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51例行外科取栓治疗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9例, 年龄22~78(61.7±13.1)岁。51例患者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术, 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肺动脉收缩压和三尖瓣反流程度等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例患者术中呼吸道大出血死亡。其余5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21(139, 303)min, 体外循环时间81(44, 118)min;术后24 h心率、呼吸频率较术前下降, 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较术前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随访7~41个月, 平均19个月, 期间无患者死亡、肺栓塞复发或严重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34例有完整心脏彩超资料的患者术后1、6个月的肺动脉收缩压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 三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肺动脉切开取栓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病死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操作简单、检测简便、耗资低廉的急性肺血栓栓塞兔模型。方法:经右心室插管注入4个兔自体血栓,栓塞肺动脉,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点右心室收缩压的变化、肺内残留栓子数及肺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判断栓塞是否成功。结果:注入栓子后1h,右心室收缩压明显上升,与注栓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观察,肉眼每只兔均可见注入的4个栓子,大小与注入前近似;镜下全部兔均有肺栓塞的病理改变。结论:用此种方法建立急性肺血栓栓塞模型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和TSH水平以及手术治疗后血清甲状腺激素及TSH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8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均接受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手术治疗,分别于手术前、后1d、3d、7d、14d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血清FT3、FT4、T3、T4及TSH水平;同时选择同龄同性别体检健康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检测.结果:28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血清FT3、FT4、T3、T4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以危重患者最明显;手术后血清甲状腺激素进一步降低,手术后3d降至最低水平,手术后7d逐渐回升,术后14d恢复手术前水平.结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存在低甲状腺激素血症,且以危重患者最明显,手术创伤后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术后血清甲状腺激素随病情恢复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围手术期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及TSH水平有助于了解病情轻、重及手术后病情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8.
流动血液中的小堆积元和气泡称为微栓塞,用多普勒超声可以对其进行检测。在本研究中,中脑动脉中一定体积的血液受脉冲恒频超声波信号的作用,微栓塞在采样体积中移动,产生多普勒漂移暂态反射。目前的检测方法是采用短时傅立叶变换(STFT)在反射信号中寻找这些暂态反射。由于栓子通过多普勒采样体积的时间与栓子的速度成反比(多普勒频移),所以理论上讲,要想获得最佳结果,合适的滤波检测器应该用小波变换而不是短时傅立叶变换。但对多普勒漂移信号的进一步测试表明通常会由于栓子在多普勒采样体积内移动的加速度或负加速度而表现出线性调频脉…  相似文献   

19.
骨盆骨折大出血的急诊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应用动脉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的临床疗效及方法。方法15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5-59岁,平均年龄36岁。接诊时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3例由急诊科直接送导管室,12例保守治疗2.0-12.0h,血压不稳定或持续下降而行急诊动脉栓塞术,选择性或超选择性髂内动脉或分支栓塞。栓塞剂取明胶海绵。结果15例栓塞全部成功,立刻止血,血压上升或稳定。结论急诊应用髂内动脉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是一种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急救止血手段。  相似文献   

20.
背景:国内外开展的急性脑栓塞机械取栓的病例较少,使用Penumbra取栓系统机械取栓的病例更少,该种取栓方法对于局部脑血管的影响认识尚不清楚。目的:通过数值模拟描述Penumbra机械取栓对1例脑栓塞患者局部脑血管的影响。方法:选取左侧大脑中动脉急性栓塞患者1例,女,77岁。在急诊DSA术中对其各种原始数据进行采集,并使用Penumbra成功机械取栓。术后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建成"由近及远吸栓法"和"由远及近吸栓法"两种取栓方法的三维数值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结论:成功地完成建模和有限元分析;结果提示:与"由近及远吸栓法"相比,"由远及近吸栓法"的模型有较小的吸栓导管内流速和血栓壁面切应力(P0.01),有较大的血管壁壁面切应力、血管壁变形量(P0.01)和血栓变形量(P0.05)。结果可见Penumbra机械取栓的有限元分析有助于介入医师更加清楚认识自己的操作对患者脑血管的影响,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值得今后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