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志  韩非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3):73-73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中医学“虚痨”、“肾痨”、“血痨”等范畴,多数学者将其病因病机概括为正虚邪实。叶传蕙教授认为,根据其发病情况,当属于中医“虚痨”、“肾痨”等病的范畴,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之候,慢性肾衰的形成,存在着“虚、瘀、湿、浊”等四大病理机制,其中虚是根本,且以肾虚为中心,而兼及脾、肺、肝,但导致贫血,则以肾、脾两脏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2.
对国家级名老中医赵玉庸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经验进行总结,从中医病机、治法、辨治经验等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并列举案例进行经验总结。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赵老认为慢性肾盂肾炎多属中医“淋证(劳淋)”“虚劳”“腰痛”等范畴,病机要点为脾肾亏虚、湿热屡犯,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湿热留恋,由脏及腑,由肾及脾,脾肾亏虚,正虚邪恋。治疗宜谨守病机,补泻并用,清利膀胱湿热的同时,注重健脾益肾,培元固肾,标本兼治。赵老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经验丰富,博采古今有效方药,并将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分析用药规律,辨证论治,明显改善CPN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杨波  马鸿杰 《吉林中医药》2010,30(5):398-399
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关格”的证候相吻合,病变部位在肾,与肝、脾、心、肺、三焦密切相关。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浊毒壅滞中焦为慢性肾衰的病机关键,把握脾胃中焦为治疗慢性肾衰之要务。  相似文献   

4.
慢性气管炎以咳嗽、痰喘、胸蹩等为主要症状,应属于祖国医学的“咳喘”、“痰饮”范畴。在临床上虽然表现不同,但因久咳伤气,一般属肺、脾、肾虚。而在肺、脾、肾三者之中,或偏肺气虚,或肺脾两虚,或肺、脾、肾三者俱虚,尤以老年慢性气管炎表现虚象为著。肺虚易招外邪(容易感染),脾虚易生痰湿(痰多),肾虚不易纳气(发生喘息)。故本病的发生,中医认为系肺脾肾三者失调,在本质上属虚寒(亦有偏虚热的)所形成的。治法,当以调理肺脾肾为主要环节。现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将中医治疗该病的一些常用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治疗近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闻名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9):44-46,F003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简称慢性肾衰,是由于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肾功能减退引起的综合征。属于中医学“水肿”、“癃闭”、“关格”、“虚劳”、“溺毒”等疾病的范畴。本文就1991年以来的主要参考文献为依据,探讨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规律以冀能对临床研究工作有所帮助。一、临床治疗。(一)辨证论治中医认为,慢性肾衰是由于脾肾衰败,湿浊羁留,浊邪塞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以致气虚血瘀,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湿浊郁化为热毒,以致热毒充斥内外,瘀血阻滞经络,故表现为正虚邪实,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证候。通常认为,在氮质血…  相似文献   

6.
费德升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1):634-635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的严重损害,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的“癃闭”、“关格”、“水肿”、“溺毒”范畴。周富明主任医师从事内科临床近30年。近10余年来致力于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周师认为,从慢性肾炎到慢性肾衰,是脾肾之气由虚而衰的过程,而湿浊瘀毒贯穿始终。因而提出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毒为标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7.
从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着手,分析其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用“五脏相关”理论,以“脾肾虚损”为中心,拟定以“肾康汤”为主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进一步探讨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是累及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中医认为其属“久痢”“肠澼”等范畴,分急性期和缓解期,病机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从中医外科角度出发,根据古代医籍描述和现代内镜、病理检查等微观检查,把外疡的治疗理念引入内疡的治疗,认为其属于中医外科中“肠痈”的范畴。气血的运行变化贯穿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的始终,也是决定其转归的重要因素,确立了“托”法为治疗原则。炎症性肠病缓解期以本虚为主,脾肾阳虚证为主要证型,故温补脾肾为重要治法之一,可改善免疫因子和炎症细胞对肠道黏膜的损伤,纠正肠内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济生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2):709-711
慢性肾衰竭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脾肾亏虚 ,标实为湿浊、水毒、瘀血。从微观辨证学角度认为 ,肾小球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加、球囊粘连、纤维化等都可视为“瘀血”。采用健脾补肾、清利活血泄浊的肾康灵片治疗慢性肾衰竭 ,疗效显著。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重视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 ,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洪善贻主任中医师临床善于运用膏方治疗慢性脾胃病,其原则是“肝脾同治、调节升降、不忘补肾”。洪师在临诊中以调节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为目的,立足于“虚则补脾肾,实则调肝胃”,宗“开膏方既辨病又辨体质”“膏方药物以平为期”思想,为中医同道运用膏方治疗慢性脾胃病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代谢废物潴留,内环境失衡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可以多种多样。中医与“肾劳”、“癃闭”、“关格”、“肾风”、“溺毒”等相类似,乃脾肾衰败,湿浊瘀血内阻的本虚标实之证。笔者认为就其病因及病机而言,离不开毒邪,临床治疗常从排毒解毒法[1]入手,取得较好疗效,本文拟从其特征与分类,阐述慢性肾衰之毒。内科病证之毒,尤其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毒,笔者认为是指病程日久,肾元虚衰,邪气至盛且蕴蓄不解之谓。与外感六淫不正之气、传染性之疫毒、外科之火…  相似文献   

12.
痹证虽因风寒湿三气而致,亦因元气之虚,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本虚为主。“脾为之卫”理论是指脾具有防病祛邪、保卫机体的作用,是脾功能的综合体现。古有正虚本在脾之言,痹证的主要病机乃“脾失之卫”,故在治疗上可运用补脾培元、益气养血,益气固表、调和营卫,健脾利湿、化痰祛瘀等治法以“健脾复卫”,为痹证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与中医“痰饮”、“水气”等病相类似。本病的病因、病理在于“痰饮”“水气”为患,主要病变部位在肺,但与脾肾关系密切,进而影响于心。病情复杂,变化多端。辨证施治肺心病大致可分为标实证和本虚证两个方面:标实证包括“痰饮”、“水气”或新感引动伏饮;本虚证主要是肺、心、脾、肾诸脏之虚。治疗原则:若邪气壅肺者为标实证,治以祛邪利气为主;精气内虚者为本虚证,治以培  相似文献   

14.
脾胃阴虚气滞血瘀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水泉 《光明中医》2004,19(2):11-11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是胃粘膜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 ,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之主 ,更以粘膜固有脾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倾向物征[1] ,属中医“痞证”、“胃脘痛”范畴。目前西医治疗尚无理想的疗效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脾胃虚弱 ,中焦气机不利 ,土虚木克 ,肝郁犯胃 ,郁火伤阴 ,升降失常为其病机。笔者认为脾胃阴虚、气滞血瘀学说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而养阴益气活血化瘀可能是治疗本病的理想措施。1 脾胃阴虚为根本现代医学病理认为[2 ]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改变基本一致 ,胃镜下胃粘膜薄而光滑 ,胃壁管紊乱或消失 ,表面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归纳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为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辨证施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观察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68例,对其症状体征进行聚类分析,归纳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结果 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治疗前的主要证型为湿热蕴结、热毒炽盛、肝郁脾虚、脾胃积热及肝脾血瘀证,随着病情的发展,“湿”证、“热”证渐退,本虚突显,主要证型演变为肝肾阴虚、气血瘀阻及肝郁脾虚证.结论 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是一个逐步进展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中医证候特点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6.
从“瘀”论治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以下简称肺心病 ) ,是因为呼吸系统在解剖上或功能上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 ,致使右心室肥大 ,扩大或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本文主要讨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所致的肺心病。根据本病的“咳”“痰”“喘”“肿”四大主症 ,中医将本病归于“肺胀”的范畴 ,以往中医对肺心病的治疗多从“虚”从“痰”论治 ,然而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 ,从“虚”从“痰”论治 ,并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 ,有时还会延误病机 ,加重病情 ,究其原因 ,还在于肺心病的病变过程中 ,除诸脏 (主要是肺、脾、肾三脏 )虚弱和痰饮水湿停滞外 ,尚有…  相似文献   

17.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大便性状、次数及便意等的异常改变。病因复杂、病种繁多、临床治疗棘手 ,属中医“泻泄”、“痢疾”范畴。目前西医多采用灌肠、抗菌消炎及对症治疗 ,中医多责之于脾虚和湿盛 ,根治疗效均不甚理想。笔者深究中医基本理论 ,联系临床 ,乃以温肾和中的治疗原则 ,组方遣药验之病人 ,每获独特良效。1 理论根据认为本病的病本在肾 ,脾肾两虚是其基本病机。根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 1 “五脏之伤 ,穷必及肾。”对于长期不愈之慢性腹泻 ,除由于其基础病因未除而损脾伤肾或伤肾损脾之外 ,其自身病程就已导致肾阳的亏虚—…  相似文献   

18.
刘旭生教授长期从事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气虚”是贯穿慢性肾脏病始终的基本病机。慢性肾脏病发展至后期,久病必瘀,湿瘀互结,逐步确立了慢性肾脏病以脾肾气虚,水湿瘀阻为核心的基本病机理念,在《内经》“平治于权衡”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发展出“补脾益肾以疗其本,活血利湿以治其标”的独特学术思想,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补脾益肾方,临证加减,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病,每每收获奇效,进一步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19.
答: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肾两脏在生理上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就慢性肾衰而言,临床常以恶心、呕吐、纳呆、口苦口粘、腹泻或便秘,舌苔白腻、黄腻,或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等消化系功能紊乱为突出表现。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肾病及脾所致。既然由肾及脾,而致脾肾同病,那么为何要强调调治脾胃呢? 临床实践表明,慢性肾衰,多虚不受补。肾病日久,  相似文献   

20.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常见病、多发病,可见于中医“咳嗽”、“上气”、“痰饮”等证中的相关论述。咳嗽是其主要症状,其与痰饮的关系最为密切,有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痰不多,肾不伤咳不喘”。“痰饮阻肺”是其发病机制,辨证关键在治痰。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外因是邪,内因是虚,痰饮阻肺是标,肺脾肾功能失调是本。因老年人有其不同的生理、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