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6~1980年间的第二次全美健康和营养调查与1999~2000年进行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6~11岁儿童的体重超重人数翻了一番,12~17岁儿童的超重人数增加3倍。儿童和青少年的体重超重被定义为体重指数(体重的Kg数除以身高m的平方)≥同一年龄段和同性别儿童的95%。黑人和墨西哥裔美洲儿童和青少年则并非按照该比例定义超重。虽然美国成年人中的肥胖只有25%~30%始于童年期或青春期,但持续进入成年期的童年早期超重与成年期更为严重的肥胖相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宁夏地区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与血压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宁夏地区13039名7~18岁回汉中小学生的体质检查资料,以全国学龄儿童第95百分位数值判定高血压,统计分析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与血压的关系。结果控制了年龄、性别、民族后,体重指数与收缩压、舒张压显著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22和0.125(P<0.001);宁夏地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4.83%,其中超重肥胖学生与体重正常学生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2.71%和4.16%,两者相比OR值为3.353。结论儿童青少年血压随体重指数的增加而升高,超重及肥胖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倍,预防高血压应从儿童抓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和腰围对肥胖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影响.方法测量上海市市区两所中学2 064名10 ~ 18岁儿童青少年和肥胖病专科初诊7 ~ 18岁470例单纯性肥胖患儿体重、身高、血压和腰围.结果 2 064名在校学生高血压检出率为3.7%,其中高血压在正常体重学生中检出率为2.5%,超重学生为7.0%,肥胖学生为12.6%.专科初诊470例肥胖儿童高血压发病率为39.4%,其中超重儿童高血压发病率为10.9%,肥胖儿童为42.5%.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儿童高血压检出率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在校学生高血压检出率随体质指数增加而明显增高.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病体质指数、腰围与收缩压、舒张压呈直线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体质指数和腰围对肥胖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和腰围对肥胖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影响.方法测量上海市市区两所中学2 064名10 ~ 18岁儿童青少年和肥胖病专科初诊7 ~ 18岁470例单纯性肥胖患儿体重、身高、血压和腰围.结果 2 064名在校学生高血压检出率为3.7%,其中高血压在正常体重学生中检出率为2.5%,超重学生为7.0%,肥胖学生为12.6%.专科初诊470例肥胖儿童高血压发病率为39.4%,其中超重儿童高血压发病率为10.9%,肥胖儿童为42.5%.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儿童高血压检出率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在校学生高血压检出率随体质指数增加而明显增高.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病体质指数、腰围与收缩压、舒张压呈直线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林小梅  许贤照  李惠萍  杨天煌 《海南医学》2013,24(24):3729-3730
目的了解泉州地区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情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泉州地区2 060名7~18岁的儿童青少年,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筛选出超重和肥胖。结果泉州市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1.6%和6.7%。其中男生的总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272和9.785,均P〈0.01)。结论泉州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日益增多,对儿童的青少年超重肥胖预防和干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儿童肥胖是指儿童体重超过其标准体重的 2 0 %。据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 (CDC)的数据表明 ,2 0世纪 6 0~ 80年代美国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的流行状况基本稳定 ,但在随后的 2 0年里其数量却翻番 ,没有任何下降的趋势。超重青少年数量戏剧性上升的后果是 ,一些以前只在成人才被诊断的疾病 ,也开始在孩子们中出现了 ,如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2型糖尿病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一、怎么判定一个孩子是否肥胖 ?有 3种方法可以判断孩子是否肥胖 :(1)与同年龄、同性别的孩子比较体重 /身高的值。儿科大夫应该有这类适用的图表。(2 )做腹部皮肤折…  相似文献   

7.
薛云  林乾 《国外医学情报》2005,26(3):44-44,34
最新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体重超重的儿童和青少年缺铁的发生率较高。来自于美国康涅狄格州 NewHaven 市耶鲁大学医学院的 KarenG.Nead 教授及其同事对此解释说,美国肥胖发生率的增加已很普遍,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但尚未有研究注意到铁缺乏与肥胖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基础肥胖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以上的美国成年人都是超重的,其体重指数均在25kg/m~2以上(计算方法为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值得注意的是,肥胖美国人(体重指数≥30kg/m~2)的百分数在过去的20年中以大于50%的比例增长,而且超重儿童的数量也翻了一番。多数超重的人能减轻一些体重,但绝大多数人的体重在5年之内又会重新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超重与肥胖儿童、青少年的骨龄发育特征,探讨超重与肥胖和骨龄发育延迟或提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中国儿童骨龄评分法》评估2018年1月~2021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421例(男性768例,女性653例)儿童、青少年的手腕部骨龄,依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超重与肥胖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比较男性、女性两组骨龄年龄差(body age difference,BAD)的区别,并对超重与肥胖儿童、青少年骨龄提前或延迟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超重与肥胖儿童、青少年骨龄提前,女童提前程度大于男童,超重与肥胖男、女童分别提前1.12岁和1.21岁(t分别为15.430、14.604,P均<0.05)。6.00~8.99岁年龄段超重与肥胖儿童骨龄发育提前比例最高。男、女童超重与肥胖与骨龄发育情况均呈正相关(Kendall′s tau-b分别为0.275、0.202,P均<0.01),超重与肥胖男、女童骨龄提前比例(52.8%、59.4%)高于正常儿童(28.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65.489、27.992,P均<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超重与肥胖男、女童骨龄提前风险分别增加1.18倍和1.25倍(P<0.05)。结论 超重与肥胖是骨龄发育提前的风险因素,超重与肥胖女童骨龄提前程度大于男童,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在临床上应给予重视,尤其是6.00~8.99岁年龄段儿童。骨龄评估能为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个体化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近期出版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周报》(MMWR)中指出,发生在儿童与青少年时期的体重超重情况出现普遍增加的趋势,该结果强调早期诊断和干预的必要性;年龄、性别、人种/种族、社会人口统计及地理环境变化等对注意力缺乏/多动症(ADHD)的诊断率和  相似文献   

11.
克拉玛依市区儿童青少年肥胖与父母社会经济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丽  周黎黎  赵迎春 《海南医学》2012,23(1):126-128
目的 掌握克拉玛依区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的发生率与其父母社会经济状况的关系.方法 测身高、体重,采用国内儿童青少年年龄-性别-BMI超重、肥胖判定标准,调查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结果 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3.6%、7.67%,男性高于女性,各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和肥胖在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较高中检出率高.结论 克拉玛依市区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已达1/5,与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中小学生的肥胖状况。方法5013名学生分别用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法和WGOC标准筛选肥胖、超重,比较2种标准筛选出的肥胖学生特征。结果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中,用2种标准筛选出的肥胖率和超重率存在明显不一致性。结论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已不能客观反映儿童青少年中的肥胖、超重水平,WGOC标准能很好地区分正常体重、超重、肥胖学生。  相似文献   

13.
于海霞  王瑜  林小梅  许贤照 《海南医学》2014,(19):2900-2902
目的通过检测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人群中14种食物不耐受的IgG抗体的含量,分析食物不耐受与肥胖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2013年在我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418名7~18岁儿童青少年,按照身体和体重的测量结果分为体重正常组330例和体重异常组88例,检测其对14种食物不耐受的IgG抗体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体重异常组中的食物不耐受阳性率高达61.4%,而体重正常组则为4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孩的食物不耐受阳性率为63.2%,高于男性的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人群中存在明显的食物不耐受现象。儿童青少年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为预防和治疗肥胖而制定的饮食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对其身体机能的影响,为客观认识其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资料,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以肥胖人数为基数,按性别、城乡频数匹配(1∶1∶1)随机抽取超重和非超重个体,采用单因变量和多因变量多水平模型,综合分析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对其身体机能的影响。结果:单因变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儿童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比非超重者平均增加5.25 mmHg和3.44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脉搏、肺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儿童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和肺活量比非超重者平均增加10.15 mmHg、6.34 mmHg、1.44次/分和390.0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变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儿童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脉搏、肺活量均比非超重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儿童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脉搏比非超重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肺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可导致其身体机能下降,肥胖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6~12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特征,为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深圳市罗湖区4所小学1140名6~12岁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结果深圳市6~12岁儿童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82%和7.33%;采用BMI/Kaup指数评价方法调查儿童肥胖率为30.87%。男童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均高于女童;调查儿童肥胖超重比(OOR)为1.90,预示学龄前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相当高。结论深圳罗湖区6~12岁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形势严峻,在小学生中开展肥胖的预防与控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1):158-162
目的了解2018—2019年本溪市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防控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提供相应的策略措施。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18-2019年本溪市9~18岁儿童青少年,并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分别为2985份和3489份。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和2019年本溪市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分别为38.23%、41.79%,年增长率为3.56%。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本溪市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因素有营养不良、城乡分类、年龄分类、性别、吃甜食情况。其中,营养良好为其保护性因素,而郊县、13~18岁、性别女、爱吃甜食是其危险性因素。结论本溪市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相对较高,应尽快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消除不良因素影响,有效降低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单纯性肥胖儿童青少年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儿童青少年肥胖情况。方法  2 0 0 2年在市区中小学校在校学生中选择 15 2 2 1例 ,其中男生 80 0 2例 ,女生 72 19例。测量身高、体重 ,并计算体质指数。结果 男生超重率 13.5 9% ,肥胖率 3.4 7% ;女生超重率 6 .83% ,肥胖率 1.78%。结论 单纯性儿童青少年肥胖是造成成人慢性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一项对美国2000名儿童进行的为期5年的调查显示.与睡眠充足的儿童相比,那些睡眠不足的儿童体重更易超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为青少年肥胖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某小学311名7~13岁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体格检查资料,计算体重指数,利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WGOC标准)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体重指数、超重率和肥胖率进行分析。结果按WGOC标准分析,本次调查的青少年总体超重率为17.68%,肥胖率为9.32%。男生超重率为21.71%,肥胖率为12.00%;女生超重率为12.50%,肥胖率为5.88%。结论本次调查显示深圳市青少年总体超重和肥胖率较其他地区高,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现象男生比女生严重。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和长时间静坐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学校、家长等有关方面应该对此引起注意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2004年西安市11~17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西安市11~17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西安市6城区30所中学1 804名学生(11~17岁),测量其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MI),采用2000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低体重标准及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推荐的超重和肥胖判定标准计算低体重率、超重和肥胖率.出生体重、家庭住址、经济状况、家长学历、职业和身高、体重等信息通过家长填写问卷采集.结果 西安市青少年总超重肥胖率为17.4%(超重率11.2%、肥胖率6.2%),其中男性总超重肥胖率为20.2%,女性为14.4%.低体重率为2.7%.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年龄、家庭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及父母体重与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显著相关(P<0.05).经性别、年龄调整后,城区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是郊区的2.7倍(95%可信区间1.8~4.0);家庭富裕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风险是不富裕家庭的1.6倍(95%可信区间1.04~2.5);父母超重或肥胖的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病风险是父母体重正常的1.8倍(95%可信区间1.3~2.5).结论 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影响西安市青少年健康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多发于城区、经济富裕或父母肥胖的家庭,以男性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