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毁损M eynert基底核(nbM )建立Alzheim er氏病(AD)动物模型。用乙酰胆硷酯酶(AChE)细胞化学方法对模型动物大脑皮层及海马进行反应,评价AChE 与AD 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将48 只大鼠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用Morris 水迷宫(MW M )测定行为学变化。在实验组,以局部注射海人藻酸的方法毁损nbM 。术后7 d,再次检测其行为学变化。存活不同时间后,用AChE 酶细胞化学技术染色脑切片,用图象分析系统测算海马层AChE阳性神经元及纤维的体积密度。结果显示,毁损nbM 鼠皮质及海马的AChE阳性神经元纤维明显减少,其特征为片层结构缺失。这些变化在毁损nbM 鼠3~4 个月及9~10 个月组间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证明,毁损nbM 出现的AChE减少与AD 的发生关系密切,且与同一动物模型β 淀粉样蛋白及τ蛋白过度表达在时间上一致,后者是AD 病人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巨噬细胞(MΦ)抑制、杀伤肿瘤细胞的机理,我们应用酶细胞化学及形态定量技术观察比较正常及活化MΦ分别与A549肺泡细胞癌细胞作用后,癌细胞内细胞色素氧化酶(CO),琥珀酸脱氢酶(SD),乳酸脱氢酶(LDH)及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变化。结果见活化MΦ(E)与癌细胞(T)比值为10:1时,癌细胞线粒体的CO,SD,及LDH活性降低,E/T=20:1时溶酶体的ACP活性增加。提示E/T适当时,活化MΦ可引起癌细胞线粒体及溶酶体的损伤,影响其酶活性引起细胞呼吸和氧化磷酸化等代谢改变,可能是活化MΦ抑制、杀伤癌细胞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人醛缩酶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纯化并鉴定了人醛缩酶A、B、C(hALD-A、B、C)。用hALD-A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的脾细胞和P_3-X_(63)-Ag8.653骨髓瘤细胞用PEG进行融合,用ELISA法筛选,hALD-B、C作阴性对照,将阳性反应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获得3株杂交瘤细胞株。其McAb的亚类分别为IgG2b,IgG1、IgM,亲合常数分别为7.5×10 ̄(10)、3.5×10 ̄9、2.3×10 ̄9。3株细胞株分泌的单抗通过Immunoblotting得到证实。用亲合层析法从人肝癌细胞中提纯了ALD-A,SDS-PAGE显示为单一区带,但其电泳迁移率较hALD-A滞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R)的检测方法和雌孕激对MCF-7乳腺癌细胞系活性的影响。方法:对24例乳腺癌细胞悬液采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C-ELISA)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Dot-ELISA)检测ER表达。并应用唑蓝(MTT)比色法测定雌孕激素对MCF-7细胞活性的作用。结果:⑴C-ELISA法实验组ER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Dot-ELISA检测的12例乳腺癌中,E  相似文献   

5.
重症肌无力患者CD5+B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CD^+B细胞在重症肌无力(M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L: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对39例MG患者和18例健康对照者周围血中CD5^+细胞(CD5^+CD19^+)的百分率进行测定,同时用ELISA间接法检测MC患者血清中AchRab。结果:在MG患者周围血CD5^+B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在血清AchRab阳性和阴性MG中CD5^+B细胞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在血清Ach  相似文献   

6.
用CT-HRP逆行追踪法及ChAT单克隆抗体的ABC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了新生大鼠骨骼肌提取液(ME,20-50kD)对钳夹大鼠坐骨神经所致的腰骶部脊髓腹角和背根节神经细胞溃变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注射ME实验组的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和背根节细胞的存活元旦数与注射直的对照组相比,其比值为6:0,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骨骼肌提取液(20-50kD)对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和背根节感觉神经细胞的溃变  相似文献   

7.
用CT-HRP逆行追踪法及ChAT单克隆抗体的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新生大鼠骨骼肌提取液(ME,20~50kD)对钳夹大鼠坐骨神经所致的腰骶部脊髓腹角和背根节神经细胞溃变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注射ME实验组的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和背根节细胞的存活均数与注射盐水的对照组相比,其比值为6:0,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骨骼肌提取液(20~50kD)对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和背根节感觉神经细胞的演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环孢霉素A(CaA)、环磷酰胺(CTX)及甲基强的松龙(MP)对大鼠单个核细胞(MNL)雄激素受体(AR)及雌激素受体(ER)的影响。结果表明:静注CsA20mg/kg,ER明显降低,3h作用达高峰,持续低水平达8h;而AR无明显影响。静注CaA100mg/kg用CTA和MP使AR、ER均明显降低。而CTX和MP使ER降低,也使AR降低,故CsA免疫抑制作用优于CTX和MP。  相似文献   

9.
用牛和猪眼肌抗原建立了检测眼肌结合抗体(EMb Ab ) 的ELISA法。证实甲亢患者血清中存在EMb Ab。通过EMb Ab 特异免疫复合物、补体复合物解离活性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或补体介导的细胞毒(ADCC或CMAC) 测定, 以及EMb Ab 与眼肌细胞抗原结合的实验观察, 表明此种EMb Ab 可能在与已受某种因素损伤后的眼肌结合时, 通过ADCC反应加剧眼肌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Gq蛋白介导血管活性多肽对vSMCDNA合成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硫代修饰的Gαq/11亚基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Gαq/11AS-ODNs),以6μmol/L的浓度加入含10-7mol·L-1ET-1刺激无血清DMEM培养基中体外培养vSMC。用3H-TdR掺入法测定vSMCDNA合成、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vSMCPCNA蛋白表达。结果:Gαq/11AS-ODNs可明显抑制vSMCDNA的合成,在12h,24h时抑制率分别为842%和853%;Gαq/11AS-ODNs亦明显降低vSMCPCNA蛋白的表达。而相同浓度的正义Gαq/11ODNs只呈现少量抑制作用。结论:本实验提示Gαq/11AS-ODNs有可能进一步应用于由血管活性多肽刺激引起的vSMC增生性疾病如经皮冠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的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虎杖甙对正常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和膜电位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和方法:观察虎杖甙(PD)对人脐带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内游离钙、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以探讨PD对血管平滑肌的调节机制。用Fluo-3-AM、DiBAC4(3)标记培养的VSMC,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上测定细胞内游离钙和膜电位变化。结果:给PD(05mmol/L)10min后,VSMC内游离钙浓度升高56%±56%。当PD加入前用维拉帕米和EGTA预处理后,则游离钙不再升高;EGTA和肝素预处理也抑制PD的升钙作用,而EGTA和普鲁卡因预处理则使细胞内钙显著升高。PD还可使VSMC膜电位去极化,加入钠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25μmol/L)可完全阻断PD的去极化作用:加甲氰咪胍、维拉帕米、优降糖和利及丁预处理不能阻断PD去极化作用。结论::PD可通过细胞外钙内流来增加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并促进细胞外钠离子内流而导致细胞去极化  相似文献   

12.
MTEC 1分泌的趋化因子引起特定亚群胸腺细胞的定向迁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胸腺髓质上皮样细胞系MTEC1分泌的化学趋化因子对胸腺细胞亚群的趋化作用。方法以抗体加补体杀伤结合免疫磁珠及panning法,将小鼠胸腺细胞分离纯化,获得CD4+CD8+(DP),CD4-CD8-(DN),CD4+CD8-(CD4SP)及CD4-CD8+(CD8SP)四亚群细胞,用Boyden小室分析MTEC1┐SN对四群胸腺细胞的趋化作用。结果MTEC1┐SN对DP及CD4SP胸腺细胞有趋化活性(CI=6.6±1.0及6.1±1.8);对CD8SP细胞有中度趋化活性(CI=3.2±1.0);对DN趋化活性微弱(CI=1.3±0.6)。化学趋化因子MCP┐1纯品对CD4SP胸腺细胞显示强趋化活性(CI=5.6),对DN胸腺细胞则无可测出趋化活性。结论MTEC1分泌的化学趋化因子对DP,CD4SP及CD8SP胸腺细胞有显著趋化作用,对DN胸腺细胞几乎无趋化作用。提示此类化学趋化因子有趋使胸腺发育中后期阶段的细胞向胸腺髓质区迁移和定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R)的检测方法和雌孕激素对MCF-7乳腺癌细胞系活性的影响。方法:对24例乳腺癌细胞悬液采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C-ELISA)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Dot-ELISA)检测ER表达。并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雌孕激素对MCF-7细胞活性的作用。结果:(1)C-ELISA法实验组ER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Dot-ELISA检测的12例乳腺癌中,ER阳性10例,阴性2例。(2)低浓度的雌激素对MCF-7细胞的活性有加强作用,高浓度雌激素明显抑制其活性;低浓度的孕激素无明显的作用,高浓度孕激素则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低浓度雌、孕激素共同作用时,对MCF-7无明显抑制和加强作用,高浓度时其活性明显增加,增加程度低于单独雌激素,但稍高于孕激素对MCF-7的作用。结论:在特异性和敏感性上,C-ELISA法检测ER优于Dot-ELISA,是一种可行定量检测ER的方法,雌激素紊乱可以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转染人膜辅助因子蛋白基因的猪内皮细胞抗补体的细胞毒作用。方法从人胎盘组织提取总RNA,用RT-PCR技术扩增得到人膜辅助因子蛋白(hMCP)基因全长cDNA,将其克隆到带有巨细胞病毒(CMV)IE启动子的pCI-neo哺乳动物表达载体和以pCI-neo为基础构建成的带有人EF-1α启动子的pEF-neo哺乳动物表达载体上,得到质粒pCIM和pEFM。利用电穿孔基因转移方法分别转染猪内皮细胞(PEC),以G418筛选稳定表达克隆。用正常人血清处理此转基因细胞来检测其抗补体作用。结果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在EF-1α启动子引导下的hMCP基因得到了高效表达。死细胞计数和LDH释放实验结果表明,表达hMCP基因的PEC可有效抑制人血清补体对其的裂解作用(P<0.01)。结论克隆的hMCP基因在EF-1α启动子引导下于PEC可高效表达,且使PEC能够抗人补体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球囊损伤对动脉平滑肌细胞(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探讨EGFR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于兔右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前及损伤后24h、48h、72h、7天和14天,取实验动脉段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EGFR的表达。结果:正常叫动脉中膜未见EGFR阳性表达,动脉球囊损伤后24h中膜部分SMC显示EGFR阳性表达。48h中膜呈EGFR阳性表达的SMC较24h增加,72h又较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质过氧化在老化大鼠胆源性肝细胞线粒体受损中及维生素E(VE)的保护作用。结果:老化大鼠非VE处理组(NVEG)肝细胞线粒体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高于非老化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D)活性明显低于非老化组,过氧化氢酶(CAT)无明显变化。18和24月龄VE处理组(VEG)MDA显著低于NVEG,SOD和GPD显著高于NVEG,并以18月龄组为明显。急性梗阻性左肝胆管炎(AOLH)后MD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间接致伤肝叶(IAL)较直接致伤肝叶(DAL)为明显;IAL线粒体SOD和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DAL显著降低;各叶GP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IAL和DAL均无显著差别;以上改变以24月龄组为明显。各月龄VEGAOLH24h时IALMDA含量明显低于NVEG;18月龄VEGAOLH后SOD水平均明显高于NVEG;各月龄VEG组AOPH后GPD和CAT活性与NVEG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脂质过氧化是老化大鼠胆源性肝细胞线粒体受损的重要机制,VE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ICAM-1在着床期小鼠PBLC及EC/DC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在着床期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子宫内膜及蜕膜细胞(EC/DC)中的不同表达特点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着床期小鼠为动物模型,细胞分析采用单抗免疫荧光标主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技术。结果:发现ICAM-1在PBLC、EC/DC中的均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其中ICAM-1的表达在PBLC中于妊娠第2天(D2)达最低小平,而在EC/DC中于妊娠第4天(D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患及家系成员三核苷酸重复数CTG(胞嘧啶、鸟嘌呤)的变化与BAEP、TC帮ECG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DNA杂交法对5例临床诊断DM患及三个家系的16名成员进行DM基因的CTG重复数物BAEP、TC帮ECG测定。结果:10名正常人CTG重复数是30个,BAEP、TCD和ECG正常,5例DM病人CTG重复数均在80个以上,其中2例在1605  相似文献   

19.
EB病毒潜在膜蛋白对鼻咽癌细胞系CNE1生长及HL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EBV-LMP对高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1生长及HLA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人高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1)为对象,采用电穿孔基因转染技术,将重组EBV-LMP表达质粒pCMVa-LMP转染CNE1细胞。用细胞体外增殖试验、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察细胞生长及HLA表达的变化。结果EBV-LMP在体外可明显促进CNE1细胞的增殖,增殖吸光度(A)比值试验组与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细胞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P<0.01);细胞DNA含量明显增高(P<0.01/0.05);FCM法测定细胞角蛋白表达,实验组比空白及阴性对照组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HL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LMP表达细胞系HLAⅠ类及Ⅱ类抗原的表达都明显下降(P<0.01)。结论EBV-LMP对CNE1细胞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可明显抑制细胞分化,LMP可致鼻咽癌细胞HLA抗原的表达改变。  相似文献   

20.
肠道T细胞淋巴瘤中的EB病毒感染和T细胞内抗原1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Ren X  Liu W  Li G  Li F  Zhang S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9,28(5):348-351
目的 探讨EB病毒感染在肠道T细胞淋巴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EBER1/2原位杂交及三步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24例肠道T淋巴瘤患者中EB病毒感染及Q细胞内抗原(TIA-1)抗原表达情况,选用的抗体有TLA-1,LMP-1,CD3,CD20,CD30和CD45RO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