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人群、梅毒未治疗患者、梅毒治疗后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转阴患者和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血清IL-10、IL-12水平,并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血清IL-10和IL-12作相关性分析。以探讨细胞免疫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为有效治疗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正常人群组、梅毒未治疗组、梅毒治疗转阴组和梅毒血清固定组的IL-10和IL-12水平,将各组IL-10和IL-12水平行统计学分析。对梅毒血清固定组中IL-10与IL-12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梅毒血清固定组患者IL-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阴转组(P<0.01)及梅毒未治疗组(P<0.05);梅毒血清固定组患者IL-1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阴转组及梅毒未治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梅毒血清固定组患者IL-10与IL-12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417,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组患者机体内细胞免疫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发生了免疫不平衡,这种免疫抑制和不平衡可能造成了梅毒螺旋体能够逃脱机体的免疫监视而残存,成为引起血清固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3例治疗前梅毒患者及其中15例治疗后二期梅毒患者血清中IL-12(p40)和IFN-γ的水平,并以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23例梅毒患者血清中IL-12I、FN-γ的中位数(M)水平分别为21.32pg/ml、1.01pg/ml,分别与正常对照组(0.52pg/ml、0.17pg/ml)比较显著升高(P<0.01,P<0.01);15例二期梅毒患者治疗前血清中IL-12和IFN-γ的中位数水平分别为28.32pg/ml、7.99pg/ml,与治疗后(2.36pg/ml、0.77pg/ml)比较显著升高(P<0.01,P<0.01);治疗后IL-12和IFN-γ的中位数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P<0.01)。结论IL-12和IFN-γ参与了梅毒螺旋体进入体内后的免疫过程,可能在梅毒螺旋体的清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药疗法对梅毒血清固定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治疗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中药组、西药组、对照组(安慰)血清固定梅毒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的变化情况,以及动态观察治疗前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卡片试验(RPR)滴度变化。结果治疗后中药组、西药组中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中药组、西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中药复方能提高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免疫功能,对血清RPR的干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在妊娠梅毒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9例活动期妊娠梅毒患者血清中IL-4和IFN-γ的水平,并以2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结果 9例活动期妊娠梅毒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IL-4、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 IL-4和IFN-γ参与了梅毒螺旋体进入体内后的免疫过程,可能在梅毒螺旋体的清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驱梅治疗失败梅毒患者血、脑脊液IL-6、IL-10、TNF-a水平,探讨其在病程中免疫应答的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260例治疗失败梅毒患者、52例治疗后血清转阴梅毒患者、30例健康人血清细胞因子IL-6、IL-10、TNF-a水平,同时对260例治疗失败梅毒患者腰穿,进行脑脊液IL-6、IL-10、TNF-a、TPPA、VDRL、FTA-ABS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失败组患者血清IL-6、IL-10、TNF-a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阴转组(P <0.05)及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阴转组患者血清IL-6、IL-10、TNF-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60例治疗失败梅毒患者确诊神经梅毒41例,其血清、脑脊液IL-6、IL-10、TNF-a水平显著高于非神经梅毒患者组(P<0.01)。结论:细胞因子IL-6,IL-10,TNF-a参与了梅毒的发病、发展过程,随着病程进展细胞免疫功能受到一定抑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各亚型及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23例梅毒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外周血DC各亚型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IL-12和IFN-γ的水平.结果 23例梅毒患者外周血髓系树突状细胞亚型(CD11c+)的表达为(1.51±2.04)%,与15例正常对照组(0.38±0.18)%比较显著升高(P<0.01),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系树突状细胞亚型(CD123+)的表达为(0.37±0.21)%,与正常对照组(0.38±0.2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梅毒患者血清中IL-12的水平为(52.70 ±103.04) pg/mL,与正常对照组(0.98± 1.47)pg/mL比较显著升高(P<0.05);梅毒患者血清中IFN-γ的水平为(6.12 ±9.76)pg/mL,与正常对照组(0.25 ±0.18)pg/mL比较显著升高(P<0.01).梅毒患者外周血CD11c+、CD123+百分数与血清中IL-12、IFN-γ的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梅毒螺旋体(TP)进入体内后主要诱导CD11c+型DC表达,引发Th1反应,启动细胞免疫;IL-12及IFN-γ参与了TP进入体内后的免疫过程,可能在TP的清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DC各亚型的表达与IL-12、IFN-γ的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和皮损中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 20 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NB-UVB 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NB-UVB 组每周光疗3 次,共4周;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不予光疗.治疗前后采用银屑病皮损程度评分(PASI 评分)标准评分,以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清中IFN-γ水平,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分析IFN-γ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选择与银屑病患者的年龄、性别匹配的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NB-UVB 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PASI 评分[分别为(2.6±2.5)和(7.4±1.3)分]与治疗前各自PASI评分[分别为(12.4±4.2)和(11.6±4.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NB-UVB 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B-UVB 组、对照组治疗前血清IFN-γ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B-UVB 组、对照组血清IFN-γ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NB-UVB 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B-UVB 组、对照组皮损细胞内IFN-γ mRNA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皮损细胞内IFN-γ mRNA表达量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B-UVB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UVB 可以调节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FN-γ水平和皮损中IFN-γ mRNA的表达,改善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临床分析及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临床分析及实验室研究,探索梅毒血清抵抗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172例梅毒患者,分析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疾病分期、治疗用药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40例未治不同病期梅毒患者、20例治疗后血清学阴转患者、20例血清抵抗患者及18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情况.结果 不同初始滴度、疾病分期和治疗用药间血清抵抗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PR初始滴度较低的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较高,其中滴度为1:4的患者抵抗发生率高达50%(13/26);一期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仅为8.7%(2/23),而潜伏梅毒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高达42.2%(38/90);苄星青霉素治疗后血清抵抗发生率为26.4%(42/159),而大环内酯类治疗后为76.9%(10/13).未治疗梅毒CD8+T细胞比例(30%±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24%±4%,P<0.01),NK细胞比例(13%±5%)低于正常对照(16%±6%,P<0.05);治疗后RPR阴转患者CD3+>T细胞比例(71%±7%)高于正常对照(65%±7%,P<0.05),CD8+T细胞比例(29%±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24%±4%,P<0.05);血清抵抗患者与正常对照及治疗后RPR阴转患者比较,各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始滴度较低、潜伏梅毒及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梅毒患者较易发生血清抵抗.血清抵抗的发生是否与细胞免疫抑制有关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FN-γ、IL-4含量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的相关性,探讨其免疫学机制。方法:选择3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为观察组,在治疗前、2个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症状、体征的评定,分别检测血清IFN-γ、IL-4的含量。并设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IL-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二者比值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个疗程结束后患者血清IFN-γ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IL-4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1),且二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水平与患者症状、体征呈负相关(r症状=-0.608,P<0.01;r体征=-0.394,P<0.01),IL-4水平与患者症状、体征呈正相关(r症状=0.777,P<0.01;r体征=0.620,P<0.01)。结论: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可以通过调节患者体内IFN-γ、IL-4细胞因子的表达纠正失衡的Thl/Th2细胞因子网络而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Graves'病患者血清中IFN-γ,IL-4和IL-18水平检测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琳  汤旭磊 《医学争鸣》2004,25(17):1607-1610
目的:探讨IFN-γ, IL-4, IL-18在Graves'病(G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和GD免疫动态. 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40例初发GD患者及其中38例治疗后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中IFN-γ, IL-4和IL-18水平. 结果:①初发GD患者与正常组比较,血清IFN-γ, IL-4, IL-18水平及IFN-γ/IL-4比值均显著升高(P<0.01). ②治疗后GD患者与初发GD患者比较,血清IFN-γ水平无差异(P>0.05),血清IL-4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IL-18水平及IFN-γ/IL-4比值降低(分别为 P<0.05,P<0.01) .治疗后GD患者与正常组比较,血清IFN-γ, IL-4水平显著升高(P<0.01),IL-18升高(P<0.05),血清IFN-γ/IL-4比值显著下降(P<0.01). ③初发GD患者血清中IFN-γ与IL-18之间呈直线正相关(r=0.677,P<0.05);治疗后GD患者血清中IL-4与TT3, TT4之间呈直线负相关(r=-0.678,-0.626,P<0.05),血清中IL-18与TT3, TT4之间呈直线正相关(r=0.601,0.535,P<0.05). 结论:GD患者血清中IFN-γ, IL-4和 IL-18水平的变化可能在G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初发GD以Th1型免疫反应为主,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则向Th2型漂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后及病毒变异后血清IFN-γ、IL-2和IL-4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用拉米夫定治疗而发生病毒变异及未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29例,另选择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病毒变异后的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IFN-γ、IL-2、IL-4水平,并对HBV DNA、ALT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治疗后6个月时,未变异组血清IFN-γ、IL-2、IL-4及HBV DNA、ALT水平与变异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在病毒变异后,变异组IFN-γ、IL-2水平均低于未变异组(P均<0.01),而IL-4、HBVDNA和ALT水平则高于未变异组(P均<0.01).结论: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致病毒变异后,机体出现免疫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凋亡及其Fas、FasL的表达,探讨二期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与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3例二期梅毒患者和30例正常人PBLC细胞凋亡及其Fas、FasL的表达。结果:梅毒患者CD3+、CD4+及CD16,56+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8+细胞凋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梅毒患者CD3+、CD4+及CD16,56+细胞Fas与FasL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D8+细胞Fas与FasL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梅毒患者CD3+、CD4+及CD16,56+细胞凋亡率分别与其Fas、FasL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85,P<0.01;r=0.712,P<0.01;r=0.705,P<0.01;r=0.694,P<0.01;r=0.716,P<0.01;r=0.727,P<0.01)。结论:二期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淋巴细胞凋亡过度有关,而淋巴细胞凋亡过度与Fas、FasL表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补肾健脾益肺中药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对稳定期哮喘患者血清IgE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缓解期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补肾健脾益肺中药,并配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所有受试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血清细胞因子测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后IgE、IL-4均明显下降,IFN-γ、IFN-γ/IL-4比值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IgE、IL-4均明显下降,IFN-γ、IFN-γ/IL-4比值上升(P<0.01)。结论:补肾健脾益肺中药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可降低缓解期哮喘患者的IgE、IL-4水平,升高IFN-γ,提示可减少体内炎性细胞因子释放。  相似文献   

14.
IL-12、IFN-γ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血清IL-12、IFN-γ水平,探讨IL-12和IFN-γ与复发性流产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RSA患者30例(RSA组), 血清IL-12、IFN-γ水平,并以正常早孕妇女25例 (NEP组)及健康未孕妇女25例(NNP组)作为两个对照组。结果:RSA患者血清IL-12、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早孕妇女及正常未孕妇女(P<0.05),且两者水平呈正相关性(r=0.580,P<0.01),正常早孕妇女血清IL-12、IFN-γ水平低于未孕妇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性流产患者流产次数与血清IL-12和IFN-γ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L-12和IFN-γ在复发性流产发生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与分析各组大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观察黄龙止咳口服液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模型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而探讨黄龙止咳口服液调节CVA免疫功能紊乱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卵蛋白(OA)和氢氧化铝共同激发致敏建立CVA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龙高剂量组、黄龙中剂量组、黄龙低剂量组、先声咳喘宁组、布地奈德组,记录引喘诱咳时2 min内大鼠咳嗽次数及血清和支气管BALF中IL-4、IFN-γ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咳嗽次数明显增多(P<0.01),血清和支气管BALF中IL-4含量显著升高(P<0.01),IFN-γ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咳嗽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血清及BALF中IL-4含量明显降低,IFN-γ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黄龙高剂量组与黄龙低、中剂量组比较,咳嗽次数明显减少,血清及BALF中IL-4含量明显降低,IFN-γ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先声咳喘宁组比较,黄龙高剂量组血清IFN-γ值相对升高,BALF中IL-4值相对降低,IFN-γ值相对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布地奈德组比较,黄龙高剂量组血清IFN-γ值相对升高,BALF中IL-4值相对降低,IFN-γ值相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龙止咳口服液通过降低机体的IL-4含量、升高IFN-γ含量发挥治疗CVA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γ干扰素及乳酸脱氢酶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化疗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体内γ干扰素(IFN-γ)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以无心、肝、肾疾病及合并感染的住院AL患者为研究对象,初治复发AL及缓解AL各15例,ELISA法检测AL患者化疗前后血清IFN-γ,生化法检测LDH水平。结果:初治复发AL组IFN-γ、LDH化疗后水平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01),缓解AL组IFN-γ化疗后明显降低(P<0.01),LDH无明显变化(P>0.05)。相关分析显示:缓解AL组化疗前IFN-γ与LDH之间正相关性(P<0.05),初治复发AL组化疗前及化疗后、缓解AL组化疗后两者间均无相关性。结论:化疗可抑制AL患者体内IFN-γ表达。  相似文献   

17.
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4、IFN-γ水平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4、IFN-γ水平的变化,探讨Th1/Th2细胞间的平衡与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15例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25例非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阴性)及26例正常人血清IL-4、IFN-γ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与非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L-4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EN-γ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P<0.05);而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与非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患者之间血清IL-4和IFN-γ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衡,但这种异常与其自身免疫机制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0年9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259例AA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将AA患者纳入试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1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探讨血清IFN-γ、IL-17、EPO、TPO在AA中诊断价值。结果:试验组IFN-γ、IL-17、EPO、TPO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重型患者血清IFN-γ、IL-17、EPO、TPO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重型、重型患者,重型患者血清IFN-γ、IL-17、EPO、TPO水平高于非重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继发性两组血清IFN-γ、IL-17、EPO、TP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IFN-γ、IL-17、EPO、TPO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FN-γ、IL-17、EPO、TPO在预后评估中均具有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血清IL-6、IL-10、IL-18、IFN-γ对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例诊断为HPS患儿分成治疗前和治疗后,以20例正常体检儿童作为阴性正常对照组,再选取缓解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8例和脓毒症患儿22例血清作为阳性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流式微球术对血清IL-6、IL-10、IL-18、IFN-γ水平进行测定。比较患儿治疗前后和不同分组之间血清4种细胞因子水平。结果:4种细胞因子水平随患儿HPS治疗前后明显变化,治疗前4种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S患儿IL-10、IFN-γ水平较正常对照组、ALL患儿组及脓毒症患儿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S患儿IL-10和IFN-γ水平相比ALL和脓毒症患儿显著升高,可以作为儿童HPS早期诊断和预测预后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侵犯淋巴细胞对慢性乙肝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水平, PCR方法扩增乙肝病毒DNA片段.血清中HBV DNA检测采用斑点杂交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IFN-γ水平降低,但无显著差异性;而IL-4水平明显增高(F=17.4,P<0.01).血清中HBV DNA 水平与PBMC培养上清液中的IFN-γ水平呈负相关(rs= 0.53, P<0.01).62.9%(35/56)的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PBMC中检出HBV DNA,HBV DNA 阳性组和阴性组的IFN-γ水平具有显著差异(F=15.2,P<0.01).结论 (1)慢性乙肝患者的外周血以Th2类细胞因子占优势.(2)乙肝病毒侵犯淋巴细胞可能影响其免疫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