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应用于眼部整形美容手术皮层局部麻醉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60例眼部整形美容者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皮肤消毒后行局部利多卡因注射麻醉实施手术.实验组在手术开始前1h将利多卡因乳膏均匀涂抹在美容者眼部皮肤表面,上盖透明密封敷膜,手术前将乳膏洗净,常规皮肤消毒后行局部利多卡因注射麻醉实施手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数字评分法进行疼痛评估.结果 利多卡因乳膏实验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眼部整形美容术前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进行皮层局部麻醉可减轻美容者术中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患儿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4例.实验组输液前半小时在穿刺部位涂抹利多卡因乳膏,对照组常规穿刺.并对两组疼痛程度、心率、血压进行比较.两组穿刺疼痛程度及心率、血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输液前穿刺部位涂抹利多卡因乳膏,缓解了疼痛,消除了直接穿刺对患儿的心理影响,体现了手术室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气管导管用于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对提高经鼻蝶窦垂体瘤苏醒期拔除气管导管平稳性的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随机对照研究,连续纳入北京协和医院60例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L组)和对照组(C组).将L组气管导管前二分之一和套囊表面均匀涂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C组导管表面涂抹石蜡油.研究终点为苏醒期的呛咳事件.记录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患者在麻醉恢复室(PACU)的拔管时间,随访住院期间并发症.结果 拔管期的自发呛咳率L组低于C组(7% vs.40%,P<0.01);诱发的呛咳率L组显著低于C组(20% vs.60%,P<0.01).术毕至拔管时间L组小于C组[(18±6)min vs.(27±6)min,P<0.05].需要追加芬太尼的患者比例L组低于C组(17% vs.70%,P< 0.01).L组的收缩压与心率乘积在拔管时和拔管后1 min均低于C组(P<0.05).结论 对于全麻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气管导管表面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进行气管黏膜表面麻醉能有效减少苏醒期患者的呛咳事件、减少芬太尼补救用药量、缩短术毕至拔管时间并降低拔管时血流动力学波动. 相似文献
4.
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无痛静脉穿刺中能起到减轻患者疼痛增进患者的自信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应用于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中,对抑制插管应激反应和术后鼻腔、咽喉部疼痛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择50例ASAⅠ~Ⅱ级拟施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分别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和石蜡油均匀涂于经鼻气管插导管前2/3端,麻醉诱导后行经鼻气管插管。分别记录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即刻、插管后3 min和拔管后3 min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并随访记录是否有术后鼻腔、咽喉痛。结果:Ⅰ组插管即刻、插管后3 min及拔管后3 min SBP、DBP、HR均明显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Ⅱ组在插管即刻、插管后3 min及拔管后3 min较插管前SBP、DBP、HR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术后鼻腔、咽喉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Ⅱ组(P<0.05)。结论:导管外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以有效抑制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所引起的插管应激反应和术后鼻腔、咽喉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治疗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治疗组40例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进行尿道口表面麻醉,对照组30例应用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对尿道口内疣体进行基底部注射麻醉,两组均再以多功能电离子烧灼疣体,并观察麻醉效果。结果:两组疼痛消失时间平均为11、2 min,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疼痛消失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454,P〈0.05),麻醉良好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07,P〉0.05)。对照组麻醉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穿刺部位疼痛、局部渗血并导致操作部位视野欠清晰。治疗后1、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χ^2分别为0.033,0.035,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治疗男性尿道口CA中表面麻醉效果好,治疗操作视野清晰,疣体部位暴露完全,清除彻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复方利多卡因软膏对小儿留置针穿刺时疼痛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12月住院的手术患儿2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40例和对照组150例,观察组在静脉穿刺前1h在穿刺部位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照组常规穿刺.记录首次穿刺成功的人数及患儿疼痛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穿刺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首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能减轻小儿静脉留置穿刺时的疼痛,提高小儿静脉留置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气管表面麻醉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患者使用信封法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2.5 g均匀涂于气管导管的套囊及前端;对照组使用等量白色医用凡士林涂于气管导管的套囊及前端,麻醉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于诱导前和患者术后呼之睁眼时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及血糖水平;同时记录该时点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和心率。结果试验组术后较术前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心率、血糖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在两时点均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和皮质醇在两组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照组组更显著(P0.01)。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气管表面麻醉可抑制拔管期间的应激反应,明显减小血流动力学的波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气管内给药对全麻结束拔管时呛咳的抑制和对心血管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择期手术全麻病人5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25例。拔管前10分钟,A组2%利多卡因1.5m g/kg直接由气管导管内给药,B组给予生理盐水5m l于气管导管内,观察气管拔管前5分钟呛咳的发生率和平均动脉压(M AP)、心率(HR)的变化。结果A组呛咳发生率8%(2/25),B组60%(15/25),A组拔管时的呛咳反应明显减少于B组(P<0.01)。A组拔管前5分钟M AP、HR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利多卡因对减轻全麻结束时的呛咳和对心血管反应的预防有明显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应用的效果以及同其他麻醉方法的对比.[方法]择期手术患儿90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为氯胺酮加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B组为氯胺酮加阴茎根部阻滞组,C组为单纯氯胺酮组.观察手术期间以及术后麻醉效果.[结果]A组与B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组和B...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对全身麻醉支气管插管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ASAⅠ~Ⅱ级)拟施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F组)、对照组(C组),分别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和石蜡油均匀涂于支气管插管的套囊及前端,麻醉诱导后行支气管内插管。记录诱导前(T1)、插管时(T2)、由仰卧位变侧卧位(T3)、由侧卧位变仰卧位(T4)、拔管时(T5)各时点SBP、DBP、HR的变化。结果:F组患者由侧卧位变仰卧位(T4)、拔管时(T5)SBP、DBP、HR均低于C组(P<0.05);C组患者由侧卧位变仰卧位(T4)、拔管时(T5)SBP、DBP、HR均高于诱导前(T1)、插管时(T2)(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全身麻醉支气管插管患者有利于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3.
恩纳气管表面麻醉预防高血压病人全麻拔管时应激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恩纳乳膏气管表面麻醉用于预防高血压病人全麻拔管时的应激反应。方法 高血压病人择期手术 1 0 0例 ,ASAⅠ~Ⅱ级 ,男 4 2例 ,女 5 8例 ,年龄 4 0~ 70岁 ,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麻醉诱导插管前将恩纳 2~ 3g涂抹于气管导管前端 ,对照组不用。观察评价两组在术毕吸痰、拔管时、拔管后 3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并与麻醉诱导前比较。结果 对照组在不同时期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率收缩压乘积值均明显高于实验组 (P <0 .0 1 )。结论 恩纳可明显减轻全麻术毕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辅助导尿在改善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4月对本院88例实施全麻胸腔镜下单侧肺大泡切除术的男性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行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辅助导尿,对照组行传统导尿术。分别在术后拔除气管插管5min、10min进行苏醒期躁动评分,统计分析两组躁动评分情况。结果利多卡因乳膏辅助导尿组躁动评分低于传统导尿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辅助导尿可有效改善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因留置导尿管而产生的尿痛、异物感和排尿感,从而显著降低苏醒期躁动,减少苏醒期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减轻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内科住院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直接穿刺,留置静脉套管针;无痛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麻醉后穿刺。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评价穿刺时疼痛状况,记录穿刺前后收缩压(SBP)、心率(HR)变化。结果:与穿刺前比较,对照组穿刺后SBP、HR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或t=3.16,P<0.01),而无痛组穿刺后S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痛组穿刺时VAS评分显著降低(t=26.01,P<0.01),穿刺后SBP、HR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或t=2.17,P<0.05)。结论:采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明显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提高患者舒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布气管导管后在麻醉恢复室(PACU)中拔管时发生的气道不良事件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无气道梗阻、高血压等合并症全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前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布气管导管组(A组)和气管导管乳膏非涂布组(B组),每组50例,记录手术结束时(T1),拔除即刻(T2),拔除后5min时(T3)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发生咽痛、呛咳及低氧血症的病例数。结果-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布气管导管组较非涂布组呛咳反应少,低氧血症和咽痛的发生率低,血流动力学变化小。结论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布气管导管后不良气道事件发生率低.应激反应小,有利于PACU中麻醉管理。 相似文献
17.
套囊充气方法选择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三种套囊充气方法的效果比较,总结出理想的套囊充气方法。方法应用Portex专用套囊测压计,对44例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的病人分别实施手指捏感法、固定注气法和最小容积阻塞法充气,于充气末测定套囊内压力。结果入ICU首次套囊压力为(52.40±8.08)cm H2O。手指捏感法、固定注气法和最小容积阻塞法的套囊内压力分别为(53.27±7.00)cm H2O(、62.00±8.24)cm H2O和(12.41±2.29)cm H2O,最小容积阻塞法与前两种方法充气后其套囊内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气道峰压为30 cm H2O时前两种方法病人气道无漏气情况,最小容积阻塞法则有4例出现少许气道漏气。结论采用套囊压力计监测套囊内压力是一种科学、理想的方法。手指捏感法和固定注气法均不尽理想,而最小容积阻塞法其套囊内压力稍低于正常。在没有压力计时,可在最小容积阻塞法充气的基础上,再注气0.5~1 mL为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上尿路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患者镇痛效应的影响,评估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皮肤吸收镇痛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诊断为上尿路结石且符合ESWL治疗的100例患者,按住院号或门诊号末位单双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术前30 min在患侧腰背部皮肤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照组术前30 min于患者腰背部皮肤涂抹等量白色乳膏,不含利多卡因及其他镇痛药成分。比较两组治疗前(T0)、碎石治疗10 min(T1)、20 min(T2)、治疗结束时(T3)和治疗后30 min(T4)时评估心电图(ECG)、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 评估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记录碎石治疗定焦次数以及碎石时间等;观察术后肉眼血尿、肾包膜下血肿、疼痛(肾绞痛)、发热、胃肠道反应及其他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术后石街形成、皮肤瘀斑产生及复震等并发症,患者对治疗镇痛效果的综合满意度;记录术后1、4、12周结石清除率。结果碎石过程中对照组患者MAP和HR高于观察组, SpO2变化相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中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定焦次数、碎石时间等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术后石街形成、皮肤瘀斑产生及复震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的结石清石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12周的结石清石率分别为86%、90%,对照组分别为72%、8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尿路结石ESWL患者术前30 min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皮肤吸收镇痛安全有效,增加了患者的镇痛耐受性及舒适性,可明显提高患者镇痛效应,提高早期碎石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综合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选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种内径引流管用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引流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155例,随机分为T管组、硅胶管组、脑室管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置管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T管组、硅胶管组和脑室管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1.1±7.4)、(103.6±12.1)、(107.7±14.1)min,T管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硅胶管组和脑室管组(P<0.05),而硅胶管组和脑室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管组、硅胶管组和脑室管组的置管时间分别为(1.8±0.4)、(2.0±0.5)、(3.4±0.5)d,脑室管组置管时间明显长于T管组和硅胶管组(P<0.05),而T管组和硅胶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硅胶管组及脑室管组术中置管时出现皮下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9%比11.11%,P>0.05);脑室管组管腔堵塞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15.56%比2.90%,2.44%,P<0.05),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0%比2.44%,P>0.05);T管组颈前不适感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19.51%比2.90%,4.44%,P<0.05),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0%比4.44%,P>0.05).结论 三种内径引流管用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均能有效引流.硅胶负压引流管置管时间短,术后颈前不适感轻微,切口愈合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