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敏感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SCL-90对546名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新生进行实名调查,筛选出人际敏感因子分≥2.5的被试30名,其中15名作为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15名作为控制组。采用前测—后测的实验设计,6周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再测。结果: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人际敏感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P=0.984)。实验组和控制组人际敏感因子后测得分均显著低于前测得分(t=6.896,4.241,P<0.01);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人际敏感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控制组人际敏感因子得分(t=-2.813,P=0.011)。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新生的人际敏感有显著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加强人际归因能力培养,以期提高护生的人际归因能力。方法:采用集体与个别干预相结合以及自我认知干预的方法对65名护理本科女生进行人际归因能力培训,并用Lefcourt编制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归因分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在培训前、后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培训前、后护理本科女生人际归因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7,P<0.05),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12,P<0.05)。结论:通过采用集体与个别干预相结合以及自我干预的方法改善人际归因的方式,加强了护生人际归因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3.
娄伟 《卫生职业教育》2022,(17):109-112
目的 探讨疫情期间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对实习护生心理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0名实习护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名,实验组实施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应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心理弹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两组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得分下降,心理弹性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升高,且实验组比对照组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能够缓解实习护生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弹性水平,增强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团体辅导对护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将48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三年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 周的团体辅导干预?团体辅导前及结束后一周采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S)和应付方式问卷(CSQ)进行施测?结果:团体辅导后,实验组CDMSES得分?成熟型应付方式得分明显高于辅导前,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不成熟型应付方式得分低于辅导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团体辅导干预可有效提高护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增强其面对困难时的应付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职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及其有效的干预策略。方法采用Beck抑郁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对81名高职生进行团体施测,并对筛选出的56名具有抑郁症状的高职生作为试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35名抑郁高职生作为对照组,不接受任何试验处理。结果试验组干预后测抑郁得分在统计学上显著低于干预前测抑郁得分(自编抑郁量表:t=4.103,P=0.000;Beck抑郁量表:t=2.885,P=0.005);并显著低于对照组后测抑郁得分(t=21.029,P=0.019)。结论团体心理咨询对高职生抑郁情绪的改善有显著效果。因此,团体心理辅导值得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急诊科实习护生进行自我效能干预的效果。方法将在急诊科实习的护理专业本科生76名,随机分为实验组38名和对照组38名,对实验组进行自我效能理论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行为的干预。结果实验组护生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技术、护理基础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学习态度、总评等指标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劳动纪律情况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我效能理论对在急诊科实习护生的认知行为干预,可增强护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急救技术和急救知识。提高实习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职高专护生自我价值感(SW)现状.方法:采取整群和分层抽样方法抽取1 818人,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和实习护生SW各维度进行团体测试.结果:高职高专护生在总体、一般和特殊SW等多维度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大学二年级护生个人取向的人际SW、实习护生社会取向的道德SW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P<0.01),实习护生个人取向的人际SW得分与全国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护生人际维度异常率均高于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护生(P<0.01),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护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职高专护生SW总体水平较高,随着专业因素的逐步涉入,与专业因素相关的少数维度显示异常,可能与专业对护生的需求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医教融合育人教学模式对护生应对方式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 将403名高职护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98名,对照组205名。实验组采用医教融合育人模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分别于教学前后采用应对方式问卷、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评价两组护生应对方式及职业自我效能感,并分析应对方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结果 教学后,实验组护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入组时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护生教学前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03名护生中有163名(40.45%)护生倾向于采取成熟型应对方式,有62名(15.38%)护生倾向于采取不成熟的应对方式,178名(44.17%)护生采取混合型应对方式。教学后,实验组护生成熟型应对方式得分均较对照组及入组时升高,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得分较对照组及入组时降低(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入组时,护生成熟型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计划、问题解决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均呈正相关,不成熟型应对方式与上述指标呈负...  相似文献   

9.
赵莉  沈军  谭敏  雷蓉 《中国医药导报》2012,(31):143-145
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并探讨其对策,为护理本科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梁宇颂等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本科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本科护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为(3.228±0.439)分,呈中等偏上水平,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维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录取志愿的护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生源地、性别、年级的护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科护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有待进一步提高,可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提高本科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从而提高其学业成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团体式自我肯定训练对中年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病耻感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80例中年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团体式自我肯定训练,每周2次,共8次;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2次安全教育活动。两组干预前、后使用社会影响量表和自尊量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病耻感总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P<0.01);干预后自尊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4,P<0.01)。对照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病耻感总得分干预后低于干预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P>0.05);自尊得分干预后略高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P>0.01)。[结论]团体式自我肯定训练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病耻感水平,提高患者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萨提亚模式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有效性。方法:方便选取1 100名大学生,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测试,筛取量表总分≥15分(人际交往存在较严重困扰者)63人。根据自愿原则,选取人际困扰较严重的大学生30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人:实验组采用萨提亚模式进行干预,每周1次,共8周;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两组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IAS、SADS、SCL-90测定,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量表得分的差异。结果: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IAS总分、SADS总分、回避因子分、苦恼因子分、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各项指标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结论:萨提亚模式能帮助大学生挖掘自我内在资源,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PBL主导的教学在高职院校护理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某高职院校医学院204名(2017级76名,2018级128名)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级41名和2018级74名学生作为观察组,采用PBL主导的教学方法;其余89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分别分析评估两个年级两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两个年级观察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学期前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期末观察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2.21±4.17)vs.(28.25±3.74),t=7.067,P<0.01]。2017级和2018级观察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分别为(32.61±3.79)和(31.99±4.38),均明显高于2017级对照组的(27.45±3.95)分和2018级对照组的(28.74±3.55)分。2017级和2018级观察组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得分分别为(25.35±2.78)、(25.99±3.19)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34±2.92)、(21.30±3.51)分(t=6.064,t=7.679;P<0.01,P<0.01)。结论高职院校护理教学中采用PBL主导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值得在高职院校护理教学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共情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共入组35名脑小血管病患者和26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使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中文版多维度共情测试(Chinese version of the multifaceted empathy test,MET-C)评估被试的共情,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总体认知功能及情绪状态。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CSVD组与对照组组间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共情的影响因素。结果CSVD患者在IRI总分、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PT)、想象(fantasy,FS)及同情关心(empathy concern,EC)得分[(37.25±11.71)分,(6.94±4.35)分,(9.45±4.68)分,(16.40±4.34)分]均低于对照组[(50.61±11.07)分,(11.84±3.90)分,(13.23±5.01)分,(19.69±3.0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RI总分:t=4.506,P<0.05;PT:t=4.539,P<0.05;FS:t=3.021,P<0.05;EC:t=3.308,P<0.05)。而个人痛苦(personal distress,PD)CSVD组得分[(4.68±4.16)分]与对照组得分[(6.00±4.6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4,P>0.05)。MET-C结果显示,两组间共情情绪识别正确数,[CVSD组为(25.08±6.77)个,对照组(32.30±3.42)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78,P<0.05),而情感共情得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90,P>0.05)。经过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CSVD组IRI总分及PT与教育程度呈正相关(r=0.374,0.471,均P<0.05),PT与MoCA得分呈正相关(r=0.458,P=0.006)。PD与HAMA得分及HAMD得分呈正相关(r=0.521,0.541,均P<0.05)。情绪识别正确数与教育程度呈正相关(r=0.600,P<0.001),与MoCA得分呈正相关(r=0.665,P<0.001),与HAMA得分及HAMD得分呈负相关(r=-0.445,P<0.05;r=-0.421,P<0.05)。结论CSVD患者较正常人群的共情下降,并且表现为认知共情的下降,而认知共情与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2):91-94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临床一线医师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临床一线医师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行团体咨询活动,对照组给予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后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测查。结果经过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的干预,干预前两组SCL-90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CL-90评分中抑郁、焦虑、躯体化、强迫、人际、偏执、精神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前后SCL-90评分中抑郁、焦虑、躯体化、强迫、人际、偏执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SCL-90评分中除抑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前后SDS、S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心理治疗对于改善临床一线医师工作压力所致的心理应激反应具有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高职院校护生的通用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自制通用能力调查问卷,对某高职院校160名在校护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生的一般情况及7个维度18项通用能力.结果:护生通用能力总分为(67.432±7.688)分.各维度中评分最高的是"与他人合作和联系的能力",为(3.953±0.512)分;评分最低的是"设计和创新",为(3.565±0.656)分.除男生"管理和发展自我能力"高于女生(P<0.05)外,不同性别护生通用能力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二年级学生"与他人合作和联系的能力"明显优于一年级学生(P<0.05)外,不同年级学生通用能力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曾经担任过班团干部护生"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设计和创新"和通用能力总分均高于未担任过班团干部护生(P<0.05~P<0.01);是否独生子女的护生通用能力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生通用能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设计和创新"书面表达"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应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16.
王涛  张瑞莲  郭洪花  张彩虹 《海南医学》2012,23(15):130-132
目的探讨反思日记法对高职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某医学院高职护生进行研究,其中实验组144人,对照组134人。对照组采用传统见习法,实验组在传统见习法的基础上实施反思日记教学法,实施前、后均用测评工具CTDI-CV测量研究对象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水平,同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研究初期,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高职学生CTDI-CV总分测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末期,实验组与对照组CTDI-CV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在开放思想、系统化能力和认知成熟度3个维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初期和末期,实验组自身对照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在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及认知成熟度等5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自身对照,CTDI-CV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反思日记对高职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临床研究。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与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评分和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88%)高于对照组(71.43%)(P<0.05)。两组治疗后HAMA评分和S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t=41.805、22.382,对照组:t=29.026、20.225,P<0.05);观察组治疗后HAMA评分和SAS评分低于对照组(t=12.441、7.897,P<0.05)。两组治疗后GAF评分较治疗前增加(观察组:t=33.597,对照组:t=16.166,P<0.05);观察组治疗后GAF评分高于对照组(t=10.880,P<0.05)。两组治疗后QOL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增加(观察组:t=11.249、16.045、11.758、12.823,对照组:t=10.228、10.627、7.176、7.051,P<0.05);观察组治疗后QOL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t=7.258、6.896、5.616、4.739,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临床疗效良好,可明显减轻患者焦虑障碍,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业平  刘涛 《安徽医学》2011,32(11):1901-1903
目的 探索萨提亚模式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有效性.方法 使用萨提亚模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进行团体干预,并采用量表评估、过程评估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后观察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大学生贪食行为的疗效。方法:采用进食障碍调查问卷对某医学院在校学生1 900人进行问卷调查,选取进食障碍调查问卷得分小于41分者(有进食障碍倾向)126人,参照DSM-IV诊断标准进行筛选,选取具有贪食行为的医学生30名,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15人:甲组为治疗组,实施团体CBT治疗方法进行干预,每周1次,共8周;乙组为对照组。8周后观察甲乙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间进食障碍问卷、体质量指数(BMI)、压力和SCL-90得分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甲组在治疗前后进食障碍发生倾向、压力改善和心理健康状况上改善明显(P<0.05),且甲乙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乙组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可显著改善大学生贪食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