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正确评价心内直视术中机体代谢变化的特点。方法对225例心内直视术1490例次血气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O_(2)13.3KPa的占68.1%,PCO_(2)在正常范围的占72.4%;pH值正常范围和硷质血症分别占42.3%和49.2%,实际碳酸氢盐和剩余硷高于正常的分别占48.5%和59.9%电解质多在正常范围。结论正确使用呼吸机,合理进行氧治疗,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酌情应用碳酸氢钠,及时补充血容量和钾离子,减少术后早期硷质血症的发生,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报道1980年4月至1993年7月间收治的原发性心脏肿瘤55例,占同期2269例心内直视手术的2.42%。良性肿瘤53例(粘液瘤48例,脂肪瘤及横纹肌瘤各2例,纤维瘤1例)占96.4%;恶性肿瘤2例(淋巴瘤及平滑肌肉瘤各1例)占3.6%。手术死亡中9.1%(5/55),术后晚期死亡3例。就临床特征、诊断、手术及预后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术后感染的情况,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抗感染及预防感染提供指导。方法:分析总结我科1999年12月-2000年11月1053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术后感染情况。结果:1053例手术患中有70例发生感染,感染率6.64%;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3例,占感染人数的47.14%;下呼吸道感染20例,占感染人数的28.57%;术后伤口感染6例,占8.7%;胃肠道感染4例,占5.71%;皮肤软组织感染2例,占2.86%;血液感染2例,占2.86%;其它感染3例,占4.28%。体外循环转流时间的长短与术后患的感染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由于常规采用气管 插管及术中肺部的缺血性损伤,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其次为伤口感染和胃肠道感染。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是造成感染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心脏手术中及术后应注意加强呼吸及胃肠道的管理,同时也应尽量缩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980年4月至1993年7月间收治的原发性心脏肿瘤55例,占同期2269例心内直视手术的2.42%,良性肿瘤53例(粘液瘤48例,脂肪瘤及横纹肌瘤各2例,纤维瘤1例)占96.4%,恶性肿瘤2例(淋巴瘤及平滑肌肉瘤各1例)占3.6%,手术死亡率9.1%(5/55),术后晚期死亡3例。就临床特征,手术及预后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心内直视术后呼吸机机械通气有关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85例心内直视手术后病人呼吸机使用过程中血气分析结果,失代偿性呼吸性酸碱失衡时呼吸机参数,找出引起酸碱失衡的呼吸机方面的原因;同时总结与呼吸机有关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结果 心内直视术后呼吸机使用中共发生失代偿性呼吸性酸碱失衡32例次,占13.8%;使用PEEP引起气胸1例;气管插管脱出1例。结论 心内直视术后呼吸性酸碱失衡32  相似文献   

6.
监测了20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ODmax)的动态变化及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提示,体外循环转流后:(1)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转流期间维持手术前水平的60%。转流结束后逐渐回升,术后2h再度下降;(2)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下降;(3)血小板伪足生成、畸形、破碎、脱粒和微管系统明显扩张。探讨了体外循环中血小报质量下降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心内直视手术病人围术期血气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内手术病人围术期血气监测的临床意义,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60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分为3组(各20例):Ⅰ组,肺血流增多型;Ⅱ组,肺淤血型;Ⅲ组,肺血流减少型。采用瑞士AVL-947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分别于手术前、麻醉后、转流中、拔管前从桡动脉抽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 肺血流增多型病人肺氧合效果最好,肺淤血型,PaO2稍低,但仍有13.33kPa(100mmHg)以上;肺血流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优缺点,采用浅低温,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处于缓慢空跳下行心内畸形纠治或瓣膜替换。结果:在92例中治愈90例,死亡2例(占2.17%);并发症4例;随访76例(随访率84.4%)。结论:浅低温在不阻断升主动脉,降低心肌代谢的同时,保持冠状动脉血液供应,避免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瓣体外循环灌注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管理。方法:80例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采用血液稀释,完全心肺转移期间保持心脏跳动,高流量灌注,鼻咽温维持32 ̄35℃。结果:转流时间18 ̄190min,其中先天性心脏病(48±30)min,瓣膜病(99±48)min;8例在转流初期一过性低血压,蓁平均动脉压(MAP)在6.67 ̄12kPa,转流中无室颤;5%碳酸氢钠溶液用量(10.3±6.2)ml,碱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后,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发热,正确分析和处理好术后发热,是降低心脏水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对1994年3月至1995年7月491例心内直视手术中72例术后10天发热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非感染性发热25例,占34.7%,药物热19例,占26.3%,感染性发热:①呼吸道感染14例,占19.4%,②手术切口感染8例,占11.2%,③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占8.4%。讨论1、心内直视手术后长时期发热是提示感染的重要线索,但从我们统计的病例分析看,大多数发热原因是非感染性的。常见原因是心包切开综合征,停用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甲状腺功能改变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7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的成人及儿童先心病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甲状腺功能的改变。结果:(1)儿童组及成人组术中及术后血清TT3、FT3、TT4、FT4浓度低于术前,rT3明显增讥,TSH不升;(2)儿童组血清TT4、FT4最低值出现早于成人组;(3)预后不良患者血清FT3、TT4明显低于均值。结论:(1)心脏不停跳心内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中血小板质和量破坏的临床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监测了20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ODmax)动态变化及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提示,体外循环转流后:(1)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转流期间维持手术前水平的60%。转流结束后逐渐回升,术后2h再度下降;(2)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下降;(3)血小板伪足生成、畸形、破碎、脱粒和微管系统明显扩张。探讨了体外循环中血小板质量下降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心内直视手术后临时心外膜起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内直视手术后临时心外膜起搏的临床应用徐世安郑有仁王占明赵希武(第二临床学院心脏外科,沈阳110003)关键词心肺转流术;心脏起搏;临时心外膜起搏我院从1990~1994年共施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404例,安置临时心外膜起搏30例,占7.43%,...  相似文献   

14.
陈柏培  李勇生  邱国兹 《广东医学》1999,20(12):941-942
目的 探讨心内直视术围术期影响因素,降低其病死率。方法 对79例准备行心内直视手术者围术期进行临床研究,其中66例施行了心内直视术。结果 6例在术中、术后早期死亡1例在术后28d死亡;59例病愈出院后随访1个月~6a,猝死2例、生存57例。结论 手术成功的影响因素术前主要为心功功能,术中关键是主动脉阻断时间和转流时间,术后以低心排、多器官功能衰竭较为重要。此外,术后随诊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管理。方法:80例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采用血液稀释,完全心肺转流期间保持心脏跳动,高流量灌注,鼻咽温维持32~35℃。结果:转流时间18~190min,其中先天性心脏病(48±30)min,瓣膜病(99±48)min;8例在转流初期一过性低血压,其余平均动脉压(MAP)在6.67~12kPa,转流中无室颤;5%碳酸氢钠溶液用量(10.3±6.2)ml,酸碱失衡4例;转机中尿量(2.8±0.6)ml/kgh-1;血红蛋白尿20例,其中转机时间<60min与转机时间>60min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全组停机顺利,无低心排综合征。结论: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管理遵守体外循环的基本原则,主要特点是高流量灌注,维持好血压,适当降温,降低心肌氧耗量,避免酸碱失衡。  相似文献   

16.
用单克隆抗体Hb3检测132例正常献血员,84例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及388例肿瘤病人血清中的肿瘤抗原CA-Hb3,发现其阳性率依次为:正常献血员3.O%,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7.O%,结直肠癌病人55.8%,胃癌及其他癌患者分别43.O%和31.4%。用根治手术切除的病人,其CA-Hb3以下降型为主,而呈下降趋势者术后复发率低;用姑息法和未切除的病人则结果相反。表明CA-Hb3的术后变化规律与手术种类和复发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115例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观察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护理与疗效。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细致的心理护理,术前术后病情密切观察以及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方法。结果 115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治愈114例(99.1%),其中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和出血各2例,经积极处理痊愈;1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0.9%)。结论 加强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是保证手术安全、减少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肺动脉高压患者吸入一氧化氮的即刻血液动力学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原发性3例,血栓栓塞4例,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病者2例,合并于先天性心脏病者2例,室间隔缺损术后遗留者1例),吸入低浓度的一氧化氮(NO2,20-160PPm),吸入NO后所有患者的肺动脉压均下降,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的均分别下降22.9%,21.0%和20.3%(P<0.001);全肺阻力下降32.7%(P<0.01);心脏排血指数和氧输送量分别增加33.2%和24.8%(P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低血钾的监护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36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低血钾的监护及补钾经过。结果:低血钾是心内直视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24h内发生率达18%。结论:做好围术期患者血钾的监护及时纠治低血钾,维持血钾在正常范围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对1995年9月至1998年8月在先心心内直视术中应用此法的136例婴幼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组男77例,女59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365±120岁),体重5~18(平均1401±352)。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103例,房间隔缺损12例,法乐氏四联症14例,法三2例,肺动脉瓣狭窄2例,部分性房室管通道2例,三尖瓣下移1例。结果:全组死亡3例(22%)。术后并发症:低心排2例,支气管痉挛3例,二次止血1例。结论: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是临床效果满意,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