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呃逆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亦可伴随于其他病症。传统上中医对“气逆”为病的治则为“逆则平之”,对胃气上逆所引起的呃逆病证,更主张和胃降逆平呃,以顺应“胃气  相似文献   

2.
呃逆     
呃逆是喉间呃呃連声的症候,又为哕俗称。如景岳說:“哕者,呃逆也”。本症主要关乎胃,但肺气不降及腎气不納也能影响胃气上逆,前者如灵枢謂“肺主为哕”,后者如景岳說“脾肾元气大有虧竭而然”,盖肺主气,腎为生气之源。然气因何而逆?綜合古人对本症的认识,約有下列几点: (1)因寒:如灵枢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而为哕”。 (2)因热:如巢源时气候说:“伏热在胃,令人胸滿,滿則气逆,气逆则哕”。  相似文献   

3.
武俊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4):56-56
呃逆,古称“哕”,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现代医学则认为是由于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受刺激后所引起的一侧或双侧的膈肌阵发性痉挛,若痉挛超过48小时而未停止者,又称为顽固性呃逆。笔者采用针刺配合耳针治疗顽固性呃逆1例,疗效甚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冲逆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病机关键在于胃气失和,膈间气机不利动膈。临床既可单独出现而为病.亦可伴随于其他病证中。传统上。中医对“气逆”为病的治疗原则为“逆则降之”。对胃气上逆所引起的呃逆病证,更主张和胃降逆平呃。以顺应“胃气以下行为顺”的特点。故常常选用旋覆花、代赭石、柿蒂等降逆之品。但临床上“呃逆”一证并非仅由本腑病变所造成,而与肺、肝、脾等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医话三则     
笔者临诊多年 ,对治疗顽固性呃逆、失眠、黄疸等稍有体会 ,现择对我颇有启发的医话三则 ,介绍于下。1 顽固呃逆 滋肾平冲立止  呃逆一症 ,古称“哕”,见于多种疾病中 ,以胃气上逆动膈 ,气逆上冲喉间 ,呃呃连声 ,声频而短 ,不能自止为特点 ,常因情志不遂 ,饮食不节 ,正气虚弱而出现。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基本治法 ,视其兼挟寒热虚实而参以温凉补泻 ,多能应手。有因肾虚致呃者 ,临床较少见 ,其病机为肾阴不足 ,封藏失职 ,冲气失于固摄 ,挟胃气上逆动膈而致呃 ,治疗采用补肾固摄、降逆止呃之法 ,投七味都气丸加竹茹、代赭石等 ,多能获效。…  相似文献   

6.
<正>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特征的病证。正如《景岳全书·呃逆》所说:“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以呃逆名之。” 呃,象声词。指气逆喉间发出的一种声音。逆,应下而反上谓之逆,此即指胃气上逆。 别名:哕,古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变动为哕”。打咯忒,俗称。如《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说:“呃逆,俗名打咯忒。” 《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皆有论述。如《灵枢·口问》篇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  相似文献   

7.
灸治呃逆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呃逆又称“呃忒”,古称“哕”。系胃气上逆所致,喉间呃呃连声,偶发者大都不治而愈,然而频频不止,经久不能自制者。则使人苦不堪言。本文所述,皆系因持续不已而来就医者。临床资料:6例中,男5例、女1例。最小年龄36岁,最高65岁.病程最长者1个月,短者1天.6例患者中,属于胃寒型  相似文献   

8.
中风后呃逆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呃逆古称“哕”、“哕逆”等 ,是指胃气上逆动膈 ,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膈肌痉挛。在中风病中呃逆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并发症 ,其辨证有自身的特点 ,治疗原则方法也与一般呃逆不同。笔者试论述之 ,冀临床可参考一二。1 逆气生呃 昭示转机《素问·宣明五气篇》述“胃为气逆为哕”指出呃逆由胃气上逆动膈所致。而多数中风后出现呃逆的病人在发病前并无胃病 ,之所以胃气上逆是因为中风病气血痰火风阳上冲 ,引动阳明胃火所致。《素问·宝命全形论》说“病深者 ,其声哕”。同样 ,中风后出现…  相似文献   

9.
呃逆古称“哕”、“哕逆”;俗称“打嗝”、“打呃忒”。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病证。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各种原因导致迷走神经或膈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膈肌痉挛,伴随喉肌痉挛的病症。短者数次或数分钟可止,长者可达数十年不愈。久患呃逆致损伤正气,严重影响健康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呃逆可偶然发生,为膈肌痉挛所致;也可见于其他病的兼症,如胃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患、尿毒症等,多呈连续或间歇发作.中医对"气逆"传统的治则为"逆则平之",对胃气上逆引起的呃逆主张和胃降逆平呃.  相似文献   

11.
呃逆之病,古谓之“哕”,俗称“打呃忒”,表现为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忍。现代医学认为是膈肌痉挛所致,中医学认为由于饮食不节、受凉饮冷或情志抑郁,肝胃不和;或病后体虚,损伤中气;或燥热内盛,耗伤胃津,脾胃之气升降失司,胃气上逆而成。这类病员相当...  相似文献   

12.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呃逆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临床所见以偶然发生者居多,这种呃逆为时短暂,多能自愈[1].笔者自2008年~2010年上半年间,采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呃逆2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史彦章  杨倩  邱贝  马赟 《河北中医》2012,34(6):856-857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素问·宣明五气》云:“胃为气逆,为哕.”呃逆发作大多轻微,偶然发作,不药而愈.如持续不断,发作超过48 h或经治疗无效时称顽固性呃逆,须用药治疗,始能渐平.我们在临床中灵活运用《伤寒论》经方治疗顽固性呃逆,介绍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4.
呃逆,俗称“打嗝”,系气逆上冲,经喉间发声而出,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病症。如果持续发作超过24小时,则为顽固性呃逆。中医学中,呃逆始见于《内经》“哕”证,直至张景岳才改“哕”为呃逆(《景岳全书·呃》)。《素问·宣明五气》曰:“胃为气逆,为哕。”首先提出了呃逆病位在胃,病机为胃气上逆。故后世医家常从胃气上逆论治,治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然常有久服疏肝和胃降逆之剂而效不显者。业师曹志群主任医师从医20余年,精通医理,知常达变,治疗此种顽固性呃逆,常选《温病条辨》之宣痹汤加减,临床上收效颇佳,兹将其选方用药经验介绍如下,共飨同…  相似文献   

15.
按压内关穴治疗呃逆3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呃逆,古称“哕”,俗称“打呃”。呃逆是由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损所导致的胃气上逆而形成的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笔者1999~2003年间用穴位按压法治疗呃逆35例,取得一定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呃逆是自觉胸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不能自止的一种病症,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中医学认为本病由胃气上逆所致,胃处中焦,上贯胸膈,以通为顺,若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则胃寒,过食辛辣则胃热;或情志郁怒,久则化火动肝,肝气上逆则犯胃;或久病脾阳衰惫,痰浊中阻;或热病胃阴被灼,虚火上逆等,均可导致胃气上逆胸膈而发呃逆.  相似文献   

17.
江洲 《养生月刊》2004,25(1):56-56
呃逆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古代医书中把呃逆称为“哕”。中医学认为呃逆是由于胃气上逆引起的,胃主纳谷,本应下行为顺,但如身体虚弱或感有外邪,均可影响胃气的下降,逆而上冲。现代医学认为呃逆可能与膈肌痉挛有关。笔者曾患呃逆,总结了一套松身调息的  相似文献   

18.
张萍  贾湘芸 《吉林中医药》2012,32(7):727-728
呃逆,古称"哕",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本病多是由于过食生冷、恼怒伤肝或大病久病之后导致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所产生.偶发者症状一般较轻,多可自愈;症状重者则迁延难愈,影响工作、休息.笔者采用针刺治疗呃逆1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呃逆,古称“哕”。临症表现为气逆上冲,喉间呃呃作声,或间断,或连续,甚至昼夜不息,患者气不接续,痛苦异常。呃逆之产生,多由胃气上逆所致,且涉诸脏腑,如肝气之郁结,致横逆犯胃;肝肾之阴不足,致阴火上冲或脾肾衰败,虚气上逆;膈上有痰,闭塞肺气,肺胃不和,致气机逆乱。老年人患呃逆,多属兼证,尤其于久病、重病中得之,当“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  相似文献   

20.
呃逆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顽固性呃逆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该文采用脐针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案1则,疗效显著,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