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范俊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8):971-971
目的总结胃肠道吻合术后吻合口瘘营养支持经验,提高对食管胃,胃空肠,回肠结肠,结肠吻合口瘘的治疗水平。方法对1997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实施胃肠道吻合术365例患者中发生食管胃吻合口瘘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均加强吻合口附近的腹腔引流,采用持续胃肠减压,予以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的方法,15例在肠外营养中强化了谷氨酰胺,4例使用生长抑素,1例在吻合口瘘愈合期加用了生长激素。4例瘘口于1 d-30 d愈合;12例瘘口30 d-60 d愈合,2例瘘口60 d-81 d愈合,2例因腹腔感染手术后30 d、42 d死亡。结论保证腹腔引流通畅,持续胃肠减压,特别是肠外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强化谷氨酰胺、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等措施,是促进胃肠吻合口瘘愈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胃癌根治术后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综合治疗经验,以提高对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治疗水平。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福鼎市医院普外科的胃癌根治术后4例食管空肠吻合口漏和5例食管胃吻合口漏共9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病人均予持续胃肠减压,双腔引流管持续冲洗,9例均生长抑素,3例在愈合期予生长激素,均先予肠外营养,逐步向肠内营养过渡,治愈8例,死亡1例,死亡病人因合并肺部感染,最终因呼吸衰竭于胃癌术后30 d死亡,其中在胃癌切除术后20~40 d漏口愈合5例,在胃癌切除术后40~60 d内瘘口愈合2例,1例经二次手术病人,在首次胃癌切除术后40 d。结论持续胃肠减压、保证腹腔引流通畅、联合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强化谷氨酰胺、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等措施是促进胃癌根治术后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口漏愈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胃癌术后吻合口漏的营养支持经验,以提高对吻合口漏的治疗水平。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在两院治疗的胃癌切除术后10例食管胃吻合口漏和4例胃空肠吻合口漏共14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均采用持续胃肠减压以及腹腔冲洗引流,给予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手段。14例均使用生长抑素,在首次胃癌切除术后,8例漏口21~28d自愈,6例漏口28~42d愈合。结论保证腹腔充分的引流及持续胃肠减压,特别是肠外结合肠内营养支持等是促进胃癌术后食管胃或胃空肠吻合口漏愈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十二指肠残端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超  余佩武  刘伟  吕伟 《重庆医学》2006,35(12):1097-1099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残端瘘的诊断及治疗经验,以提高对十二指肠残端瘘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85年10月~2004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例Billroth-Ⅱ术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5例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腹腔通畅引流、TPN、生长抑素、生长激素治疗;5例采用手术治疗。结果21~28d瘘口愈合11例,30~68d瘘口愈合8例,1例因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进行性衰竭等全身多器官衰竭(MOF)于瘘后98d死亡。结论持续胃肠减压、腹腔通畅引流、TPN、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治疗,是促进十二指肠残端瘘愈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赵艳茹  沈轶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3):1105-1106
目的探讨持续静脉应用生长抑素联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疗效。方法18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应用持续静脉生长抑素及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其病死率、瘘口愈合时间及胸腔闭式引流量和胃肠减压量,并与采用单纯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者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瘘口愈合时间及胸腔闭式引流量、胃肠减压量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全肠外营养支持相比,持续静脉应用生长抑素联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缩短瘘口愈合时间,减少胸腔引流量及胃肠减压量。  相似文献   

6.
程贵友 《当代医学》2011,17(26):48-49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残端瘘的营养支持。方法2005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45例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45例十二指肠残端瘘经积极全面的保守治疗45例中25例20~30d瘘口愈合,13例31~60d瘘口愈合,瘘口自愈平均时间为50.5d,治愈率84.45%。死于感染性休克、败血症7例,病死率15.55%。结论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十二指肠残端瘘早期积极进行肠外营养支持腹膜炎稍有局限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切除术后胃肠道瘘的临床诊断及处理措施,以提高对胃肠道瘘的治疗水平。方法:对1999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胃癌切除术后17例吻合口瘘和15例十二指肠残端瘘共32例胃肠道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者再次手术引流,29例患者加强瘘口附近的腹腔引渡,均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手段。8例瘘口于手术后21~30 d治愈,22例于30~60 d内愈合,1例于60~81 d内愈合,1例十二指肠残端瘘因瘘口周围严重感染和急性腹腔内出血于术后60d死亡。结论:以保持引流通畅、抗感染、加强营养为主的非手术疗法是胃肠道瘘治疗的较好方法,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序贯应用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治疗肠外瘘的效果。方法将各类手术后肠外瘘病人40例分成两组,两组病例在发现肠瘘的1周内行禁食、胃肠减压、全胃肠外营养支持、腹腔留置引流管充分引流和冲洗、准确记录每天引流量、抗生素控制腹腔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的失衡,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A组(n=20)在发现肠瘘开始即使用生长抑素治疗至腹膜炎症状消失、炎症得以控制、窦道形成后停用,B组(n=20)在发现肠瘘时开始序贯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即先使用生长抑素至腹膜炎症状消失、炎症得以控制、窦道形成后停用,改用生长激素(思真,8u/d)至瘘口闭合。将两组瘘口闭合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组瘘口闭合时间和住院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序贯应用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在肠外瘘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提高肠外瘘的愈合率,缩短瘘口愈合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腹腔镜综合外科2015年1月~2018年12月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的3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3例病人均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远端胃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术+Roux-en-Y吻合术),病例1为男性,63岁,术前诊断为胃癌、高血压及2型糖尿病,术后第9天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给予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病例2为男性,71岁,术前诊断为胃癌,术后第2天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行腹腔镜探查及腹腔镜置管引流术,术后给予腹腔黎氏管持续冲洗引流;病例3为男性,72岁,术前诊断为胃癌及冠心病,术后第8天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处理措施同病例2。3例病人均给予禁饮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生长抑素、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1例病人(病例1)于治疗42d后死于严重腹腔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2例病人分别于治疗后23d和40d治愈。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及时的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9例手术后肠外瘘病人,给予瘘口局部处理、通畅引流、控制全身及局部感染、营养支持治疗、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序贯性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结果4例病人经保守治疗后,瘘口自行愈合,5例经手术后治愈。结论肠外瘘应采用综合治疗,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序贯应用可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增加瘘口自愈的几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及十二指肠残端瘘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0年1月至2017年9月接受胃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及十二指肠残端瘘的13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瘘的愈合情况及治愈天数.结果 13例患者中,8例患者接受禁食、胃肠减压、生长抑素、营养支持及穿刺引流后治愈,治愈的天数为术后32~78 d,平均(51.75 ±14.96)d;5例患者经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于胃癌术后23~45 d,平均(37.00 ±8.37)d.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出现吻合口及十二指肠残端瘘后,首选保守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可治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胃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发病原因和诊治经验,以促进预防胃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发生,提高瘘发生后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8例胃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保留腹腔引流管者采取胃肠减压、抗感染、给予生长抑素、抑酸、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如引流不畅或未保留腹腔引流管者则果断二次手术、重新建立引流.结果:8例患者中二次手术2例,保守治疗6例,最终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治疗时间(16~34)天,平均26天.结论:十二指肠残端瘘通过多方面综合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其中术后不过早拔除引流管、瘘发生时有通畅的腹腔引流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促进食管及贲门癌手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费用负担。方法本组从2002年2月至2008年12月对138例行贲门、食管癌行食管胃吻合的病人,术前与胃管同时插入十二指肠营养管,术中将十二指肠营养管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或水平段,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结果本组115例病人术后未发生吻合口瘘、胸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食管及贲门癌手术的病人术中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十二指肠残端漏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残端漏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0年间8例十二指肠残端漏的治疗。结果 5例发生于十二脂肠球部溃疡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3例发生于胃癌根治术后,治愈7例,死亡1例。结论 十二指肠残端漏治疗的关键是发现及时,充分引流及有效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大出血手术探查时机、方法和术后的治疗关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例不同原因导致的十二指肠急性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十二指肠剖开探查手术方式、消化道减压、引流和术后消化液回收、肠内外营养支持综合疗效。结果经外科积极治疗4例患者均能获得临床痊愈,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结论当机立断的外科手术探查、十二指肠的充分减压、腹腔引流和术后综合支持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李尔强  刘清峰  赵军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0):1308-1310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急诊胃大部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6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急诊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4例全部临床治愈,无十二指肠残端破裂,吻合口漏,腹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急诊胃大部分切除术,即便穿孔时间超过8h,只要无严重的心肺疾病,通过术中术后严格的处理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探讨运用肠内营养对预防和治疗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胃瘫综合征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 1847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胃瘫综合征的56例患者治疗过程的分析,比较联合肠内营养与全肠外 营养对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及胃瘫发生后的恢复时间。结果 联合肠内营养组胃瘫的发生率16%,全肠 外营养组胃瘫的发生率为45%,两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肠内营养组胃瘫的平均恢复时间为 96±33d;全肠外营养组胃瘫的平均恢复时间为242±45d,两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联 合肠内营养可能较全静脉营养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博 《海南医学》2014,(3):338-340
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直到经口进食;治疗组术中留置鼻空肠营养管,术后先行静脉营养支持,第2天开始经鼻空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两组患者术后第1、7天的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变化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 治疗组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手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7天时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升高,以治疗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降低医疗费用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是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首选营养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1164例胃次全切除术,4例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0.34%),另由外院转来11例本症患者,共15例,死亡1例(6.6%)。分析了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处理意见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腹部术后患者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于术后12h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留置鼻胃管,以肠外营养为主,等肠蠕动恢复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生活指标、生化指标、胃肠道恢复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及营养代谢障碍,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肠蠕动恢复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腹部术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能够较好的满足患者代谢需要,改善肠道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减轻患者胃肠不耐受症状,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