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硫糖铝结合皮肤扩张术治疗面部瘢痕的临床经验。方法2001年5月至2009年5月,收集面部瘢痕患者32例。Ⅰ期于面部瘢痕邻近正常皮肤或胸三角皮瓣区域埋置扩张器,持续恒压扩张的同时,在扩张器表面与扩张组织间注入bFGF和硫糖铝;Ⅱ期切除瘢痕,应用扩张皮瓣转移修复。结果临床应用32例,均皮肤扩张充分,术后第2天开始注水扩张,平均扩张时间为12 d,皮瓣成活良好,一次完成修复。随访1~8年26例,效果满意。结论应用bFGF和硫糖铝结合皮肤扩张术是治疗面部瘢痕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应用bFGF与EGF促进皮肤扩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在扩张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27例患者共埋置62个扩张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自身对照.治疗组在常规扩张的同时于扩张器周围注入bFGF与EGF,对照组仅常规扩张.测量两组扩张率、即时回缩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的扩张至额定容量的时间、即时回缩率较对照组减少(P<0.05),扩张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bFGF与EGF能够促进扩张,降低皮瓣回缩率,提高皮瓣质量,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不同剂量、用药方法对扩张组织的影响.方法以白色家猪为实验动物,采用持续恒压扩张技术,观察不同剂量和不同给药时间,bFGF和硫糖铝对扩张组织的影响及组织结构变化.结果扩张术同时每日2次局部应用bFGF 9AU/cm2 硫糖铝100μg/ml,共7 d,浸于明胶海绵上缓慢持续释放对扩张组织的影响最明显,效果最佳,扩张器内实际注液量、扩张所获得的皮肤净增面积明显增加,皮瓣回缩率降低.表皮细胞层数增多,胶原纤维、弹力纤维、成纤维细胞密度和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高.药量增加效果未随之增加.结论持续恒压扩张术时合用bF-GF 9AU/cm2 硫糖铝100μg/ml,每日2次注药浸入明胶海绵持续缓慢释放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不同剂量bFGF和硫糖铝联合局部应用对兔背任意皮瓣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硫糖铝联合局部应用对兔背部任意皮瓣断蒂后成活率的影响 ,以判断bFGF和硫糖铝最佳有效使用剂量 .方法 以大体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荧光素钠试验、99Tcm 放射核素测定、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等技术 ,测定断蒂后皮瓣的成活率 ,观察皮瓣血流灌注和血管新生情况 .结果 bFGF和硫糖铝联合局部应用可提高皮瓣成活率 ,皮瓣成活率与bFGF和硫糖铝的剂量明显相关 :皮瓣成活率 :A组对照组 (2 4.2±8.2 ) % ;B组bFGF 12 5AU组 (37.5± 7.0 ) % ;C组bFGF 2 5 0AU组 (6 5 .5± 7.1) % ;D组bFGF 5 0 0AU组 (72 .3± 5 .6 ) % ;C组与D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其他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说明bFGF达到 12 5AU即有明显疗效 ,2 5 0AU效果最佳 ,超过一定剂量bFGF的作用就不再增加 .结论 皮瓣成活率与bFGF和硫糖铝的剂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确糖铝促进头皮扩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26例患者共埋置扩张器62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自身对照.治疗组在持续恒压扩张的同时于头皮埋置的扩张器表面与组织问注入bFGF和硫糖铝,对照组仅持续恒压扩张.术后第2天开始扩张,观察扩张效果、皮瓣近远期成活情况、秃发区消除情况、毛发生长密度和外观,测量即时回缩率.结果 治疗组平均扩张时间、皮瓣即时回缩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修复创面后皮瓣血远良好,秃发区消除,毛发生长佳.结论 bFGF和硫糖营铝局部联合应用,是促进头皮扩张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电损伤后局部应用bFGF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bFGF局部应用,观察其对神经电损伤后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根据观察时间的长短再分为2wk组、1mo组和3mo组,用60Hz125V交流电在梨状肌下缘以远损伤3cm神经,持续时间3s。伤后第2日起实验组每日注射bFGF500AU。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结果:实验组神经的传导速度、肌张力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增加。超微结构改变在各时间点上亦较对照组轻微,再生纤维结构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FGF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bFGF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CIN及正常宫颈组织(P〈0.05)。bFGF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宫旁浸润有关。结论 bFGF可作为判断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膀胱癌病人血清和尿液中bFGF表达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检测膀胱癌病人的血清和尿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36例膀胱癌病人术前和术后1周及14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及尿液中bFGF表达水平。结果膀胱癌病人血清和尿液中bFGF水平分别为(8.7±3.3)pg/mL、(4.1±2.0)pg/mL,均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的(4.6±1.8)pg/mL、(1.9±0.6)pg/mL,P<0.01。膀胱癌病人术后血清和尿液中bFGF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膀胱癌病人术前血清和尿液中bFGF水平均与肿瘤病理分级、分期和复发之间密切相关。结论膀胱癌病人的血清和尿液中bFGF水平显著升高,且可能是膀胱癌诊断和生物学行为评价有价值的标记。 相似文献
9.
bFGF促进火器伤愈合中纤维母细胞的形态学及增殖活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实验性治疗家兔火器伤,观察了伤后1周和2周面肉芽组织中纤维母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反应及增殖活性。结果表明bFGF能刺激纤维母细胞分理解增殖,有助于肉芽组织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III度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LEEP治疗,观察组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时创面局部涂抹b FGF。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4天、第21天创面愈合面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阴道流液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两组均未发生大出血、术后宫颈粘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LEEP联合b FGF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可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术后阴道流液,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EGF和bFGF联合应用治疗深Ⅱ度烧伤患者早期创面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人表皮生长因子(EGF)对深Ⅱ度烧伤患者早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四肢烧伤患者136例,随机分为4组,联合用药组39例,EGF组34例,bFGF组37例,对照组26例,分别观察比较各组的创面愈合率、完全闭合时间及肉芽组织成熟度.结果 伤后7,11,14,17 d联合用药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其他组(P<0.05);伤后7,11,14 d EGF组和bFGF组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创面比EGF组、bFGF组和对照组提前闭合,差异均非常显著(P<0.05),EGF组和bFGF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提前愈合(P<0.05).处理后第14天,联合用药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其他3组(P<0.05).结论 局部联合应用EGF和bFGF可通过协同作用加速深Ⅱ度烧伤患者早期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2.
持续恒压皮肤扩张灌注器的设计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易行的持续恒压快速皮肤扩张技术。方法:采用普通输液瓶,一次性输液器,普通弹簧式血压表,医用三通管,血库专用塑料空袋等,装配成一种交互反馈式全封闭型持续恒压皮肤扩张灌注器。扩张过程由患者自行操作,形成交互反馈扩张模式。已用于本科门诊及住院整形美容者14例,共17只扩张器。结果:均经1-2次储水囊充液即完成扩张,扩张器容易50-300ml,扩张时间7-14d,无1例发生并发症。疗效非常满意。结论:交互反馈式全封闭型持续恒压皮肤扩张灌注器是一种新型实用、简单廉价的新皮肤扩张器,本设计基本实现了人们所期望的简单、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的总体目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与扩张皮肤回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皮肤肌成纤维细胞(MFB)特征性α平滑肌肌动(αSMA)的检测,研究扩张皮肤回缩的机理。方法 通过犬皮肤扩张实验,采用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结果 免疫组化研究发现,扩张后皮肤真皮组织内αSMA阳性成纤维细胞仅个别散在,但超微结构显示成纤维细胞内微丝粗大明显,出现密纤、密斑。结论扩张刺激未使纤维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但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具备了收缩功能的细胞结构,在细胞水平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自体移植肌腱在骨隧道内愈合的影响,旨在为临床上提高肌腱移植物成活质量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建立24只新西兰兔足母长屈肌腱-跟骨隧道愈合动物模型。实验组分别于术中、术后第3、6、9、12、15天在自体移植肌腱-骨隧道界面注射填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照组不作任何填充。分别于术后1、2、4、8周各处死6只兔子(每组3只),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①实验组最大载荷及刚度除第1周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外,余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增强,统计学差异显著。②术后第1、2、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断裂点均主要集中在骨腱愈合部位。术后8周,实验组断裂点较对照组更多的集中在肌腱段,而对照组则主要为骨隧道内拔出。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可以在术后早期增强腱-骨界面的结合力,促进移植肌腱在骨隧道内的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态观察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皮扩张后经历--由扩张刺激引起的创伤至完全修复的过程。扩张后即时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功能由静止转向活跃,胶原纤维碎裂成片,弹力纤维部分断裂,炎症细胞浸润;扩张后1周常规扩张组基底膜连续性基本恢复。显示成纤维细胞合成功能活跃。扩张后12周、24周,成纤维细胞趋于稳定、形态狭长,部分胶原排列紊乱,部分有似癜痕样改变。结论:扩张刺激可致兔皮肤创伤。扩张后真皮不可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16.
组织扩张术皮肤胶原的代谢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常规扩张(ITE)和持续快速扩张(CTE)对皮肤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用白色小家猪制作组织扩张术动物模型,用Gordeladze法测定血清和扩张组织的羟脯氨酸(HP)含量,藻酸盐印模材膜片法测量标记区面积;光镜测量真皮厚度。结果:ITE组血清HP含量升高,0.8倍,CTE组升高1.2倍,ITE和CTE组皮肤含量与正常皮肤相同,组织中HP总量均明显升高,持续扩张皮瓣组(CTEF)术后4wk皮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研究鼓膜穿孔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可能变化特征与规律,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鼓膜穿孔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①选择12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个序列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损伤后1、4、6、8、10 d组,每组动物20只。③RT-PCR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bFGF mRNA在鼓膜的表达。结果①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bFGF mRNA的表达,定位于上皮下结缔组织层,且急性穿孔组有时效性。②RT-PCR方法检测鼓膜穿孔后 bFGF mRNA的表达规律,同样具有明显时效性。③bFGFmRNA的积分光密度值急性穿孔组与正常对照组bFGF mRNA的表达量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①bFGF mRNA在急性穿孔后的鼓膜上有明显表达,表明其在急性穿孔鼓膜的愈合过程中可能意义重大。②bFGF mRNA在急性穿孔后鼓膜上的表达具有时序性,为医疗干预时机的选择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EGF与bFGF对体外大鼠巩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在体外对大鼠巩膜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近视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植块法培养大鼠巩膜成纤维细胞。细胞经传代纯化鉴定后,取第3~4代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EGF(0.1~200ng/mL)、bFGF(0.1~50ng/mL)。分别培养24、48、72h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密度。观察不同浓度、时间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发现0.1~100ng/mL的EGF和0.1~50ng/mL的bFGF对大鼠巩膜成纤维细胞均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且呈剂量相关性。结论一定浓度的EGF、bFGF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