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目的:用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犬模型,观察高渗盐经骨髓腔通路复苏休克犬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将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犬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分为生理盐水(NS)组和高渗氯化钠经乙基淀粉40溶液(HSH)组,监测犬基础状态及复苏后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血压(MAP)、中心静脉压(CVP)、髓内压及外周血钠、乳酸水平和中性粒细胞(PMN)数量。结果:实验组MAP、CVP、髓内压与Sham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乳酸水平、PMN数量显著上升(P<0.05)。结论: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犬时经骨髓腔通路输注HSH,可以很快稳定血液动力学指标,改善组织器官灌注和氧合,防止炎性细胞的附壁、游出,并可减轻组织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前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08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简明损伤标准与损伤严重度评分(AIS-ISS)分为S1组(ISS〈25分)69例和S2组(ISS≥25分)39例;根据创伤后至开始有效复苏时间分为5组:A组(≤30min)35例、B组(30min〈t≤2h)28例、C组(2h〈t≤4h)20例、D组(4h〈t〈8h)15例、E组(t≥8h)10例。分别检测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D-二聚体(D-D)浓度、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并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A、D、E3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PT、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PT、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1、S2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2组PT、FB、D-D、AT:A、PLG:A值与S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凝血纤溶系统出现明显异常,并随休克时间的长短而有不同的改变;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可能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抢救创伤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创伤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按复苏方式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对照组)。观察组20例,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50 mm Hg左右和对照组20例,维持MAP在70 mm Hg左右。分析两种液体复苏方式对血红蛋白(H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H值、氧合指数、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Cr)和病死率的影响。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损伤严重评分(I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Hb、Hct、Plt、PT、APTT和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经急诊两种不同输液方案处理并转入ICU后,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氧合指数、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酐(Cr)、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SH)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脾脏NF-kB蛋白表达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SD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动物随机分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组(HSH组n=18)、林格氏液组(RL组n=18)、假手术组(S组n=6).HSH组和RL组各分为3个亚组.分别于复苏后1,2,4h处死动物,用HE染色、透射电镜及TUNEL法观察动物脾脏中淋巴细胞凋亡情况,同时使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脾脏中NF-KB蛋白的表达。结果:RL组1h点、HSH组各时间点凋亡指数(AI)与S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RL组,2h、4h点Al高于其余组(p〈0.05),HSH各时间点A1无明显差异(P〉0.05)。RL组除1h点外均明显高于HSH组(p〈0.05)。S组、HSH组的NF-kB阳性细胞百分比均高于RL组(P〈0.05)。结论:HSH复苏上调NF-kB蛋白表达,减少失血性休克导致的脾脏淋巴细胞的过度凋亡,对失血性休克后机体免癌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即刻液体复苏与延迟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在急诊科液体复苏1h内血检HCT、PT、APTT、BL、PH、BD值变化,比较液体复苏前后上列数值变化。结果IR组血PT、APTT均较DR组明显延长(P〈0.05);IR组在第1个小时内输液量(2000±580)ml,DR组相应为(500±250)ml,输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治疗后HCT明显下降(P〈0.05);BL及BD在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手术前1h内进行延迟液体复苏,可以保护机体凝血系统减少继续失血,并且能够维持组织器官最低有效灌注,保持容量及酸碱代谢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6.
王连群 《基层医学论坛》2014,(31):4209-4210
目的:探讨低压复苏在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术前的应用效果。方法用不同液体复苏方法救治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患者79例,随机分为常压复苏组(39例)、低压复苏组(40例),对2组患者复苏输入液体量、血清乳酸值、血气碱剩余值、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常压组液体输入量明显高于低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压与常压组在复苏前血乳酸值、碱剩余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6 h血乳酸、碱剩余检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压复苏治疗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可明显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器官灌注,降低MODS发生率,治疗效果优于常压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7.
张利芹  曹利萍 《海南医学》2014,(9):1279-128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变化对盆腔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诊断及预后价值,为其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共纳入40例我院妇科盆腔术后并发LEDVT患者(A组)及40例未并发LEDVT患者(B组),同时随机抽取门诊健康患者40例(C组),详细记录相关信息。于术前、术后24 h、7 d空腹抽取静脉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三组间PT、APTT及TT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FIB及D-dimer均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B组D-dimer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PT、APTT及TT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A组FIB及D-dimer均明显增高(P〈0.05),B组及C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FIB及D-dimer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D-dimer水平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4 h比较,A组与B组FIB、D-dimer水平明显下降(P〈0.05);三组间PT、APTT、TT、FIB、D-dimer水平术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盆腔手术治疗的患者应术前及术后早期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尤其是FIB、D-dimer水平检测,并对检测异常患者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可降低其发生LEDVT的风险,同时凝血功能检查可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刘慧锦 《中外医疗》2011,30(21):114-115
目的观察术前预注小剂量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HSH)对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例择期行剖宫产产妇,随机均分为2组:HSH组(Ⅰ组)4mL/kg和复方氯化钠组(Ⅱ组)10mL/kg,均于腰麻注药前输入上述液体。监测并记录入室时(T0),腰麻注药后5min(T1),10min(T2),15min(T3)的SBP、DBP及HR;于预输液完毕即刻经输液对侧上肢静脉采静脉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结果与T0时相比,T1~T3时,II组产妇SBP、DBP明显降低,HR明显增快(P〈0.05);与I组相比,T1~T3时,II组产妇SBP、DBP明显下降,HR明显增快(P〈0.05)。I组产妇预输液后的PT、APTT较输液前有所延长,FIB轻度降低,但与输液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前预输注小剂量HSH对稳定剖宫产产妇的血流动力学有积极意义,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简称高渗盐复合液,HSH)对急性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犬的治疗作用机制 。 方法 20条犬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林格氏液组(RL)和 HSH4 ,8 ,12 ml/kg 3个剂量组,每组5只,采用硬膜外球囊注水和动脉放血的方法复制急性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模型,各组分别按上述分组顺序在休克1h后输入3倍失血量RL、4 ml/kg HSH(HSH4)、8 ml/kg HSH(HSH8)、12 ml/kg HSH(HSH12),观测复苏后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的变化,并检测实验前,休克后,复苏后30 min、1 h、4 h的血钠(Na+)和血浆渗透压(OSM)水平. 结果 复苏前各组MAP,CPP,ICP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与复苏前相比,复苏后各组均能显著提高MAP(P<0.01),且均能维持4 h;与复苏前相比,复苏后各组均能显著提高CPP(P<0.01), 4 h后RL组CPP明显低于HSH12组(P<0.05);与复苏前相比,复苏后RL组ICP显著上升(P<0.01), HSH3个剂量组显著降低ICP(P<0.01),2 h后HSH4组回升至复苏前水平,其它两组在4 h后仍接近最低值水平。 复苏后HSH3个剂量组血Na+浓度和血浆OSM比复苏前明显升高(P<0.05),升高幅度为HSH12>HSH8>HSH4,4 h后有所恢复。 结论 对于急性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的犬模型,HSH能有效纠正休克和降低颅内压,且以4~8 ml/kg较合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离心时间及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住院患者合格标本50例,按不同离心条件及放置时间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标本以3 000 r/min离心5 min APTT、PT缩短,与离心10 min作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8 min四项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室温放置2 h各项检测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放置4 h、6 h APTT、PT测定结果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3 000 r/min离心8 min即可进行凝血筛选检测;标本放置时间对APTT、PT检测结果影响较大,标本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 h。  相似文献   

11.
林兰英  林财珠 《黑龙江医学》2009,33(10):727-729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以下简称高渗盐复合液)对急性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手术患者的血液动力学,肝、肾、凝血功能、电解质和尿量的影响。方法急性颅脑损伤手术伴失血性休克患者25例,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手术开始前输入高渗盐复合液250 mL,输注速度10 mL/(kg.h)-1。检测输注前、输注后24 h的肝、肾、凝血功能,并在输注前、输注后30、60、120 min、24 h,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Na+、K+、CL-、HCT。观察并记录输注前、输注毕、输注后30、60、120 min、术毕SBP、DBP、MAP、HR。输注前放空尿袋,观察并记录输注后30 min、60 min、120 min、术毕尿量。结果输注毕、输注后30、60 min血压明显升高(P<0.05);在输注后各个时间点心率明显下降(P<0.05),尿量明显增加。血气分析检测电解质和HCT的结果,血清Na+在输注后30、60 min明显升高(P<0.05);在输注后120 min稍有下降,在输注后24 h恢复至正常水平,与输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K+、C1-24 h恢复到正常,且与给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HCT24 h未恢复到正常,且与给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测其输注前及输注24 h的结果,除TBIL、DBIL和APTT检测结果有差异外,其他几项2个时间点的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渗盐复合液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手术患者,在升高血压、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同时,可提供一种有效地扩充血容量液体。  相似文献   

12.
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肽(P1c)对大鼠凝血参数的影响。方法:大鼠连续五天静脉注射不同剂量(2、4、8 mg?kg-1)的P1c,测定凝血参数。结果:阳性抗凝血肝素钠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中、高剂量的P1c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1c 对大鼠凝血参数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渗盐复合液对急性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犬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SH)对急性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犬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20条犬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7.5%氯化钠组(HS组)、林格氏液组(RL组)、羟乙基淀粉组(HES组)和HSH组,每组5只.采用硬膜外球囊注水和动脉放血的方法复制急性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模型,各组分别在休克1 h后按上述分组顺序输入6ml/kgHS、3倍失血量RL、1倍失血量HES、8ml/kgHSH,观测复苏后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的变化,并检测实验前和休克后,复苏后30min、1 h、4h的血钠(Na )和血浆渗透压(OSM)水平.结果 (1)复苏前各组MAP、CPP、ICP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复苏前相比,复苏后各组均能显著提高MAP(P<0.01),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HSH组反应速度最快,除HS组2 h后显著下降外(P<0.01),其余各组均能维持4 h.(3)与复苏前相比,复苏后各组均能显著提高CPP(P<0.01),2 h后HS组CPP显著下降(P<0.01),4 h后HSH组仍能维持较高CPP.(4)与复苏前相比,复苏后RL组与HES组的ICP显著上升(P<0.01),分别在1 h和3 h达到高峰,HS组和HSH组ICP显著降低(P<0.01),均在1 h内下降至最低值,两组降低ICP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能维持4h.(5)复苏后HS组、HSH组血Na 浓度和血浆OSM较复苏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于急性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的犬模型,HSH能有效纠正休克和降低颅内压.且维持时间较HS长.  相似文献   

14.
[摘要] 〖HTH〗目的〖HTSS〗〖KG*2〗观察积极液体复苏(active liquid resuscitation,AFR)与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对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rauma induced coagulopathy,TIC)患者凝血功能、免疫调节及疗效的影响。 〖HTH〗方法〖HTSS〗〖KG*2〗 回顾性分析94例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积极液体复苏组(AFR组,46例)和损伤控制复苏组(DCR组,48例),对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12 h 2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复苏后18 h 2组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血压波动幅度、总补液量,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12 h、24 h、48 h 2组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复苏后96 h并发症发生率,复苏后1周存活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HTH〗结果〖HTSS〗〖KG*2〗入院时2组MAP、SI、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苏前20 min APTT、INR、PT、D-二聚体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 DCR组APTT、INR、PT、D-二聚体值明显低于AFR组(P<0.05)。复苏后24 h DCR组MAP、血压波动幅度、SI值、总补液量明显低于AFR组(P<0.05)。2组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24 h PLA2、PA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 DCR组PLA2、PAF明显高于AFR组,复苏后48 h DCR组PLA2、PAF明显低于AFR组(P<0.05)。复苏后96 h DCR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FR组,复苏后1周DCR组存活率明显高于AFR组(P<0.05)。 〖HTH〗结论〖HTSS〗〖KG*2〗DCR救治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明显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有效纠正休克,复苏期间血压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存活率较高,与AFR相比临床疗效明显;但AFR在复苏治疗早期能有效抑制免疫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妇科失血性急腹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妇科失血性急腹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休克、低体温、酸中毒、低血红蛋白等情况进行相应分组.行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休克组门、APTT、TT时间显著长于非休克组(P〈0.01或Pl〈0.05)。低体温组PT、APT、TT时间显著长于非低体温组(P〈0.01或P〈0.05)。酸中毒组PT、APT、TT时间显著长于非酸中毒组(P〈0.01或P〈0.05)。低蛋白血症组PT、AFTT、TT时间显著长于非低蛋白血症组(P〈0.01或P〈0.05)。结论对于妇科失血性急腹症患者,如果出现休克、酸中毒、低体温、低蛋白血症,患者更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0例正常新生儿和324例合并肠闭锁等先天性畸形新生儿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与50例随机选取的正常成人凝血四项对照比较。结果先天性疾病组新生儿中的PT、AFFF、TT、FIB与正常新生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疾病组中的门、APTT较正常成人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较正常成人对照组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临床参考区间:PT:12.28~14.57S,APTT:30.31—47.05S,TT:13.80~20.94S,FIB:1.61—3.07g/L。结论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处于低凝状态,建立新生儿常规凝血功能参考区间,对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可早期干预及指导新生儿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廖应琼  邓治国  韦会平 《海南医学》2014,(11):1561-1563
目的研究藏药独一味对凝血作用和血液凝集参数的影响。方法以云南白药(0.09 g/kg)为阳性对照组,蒸馏水为空白对照组,独一味水提物为试验组,试验组分高(0.3 g/kg)、中(0.15 g/kg)、低(0.075 g/kg)三个剂量组,给大鼠灌胃给药14 d后,颈总动脉采血测定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独一味水提物的高、中、低剂量组及云南白药组的TT值分别缩短了25.77%、12.42%、8.60%和24.91%;FIB值分别增加了26.80%、6.38%、20.72%和9.44%;PT、APTT值无明显变化。结论独一味水提物能增加大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并能缩短大鼠凝血酶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家兔模型,探讨两种不同复苏方案对家兔的救治效果,旨在为临床院前急救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24只家兔改良复制成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完全随机分成四组,在实验设定的时间内,采用两种复苏方案进行救治,同时测定每个时间点上各项监测指标及记录各时间点上家兔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90 min实验结束时,处死家兔,统计出血量,补液量。结果 1)实验的30 min时,SWT、PT、LT组各组数值均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模型复制成功;2)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较一致,60 min、90 min时,SWT组与LT和PT组两两比较,数值明显减小(P〈0.05),60 min时,PT组与LT组比较,数值略大于L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min时,LT组数值明显大于PT组(P〈0.05);3)BL测量上,60 min时,SWT组和LT组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但均比PT组数值小(P〈0.05),90 min时,三组数据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PT组数值最大LT组最小;4)失血量上,PT组数值均大于SWT和LT组(P〈0.05),LT和SWT组比较失血量改变不明显(P〉0.05)。补液量上,30~60 min、60~90 min两个时间段内时,LT组液体量明显少于PT组(P〈0.05)。结论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救治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补液量少,并能较好的维持各项指标的稳定,疗效明显,对于临床创伤伤员的液体复苏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