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多普勒超声检查:钮红音等研究发现颈椎病伴眩晕时,椎动脉椎骨段走行弯曲或扭曲明显增多,椎动脉均匀性狭窄较多见(33.12%),而局限狭窄较少(5.62%),但都高于对照组。椎动脉供血不足时,在狭窄的基础上血流速度降低。王氏检查一组眩晕病例共1315条椎动脉,结果发现管腔狭窄占68%,走行严重弯曲占15%,颈段位置走行异常3.7%,这些原因致使患者在颈部活动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9例有眩晕症状和/或存在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一项或多项疾病的患者进行颅外段椎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测双侧椎动脉走行、内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结果:389例中发现椎动脉异常者241例(61.95%),其中达到VBI诊断标准者70例(17.99%),存在椎动脉先天变异和/或走行异常,但未影响血流动力学者19例(4.8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广泛应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筛查和诊断,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伴眩晕8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钮红音  李静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4,24(4):423-423,42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椎病伴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声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0例颈椎病伴眩晕患者双侧椎动脉160条,观察椎动脉形态、内径、走行、管壁厚度、回声、血流情况,测量有关参数并与正常人对照比较。结果:62例发现椎动脉异常,椎动脉椎骨段走行弯曲或扭曲明显增多,椎动脉均匀性或局限性狭窄高于对照组;椎动脉供血不足时,在狭窄的基础上血流速度降低。结论:颈椎病所致椎动脉形态与结构改变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解剖学基础,是导致眩晕等症状的主要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为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椎动脉的价值。方法对 6 2例临床拟诊为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观察椎动脉走行、管壁结构、局限狭窄、血流方向及和相邻椎骨的解剖关系。结果 6 2例患者中 ,病变包括先天性畸形 ,血管受压或牵拉致血管走行弯曲 ,血管壁粗糙、钙化、管腔狭窄、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等。发育畸形的椎动脉可伴有多种病变 ;一条椎动脉可以多段发病。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椎动脉颈段及c6~c2 段 ,同时可以观察与椎骨的解剖关系 ,在椎动脉先天畸形 ,血管壁粗糙 ,钙化、局限性狭窄 ,血流方向 ,每分血流量以及判断相邻椎骨的影响等方面优于其他影像方法 ,为椎动脉病变的诊断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药物流产后宫内残留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药物流产后确诊宫内残留患者的声像图特点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药流后宫内残留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结果:宫内残留物可表现为异常高回声、低回声、等回声或不均质回声。8例(10%)患者宫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而均可见类滋养层血流信号;16例(21%)可见异常回声而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共62例(79%)可显示类滋养层血流信号。血流参数:PSV(24.3±4.1)cm/sEDV(14.7士2.2)cm/s;R10.41士0.0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类滋养层血流信号的显示可提高宫内残留的诊断,尤其对宫内等回声、低回声及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团块等易漏诊者。  相似文献   

6.
李龙  张学  阳晨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959-196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了2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的椎动脉内径和椎动脉流速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观察其形态、结构和走行。选择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颈椎病组椎动脉走行弯曲142例,走形异常15例,管壁内膜面发现斑块84例,内径狭窄76例。远高于对照组;狭窄侧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流速(EDV)均小于对照组,而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颈椎病组与对照组的相关参数比较,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的椎动脉走行、结构、内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可以为CSA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甲状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45例患者59个甲状腺肿块周边部及内部的彩色血流和异常高速的血流信号。结果 ①良性甲状腺肿块周边部及内部常显示稀少的彩色血流信号(77.4%),而恶性甲状腺肿块周边部及中央部多显示丰富的彩色血流流信号(82.1%)。②恶性甲状腺肿块的异常高速血流(〉70cm/s)检出率与良性甲状腺肿块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维、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变异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3000例疑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二维、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测椎动脉内径、起源、走行、数目、血流信号等变化。结果在可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3000例患者中,查出椎动脉先天性发育异常1252例,异常率达41.7%。其中,椎动脉起源异常2例,椎动脉颈段入横突孔位置异常1214例,椎动脉发育不良35例,椎动脉数目异常1例。结论二维、三维超声能清晰、无创性显示椎动脉颅外段的变异,从而为临床诊断椎动脉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探头在椎动脉起始段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椎动脉起始段疾病60例,均为单侧发病病例,均使用经阴道超声探头对椎动脉起始段进行超声检查,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结果60例病例中,超声检查结果椎动脉起始段左侧显示率93.3%,右侧显示率96.6%。DSA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41例,超声符合38例。DSA诊断椎动脉起始段闭塞12例,超声符合11例。DSA诊断椎动脉起始段先天发育不良3例,超声符合2例。DSA诊断椎动脉起始段走行异常4例,超声符合3例。结论经阴道超声探头提高了椎动脉起始段的超声显示率和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喉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探头置于颈部舌骨水平、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处行纵切及横切扫查,探头应避开喉结,声束从侧方向对侧扫描,观察喉部解剖结构是否清晰,观察双侧声带活动度及声带中间气体强回声带有无偏移,观察肿瘤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边界及浸润范围,周围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向双侧甲状腺转移,肿瘤与颈部血管的关系,血管有无受压及侵犯。进行分型及分期,并与纤维喉镜及手术病理对照,结果72例喉癌病理诊断全部为鳞状细胞癌,超声诊断喉癌向肌肉深层浸润48例(66.7%),浸润至软骨16例(22.2%);其中肿瘤向左侧颈总动脉浸润3例,右侧颈总动脉浸润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52例(72.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肿瘤周边及内部短粗的杵状血流信号,肿瘤内见穿通血流信号,CDFI血流显示率为(86.1%),脉冲多普勒(PW)显示动脉频谱,其收缩峰速度为(22.6±0.55)cm/s,阻力指数(RI)为0.58±0.06;超声对喉癌各期分期的;隹确性分别为:T1 77.8%,T2 94.2%,T3~T4 100%;分型符合率为100%.结论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喉癌的结构、周围组织的浸润范围、深度,进行分期,对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能早期准确地发现喉癌淋巴结转移,对喉癌颈部淋巴结的清扫及预后有较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起始段(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头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1680例,分析这些患者的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影像资料,观察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纤细、椎动脉痉挛、椎动脉穿孔位置异常、椎动脉走行迂曲、椎动脉起始源异常、椎动脉瘤(或伴钙化)6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V1段存在6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有助于在临床上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并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迂曲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德增  梁毅  郑立球 《广西医学》2011,33(5):549-551
目的 探讨椎动脉迂曲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128例螺旋CT椎动脉成像资料,应用横断面、多平面、曲面重建及三维重建等成像模式,分析椎动脉迂曲的形态、分布以及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狭窄、动脉硬化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128例256支椎动脉中,显示迂曲225支(87.0%);共发现迂曲347处,其中V1段196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狭窄≥50%的椎动脉狭窄与脑干和小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经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证实有≥50%的症状性椎动脉狭窄54例,引起脑干或小脑梗死。分析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不同部位特点与脑干和小脑梗死的关系。结果椎动脉狭窄引起脑干梗死,腔隙性梗死明显多于区域性梗死(x^2=7.84,P<0.05),引起小脑梗死,区域性梗死明显多于腔隙性梗死(x^2=10.71,P<0.0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见于45.45%脑干梗死的患者和71.43%小脑梗死患者。椎动脉发育不良见于18.19%脑干梗死的患者和14.29%小脑梗死患者。脑干梗死组中椎动脉颅内段(V4段)狭窄占42137%,明显高于小脑梗死组(22.44%,x^2=6.25,P<0.05)。小脑梗死组中,椎动脉颅外段(V1段)狭窄占36.73%。明显高于脑干梗死组(20.33%,x^2=5.07,P<0.05)。脑干梗死组合并基底动脉狭窄率为12.12%,明显高于小脑梗死组(4.26%,X^2=4.00,P<0.05)。结论引起脑干和小脑梗死的症状性椎动脉颅内、外段狭窄部位有差异,对脑干和小脑梗死患者尽快进行有效的血管评价,对于选择药物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颅外段椎动脉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来我院疑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颅外段椎动脉超声检查,观测椎动脉管腔结构、血管走行、血流信号等变化。其中152例颅外段椎动脉发育异常患者同时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发现236例患者椎动脉发育异常,其中椎动脉发育不良者为114例,椎动脉走行变异者为75例,椎动脉发育不良合并椎动脉走行变异者为47例。其中152例患者同时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血管造影检查,其多普勒超声与MRA或血管造影的诊断结果完全符合。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快捷的诊断颅外段椎动脉发育异常,且无创、检查费用较低,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angiography,CTA)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bemia,PCI)患者的头颈部血管进行检查,分析血管异常病因,掌握发病规律。【方法】对200例PCI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应用原始图像、MIP、CPR和VR图像,记录钙化、斑块、狭窄、解剖走行及发育变异等表现,分析患者血管异常与PCI的因果关系。【结果】200例患者,诊断为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者148例、后循环脑梗死52例。综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者147例,考虑与PCI病因有关;53例CTA未见异常者,22例明确有心脏病心房颤动,考虑与后循环脑梗死病因有关;21例考虑与颈椎骨质增生后刺激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有关,余10例患者病因不明确。【结论】PCI的病因分析:(1)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或闭塞仍是其主要病因。(2)椎动脉起始部和V2段的迂曲折叠及钩椎关节骨刺形成,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是PCI的重要病因,甚至较动脉硬化狭窄更常见。(3)栓子脱落是引起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病因。(4)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变异也可引起PCI的发作。(5)脑盗血综合征。(6)罕见病因:颅内动脉炎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眩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学影像资料1680例,观察椎动脉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血管纤细、椎动脉血管痉挛、椎动脉血管断续不显影、椎动脉血管缺如、椎动脉血管未吻合、椎动脉血管局限性狭窄、椎动脉血管瘤、椎动脉血管瘤伴钙化8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存在8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在临床上可以借此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置换术后对邻近节段腰椎终板的生物影响。方法选用4具新鲜成人腰椎(L2~S1)节段标本,采用SMH-1型人工腰椎间盘实验假体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操作。所有邻近节段终板模型标本选择正常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然后进行轴向压缩运动测验。结果轴向压缩下邻近节段终板平均最大应力均显示有所增大,与腰椎间盘正常状态组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明显少于腰椎间盘摘除术(P<0.05)。邻近节段应力测试定点,终板类型以及手术方法对邻近节段腰椎终板都有明显的生物影响。结论腰椎间盘置换术对上邻近节段终板应力负荷明显小于腰椎间盘摘除术,可有效地预防上方邻近节段加速退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联合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评估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颈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将125例PCI患者分为脑梗死组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73例,同时行颈动脉CEUS和TCD检测。同期设立健康对照组54例。比较脑梗死组和TIA组颈内动脉颅外段斑块的稳定性、狭窄程度,评估颈动脉狭窄对后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颈内动脉颅外段所检出的斑块中,易损斑块占66.3%(61/92),高于TIA组39.7%(2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②脑梗死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65.4%(34/52),高于TIA组的42.5%(3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脑梗死组颈内动脉颅外段≥50%狭窄的发生率为32.7%(17/52),高于TIA组16.4%(1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④发现前循环盗血的PCI患者11例,其大脑后动脉P1段、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峰值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联合颈动脉CEUS和TCD检测有助于发现PCI患者合并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识别易损斑块,评估前后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体外超声波联合疏血通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及观察治疗前后血浆溶血磷脂酸极性相似总磷脂(AP)、椎动脉峰时的改变。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2月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医院内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n=60)和对照组(n=50)。两组均给予疏血通6 mL加入0.9%氯化钠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 d,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体外(头部)超声波,每日2次,连用14 d。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P、椎动脉峰时及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AP[(3.82±0.80)、(4.25±0.54)U]及椎动脉峰时[(0.126±0.009)、(0.133±0.012)s]较治疗前[AP:(6.43±1.52)、(6.26±1.52)U;椎动脉峰时:(0.162±0.013)、(0.164±0.013)s]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AP和椎动脉峰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8.3%)显著高于对照组(74.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体外超声波联合疏血通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循环治疗联合低周波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同时接受脑循环治疗仪和低周波治疗仪治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3.3%(28/30例),对照组治愈率为63.3%(19/30例),治疗组CASCS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P〈0.01),且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循环治疗联合低周波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较单用药物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