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SUA)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7例高血压及108例健康对照者,检测其SUA水平,并比较高尿酸血症(HUA)检出率、性别及年龄。结果高血压组SUA水平及HUA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级高血压组和2级高血压组SUA水平和HUA检出率均高于1级高血压组(P<0.01),且3级高血压组SUA水平和HUA检出率均高于2级高血压组(P<0.01)。男性高血压患者SUA平均水平高于女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SUA水平升高,升高程度与临床高血压分级相一致,可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回汉居民血尿酸(SUA)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了解回汉居民MS的患病现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06例回汉居民MS患病率及SUA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汉族高尿酸(HUA)血症检出率18.2%;回族20.8%。随SUA的增高,回汉居民除空腹血糖(FPG)外其他相关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中HUA组与正常UA组比较,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中HUA组与正常UA组比较,除高血糖外其他代谢性疾病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SUA均值显著高于汉族(P〈0.05),不论汉族还是回族MS检出率均随SUA的增高丽升高,但是回族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患病率显著高于汉族(P〈0.05)。结论回汉居民SUA水平与除FPG外的代谢性疾病相关指标密切相关,对各代谢紊乱的发生起促进作用。回汉居民MS的差异可能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有关,应重点防治HUA血症,以减少MS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殊人群(离退休干部)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血压水平与血尿酸(SUA)、血脂的关系,以便提高对老年高血压病的认识,降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使冠心病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下降。方法:在年龄大于60岁的197例军休干部中,按高血压诊断标准分成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进行血尿酸水平的分析,将高血压病人分成Ⅰ、Ⅱ、Ⅲ期3个组进行血尿酸、血脂水平的比较。结果:特殊人群高血压组的血尿酸水平高于非高血压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Ⅲ期高血压组的SUA、甘油三酯(TG)高于Ⅰ期高血压组,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期高血压的总胆固醇(TC)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多伴有高尿酸血症(HUA)及血脂异常,提示在积极控制血压的同时。纠正血尿酸及调血脂治疗对改善病人的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踝臂指数(ABI)、踝臂脉搏波速度(baPWV)及血尿酸(SUA)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尿酸血症(HUA)患者341例,依据冠心病诊断标准分为HUA组190例和HUA合并冠心病组151例,另选取同期1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三组人群ABI、baPWV及SUA水平进行检测,以探讨三者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①HUA组ABI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HUA合并冠心病组ABI低于HUA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②HUA组baPWV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UA合并冠心病组baPWV高于HUA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③HUA组SU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UA合并冠心病组SUA水平高于HUA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ABI、baPWV及SUA水平与冠心病及其病变程度相关,三者联合可用于预测及评估冠心病及其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测定9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血尿酸(BUA)水平,分析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发病及程度的相关关系.随机选择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EH组检出高尿酸血症(HUA)48例,占53.33%,对照组检出HUA 5例,占6.2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尿酸水平随高血压分级增高而增高,与1级高血压比较,2级及3级高血压血尿酸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g(P<0.01).结论 HUA与高血压发病有一定相关性,且呈显著正相关.是高血压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6.
杨晶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9):1048-1049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确诊的年龄在40岁及以上中老年高血压患者157例作为实验组,另外选择同期同年龄组20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血尿酸(S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组患者的SUA、FP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患者的TG、LDL-C水平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UA水平与血压密切相关,应早期控制血压和高尿酸血症,降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7.
张琼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0):1389-1392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体内血尿酸水平与动态血压的关系。 方法 随机选取6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24 h动态血压检查,并采血检测血尿酸水平,根据血尿酸水平中位数将病人分为尿酸正常组(NUA组)和尿酸偏高组(HUA组),比较2组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24hSBP和24hDBP)、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dSBP和dDBP)、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nSBP和nDBP),及血压变异性(BPV)参数包括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并行相关分析血尿酸水平与各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按24hSBP再将病人分为血压控制良好组和血压控制不良组,比较2组血尿酸水平和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区别。 结果 HUA组24hSBP、dSBP和24hSBPSD均较NUA组增高(P < 0.05),并与血尿酸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尿酸水平低于血压控制不良组(P < 0.01);血压控制良好组24hSBP、dSBP和nSBP水平均低于血压控制不良组(P < 0.01)。 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尿酸水平越高,收缩压也随之增高,收缩压BPV也越大,监测血尿酸水平对高血压的防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低血尿酸(SUA)水平对高血压合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血压控制以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HUA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使用苯溴马隆、低嘌呤食物饮食,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及普通饮食。两组给予降压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SUA、肌酐(Cr)、肌酐清除率(Ccr)、24h尿蛋白定量(MAU)、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记录苯溴马隆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各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下降,1个月后SU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血压水平3个月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UA水平至1个月后的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Cr、Ccr、MAU、血清β2‐MG水平在3个月及6个月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无症状HUA患者经降SUA治疗,能有效降低血压,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粥样斑块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痛)的关系。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3例分为单纯高血压痛组(A组,20例)、合并冠心痛心肌缺血组(B组,38例)及合并冠心痛,心肌梗死组(C组,15例)。各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井观察粥样斑块特征,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1)IMT、斑块积分,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B组高于A组,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斑块检出率B、C组均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C组软斑和渍疡斑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IMT及斑块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超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特征,既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并与临床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来我院30岁以上健康体检人群血尿酸(BUA)水平和高尿酸血症(HUA)检出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25名健康体检者检测血尿酸、血脂、血糖、血压及体重指数(BMI),分析BUA水平和HUA检出率,并对BUA正常组和HUA组的相关代谢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30岁以上健康体检者HUA检出率24.9%,其中男17.2%,女7.7%;BUA平均值男性为(355±62)μmol/L,女性为(259±52)μmol/L,男性高于女性(P0.01)。其血脂、血糖、血压、BMI水平及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在HUA组均明显高于BUA正常组(P0.01)。结论 HUA检出率在男性人群中较高。血尿酸与血脂、血糖、血压、BMI水平密切相关。有必要对健康体检者进行高尿酸血症相关知识的普及,以降低高尿酸血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与脂代谢、肾功能、糖代谢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住院的高血压病人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37.68%;尿酸水平随着高血压级别升高而增加,Ⅲ级高血压病人的尿酸水平明显高于Ⅰ、Ⅱ级高血压病人。随高血压级别增高,TC、APOA1、APOB、CREA、Cys-C呈升高趋势,HDL-c、动脉硬化指数(Arteviosclerosis index,ASI)呈降低趋势,表明高血压与脂代谢紊乱、肾功能障碍有关;高尿酸(Hyperuricemia,HUA)组与正常尿酸(SUA)组相比,HDL-c、ASI、CREA、Cys-C、GLU、GGT、APOA1、TG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患者脂代谢紊乱、肾功能障碍及糖代谢异常比单纯高血压患者严重。高尿酸血症影响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反过来证实HDL-C、ASI、CREA、Cys-C、GLU、GGT与高尿酸血症紧密相关。结论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与脂代谢紊乱、肾功能障碍、糖代谢异常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术前血尿酸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冠脉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诊断为STEMI,并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385例,其中高尿酸血症患者共81例为高尿酸血症组,余尿酸正常者为正常尿酸组(n=304)。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情况及无复流现象的发生,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因素。结果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为2l%(8l/385);高尿酸血症组与正常尿酸组高血压(58%比41%)、既往MI病史(11.1%比4.9%)、Kmip〉l级(26%比16%)、多支病变(63%比50%)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在TIMl分级〈2级、CTFC〉40、TMPG〈2级所占比例高于正常尿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是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增加PCI治疗后冠脉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值得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汉族与朝鲜族女性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8月—2009年8月间收集的2 775名汉族及朝鲜族女性血样本进行血尿酸水平及代谢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汉族及朝鲜族女性高尿酸血症粗患病率分别为12.0%,8.6%,标准化患病率分别为10.8%,9.6%,无论粗患病率还是标准化患病率汉族女性的均明显高于朝鲜族女性(P<0.01).汉族女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P<0.01).不同血尿酸水平组间比较见,汉族女性体质指数(BMI)、腰围身高比值(WHtR)、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朝鲜族女性BMI,WHtR,收缩压(SBP),DBP,TG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论汉族和朝鲜族女性,随着异常代谢综合征组分数目的增加,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明显升高(P<0.01).本地区女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与低HDL-C、整体型肥胖、高TC、高TG、高血压和腹型肥胖呈正相关.[结论]汉族女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朝鲜族女性;不同血尿酸水平组的代谢指标的分布存在差异;随着代谢综合征组分数的增加,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升高;本地区低HDL-C、整体型肥胖、高TC、高TG、高血压和腹型肥胖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康杰峰 《医学综述》2014,(15):2855-2856
目的分析并评价2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汤阴县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44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组(102例)与糖尿病正常血尿酸水平组(3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肌酐(Cr)水平,以及体质量指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组患者TG、Cr、FINS水平以及BMI显著高于糖尿病正常血尿酸组,HDL显著低于糖尿病正常血尿酸组(P<0.05);HbA1c、FPG、CHO及LDL水平与糖尿病正常血尿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组患者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情况显著高于糖尿病正常血尿酸组(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不但要调控体质量、血糖、血脂、血压等,还应监测血尿酸水平,尽早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深圳市南山区高血压病居民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及高尿酸血症(High uric acid,HUA)患病率与性别、年龄及血压的关系。方法依托南山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社区综合防治项目,选取2009~2010年进行体检的高血压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不同年龄、性别及血压值的血尿酸水平和HUA患病率。血尿酸检测采用生化酶法。结果血尿酸水平:男性(378.34±94.17)μmol/L,女性(309.23±93.33)μmol/L(P〈0.05);血尿酸患病率:总人群28.67%,男性31.08%,女性26.09%,且女性UA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P〈0.05),而HUA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依次为16.18%、21.81%和35.36%(P〈0.01);UA水平随血压级别升高而呈上升趋势。结论高血压人群UA水平随血压级别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女性组的血尿酸水平及其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氯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患者单盲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氯沙坦50~100mg/d口服降压治疗,每日1次;治疗组,氯沙坦50~100mg/d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3粒/次,每日3次;2组持续治疗30d后再次测定上述项目。结果 2组治疗后30d与治疗前血尿酸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30d治疗组降血尿酸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30d与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血糖和血脂比较,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氯沙坦具有明显降血尿酸作用,治疗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氯沙坦和福辛普利对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降压疗效及对左心室肥厚、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高尿酸血症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氯沙坦组44例,福辛普利组42例。分别应用氯沙坦钾片和福辛普利钠片治疗2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和左心室肥厚指标均有明显下降(P<0.01);氯沙坦组血尿酸水平下降(P<0.05)。结论福辛普利和氯沙坦均能在很好控制血压的同时逆转左心室肥厚,氯沙坦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对于同时伴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是更理想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8.
庞文欢  陈亨  叶程 《西部医学》2014,26(10):1310-1312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方法 分析住院治疗的310例患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DM)82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DM-HT)92例、高血压组(HT) 74例、非糖尿病非高血压组(N-DM-N-HT)62例.对四组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病程进行分析,并统计四种类型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结果 HT组、DM-HT组、DM组的BMI显著高于N-DM-N-HT组(P<0.05).HT组、DM-HT组的血糖显著高于N-DM-N-HT组(P<0.05).HT组、DM-HT组、DM组的TC、TG、LDLC显著高于N-DM-N-HT组(P<0.05).DM-HT组的病程显著长于HT组和DM组(P<0.05).DM组及HT组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N-DM-N-HT组(P<0.01).并且DM-HT组最高56.6%;DM主要引起小血管病变47.5%,HT主要引起大血管病变1 6.2%;且与N-DM-N-HT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DM、HT、DM-HT组与大小血管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P<0.01).结论 DM、HT、DM-HT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48~50岁人群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测定231例受试者体检指标、生化指标及胰岛素相关指标,并按照具有代谢综合征异常成分的多少分为C组(MS0组)、A组(MS1、MS2组)、B组(MS3、MS4组)。结果:A组、B组的SUA、HOMA—IR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三组之间BMI、W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人群中,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