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麻醉趋势指数(N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拟于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3组,均利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靶控输注麻醉,其中对照组28例常规操作,NI组与BIS组各30例均根据相应说明书进行操作,对比3组麻醉药物用量及麻醉效果。结果:3组患者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组与BIS组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组与BIS组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时,利用NI与BIS进行监测可减少麻醉用药剂量,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清醒镇静的麻醉技术用于肠镜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接受无痛肠镜检查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予异丙酚血浆靶控,目标浓度从1.0μg/ml开始并以0.2 μg/ml增加、0.1μg/ml减少来调整直至患者嗜睡,对语言指令有反应;B组予异丙酚血浆靶控至患者意识消失.结果 两组To、T1时点的HR、MAP、SP0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2时点的HR、MAP、SP02较To、T1均降低,B组较A组下降明显.B组呼吸抑制较A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体动反应A组接到指令后均无体动反应,B组17例有体动反应需旁人来约束,其中3例体动强烈,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记忆评定差异有显著性.A组患者清醒时间2.5 ±0.7分钟,B组4.8±1.3分钟.A组患者T2时异丙酚血浆靶浓度1.7±0.61μg/ml;B组2.6 ±-0.7μg/ml.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清醒镇静输注方案能保持患者在肠镜检查达到安静、松弛、合作、遗忘,且有良好的循环呼吸稳定,降低了麻醉管理强度,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冯雷  王习海 《中原医刊》2009,(21):46-47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在胃肠镜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80例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麻醉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40例。A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1.0~1.5μg/m1,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0.5~1.0ng/ml同时输注,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后失开始镜检,术中根据患者体动反映情况,酌情追加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记录麻醉诱导前即刻、麻醉后进镜1min、进镜5min及出镜后5min时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饱和度(SpO2)及镜检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头晕、恶心、呕吐)。结果麻醉诱导前即刻两组患者MAP、HR、R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镜检开始后B组MAP、HR、RR明显上升,术中肢体扭动高于A组(P〈0.05)。B组无呼吸抑制,A组呼吸抑制高于B组(P〈0.05)。镜检时间A组(9±4)min,B组(17±3)min。术后患者满意率A组明显高于B组。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应用在胃肠镜检查能达到良好的镇静、镇痛麻醉效果,稳定血流动力学,缩短镜检时间,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的麻醉方法。但需严密检测呼吸循环和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4.
卢增停  王立勋  李瑞钰  马钧阳 《重庆医学》2012,41(27):2878-2880
目的 探讨麻醉趋势指数(NI)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ASAⅠ~Ⅱ级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I组、BIS组,每组30例,比较3组患者麻醉药物的用量、苏醒时间、术中知晓率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I组和BIS组麻醉药用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苏醒时间显著缩短,NI组和BIS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患者的麻醉时间、术中知晓率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麻  相似文献   

5.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与异丙酚在无痛肠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洪章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2):113-114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例ASA Ⅰ~Ⅱ级需行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P组,以40μg/(kg·min)的速率靶控输注异丙酚至患者睫毛反射和指令性反应消失,如检查中患者出现四肢活动则追加异丙酚30mg至活动消失;RF组以瑞芬太尼0.05μg(kg·min)加异丙酚40μg(kg·min)靶控输注至检查结束.术前、术中监测MAP、HR和SPO2.记录异丙酚总剂量、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及患者体动率.结果 与用药前比较,每组睫毛反射消失时MAP、HR均显著降低(P<0.05),肠镜检查时P组显著增高(P<0.05);RF组SPO2下降及苏醒时间缩短较P组显著(P<0.05),P组异丙酚用量、诱导时间、体动发生率比RF组非常显著增加(P<0.01).术中无知晓、入睡快、苏醒快,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与异丙酚在无痛肠镜检查中是一种很好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6.
瑞芬太尼复合二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小肠镜检查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一定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二异丙酚靶控输注时,不同的二异丙酚血浆靶浓度联合产生的麻醉效能,及其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探讨此复合方式用于无痛小肠镜检查的合理配伍. 方法:200例次需小肠镜检查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四组.Ⅰ组单纯用1%二异丙酚,血浆靶浓度设定为4.5μg/ml,Ⅱ、Ⅲ、Ⅳ组在输注二异丙酚前1 min先静脉注射0.3μg/kg瑞芬太尼,注药时间30 s,Ⅱ、Ⅲ、Ⅳ组二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分别设定为3.0μg/ml、3.5μg/ml、4.0μg/ml.观察检查前、睫毛反射消失时、小肠镜经过曲氏韧带或回盲瓣、检查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氧饱和度(SpO2)、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患者体动发生率.结果:与用药前比较,各组睫毛反射消失时MAP、HR显著降低;Ⅰ组小肠镜经过曲氏韧带或回肓部时MAP、HR均显著增高,Ⅱ、Ⅲ组进入上述部位时MAP、HR增加不明显,Ⅳ组各时间点MAP、HR均显著降低,且因肠腔张力太小,导致小肠镜进入有困难;Ⅰ组诱导时间较短,唤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较长,二异丙酚总用量和检查中的体动发生率显著增加;Ⅱ、Ⅲ组二异丙酚总量减少、体动发生率较Ⅰ组明显减少;Ⅳ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3.5μg/ml二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复合0.3μg/kg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确切、检查中体动发生及呼吸抑制发生率低、清醒程度高,为小肠镜检查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配伍方案.  相似文献   

7.
张彩霞  吕国义  邓廼封 《医学综述》2006,12(14):872-874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静脉麻醉(TIVA)是近代静脉麻醉新进展,新药的开发和计算机技术介入临床麻醉,使静脉麻醉更加精确,麻醉质量得以提高,并可获取快速苏醒。本文综述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相关内容,希望能为熟悉、掌握TCI麻醉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复合瑞芬太尼在全凭静脉麻醉的应用。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择期拟需全身麻醉腹部肿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闭环靶控输注组(闭环组)和靶控输注组(靶控组),每组30例。两组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3.0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4.0ng/ml。术中闭环组丙泊酚浓度根据BIS反馈值50调节。记录两组在麻醉前,插管后3min,切皮,术中探查,切除肿瘤时,缝皮等时间点的MAP,HR,BIS变化及丙泊酚的用量。结果 两组在插管后3min,切皮,术中探查,切除肿瘤, 缝皮等时间点的MAP和HR 下降明显(P<0.05),靶控组MAP和HR变化幅度大于闭环组(P<0.05),靶控组BIS值波动范围也大于闭环组 (P<0.05),闭环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靶控组(P<0.01)。结论 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以BIS为反馈值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全凭静脉麻醉,具有麻醉深度易维持,安全有效,节约费用的优点。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反馈 丙泊酚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组(RF组)和芬太尼组(F组)。RF组,瑞芬太尼诱导剂量1μg/kg,术中维持量0.25μg/kg.min-1;F组,芬太尼诱导剂量2μg/kg,维持剂量0.5μg/kg.h-1。两组均设定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3μg/mL。观察病人入室后、诱导、气管插管、切皮和拔管时的BP、HR及BIS值,以及诱导起效时间、术毕清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和使用镇痛药的时间。同时随访术后24 h内的并发症及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与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具有诱导快、镇痛强、能有效抑制插管反应及苏醒快的优点,用于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诱导过程中预测老年患者麻醉深度的精确程度。方法40例年龄60~80岁老年全麻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诱导,最初血浆靶浓度设置在0.5μg/L,每隔5 min增加0.5μg/L,直至改良清醒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MOAA/S)评分为0后5 min停止。试验中监测患者BIS、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MOAA/S评分、靶控输注系统预测血浆部位浓度值。结果(1)BIS值随MOAA/S评分下降而下降,在MOAA/S评分为0~1、1~2、3~4、4~5时BIS值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在MOAA/S评分3~2时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在各级MOAA/S评分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IS、MAP、HR与MOAA/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脑状态指数(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咪唑安定镇静深度监测方面的准确性。方法以20例男性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浆靶控输注方式,从30ng/ml开始,达到效应室平衡后,继续增加靶浓度(每次增加10ng/ml),直到挤压斜方肌有反应,即镇静评分(OAA/S)1级。每次达到平衡后评价OAA/S,整个镇静过程中同时监测BIS和CSI。计算BIS、CSI预测不同OAA/S分级的预测概率(Pk),采用概率分析计算受试者出现语言反应消失(LVC)及意识消失(LOR)时的BIS05、BIS50、BIS95和CSI05、CSI50、CSI95。结果在整个镇静过程中,BIS和CSI均与OAA/S有较好的相关性,随镇静程度加深,BIS与CSI都呈进行性下降。用于预测LVC时,BIS和CSI的Pk值分别为84%和74%;用于预测LOR时,BIS和CSI的Pk值分别为79%和68%。出现LVC时,BIS05、BIS50和BIS95分别为85.5、60.6和35.7,CSI05、CSI50和CSI95分别为82.2、65.2和30.3;出现LOR时,BIS05、BIS50和BIS95分别为79.7、47.6和15.6,CSI05、CSI50和CSI95分别为75.9、43.4和11.0。结论在靶控输注咪唑安定镇静时,BIS与CSI都与镇静深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且都能预测LVC和LOR,但BIS的预测能力优于CSI。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指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小儿眼科手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术后恢复情况.方法 择期行眼科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分成BIS监测丙泊酚TCI组(Ⅰ组)和丙泊酚静脉注射组(Ⅱ组),每组20例.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即刻、手术开始时、手术开始后30rain及拔管时6个时间点的BIS值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记录清醒拔管时间,评估术后恶心、呕吐的情况.结果 与诱导前相比,两组诱导后SBP、DBP均有下降(P<0.05);Ⅰ组HR的变化与诱导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Ⅱ组较诱导前相比,HR.加快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气管插管后,Ⅱ组HR明显快于Ⅰ组(P<0.05):Ⅰ组血压的变化幅度小于Ⅱ组,插管前、插管后即刻与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Ⅱ组(P<0.01).结论 BIS监测丙泊酚TCI应用于小儿眼科手术麻醉是安全有效的,不仅能够保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丙泊酚的用量,而且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术后恢复迅速且质量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CL-TCI)麻醉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117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CL-TCI组58例(BIS监测下丙泊酚CL-TCI麻醉)和TCI组59例(BIS监测下人工丙泊酚靶控输注TCI)。两组患者均监测麻醉前、手术30 min、术毕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麻醉用药记录、麻醉复苏指标,同时手术前后接受认知功能评估。结果TCI组手术30 min和术毕时HR、MAP水平均较麻醉前升高;CL-TCI组各时点比较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且手术30 min和术毕时HR、MAP水平均低于TCI组(P<0.05)。CL-TCI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少于TCI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TCI组(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相近(P>0.05);术后1天,两组MMSE均较术前降低,但CL-TCI组高于TCI组(P<0.05)。CL-TCI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TCI组(P<0.05)。结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在BIS监测下行丙泊酚CL-TCI麻醉,较丙泊酚TCI更利于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减少,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恢复良好,麻醉复苏质量好,且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浅丛神经阻滞辅以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用于双侧甲状腺手术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80例ASAⅠ~Ⅱ级甲状腺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行双侧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颈浅丛神经阻滞辅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40例,两组都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Ⅰ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0.8μg/mL,瑞芬太尼0.8 ng/mL同时输注,待患者进入镇静分级评分(Ramsay)2级时开始手术,缝合皮肤时停止给药。Ⅱ组:于手术前静脉给与芬太尼2μg/kg。观察两组病人术前、手术开始、分离甲状腺、术毕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Ramsay评分及镇痛评分。结果:Ramsay评分:Ⅰ组在分离甲状腺时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Ⅱ组与术前相比各时段均有差异,Ⅰ组和Ⅱ组之间在手术开始和分离甲状腺时也有差异(P<0.05)。镇痛评分:Ⅰ组与术前相比各时段无显著性差异,Ⅱ组与术前相比各时段均有差异,Ⅰ组和Ⅱ组之间在手术开始、分离甲状腺和术后均有差异(P<0.05)。手术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心率Ⅱ组明显上升(P<0.05)。结论:颈浅丛神经阻滞辅以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用于双侧甲状腺手术镇静和镇痛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一种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指导异丙酚靶控麻醉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AEP-index)指导靶控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16例择期手术病人,按随机对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指导组,每组8例.对照组仅凭临床经验来调节异丙酚的靶浓度值.AEP指导组则通过维持AEP-index值于15~30左右来调节异丙酚的靶浓度值.记录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及AEP-index的变化,及两组各麻醉药的用量.结果①两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②麻醉深度监测,AEP指导组AEP-index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AEP指导组异丙酚的实际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④AEP-index能够前瞻性的预测麻醉的减浅.结论 AEP-index通过为麻醉深度监测提供量化指标,可有效用于异丙酚靶控输注(target contorlledinfusion,TCI)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采用异丙酚和芬太尼双通道开环靶控输注(OLTCI)和闭环靶控输注(CLTCI)进行麻醉诱导时,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24例施行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OLTCI组和CLTCI组(n=12)。OLTCI组以靶控浓度3μg/mL异丙酚和3ng/mL芬太尼分别行麻醉诱导和维持;CLTCI组分别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和心率(HR)与收缩压乘积为反馈指标行双通道CLTCI,异丙酚和芬太尼起始靶控浓度分别为3μg/mL和3ng/mL,递增或递减浓度分别为0.5μg/mL和0.5ng/mL,最高靶控浓度分别为6μg/mL和5ng/mL。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记录两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变异性、BIS值的变化以及异丙酚和芬太尼的用药量。结果CLTCI组:插管后1min和模拟切皮刺激后1min记录的BIS值有所升高,但升高幅度均小于OLTCI组,且控制在64以内(分别为58.9±1.1和59.9±4.1)。与插管前相比,两组在插管后1min记录的MAP均有所升高,但OLTCI组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CLTCI组(P<0.05)。两组的芬太尼总用药量无明显差异,OLTCI组异丙酚总用药量大于CLTCI组。结论与OLTCI比较,以BIS和HR与收缩压乘积作为反馈指标行异丙酚和芬太尼双通道CLTCI能更好地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丙泊酚诱导过程中,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效应室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后GCS评分为9~15分,拟行急诊开颅手术的患者19例。所有患者入室后行BIS及心电图、上臂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以丙泊酚靶控输注进行诱导,靶控效应室浓度从0.5μg/ml开始,当效应室达到设定浓度后增加0.5μg/ml,直到3.5μg/ml,记录基础值及每个浓度稳定时的BIS值、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呈直线负相关(r=-0.63,P<0.01),回归方程:BIS值=81.2-11.47×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3.5μg/ml时,MAP降幅达到基础值的34.7%。结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呈负相关,可用于评估镇静深度。当效应室靶控浓度>3μg/ml,对轻中度颅脑损伤的MAP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技术在肝硬化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拟行肝硬化脾切除断流术患者40例,年龄28-60岁,ASA 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0):丙泊酚持续输注组和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MAP、HR及BIS值的变化、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术中麻醉药用量. 结果 闭环靶控输注组手术中MAP与HR均无明显变化(P>0.05).持续输注组在气管插管后、拔管后MAP、HR均高于闭环靶控输注组(P<0.05),气管插管后BIS值高于闭环靶控输注组(P<0.05).闭环靶控输注组苏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持续输注组(P<0.05),术中丙泊酚用量少于持续输注组(P<0.05). 结论 在肝硬化患者手术中应用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技术,可以减少丙泊酚的用量,促进麻醉后恢复时间,使麻醉过程更为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