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应用纯化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免疫山羊,取其脾脏及淋巴结经匀浆透析法制备HBsAg特异性转移因子。在体外观察了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制备及其某些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HBsAg阳性人胎盘中提取了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HBV-STF),对其各项指标进行了检测和临床试用。结果显示,我们制备的HBV-STF是一种可用于治疗乙肝的安全、有效的免疫调节剂。  相似文献   

3.
抗乙肝胎盘特异转移因子的特异免疫活性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告提取自HBVM一Ag阴性、HBVM一Ab阳性胎盘的特异转移因子的免疫活性,证明经本剂注射的小白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明显增多,胸腺重量和胸腺指数亦明显增加.进而脂酶染色证明75%属T一样淋巴细胞,25%属Thy一样淋巴细胞。此外,用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脾细胞体外转移特异胎盘转移因子(PSTF)的特异免疫活性;豚鼠或小鼠注射PSTF体内转移PSTF特异免疫活性,再取其腹腔巨噬细胞和脾细胞,作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特异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小鼠足掌注射试验,均可得到明显阳性结果,说明PSTF对HBV具有特异免疫活性,阳性供体可将PSTF的特异免疫活性转移给阴性受体。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制备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室近年来用HBsAg阳性胎盘为原料制备了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HBV-STF),并对其有关性质进行了研究[1~3]。在制备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具体过程中,发现HBVSTF的制备质量与所加匀浆液、冻融时间及透析液量有很大关系,现将此研...  相似文献   

5.
HBV-STF对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BV-STF对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影响罗烈伟李红枝林元藻黄清松陈伟强(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研究室,广州510224)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HBV-STF);植物血凝素(PHA);生物活性中图号R392.1T淋巴细胞与许多非特异性或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6.
采用Wu单克隆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花环法和ELISA方法,对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进行了检测,选择30例正常人做对照,同时常规检测ALT、AST,对照分析HBVM或ALT、AST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结果:慢性乙肝患者WuT8高于正常人,WuT4、WuT4/WuT8比值低于正常人(P<0.05~0.01);HBeAg(+)患者WuT8高于HBeAg(-)者,而WuT4/WuT8比值低于HBeAg(-)者(P<0.05~0.01);血清ALT和AST升高者WuT3、WuT8高于ALT和AST正常者,而WuT4/WuT8比值低于正常者(P<0.01~0.001)。提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对评估病毒复制、肝细胞损伤有一定参考价值,亦可用作慢性乙肝患者细胞免疫机能的初步监测。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检测人巨细胞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HCMV-STF)对小鼠脾细胞分化增殖作用。②方法采用微量细胞培养法培养小鼠脾细胞,共分5组,分别加入1640培养液(空白对照),PHA,HCMV-Ag,HCMV-STF,HCMV-Ag+HCMV-STF.培养48h后加入氚-胸腺嘧啶(3H-TDR),再培养24h,收集细胞,用液体闪烁计数器计数(cpm),计算促进率。③结果HCMV-Ag+HCMV-STF组与HCMV-Ag,HCMV-STF组比较具有明显的促进小鼠脾细胞分化增殖的作用(q=3.35,4.75,P<0.05)。④结论HCMV-STF具有相应抗原的依赖活性;同时也证明3H-TDR掺入法检测小鼠脾细胞分化增殖效应,是特异性转移因子质控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为病毒(HBV)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对抗原诱导的抗体应答反应。方法 选择18例无症状HV携带者(ASC)和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C),同时选择15例自愿者作正常对照,分离PBMC,在体外应用血源乙肝表达抗原(HBsAg)和重组乙肝核心抗原(rHBcAg)刺激,检测相应特异性抗体的产生。结果 ①无症状HBV携带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抗体应答,分  相似文献   

9.
采用Wu单克隆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花环法和ELISA方法,对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进行了检测,选择30例正常人做对照,同时常规检测ALT、AST,对照分析HBVM或ALT、AST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结果:慢性乙肝患者WuT8高于正常人,WuT4、WuT4/WuT8比值低于正常人(P〈0.05 ̄0.01);HBeAg(+)患者WuT8高于HBeA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21例HBsAg阳性的慢性肝病患者进行以HBsAg为特异性抗原的淋巴细胞转换试验观察,发现所有患者刺激指数均显著降低,证实慢性乙型肝病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功能低下,认为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功能欠缺或低下是导致乙型肝炎慢性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基因型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分布;分析感染不同基因型HBV导致CHB和HCC的临床实验室结果以及肝脏病理特点之间的差异。方法:随机挑选89例CHB和86例HCC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结合双色荧光标记的TaqMan MGB探针来鉴定HBV基因型。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理资料摘抄自患者病案。运用统计软件SPSS10.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地区,CHB患者以感染HBV B基因型为主,占78.65%,可见B、C混合型,占3.37%;HCC患者以感染C基因型为主,占70.93%;本研究中未见B、C以外其他基因型。B、C基因型在两组患者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感染不同基因型HBV的CHB患者间临床实验室和肝脏病理检查指标未显示出明显差异。在HCC患者中,感染C基因型患者较B基因型e抗原阳性率高(P<0.05);感染HBV B基因型和大肝癌发生明显相关(P<0.05);HBV基因型和肿瘤TNM分期、转移和浸润之间均未显示出相关性。结论:本地区CHB患者以感染HBV B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和e抗原阳性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针对感染C基因型HBV的患者,积极抗病毒治疗,促进e抗原血清学转换有可能降低HCC的发生率。感染HBV B基因型和大肝癌发生具有相关性,这一结论尚需进一步扩大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血清乙型肝炎大蛋白(HBV-LP)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20例CHB患者经恩替卡韦治疗96周.分别于用药0、12、24、36、48、72和96周检测HBV-LP和HBV DNA.结果:CHB患者中治疗前HBV-LP与H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病毒治疗中,HBV-LP与HBV DNA降低呈一致趋势(P<0.01),HBV-LP含量与HBV DNA拷贝数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HBV-LP检测为抗病毒疗效评估提供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与既往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体内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endritic cell-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nsion molecule-3-...  相似文献   

14.
邓良准  庄军 《广州医药》2010,41(5):23-24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CHB患者在服用替比夫定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同时检测32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作为对照组。结果 CHB组较健康对照组CD3 T细胞、CD4 T细胞百分比以及CD4/CD8明显降低(P〈0.05),CD8 T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CHB患者在使用替比夫定后,CD3 T细胞、CD4 T细胞百分比以及CD4/CD8有明显回升(P〈0.05),CD8 T细胞百分比则出现明显下降(P〈0.05)。结论替比夫定可改善CHB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各型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治疗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4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中度组14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7例,重型乙型肝炎组8例,急性乙型肝炎组5例)和2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CD3+、CD4+和CD8+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夹心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IL-2、IL-4及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比较,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血清IL-2、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重型乙型肝炎患者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P<0.05),IFN-γ水平升高(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IL-4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Th1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疾病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HBV感染慢性化可能与Th2细胞因子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中色氨酸(Trp)和犬尿氨酸(Kyn)的定量检测在乙型肝炎(乙肝)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60例慢性乙肝患者(乙肝患者组)和41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血浆中色氨酸和犬尿氨酸含量,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Trp含量为(76.99±10.88)μmol/L,Kyn含量为(2.16±0.32)μmol/L,Kyn/Trp为0.028±0.003;乙肝患者组Trp含量为(68.04±8.52)μmol/L,Kyn含量为(2.18±0.26)μmol/L,Kyn/Trp为0.032±0.004。乙肝患者组血浆Trp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Kyn/T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组Kyn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色氨酸代谢发生异常,检测患者血浆中Trp和Kyn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性肝硬化(HBC)患者色氨酸(Trp)代谢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CHB 81例和HBC 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40例健康者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D)对各组受试者血浆中Trp及代谢产物犬尿氨酸(Kyn)、5-羟色胺(5-HT)水平进行测定,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病毒复制数,分析3组间血清学指标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HB组、HBC组受试者血浆中Trp和5-HT水平明显降低(P<0.01);HBC组受试者血浆中Kyn/Trp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HBC组Kyn/Trp与A/G呈负相关(r=-0.686,P<0.01),CHB组Kyn/Trp与Log DNA呈正相关(r=0.78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yn/Trp为CHB和HBC的危险因素.结论 检测血浆中Trp及其代谢产物可作为辅助指标评估乙型肝炎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单中心大样本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队列的分析, 对我国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的划分提出修订建议。方法: 回顾性地纳入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过肝组织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参考《欧洲肝病学会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17年版)》等国内外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防治指南, 将患者按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状态及肝损伤程度分为HBeAg阳性感染(免疫耐受期)、HBeAg阳性CHB(免疫清除期)、HBeAg阴性感染(免疫控制期)和HBeAg阴性CHB(再活动期)四个自然病程分期, 并重点比较了不同分期患者的人口学和实验室检验结果。两组间年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最终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760例, 包括197例未成年(年龄 < 18岁)和563例成年感染者, 男性456例、女性304例, 纳入患者的中位年龄为29岁, (四分位间距: 16, 39岁)。上述四个自然病程分期患者分别有173、329、95和163例, 进一步比较四期患者的年龄发现: HBeAg阴性CHB的中位年龄尽管大于HBeAg阳性CHB(37岁vs. 24岁, P < 0.001), 但却小于HBeAg阴性感染者(37岁vs. 39岁, P = 0.240)。结论: 根据本研究可以推测, HBeAg阴性CHB患者并非都是由HBeAg阴性感染者进入再活动期发展而来, 也可以由仍处于持续免疫活动状态的HBeAg阳性CHB患者发生HBe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而来。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肝重叠戊肝病毒感染临床分析及病毒间干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慢性乙肝重叠戊肝病毒感染后其临床表现、肝功能及对HBV的影响。方法:对30例慢性乙肝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对临床表现、肝功能以及HBV复制指标(HBeAg,HBV-DNA)与单纯乙肝和戊肝病人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发现慢性乙肝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其临床类型偏中,重型多,与单纯慢性乙肝,戊肝血清总胆红素,ALT、AST比较明显增高,与单纯乙肝比较,HBeAg和HBV-DNA阳性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巨细胞病毒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以抗-CMV单克隆抗体对76例CHB患者肝组织进行检测,然后用抗-HBcAg多克隆抗体和抗-CMV单克隆抗体双标记技术在CHB患者同一张肝组织切片上显示两种病毒分布特点。结果轻度和重度慢性肝炎患者CMV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444),而重度CHB患者中CMV表达阳性细胞明显多于轻度患者(P=0.012)。双标记染色显示CMVAg和HBcAg多数表达于肝小叶内同一区域肝细胞甚至同一肝细胞内,也可见于肝小叶中不同部位。结论CHB患者更易重叠CMV感染,并且其感染程度与肝组织的活动性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