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对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给予脑梗死首发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d及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对照组仅晚间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比较治疗12个月后2组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及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5.2%)显著低于对照组(19.0%),治疗组不稳定斑块率(24.1%)亦显著低于对照组(41.4%)。结论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后可降低脑梗死患者复发率及不稳定斑块率,其在预防脑梗死复发事件上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TI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43例应用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对照组43例应用阿司匹林口服,均治疗1年,观察2组发生非致死性脑梗死和再发TIA的情况。结果观察组非致死性脑梗死和再发TIA的发生率分别为9.3%、7.0%,明显低于对照组(18.6%、16.3%),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收治的11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4 d后胆固醇、三酰甘油、脂蛋白水平及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灯盏生脉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片、灯盏生脉胶囊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TC、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HsCRP、IMT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不但能够减少阿托伐他汀应用剂量,还有助于粥样斑块稳定和消退,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有助于临床预后,能够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两者合用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应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两者合用药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150例:未联合用药,单一给予阿司匹林)与实验组(150例: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两者联合用药),比较两组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58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130例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d,对照组128例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与血脂水平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大小、斑块消失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斑块面积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斑块消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减少斑块面积,增加斑块消失率,稳定斑块作用,不增加脑出血事件的发生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109例随机分为Ⅰ组(37例),Ⅱ组(29例),Ⅲ组(43例),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3组用药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3组用药后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用药前降低(P<0.05),Ⅲ组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优于Ⅰ组,Ⅱ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或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重组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发病4.56 h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发病4.56 h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发病4.56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入院后即予阿托伐他汀联合rt-PA治疗(剂量为0.6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溶栓治疗后24 h如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可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常规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同时予控制血压和血糖、对症治疗等药物治疗。随访两组90 d主要终点指标是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次要终点指标是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发病3个月临床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症状性脑出血2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1例,均出现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无一例死亡病例。试验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较对照组高(47.6%vs.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临床预后良好(mRS<2)者较对照组增加(47.6%vs.38.1%),有好转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4.56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入院后即予阿托伐他汀联合rt-PA治疗(剂量为0.6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溶栓治疗后24 h如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可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常规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同时予控制血压和血糖、对症治疗等药物治疗。随访两组90 d主要终点指标是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次要终点指标是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发病3个月临床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症状性脑出血2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1例,均出现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无一例死亡病例。试验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较对照组高(47.6%vs.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临床预后良好(mRS<2)者较对照组增加(47.6%vs.38.1%),有好转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4.56 h内他汀联合rt-PA治疗是安全的,并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联合硫酸氯吡格雷片及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5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硫酸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厚度、斑块面积以及斑块数量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硫酸氯吡格雷片及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调节血脂水平,控制炎症介质,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2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脂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效果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前列地尔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肪因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组各51例,在常规溶栓等治疗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联合组患者以前列地尔静脉注射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脂肪因子水平、血脂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凝血情况。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脂肪素、甘油三酯水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积分、斑块面积及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两组患者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消化道反应、头晕头痛、转氨酶升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改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肪因子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何文娟 《临床医学》2013,33(2):19-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在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脑梗死中的作用以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阿托伐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晚,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钠片40 mg/晚,观察使用不同他汀治疗时脑梗死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的情况。结果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1年中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P<0.05),1年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P<0.05)。结论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比较具有较强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减少了脑梗死的发生,而且在长期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肝功能出现异常的发生率要低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蚓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88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及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 IMT)。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2mm或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定义为颈动脉斑块。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蚓激酶+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治疗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变化(P<0.05)。188例脑梗死患者中治疗组90例,显效39例(43.3%),对照组98例,显效19例(19.3%)。结论:蚓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停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及预后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常规治疗的165例老年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出院之后是否坚持同时服用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分为两组,81例坚持同时服用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患者纳入观察组,84例出院后2周内自行停用阿托伐他汀但仍坚持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的脑梗死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观察两组患者发病时与出院后1年末次随访时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指数以及血脂指标(包括TC、TG、LDL-C、HDL-C)。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年的脑梗死复发率(7. 4%)低于对照组(23. 8%)(P 0. 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 4%vs. 8. 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年末次随访时的IMT(1. 24±0. 25 mm)、斑块面积(12. 55±4. 0mm~2)、斑块指数(1. 16±0. 10分)均低于对照组(1. 80±0. 29 mm、20. 57±4. 6 mm~2、2. 39±0. 36分)(P 0. 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年末次随访时的TC(3. 20±0. 33 mmol/L)、TG(2. 32±0. 70 mmol/L)、LDL-C(2. 11±0. 17 mmol/L)均低于对照组(5. 55±0. 78 mmol/L、3. 04±0. 78 mmol/L、4. 33±0. 65 mmol/L)(P 0. 05),HDL-C(0. 98±0. 20 mmol/L)高于对照组(0. 89±0. 19 mmol/L)(P 0. 05)。结论老年ACI患者经常规治疗出院后自行停用阿托伐他汀会增加脑梗死的复发风险,阿托伐他汀的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能够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这可能是阿托伐他汀降低脑梗死复发风险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并分析其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来治疗的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平均分成两组各45例,并进行比较。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斑块面积大小进行测量,对本次治疗结果进行评定并记录治疗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病情均得到控制及好转,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比单独用药疗效更佳、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计算机随机编码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和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脑动脉微栓子(MES)信号和颈动脉病变,同时测定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8(IL-8)的水平变化。结果相比于阿托伐他汀组,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组MES数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硬化斑块数量和颈动脉平均狭窄率均明显下降(P〈0.05),并显著调节患者血脂水平(P〈0.05),同时降低hs—CRP、IL-1和IL-8的含量(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稳定和逆转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降低血脂水平以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l(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t)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随机编码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黄连素组和联合治疗组4组各30例分别进行治疗,同时抽取120例脑梗死患者外周静脉血10~15ml,分离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黄连素组和联合处理组(各30例)分别进行处理。应用实时定量PCR(qRT—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体外处理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MIF和MCP-1的表达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临床分组治疗患者血清MIF和MCP-1水平。用qRT-PCR定量分析分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MIF和MCP-1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不论是体外实验数据还是临床应用,检测结果均显示联合处理(治疗)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MIF和MCP-1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和黄连素组(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处理能有效地降低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MIF和MCP-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伴动脉粥样硬化(A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FBG、FINS、HbA1c、HOMA-IRI)和脂代谢指标(TC、LDL、TG)的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糖脂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七项糖脂代谢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能较好地调节血脂、血糖水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本院自1998年6月到2002年6月,对1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噻氯匹定预防脑梗死的复发,并与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的复发做对照观察,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硫酸氯吡格雷与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0例。常规组给予硫酸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各观察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LVEDD、LVESD及LVEF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研究组改善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给予硫酸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