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潮南区2004~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潮南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地制定和调整麻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7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潮南区2004~2007年共报告麻疹病例390例,年发病率分别为1.61/10万、0.42/10万、5.20/10万、24.74/10万,年均发病率为7.99/10万;3~6月为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69.23%;男女性别比为2.17︰1,散居儿童占85.64%,﹤7岁组麻疹病例占81.03%,﹤15岁组病例占93.85%;病例中有免疫史占7.44%,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祥占92.56%。[结论]潮南区麻疹发病呈现上升趋势,形势较严峻。为降低麻疹发病率,应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初始接种率,并尽快在全区范围内对8月龄~15岁儿童开展初始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常州市2004~2009年麻疹流行特征与规律,探讨该地区麻疹防治策略与措施。[方法]收集2004~2009年麻疹疫情资料和麻疹监测确诊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常州市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呈现麻疹高发病率的现象。麻疹发病存在季节性升高的特点,3~5月份的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64.92%。﹤15岁年龄段为麻疹高发年龄,占调查总病例数的66.36%,﹥20岁的成人麻疹病例占26.39%。流动人口发病占总病例数的54.5%。[结论]流动人口成为经济发达地区麻疹发病的主要人群,继续深入加强麻疹强化免疫和应急免疫工作,建议育龄妇女开展麻疹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3.
陈恩品  王旭雯 《上海预防医学》2011,23(11):532-533,541
[目的]了解无锡市近2年来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Excel 2003软件对2009—2010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麻疹监测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0年,无锡市共报告麻疹病例515例,麻疹发病高峰为每年的3—5月。5岁及以下儿童及20岁以上人群是麻疹发病的主要人群。病例中无免疫史者占56.70%,免疫史不详者占31.65%。[结论]人群免疫空白是麻疹发病的重要因素。麻疹发病呈现低龄儿童和成人两个高峰,要采取措施提高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和及时率,控制流动人口和成年人发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莱芜市莱城区麻疹疫情状况,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09年莱芜市莱城区麻疹监测系统和法定传染病常规报告系统的麻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09年莱芜市莱城区合计报告麻疹疑似病例654例,确诊438例,年均发病率为15.26/10万。凤城、鹏泉、张家洼、高庄4个街道办事处和苗山镇、口镇镇、牛泉镇3处乡镇合计发病368例(占84.02%),3~5月合计发病375例(占81.51%),学生和儿童合计发病242例(占55.25%),男性232人,女性206人,14岁以下192例(占43.84%),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79人(占18.04%)。2008年有11处暴发点,发病279例(占63.70%)。[结论]2007~2009年莱芜市莱城区麻疹发病率较高,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4 -2009年攀枝花市麻疹监测系统的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攀枝花市2004 -2009年麻疹专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9年麻疹发病呈现为2个高峰,2004年报告麻疹413例,报告发病率38.75/10万,其中225例为暴发病例;2007年麻疹报告643例,报告发病率59.54/10万;2009年发病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为0.92/10万.以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总体以巧岁以下儿童发病为主,但小于8月龄和大于15岁病例所占比例有逐年增加趋势;麻疹病例中无免疫史的和免疫史不详的占全部麻疹病例的66.32%,流动人口麻疹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其病例的10.68%.结论 2004-2009年攀枝花市麻疹发病率波动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出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高州市麻疹流行特征,为加速控制麻疹制定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高州市2004~2008年麻疹疫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麻疹监测系统合计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59例,确诊136例,年均发病率为1.67/10万,各年发病率(/10万)分别为0.44、0.75、0.43、3.51、3.10(P<0.01)。年均发病率(/10万),城区为3.34,农村为0.97(P<0.01);男性为2.04,女性为1.24(P<0.01)。136例确诊病例中,<3岁、3~6岁、7~14岁、15~40岁的分别占40.44%、27.21%、16.18%、16.18%;11~1月发病的占44.85%,2~4月发病的占25.00%;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11.03%。[结论]2004~2008年高州市麻疹发病率较低,存在麻疹疫苗免疫空白人群。  相似文献   

7.
1999~2006年济宁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济宁市1999~2006年麻疹流行规律,为消除麻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9~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9~2006年累计报告麻疹确诊病例1 290例,年均发病率为2.02/10万,无死亡病例;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局部暴发影响全市的发病水平;冬春季为发病高峰季节.1999~2004年病例主要以8月龄至14岁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2.55%,2005~2006年发病主要集中在≥15岁,占46.18%;但8月龄至6岁也占有相当比例,为32.66%;7~14岁发病比例由1999~2004年的30.59%下降到7.83%,而<8月龄则由1999~2004年1.96%上升到13.33%;8月龄~6岁估算接种率约为88%.[结论]济宁市麻疹发病有周期性规律,易感人群积累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另外,病例逐渐向成人和未到免疫年龄人群转移,给麻疹控制乃至消除工作带来挑战,因此要达到消除麻疹目标,除要做好儿童常规免疫外,加强成人麻疹监测和免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宝鸡市麻疹监测系统建立运行情况和病例监测结果,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方法]制定宝鸡市麻疹监测方案,在全市12个县(区)建立麻疹监测系统,按照监测方案病例定义开展监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宝鸡市2004~2009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宝鸡市2004~2009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975例,发病率波动在0.66~5.72/10万之间。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中确诊病例比例以2009年最低(0.66/10万)。6年间标本采集率平均为95.90%,及时送检的合格标本平均为89.95%,检测疑似病例中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32.94%。宝鸡市除2004、2005、2007年出现3起学校麻疹暴发外,其他年份均为散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高峰,高峰期在3~6月。发病年龄以0~6岁组和18岁以上成人组为主,占89.68%,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比例最高,占84.21%。[结论]宝鸡市自建立麻疹监测系统后监测敏感性较高,发病率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现行的消除麻疹工作方法有必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株洲市近27年麻疹流行特征,探讨进一步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80~2006年株洲市报告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0~2006年株洲市累积报告麻疹1062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1.34/10万。1980~1988年累积报告9044例,年均发病率为32.04/10万;1989~2006年累积报告1578例,年均发病率为2.41/10万。1980~2006年3~7月合计发病7508例,占全年总数的70.68%。病例以散发为主,偶有局部暴发。全部病例中,<1岁的占5.39%,1~5岁占45.79%,6~9岁占30.78%,10~14岁占11.39%,15~19岁占4.49%,≥20岁占2.17%。2004~2006年的341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中,有明确免疫史的占15.54%。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1984年为75.77%(569/751),其中0~4岁为67.18%;2006年为69.97%(254/363),其中0~4岁为79.45%。[结论]株洲市麻疹发病率呈阶梯形下降趋势,目前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资兴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控制对策,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09年麻疹发病情况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资兴市2006~2009年共报告麻疹病例248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6.78/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7.59/10万、1.08/10万、5.69/10万、42.7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人群主要是6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83.06%(206/248)。其中≤8月龄的婴儿占病例总数的16.53%(41/248);病例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较多的新区、东江、鲤鱼江等地区,占全市发病人数的62.90%(156/248);1~5月为高发季节,占总发病率的82.26%(204/248);8个月以上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占85.02%。[结论]资兴市近年麻疹发病呈上升趋势。为降低麻疹发病率,特别是降低小月龄麻疹发病,减少麻疹暴发,除应对全市8个月龄至6岁儿童开展初始强化免疫外,建议对8个月龄以下婴儿实行初免以提高其保护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阳泉市麻疹流行状况,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阳泉市2006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阳泉市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61例,发病率为19.97/10万。各县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5月为发病高峰。14岁以下儿童发病为主,占62.45%。学龄前儿童及学生多发,占72.41%。男女比为1.21∶1。有免疫史者占28.35%,无免疫史者及免疫史不详者占71.65% 麻疹IgM阳性率为59.23%。[结论]计划免疫工作存在薄弱环节,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偏低,疫情不能及时报告处理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周长月  胡鹏展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8):1483-1484,1486
[目的]了解徐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麻疹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83~2004年22年中收集到的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徐州市1983~2004年麻疹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4.81/10万;呈周期性流行,流行周期为4~5年。各县区均有病例分布,城区发病率高于农村;3~5月份为麻疹高发季节,占总病例的62.86%;15岁以下病例占88.55%,5~9岁是高发年龄组;1999~2004年15岁以上麻疹病例构成比较1983~1998年明显上升,分别为17.05%、11.02%;46.74%的患者有免疫史,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者各占32.86%、20.40%。[结论]徐州市麻疹仍呈周期性流行。在做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应加强麻疹监测工作,适时开展重点人群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许昌市麻疹流行特征,探讨其流行因素,为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许昌市2006~2011年麻疹疫情资料和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1年全市累计麻疹发病648例,年均发病率为2.28/10万。年发病率,2006年为2.52/10万,2007年为3.09/10万,2008年为0.59/10万,2009年为3.92/10万,2010年为2.95/10万,2011年为0.63/10万。2006~2011年的648例麻疹病例中,男性占47.22%,女性占52.78%;0~7月龄占18.83%,8~11月龄占22.38%,1~6岁占39.35%,7~14岁占7.72%,15~19岁占3.40%,20~29岁占5.25%,30~65岁占3.09%;3~4月发病的占39.20%;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44.60%,无免疫史者占43.06%,免疫史不详者占12.34%。2006~2011年累计发生麻疹暴发疫情10起,合计发病63例。[结论]2006~2011年许昌市麻疹发病率总体水平较低,存在局部暴发、流行。少数儿童未能及时接种麻疹疫苗是麻疹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德州市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德州市麻疹发病流行特征,指导今后麻疹控制工作.[方法]对2005年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德州市2005年报告麻疹疑似病例547例,确诊369例,发病率为6.72/10万.在15处暴发点发病56例,其他均为散发.369例病人中,8月龄至5岁占36.85%,18岁以上占38.49%;3~7月占全年总数的88.62%;麻疹流行初期,25例为院内感染;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69.38%.[结论]2005年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上升,主要原因是基础免疫存在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丰台区近年来的麻疹流行特点,为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丰台区2005~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9年丰台区麻疹共报告210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6.48/10万,0岁组发病率为585.95/10万,为各年龄组人均发病率的25.42倍,20~30岁年龄组发病率为48.34/10万,为各年龄组平均发病率的2.10倍;散居儿童发病数占33.19%,学生占总发病数的10.78%。[结论]丰台区的麻疹疫情近5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外省户籍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散居儿童报告发病率最高,提示我们应在未来的工作中加强散居儿童尤其是非本市户籍儿童的麻疹计划免疫及查漏补种工作。另外,加强6岁龄儿童的麻疹计划免疫加强工作,减少中小学生的麻疹发病水平,建议恢复高三年级学生的麻疹加强工作,减少20~30岁的麻疹小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杨浦区2001—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上海市杨浦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上海市杨浦区2001—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上海市杨浦区2001—2007年麻疹发病180例,无死亡病例,平均年发病率为2.13/10万,外来人口发病率是本区人口发病率的10.23倍;3—8月发病人数占总病例数的81.67%;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34∶1;15岁以下儿童占总发病数的39.44%,20岁及以上成人占总发病数的53.89%。本区人口病例以成人为主,20岁及以上病例占77.78%;外来人口病例以儿童为主,15岁以下儿童占54.55%。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者分别占总发病数的29.44%、62.78%。[结论]控制和消除麻疹重点应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提高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和2剂次免疫率;加强麻疹监测,开展成人麻疹疫苗加强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平顶山市2004-2010年麻疹流行状况,为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平顶山市2004-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和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平顶山市2004-2010年共报告麻疹2 825例,年均发病率为8.12/10万,每年3~6月为发病高峰;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以0~3岁组发病率最高,7岁以下儿童发病居多,占发病总数的72.92%;全市各县市区均有麻疹病例报告;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本地病例中无免疫史占19.61%,流动病例中无免疫史占31.82%;2004-2010年全市共报告40起麻疹、风疹暴发疫情,均经过实验室确认。结论常规免疫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不高是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提高易感人群麻疹疫苗免疫覆盖率,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黔东南州2005~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和分析黔东南州实施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后两年来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参考. [方法]综合分析强化免疫后2年的麻疹监测系统的疫情资料. [结果]麻疹报告发病率从2004年的35.11/10万,降至2005年2.89/10万、2006年2.81/10万,2005确诊发病率为0.62/10万,2006年确诊发病率为0.36/10万.2005-2006年每月报告疑似病例最多17例、最少为0例,且46.83%的疑似病例为风疹.目前55%的麻疹发生在8月龄~4岁,27.90%的麻疹发生在10岁以上大年龄人群,30.23%免疫史不详,20.93%无免疫史,无聚集性病例发生,学生和托幼儿童发病占42.86%、散居儿童发病占52.38%,其他发病占4.76%. [结论]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较低,病例呈散在性分布,发病高峰仍为冬春季节,只有进一步加强常规免疫服务质量、提高接种率,强化免疫或强化查漏补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继续开展下去,才能保证逐步降低麻疹发病率,直至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近几年宜兴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宜兴市麻疹发病为散发,平均发病率为4.40/10万。发病高发季节为3~6月。本地人口发病以15岁以上病例为主;流动人口发病以7岁以下为主,本地人口发病率明显低于流动人口。[结论]应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保持高水平的实际免疫覆盖率和免疫成功率;加强本地15岁以上人口麻疹接种率与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管理,消除流动人口的免疫空白,是宜兴市控制和消除麻疹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祥云县麻疹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1988年~2009年祥云县麻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8年~2009年祥云县麻疹病人375例(有9年无病例发生),年平均发病率为7.08/10万,发病率波动在0.22/10万~38.47/10万之间。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在3~6月。学生发病偏多,占总病例数的58.67%;6岁~20岁占总病例数92.53%(347/375),6岁~15岁占发病I总数56.0%。局部低接种率及免疫空白是麻疹暴发的主要原因。[结论]控制或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是提高麻疹活疫苗(MV)免疫接种率,加强对麻疹流行病学和血清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适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建议青春期妇女及学生开展麻疹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