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传军  夏磊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46-2347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的临床特点,治疗经验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疗,随访预后情况。结果本组全脑血管造影均无阳性发现,病人临床症状轻,均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Hunt-Hess分级均为Ⅰ~Ⅱ级。随访6~72个月,平均46个月,未发生再出血,无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均基本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症状较经典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轻,并发症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14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14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35~66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颈抵抗(+),无意识障碍和明显定位体征。2.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于发病24h内经CT扫描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出血部位主要位于中脑周围,以环池为主,有时向周边脑池扩展,出血量较少且较局限。脑血管造影: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3d内10例,其他在14d后,9例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和护理,对护理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中,治愈40例,好转15例,死亡5例,临床护理效果良好。结论采取针对性和全面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动脉瘤手术的效果,预防蛛网膜下再次出血,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4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量表(FCI)、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一般...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21例患者经持续腰大池引流和精心护理,除1例死亡、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外,18例患者均获满意疗效。结论精心护理能有效降低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伤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的要点。方法对1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危重病期以及头痛、脑血管痉挛、并发症等进行护理。结果治愈144例,死亡12例,致残10例,治愈率为86.75%。结论通过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实施有效技术护理和心理护理,对并发症早识别、早干预,有利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情的转归,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魏冠 《中国校医》2010,24(12):914-914,916
脑血管痉挛(CVS)及正常压力脑积水(NPH)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并发症,从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都认为两者的发生与红细胞进入蛛网膜下腔后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有关。同样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主要的并发症有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脑积水等。笔者就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4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栓塞术后行腰穿放血性脑脊液在防治CVS和NPH方面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刘蓉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866-867
目的 通过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为临床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之间接收诊治的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具体情况,研究并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对临床治疗方法加以改进,提高治愈率,完善临床护理.结果 经过研究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多是因患者脑部出现动脉瘤或动脉畸形以至于血液回流至蛛网膜下腔,经过综合治疗能提高治愈率,临床护理促进患者很好的康复.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率较高,但是通过临床及时治疗,精心护理,患者康复的几率很大,所以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准确治疗,精心护理.  相似文献   

10.
于东  刘建生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4018-4019,4021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5例,依患者医院随机分为有可比性的两组.其中对照组53例,给予内科治疗;观察组32例,给予显微手术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几率则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组内分级越低的患者完全治愈率越高,而死亡率越低;分级越高的患者治愈率越低,而死亡率越高;两组相比,观察组各分级的患者临床转归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手术介入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常常可以观察到水钠紊乱,加重脑水肿,增加微循环的粘滞度,并导致脑缺血;因此,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水钠紊乱,有利于患者的恢复.现将我院1997~2003年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5例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1(sICAM-1)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前、术后1~3d、7~9d、13~15d血清sICAM-1进行动态观察,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sICAM-1在术后1~3d、7~9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术后7~9d变化最明显;术前、术后有脑血管痉挛组和非脑血管痉挛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sICAM-1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CVS)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应用前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与血管内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对6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采用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其中手术治疗28例,血管内治疗36例,采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CS)评定疗效。结果手术组和血管内治疗组术后疗效分布:恢复较好的分别是23例和30例,出现并发症及再出血分别为4例和6例,重度残疾1例。结论应根据患者病情、动脉瘤的大小、部位不同,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选取2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合理运用2种方法的优势、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18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防止动脉瘤术前再次破裂。术后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避免出血、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结果:成功栓塞218例动脉瘤,病人除1例因颅内多发动脉瘤未栓塞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另2例因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死亡,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相关体会.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6年3月救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机数字法分组,分为常规组患者45例及优质组患者45例,对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观察.结果:患者护理干预后均进行QOL评分,并统计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状况,结果显示优质组患者QOL平均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状况均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临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护理具有理想效果,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的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特点、诊疗原则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2例PNS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诊治经过、随访预后等。结果 12例患者发病后Hunt-Hess分级为Ⅰ~Ⅱ级;头部CT扫描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行全脑血管造影均为阴性,保守治疗二周后再次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仍均为阴性;其中8例行头颅MR检查,均无异常发现;随访3~50个月,平均27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无再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PNSH患者表现出良性病程,症状较轻,后遗症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李秀娟 《药物与人》2014,(10):223-22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一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措施。结果:38例患者治愈35例,2例放弃治疗,1倒死亡。结论:严密细致的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治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昝向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471-5472,5475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低钠血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观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11年4月126例在某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低钠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 126例患者中有35例术后并发低钠血症,占27.78%.将性别、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手术时机等危险因素引入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之中,性别、手术时机等与低钠血症发生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动脉瘤部位、术前Hunt-Hess分级等与低钠血症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动脉瘤部位、术前Hunt-Hess分级等与低钠血症发生有关,50~60岁之间,前交通动脉瘤,术前Hunt-Hess分级级别越高,其术后并发低钠血症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用CT血管造影手段(CTA)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4例为研究数据来源,所有患者均采取CTA手段进行检测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所得数据作为金标准,通过对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以归纳CT血管造影技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的诊断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CTA诊断发现存在动脉瘤以及脑血管畸形,例数分别为78例、5例,有1例患者为假阳性,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所得数据比较后证实;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用CTA诊断灵敏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6.2%、94.1%。结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用CT血管造影技术手段检测无论在准确率或者对病情的评估方面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对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好保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