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买洁  郑建中 《现代保健》2011,(18):146-147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下全麻患者的胃管置入新方法,提高手术中插入胃管的成功率。方法选择气管插管下全麻需胃管置入的患者7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置入方法,实验组采用气管导管经口腔插入食道,胃管经气管导管腔直接插入到胃内。观察两组的成功率、操作时间。结果实验组成功率97.368%,平均操作时间7.8min,而对照组成功率74.286%,平均操作时间13.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插胃管采用气管导管导入胃管的方式,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患者插入胃管的成功率,寻找一种较为简便快捷的插入胃管方法.方法 对我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共60例脑血管疾病需下胃管患者分A、B两组,分别以常规法及旋转法插入胃管,并对A组1次性插管不成功后,再采用旋转方法进行插管.结果 A组30例中,有14例采用常规法1次性不成功,成功率53.3%.而采旋转的方法插胃管,30例仅1例未一次性成功,成功率96.7%.结论 采用旋转技术的胃管置入术,能提高病人插胃管的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提高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留置胃管一次成功率的方法。方法选择河西区中医医院内科行气管切开患者80例,随机分为普通组与改良组,观察两组留置胃管方法的一次成功率,以及置入胃管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率。结果普通组一次性留置胃管的成功率为40.0%,改良组一次性留置胃管的成功率为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5.0%,改良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后的方法成功率明显高于普通的留置胃管法,且不良反应及后期并发症也比普通方法及其他改良方法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手术患者全麻前、全麻后胃管置入不良反应及血压、心率比较。方法:选择普通外科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于麻醉后置入胃管,对照组于麻醉前置入胃管,观察记录心率、血压变化;恶心、呕吐发生率;插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置入胃管成功率高,手术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心率、血压较对照组变化小,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全麻后置入胃管较全麻前置入胃管成功率高,手术病人不良反应小。全麻后置入胃管是胃管置入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5.
探讨一次性套管式胃管在急性食物中毒患者洗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郑州市某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食物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胃管;观察组患者采用一次性套管式胃管。比较2组患者置入胃管所用时间、首次置管成功率、抢救成功率;出院时,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2组患者置入胃管所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首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8.00%及96.00%,均高于对照组的86.00%及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服务态度、服务内容、人员素质评分及总分分别为(4.52±1.27)分、(4.38±1.25)分、(4.46±1.21)分及(13.66±4.1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35±0.22)分、(2.26±0.15)分、(2.31±0.48)分及(7.63±2.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次性套管式胃管应用于急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洗胃操作中,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及首次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患者临床救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使用改良胃管置入法提高食管癌患者术前留置胃管一次性成功率。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需留置胃管的择期食管癌手术患者110例,按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取平卧位,采用传统方法留置胃管;观察组取端坐位,留置胃管前含服舒泰3ml,并用舒泰代替石蜡油润滑胃管,5min后采用少量液体吞服置管法留置胃管。记录插管成功所需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例数,观察插管中的不适反应,询问患者对插管过程的耐受程度,对比两组插管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为94.5%,对照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仅为1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后胃管留置法能明显缓解食管癌患者术前插胃管时的不适感,取得配合插管的主动性,提高对插管过程耐受度,缩短插管时间,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等,较传统插管方法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盐酸丁卡因胶浆在插胃管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临床插胃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临床组和对照组,分别对插胃管患者采用常规插胃管法和丁卡因胶浆外涂胃管插入法,比较两组的一次插管成功率。观察两组的插管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的一次插管成功率比临床组高,而插管并发症比临床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丁卡因胶浆外涂胃管插管法能提高临床上胃管插入特别是困难插胃管患者的插胃管成功率,降低插胃管并发症,建议在患者插胃管中常规使用盐酸丁卡因胶浆。  相似文献   

8.
季军 《医疗装备》2007,20(11):34-34
昏迷病人因不能自主进食,临床上需留置胃管。由于昏迷病人神志不清,不能与护士进行配合,因此增加了插胃管的难度。为此我们对插胃管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丘丽玉 《药物与人》2014,(7):262-262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和石蜡油滴鼻及口服对胃管置入患者鼻腔、食管黏膜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将80例胃管置入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和石蜡油滴鼻及口服,对照组不采取防护措施,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胃管置入不良反应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通过鼻胃镜观察鼻腔、食管的黏膜损伤程度。结果:实验组仅有3例出现重度胃管置入不良反应,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达93.3%,鼻胃镜检查仅有3例出现粘膜充血(P〈0.01)。结论:利多卡因和石蜡油滴鼻及口服对胃管置入患者的鼻腔及食管黏膜损伤有防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临床对于急性中毒昏迷并气管插管的患者需要置入鼻胃管(nasogastric tube, NGT)进行胃肠减压或洗胃,但是在置入NGT时患者不能主动配合做吞咽动作,导致置管失败率较高。本研究旨在评估与传统常规方式和可视喉镜下NGT置入技术相比,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ube, ET)辅助置入胃管技术的成功率及不良结局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1.
程爱玲 《现代保健》2010,(24):104-105
目的 探讨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更换胃管方法的改进,以减少患者在插管过程中的不适和痛苦,达到人性化护理的目的 .方法 将30例昏迷气管切开后留置胃管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的插管方法--边插边拔法,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将气管套管上提的插管方法.结果 两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lt;0.05).结论 改进后的更换胃管方法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的置胃管法,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麻下与常规术前对患者行胃管置入术的差异。方法:将60例肝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于术前30min在病房内行胃管置入术.实验组为在手术室全麻下行胃管置入术。观察两组患者胃管置入的成功率及在置胃管过程中有无恶心、呕吐、流泪、呛咳、疼痛反应;置管前、置管后1min、置管后5min血压、心率变化及心肌耗氧率。结果:实验组1次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过程中实验组不适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压、心率波动范围实验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O.01),两组比较,全麻下置胃管术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宜选择全麻后在导丝引导下置入胃管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ICU护理监护措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2年5月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5例的抢救护理情况,所有患者均经CT确诊,且患者(Glasgow昏迷分级,GCS≤8分)评分〈8分,平均4.7分。对65例患者实行ICU监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对ICU监护前后患者的GCS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5例患者通过ICU监护和积极治疗,症状有明显改善,但由于伤势过重、年龄过大等原因,出现7例死亡病例,存活患者的平均GCS评分达12.8分,与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重症监护病房(ICU)颅脑损伤患者的严密专科护理,可以有效地预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良好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迎春 《现代保健》2009,(31):124-125
目的总结近5年来对腹部胃肠道手术需要置入胃管的护理技巧和方法。方法手术前1天,护理人员教会患者进行张KI深呼吸吞咽动作训练;术前当天置管前给予石蜡油约10ml含于171中,然后按技术操作从鼻腔先置入16号白色硅胶管约10cm(即量出从耳垂至口腔的长度即是患者口唇到会咽的长度)后嘱患者作吞咽石蜡油,操作者顺势置入胃管,到达16~18em时嘱患者作深呼吸,然后再缓慢置入胃管达所需民度。结果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恶心和呛咳明显减少,按此技巧操作置管成功率达85%以上,比常规一般置胃管成功率(45%)提高了40%。两组比较χ^2=12.3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笔者采用的插管方法具有操作成功率高和患者痛苦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李建红  叶琼霞 《中国保健》2009,(15):654-654
目的:改进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经鼻留置胃管及鼻饲的方法,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并预防误吸。方法:将40例脑出血气管切开鼻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插胃管及鼻饲,观察组采用改变体位法插胃管,鼻饲前先评估患者的消化、吸收、排泻功能再确定鼻饲时机及鼻饲量。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鼻饲后误吸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60.0%,误吸发生率20.0%,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0%,无一例发生误吸。结论:改良后的插胃管及鼻饲方法可以提高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置管成功率及预防鼻饲后误吸。  相似文献   

16.
将107例急性重症口服中毒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ETC)插管,从食管管腔中插入胃管洗胃;对照组在普通气管插管成功后,从口腔或鼻腔插入胃管洗胃。观察两组插胃管成功所需时间和一次插胃管成功率。结果两组病人插管时间和一次插管成功率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对急性重症口服中毒病人采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插管洗胃是较好的抢救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孙秀珂 《健康大视野》2006,14(11):129-129
目的 为了解决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患者因咽部严重充血、水肿造成插胃管难的问题,提高插管成功率,给患者减轻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对140例口腔/颌面部术后需插胃管的患者随机分为技巧法82例和传统法58例两组进行对照.传统法按常规操作。技巧法当胃管进入10~12cm达咽部时,停止操作,告诉患者插管的难点就在咽部,使之能忍一时之痛配合操作,鼓励患者作快速连续的吞咽动作,操作者右手稍稍用力抵住胃管前端让胃管只能随吞咽动作向内进入不能外滑,而不作任何插送动作,当胃管通过咽部后再同传统法操作。结果 传统法58例,40例一次成功,8例二次成功,4例三次成功,6例失败.技巧法82例,76例一次成功,4例二次成功,三次成功为0例,2例失败,两组成功率经统计学检验(P〈0.01)、结论 技巧法能明显提高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插胃管的成功率,解决了此类患者插管难的问题,提高了护理质量,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不同方法在ICU气管插管患者留置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情况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ICU气管插管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40例。A组患者采取常规置管,B组进行气囊放气,C组进行牵拉气管。对比分析三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 A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和总置管成功率最低,B组其次,C组最高,A,B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B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恶心、呕吐、呛咳以及鼻咽部粘膜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其次为B组,A组最高。A,B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B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U气管插管患者采取镇静状况下牵拉气管并且置入胃管的方法效果显著,一次置管成功率和总置管成功率均很高,且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额颞部对冲性脑损伤手术治疗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方法]选自某院2004年1月~2010年11月以来收入的共143例额颞部对冲性脑损伤患者,手术治疗中死亡患者分为死亡组(25例),未死亡者分为存活组(118例)。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出凝血、血小板计数、手术时间对额颞部对冲性脑损伤的预后并无影响,而既往史中的冠心病史、CT血肿量、手术时机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为影响额颞部对冲性脑损伤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存活组GCS为(10.6±2.3)分,死亡组为(7.3±1.8)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冠心病患者共21例(17.8%),死亡组7例(2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血肿量为(13.24±5.62)ml,死亡组为(19.47±6.73)m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急诊手术35例,死亡组17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择期手术83例,死亡组8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额颞部对冲性脑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中发现,既往有冠心病史、CT血肿量高、急诊手术患者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分数较低者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0.
徐彬彬  王中 《中国校医》2006,20(1):14-17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促苏醒作用及机制。方法严重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并于第一次治疗前行首次STECT显像,显像结束后立刻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30min。刺激结束后在同一体位,同一条件下进行第二次显像,用视觉分析和利用BFCR%数学模型的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刺激前后病灶部位的rCBF进行分析和比较。每天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30min,持续电刺激7d后,两组治疗相同。刺激一周后通过GCS评分评价二组的治疗效果。对比伤后三月时的GCS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语言功能情况,并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刺激前和刺激结束后昏迷患者脑脊液中β-EP的含量。结果治疗组患者刺激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增多。持续刺激一周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81±1.21)分,对照组GCS评分平均提高1.99±0.64分。伤后3个月时,刺激组患者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刺激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优于非刺激组。脑脊液中的β-EP下降速度较对照组快。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对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确有促苏醒作用,减少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刺激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增高及脑脊液中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