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吸入性肺炎又称Mendebon综合症.常并发于昏迷病人。颅脑损伤病人常有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功能均降低,呼吸道分泌物不能主动排出,呕吐物、血液及脑脊液等误吸,影响呼吸道通畅而致吸入性肺炎。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1月共收治颅脑损伤后吸入性肺炎42例,占同期住院病人的3.6%。现就其临床特点、病理机制、防治措施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纳纳美芬救治急性酒精中毒伴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38例患者给予纳美芬治疗及观察。结果使用纳美芬治疗后,除重型颅脑外伤昏迷外,其余患者的昏迷时间明显缩短,并对重型颅脑外伤预后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结论纳美芬救治急性酒精中毒伴颅脑外伤具有见效快,疗程短,并利于颅脑外伤后续治疗,且几乎无副作用等优点,在救治酒精中毒伴颅脑外伤中应首选。  相似文献   

3.
重症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重症颅脑损伤约占脑损伤的20%[4]。重症颅脑损伤病人不少患者长期处于昏迷状态,丧失了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且有不同程度的舌后坠等导致呼吸道梗阻。气管切开是解决呼吸道阻塞,迅速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措施,气管切开患者失去了呼吸道对吸入空气的加温、加湿等屏障作用,容易引起气道阻塞形成肺不张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呼吸道湿化是防止该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其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我科用氨溴索联合地寨米松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滴入气管湿化气道预防肺部感染,结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采用持续气道湿化法更有利于病入痰液的排出,可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颅脑外伤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及干预措施。结果:通过对50例患者进行积极救治处置,治愈46例,治愈率92%;死亡4例,死亡率8%.结论:对颅脑外伤昏迷患者采取呼吸道的管理综合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90年以来共收257例颅脑外伤,其中重症颅脑损伤82例,占32%%,气管切开23例,占8.6%。现将呼吸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保持呼吸道通畅重症颅脑损伤的病人均处于昏迷状态,由于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呕吐物、分泌物易吸入呼吸道而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因此,应及时吸净口腔、鼻腔内痰液,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肺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肺部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选择医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135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并发肺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并寻找控制对策.结果 135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49例,感染率为36.3%;49例患者送检痰标本154份,经细菌学检验共分离病原菌124株,引起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肺部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66.94%、14.52%、18.54%;发生肺部感染危险因素为年龄、激素及抗菌药物应用、呼吸机应用、住院时间、昏迷、气管切开等.结论 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肺部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7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其中52例早期气管切开(时间≤2h),21例未早期切开或延迟切开(〉2h)。比较两者的预后情况。结果52例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死亡17例,病死率32.69%,未经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12例,病死率57.10%。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估计近期不能清醒,呼吸道有梗阻,肺部痰多不易排出及合并胸部外伤者宜早期行气管切开,可减少肺部感染,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后吸入性肺炎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人性肺炎又称MendelSon综合症,常并发于昏迷病人.颅脑损伤病人常有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功能均降低,呼吸道分泌物不能主动排出,呕吐物、血液及脑脊液等误吸,影响呼吸道通畅而致吸入性肺炎.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1月共收治颅脑损伤后吸人性肺炎42例,占同期住院病人的3.6%.现就其临床特点、病理机制、防治措施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兰英 《药物与人》2014,(7):219-219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意识昏迷,常发生恶心呕吐、误吸及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咳出,易致呼吸道道堵塞,保证呼吸道通畅,减轻脑水肿及大脑缺氧,则行气管切开术,使呼吸道通畅,行气管切开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成功的关键。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充分的气道湿化,及时有效的吸痰,预防感染,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颅脑外伤昏迷患者院前紧急气道处理7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紧急气道处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76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院前紧急气道处理的临床资料。结果:76例中偏转头部13例,置口咽通气管52例,紧急气管插管13例;全部病人安全送至医院。结论:院前急救中应积极对颅脑外伤昏迷患者实施紧急气道处理。  相似文献   

11.
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的呼吸道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颅脑外伤昏迷患者不能有效地清理呼吸道,易发生肺部并发症。颅脑外伤特别是重型伤,不仅直接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并可直接影响呼吸道而发生支气管粘膜下出血、神经原性肺水肿、肺炎等并发症。一旦发生肺部并发症,将加重脑组织的缺氧与水肿。因此,颅脑外伤昏迷患者呼吸道的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在临床护理中,首先确保呼吸道通畅,改进吸痰方法,及时、充分地吸痰,防止舌后坠,预防医源性呼吸道不畅;同时保持呼吸道湿润,从而有效地预防了呼吸道粘膜干燥所导致的支气管壁粘膜出血、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该病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为临床预防及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气管切开患者感染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1月229例重型颅脑创伤气管切开患者临床资料及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结果,对感染患者应用头孢哌酮、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等头孢菌素联合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或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等进行治疗,并进行疗效评定,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9例气管切开患者有180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78.6%;共培养出病原菌220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62株占73.7%;经过治疗后显效82例、有效48例,总有效率为72.2%。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气管切开患者极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且发病率较高,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采取相关措施预防或者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早期呼吸困难临床意义与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61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住院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61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中,早期呼吸困难70例,占26.8%.70例呼吸困难的病人中,呼吸道阻塞48例,中枢性呼吸困难8例,胸部外伤致呼吸困难5例,贫血性呼吸困难2例,上颈段脊髓损伤致呼吸困难1例,多种因素致呼吸困难6例.非呼吸困难组患者治疗的清醒人数及昏迷人数优于呼吸困难组(P<0.01),其死亡率低于呼吸困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外伤病人中引起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外伤因素,呼吸道阻塞,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消失,伴分泌物误吸或坠积于肺内,早期诊治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4.
李爱霞 《现代保健》2012,(19):64-65
目的:探讨如何在脑损伤早期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预防肺部感染。方法:通过院前急救清除口鼻分泌物、湿化气道、有效吸痰、气管切开等护理措施进行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呼吸道护理。结果: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未发生误吸窒息死亡和肺部感染。结论:创伤早期保持呼吸通畅,严格无菌操作做好呼吸道护理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和减少肺部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气管切开患者不同雾化吸入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智芬 《现代医院》2009,9(6):79-80
目的对比氧气雾化吸入与超声雾化吸入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疗效。方法将3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分为氧气雾化吸入组(氧气组)和超声雾化吸入组(超声组)各15例。比较两组患者雾化吸入前中后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观察两组患者的每日排痰量和吸痰次数。结果氧气组患者治疗后血氧饱和度上升较超声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氧气组在减少日均排痰量及吸痰次数疗效中优于超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氧气雾化吸入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血氧饱和度优于超声雾化吸入,并且是防治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下呼吸道的感染更为有效舒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特点及防治措施,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32例医院脑外科重型颅脑外伤并实施气管切开并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对其实施病原学检测,分析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并提出感染控制措施。结果 32例患者共分离出5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5株占68.63%,以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6株占31.3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对妥布霉素、羧苄西林等药物耐药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对庆大霉素等药耐药率较高。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较多,耐药机制复杂,临床需加强护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强化消毒隔离,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本院收治的42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年龄、原发性持续昏迷时问、GCS评分、脑疝发生及多发伤情况、并发症、CT征象、血糖,进行观察并记录。在给予相关治疗后,将死亡病例的情况与生存的病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中,生存18例,死亡24例,死亡率为57.1%,通过比较,生存组病例的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死亡组。结论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死亡率较高,且主要死于术后并发症,因此,应积极对患者的并发症予以处理。  相似文献   

18.
人们生活在运动世界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意外事故,如果遇到颅脑外伤情况时,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应让昏迷病人半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托起其下颌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防止舌后坠阻塞气道。病人如有口鼻流血、呕吐胃内容物,应随时揩净,防止吸入肺内,造成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由于头皮血管丰富,头皮裂伤出血较凶猛,故对病人的头皮裂伤应用洁净衣物等压迫,防止出血性休克的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8例为干预组,采取地面消毒,加强患者气道管理,使用震动排痰机排痰,改进吸痰方法;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清洁及患者营养等干预措施;以2008年1月-2009年12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30例为对照组,按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对两组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组呼吸道感染率为34.7%,对照组感染率为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及住院时间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控制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护理管理,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所致昏迷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35例颅脑外伤致昏迷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观察组,35例未发生呼吸道感染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结果: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15.9%,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两组在临床特征方面差异较大(p0.05)。结论:针对颅脑外伤所致昏迷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实施相应措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