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肺支气管病损特点及肺肠相关的特异性,为“肠病及肺”理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家兔结肠黏膜组织致敏与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模型相结合的免疫复合法复制UC大鼠模型,并与正常大鼠对照。检测两组大鼠肺功能[吸气阻力(Ri)、呼气阻力(Re)、用力肺活量(FVC)、0.2秒率(FEV0.2/FVC)、最大通气量(MVV)和平均用力呼气流速(FEF25%-75%)]及肝肾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和肌酐(Cr)];观察两组结肠、肺、肝、肾病理改变。结果 模型组大鼠急、慢性期均表现为体重下降,黏液便、稀便,部分大鼠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喘鸣等症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急性期MVV、FVC、FEV0.2和FEF25%-75%以及慢性期Ri、Re、MVV、FVC和FEF25%-75%均显著降低(P<0.05,P<0.01),FEV0.2/FVC显著升高(P<0.05),且病理显示有间质性肺炎及肺间质纤维化改变。两组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肝肾组织病理观察未见明显病变。结论 UC可以特异性引起肺支气管病损,肺损伤是UC的肠外表现之一,并从“肠病及肺”角度论证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 相似文献
2.
"肺与大肠相表里"出自于《黄帝内经》,意思是肺与大肠为表里关系,近年来,随着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率的升高,越来越多的证据及文献研究表明UC可导致肺部损伤.同时,肺部损伤又可加重UC病情,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翻阅大量中医古籍及查阅国内外研究成果,系统论述UC在"肺与大肠相表里"中肠病及肺、肺病及肠、肺肠合病的生理病理的联系,并从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微生物、黏膜细胞及细胞因子方面尝试阐述肺-肠轴在UC发病过程中的可能调节机制,进而探究UC与肺部损伤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寻找治疗新方法提供新思路,并更好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两种UC模型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为选择更符合人类UC特点的动物模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观察两种UC模型肺组织病理形态学、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改变以初步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方法:用结肠黏膜组织致敏方法(模型1)和结肠黏膜组织致敏加三硝基苯磺酸-50%乙醇灌肠方法(模型2)制作两种溃疡性结肠炎模型,7d后检测各组大鼠肺功能状况,观察肺、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肺肠组织中sIgA的变化。结果:造模7d后,两组模型肺肠组织病理均表现出异常;肺功能检测显示模型1与正常组比较,FVC明显增高(P<0.05),FEV0.2/FVC明显降低(P<0.05);模型2与正常组比较MVV明显降低(P<0.05)。两组模型大鼠的肺组织、肠组织sIgA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两种造模方法均能成功复制UC大鼠模型,均能表现出肠病及肺。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肺功能改变。方法: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病程是否>10年分为病程>10年组和病程<10年组,同时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指标包括1s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流量容积环(FEF25%、FEF50%、FEF75%)等。结果:病程>10年组FEV1/FVC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病程<10年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程>10年组FEF25%、FEF50%、FEF75%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病程<10年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病程<10年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小气道阻塞性疾病,病程愈长愈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发生肺功能损害的机率及肺功能损害的特点,并初步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而分析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首载于《灵枢·本输》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它是中医脏腑相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涌现,对于此理论的认识程度逐步加深。本文通过文献的学习,介绍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和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研究及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进行研究,从三个方面探讨其机理:即肠道气体排泄途径的影响,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及肠道内分泌物质的影响,指出其治则可归纳为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并治,并提出“肺与肠道相表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人体十二经脉和脏腑的相互联系中 ,肺与大肠一对配偶 ,一阴一阳 ,一表一里互相交合 ,联系极为密切。而且源于《内经》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证实 ,并经过后世医家不断发展 ,该理论已成为中医脏腑表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现代医学相比较 ,这种从脏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 ,从整体水平认识疾病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其联系的观点 ,凸现了传统中医理论诊治疾病的优点 ,日益受到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理论描述 ,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及机理探讨等方面总结“肺与大肠相表里”的… 相似文献
18.
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治疗急性支气管炎、习惯性便秘、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等作了分析。认为肺与大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病理关系,这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为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脏病腑治、腑病脏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大肠癌在中国是常见恶性肿瘤,赫捷等对2013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状况分析显示,大肠癌发病率位列恶性肿瘤第四位; 2013年中国有超过16. 5万例大肠癌患者死亡,病死率位列第五位,并且大肠癌发病有逐年上升趋势[1]。尽管"大肠癌"并未出现在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中,其临床症状与中医学中"锁肛痔""癥瘕""肠覃""积聚"等病症有极高相似度[2],故在中医学上大肠癌被归类于上述病症范畴。目前中医学对大肠癌的证型分类尚未取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在"肠病及肺"过程中呼吸道和肠道微生态的同步动态变化情况,探讨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微生态机制。方法: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相结合的方法诱导实验性大鼠UC模型,分别在造模后第8天、第29天和第50天三个时间点对呼吸道和肠道的需氧菌总数、厌氧菌总数、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进行同步检测。结果:UC大鼠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数量减少,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其呼吸道部分菌群同步出现相关变化。造模后第8天,需氧菌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增多,厌氧菌总数和肠杆菌在肠道增多而在呼吸道减少。造模后第29天,需氧菌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减少,厌氧菌总数和肠杆菌在肠道减少而在呼吸道增多;造模后第50天,呼吸道和肠道的需氧菌总数、厌氧菌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增多。结论:肠病大鼠可出现呼吸道菌群的改变,在"肠病及肺"病理传变过程中,肠病大鼠呼吸道和肠道的部分菌群出现同步增多或减少的相关性变化,提示微生态菌群的变化可能是"肠病及肺"的机制和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