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脱位并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早期综合治疗策略。方法对急诊入院的78例颈椎骨折脱位并完全性脊髓损伤进行颅骨牵引、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神经节苷脂、脱水药物、康复以及手术等治疗,分析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本组住院期间死亡5例(由于颈脊髓损伤并发症致死亡3例,其他合并伤致死亡2例),有5例患者因不同原因住院数天后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失访。68例获得平均11个月(8~39个月)随访,6例出院后因颈脊髓损伤晚期并发症死亡;45例截瘫平面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1例虽无明显截瘫平面降低但损伤以下功能获得明显改善。结论系统的早期综合治疗对颈椎骨折脱位并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生命支持、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DM)合并冠心病(cAD)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后的病变情况,分析其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对50例老年DM合并CAD患者(DM组)和51例老年非DM合并cAD患者(NDM组)的冠脉造影结果、随访期内发生的心脏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记录。结果:随访期内DM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弥漫性病变比例、血管狭窄数目明显高于NDM组,DM组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比率明显高于NDM组。结论:老年DM合并CA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比例高,易发生心律失常,临床上缺乏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年DM合并CAD患者随访期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观察静脉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NT)患者120例,静脉溶栓后分为两组,PCI组68例,于发病7~14d行冠脉动脉造影,依据造影结果,60例予PCI,对照组52例则未行PCI。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按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处理,随访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统计:PCI组发生不良心脏事件15例,占22.0%,对照组发生不良心脏事件36例,占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的心脏超声指标:对比发病1周的指标,PCI组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无明显变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前升高,对照组的LVESD,LVEDD则明显增加,LVEF下降明显。两组比较,LVEF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NT予静脉溶栓联合PCI比单纯静脉溶栓能更好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发生,减轻心室重构,改善心室收缩功能,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手术结合中药针灸辨证施治对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收取我院5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收取时间为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对50例患者进行手术结合中药针灸辨证施治,分析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后,在患者手术后7 d给予患者进行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30 d后患者肌力均恢复至3级左右,所有患者运动功能显著改善,能自行进行排便。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恢复较为良好,不完全截瘫患者无肢体功能障碍,完全截瘫患者中大部分恢复良好,有6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结论手术结合中药针灸辨证施治对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促进患者较快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高原环境下开展颈椎前路手术的条件;讨论重度颈椎结核的最佳手术方案,以及围手术期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分析1998年开展5例颈椎手术临床资料,总结经验教训。5例中3例经颈椎前路手术,男2例(分别为C4-5、CS椎体爆裂性骨折合并完全性截瘫),女1例(CS-6椎体结核合并不完全性截瘫),年龄23-26岁。爆裂性骨折均行爆裂椎体切除、复位、脊髓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术;C5-6椎体结核行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术。选用国产颈椎"工"型钢板或1/3园钢板内固定。术前进行气管推移和肺功能训练5-7天,术后均维持石膏或颌枕皮牵引4周。结果:1、1例(C4-5爆裂性骨折合并完全性截瘫)术后7天死于肺部感染,余2例随访12个月,C5-6结核患者骨愈合良好、截瘫完全恢复、生活自理,C5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愈合良好、截瘫无恢复;2、随访2例中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1、高原环境下具备开展颈椎前路手术的基本条件;2、前路治疗颈椎重度结核效果肯定;3、肺部感染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针对高位截瘫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引起截瘫,致残率很高,对社会对家庭影响很大。脊髓损伤是神经内外科和骨科共同的研究课题。大部分脊髓损伤在解剖上并未完全断离,但脊髓损伤后由于继发性损害发展为完全性瘫痪时骨科处理侧重于骨折的复位固定,神经外科侧重于受压的脊髓和神经根的减压处理。当无手术指征时,这种完全截瘫病人,往往转到神经内科。所以脊髓损伤也应象大脑损伤一样,针对不同治疗窗口期,进行相对应的处理,才能更大限度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当前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加以了解与评价,对指导临床治疗很有必要。一、脊髓损伤的非药物治疗(一)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脂联素(APN)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SC)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2例。并选取门诊健康查体者20例作为对照组。在患者入院后30d内随访其心血管事件发发生情况,将ASC患者以随访结果分为再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组(MACE组)和未再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组(N--MACE组)。结果:ASC组脂联素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脂联素浓度(5.95±0.55.9.35±0.6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MACE组和N—MACE组脂联素浓度,前者低于后者(5.75±0.48.6.08±0.56)mg/L,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联素可能是预测ASC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63例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治疗。比较2组患者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评分)、6个月病死率、肺部感染和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 GOS 评分均显著提高(P ﹤0.05),2组间 GO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预后良好率、病死率及肺部感染、血栓栓塞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 EPO 不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截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3例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针对性实施康复护理。结果采取有效的康复护理,改善家庭护理存在的问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护理质量。结论持续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提高了截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残存肌力和关节活动度,降低了运动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10.
孟涛  尚希福 《安徽医药》2015,19(10):1909-1912
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及其部分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骨科自2014年1—12月收治的83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其高压氧治疗与否分为高压氧治疗组(HBO 组)44例和非高压氧治疗组(NHBO 组)39例,HBO 组再分别根据受伤后开始介入高压氧治疗的时间、脊髓损伤类型及治疗疗程进行分组。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对所有患者进行等级评估,分析高压氧辅助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部分影响因素。结果HBO 组有效率高于 NHBO 组(P <0.05),早期、中期治疗组疗效好于晚期治疗组(P <0.05),不完全性损害组疗效好于完全性损害组(P <0.05),长疗程组疗效好于短疗程组(P <0.05)。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脊髓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尽早、足疗程治疗可提高其治疗效果,且高压氧对脊髓不完全性损害疗效好于完全性损害。  相似文献   

11.
唐敏  周群  刘晓亭  朱幼玲 《安徽医药》2017,38(12):1520-1523
目的 分析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脊髓病变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2015年NMOSD诊断标准国际共识、以急性脊髓炎为主要表现的NMOSD患者6例,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及特点。结果 6例患者的脊髓MRI均可见纵向延伸≥3个椎体节段的T2高信号,3例患者连续节段超过7,1例患者存在延髓受累。病灶连续横贯在脊髓中心或脊髓灰质(铺状态下选择70%位于灰质),呈对称性的圆形及H形。1例患者可见亮点灶。6例患者中脊髓肿胀有2例,3例表现为条索状,1例为斑片状。结论 NMOSD脊髓病变患者以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视神经受累预示着高复发几率。纵向延伸≥3个椎体节段T2高信号是NMOSD的常见表现。亮点灶对于NMOSD具有鉴别意义,早期诊断NMOSD,早期启动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AF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后路椎板减压AF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52例,经过6~25个月随访,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5%,恢复到术后平均94%.脊柱后凸畸形角由术前平均23.20,恢复到术后平均8°.截瘫明显恢复,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正确使用AF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颈髓损伤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的呼吸变化,探讨其管理措施.方法 29例急性颈髓损伤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男21例,女8例;年龄16~72岁,平均46.8岁;完全性截瘫11例,不完全性截瘫18例;损伤节段C1C~C4 12例,C4~C717例.采用低流量吸氧、雾化吸人、应用抗生素、翻身、拍背、吸痰、气管切开给氧呼吸以及气管插管机械呼吸,加强呼吸训练,并注意出院后的指导.结果 平均住院21天.所有病例均经3~24个月(平均13个月)的随访,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余25例呼吸功能完全恢复.结论 改善呼吸功能、消除呼吸系统并发症、加强呼吸训练等是促进颈髓损伤植骨融合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分析探讨手足口病致下肢迟缓性麻痹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手足口病所致下肢急性迟缓性麻痹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给予丙种球蛋白、利巴韦林、神经生长因子及弥可保等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并行病原学检查、头颅和脊髓磁共振检查、脑脊液检查、脑电图、肌电图、神经电图等检查及心肌酶检测.结果 手足口病所致下肢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麻痹前期均有典型手足口病的皮疹症状,瘫痪前驱期多伴有单峰热;76.2% (32/42) 的患儿脑脊液压力、生化或细胞数异常;咽拭子EVPCR和血清免疫学检查均显示有17例患儿肠道病毒EV71阳性;88.1%的患儿在病程的3~8 d患肢肌力开始恢复,病程2个月时,69.0%(29例)的患儿达到痊愈标准.结论 手足口病致下肢急性弛缓性麻痹主要由EV71感染所致,经积极治疗后患儿肌力恢复较快,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Neisseria meningitis is a common etiological agent in bacterial meningitis in humans. Common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meningococcal meningitis include cranial nerve palsies, hydrocephalus, seizures, stroke, cerebritis or brain abscesses. Spinal cord dysfunction is a very rare complication of meningococcal meningitis and its occurrence is limited to case reports only. We report such a case along with a review of available literature and underlying pathogenetic mechanisms. Case report: Our patient diagnosed as a case of meningococcal meningitis developed multiple cranial nerve palsies followed by flaccid paraplegia with bowel bladder involvement during the recovery phase of the disease. Spine MRI showed mild cord edema and diffuse patchy areas of altered intramedullary signal intensity in dorsal cord suggestive of myelitis. The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 and intravenous methyl-prednisolone along with supportive physiotherapy. His neurological deficits showed marked improvement on subsequent follow u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辅助局部麻醉在老年外伤性颈胸段脊髓损伤减压手术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外伤性颈胸段脊髓损伤老年患者78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两组都给予减压手术治疗,对照组选择全身麻醉,观察组选择利多卡因辅助局部麻醉,观察两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未出现明显变化,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神经损伤、术后呼吸道不适等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分别为2.6%和(7.11±0.45d),而对照组分别为23.1%和(9.33±0.51d),观察组的两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麻醉满意度分别为100.0%和84.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分别为(12.94±2.84)分和(10.49±2.44)分,都明显高于术前的(5.37±1.49)分和(5.42±1.33)分,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辅助局部麻醉在老年外伤性颈胸段脊髓损伤减压手术的应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19.
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高危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高危颈椎病的诊断及其颈椎后.前路手术治疗高危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42例符合拟定的高危颈椎病患者行后-前路颈椎手术治疗,2例轻微外伤后不全瘫的高危颈椎病患者均行Ⅰ期后.前路联合手术,余40例患者中分期行后.前路颈椎手术10例,Ⅰ期手术30例。后路采用“双开门”椎管成形减压术,前方植骨均为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均加颈椎前自锁钛板固定。以手术前后的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月,无伤口感染,未见颈椎内固定及植骨块松脱,术后4月X线复查示前方植骨块与椎体融合。依照JOA评分法,42例患者平均J2.5分。手术前平均评分、神经功能均改善,优11例,良18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手术有效率为92%(39/42),优良率为61%(29/42)。结论 颈椎病的MRI矢状面可见节段性的脊髓前后受压,脊髓的形状变成月牙形甚至线形;横截面脊髓面积减少50%以上的影像学特征加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中任一项即可以确诊为高危颈椎病。颈椎后前路手术治疗高危颈椎病使颈脊髓得到直接的较充分的减压,降低了前方手术操作引起脊髓损伤的风险,为脊髓形状的复原、血供的改善及其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科住院的30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49例)和对照组(1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脑梗死二级预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100 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稀释,1次/d,连续用药14 d。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两组预后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IL-6、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IL-6、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7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及药品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能够显著降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且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