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假体松动的原因,以提高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06—2010-06诊治由于THA术后假体松动而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31例,探讨THA术后假体松动的诊断、原因和翻修注意事项。结果假体取出后31例中27例关节内出现灰黑色颗粒样物质,27例髋臼假体与31例股骨假体中骨水泥或假体与骨质间形成界膜。31例经全髋关节翻修术后30例疼痛消失,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1例翻修术后1周出现脱位,经制动6周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THA术后假体松动与患者自身原因、假体的选择和手术技术操作有密切关系,早期翻修手术要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重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登记随访与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各级医院和更多的骨科医生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我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例数逐年增长,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一些病例在较短时间内由于脱位、假体位置不良、假体松动、感染等各种并发症不得不在初次置换术后近期接受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3.
张小斌  王坤正 《中国骨伤》2004,17(12):769-770
随着全髋关节置换(THA)手术数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翻修的病例也逐年增加,翻修手术难度大,效果比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差,假体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人工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虽然全髋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术方法,但术后出现的人工假体周围骨溶解引起假体无菌性松动仍然是影响人工假体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许多研究表明在磨损颗粒刺激下可以激活破骨细胞,诱导骨重吸收。目前人工假体周围骨溶解还不能通过非手术治疗得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必须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手术治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工假体周围骨溶解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尤其是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基因治疗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方法,可在分子水平进行调控,从而为延缓或逆转疾病进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就目前人工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 arthroplasty,THA)是目前缓解髋关节疼痛、改善功能、矫正畸形最常用的手术。尽管随着假体设计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良,患者的满意度和假体的生存率逐渐提高,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由于假体无菌性松动、感染、脱位、磨损等并发症而行翻修手术。据瑞典关节登记系统统计,2008年瑞典共收治1.6万余例THA,其中10.6%为翻修手术,回顾1999年至2008年的翻修病例,数量增加了约20%。  相似文献   

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用于治疗多种髋部疾病引起髋关节破坏而导致的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可以减轻或解除疼痛、矫正畸形、改善髋关节功能.随着人工关节技术的不断发展,THA已成为一种可靠的临床治疗手段,并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1].为了便于指导手术操作,也为临床提供评价标准,国内外学者针对人工全髋关节假体位置和术后髋关节功能的评定方法进行了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7.
应用后外侧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早期假体脱位是较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就5年来22例THA术后假体脱位的原因及处理提出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髋关节脱位的易发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笔者共治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患者15例,分析患者的原发病、脱位的时间、次数、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 8例采用闭合复位后牵引或石膏固定,有1例再次脱位,复位后改为外支架固定.7例手术患者未出现再脱位.结论 THA术后,早期脱位多与术后搬动不当或假体位置不良有关,中晚期脱位多与术前合并症及术后功能锻炼不当有关.偶发性脱位多可非手术治疗,复发性脱位多需手术矫正假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关节脱位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关系到手术的成败.研究表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率为0.5%~10%[1],全髋关节翻修术后可达7%~25%[2~4].脱位在人工髋关节失败总量中约占5%~15%,术后1个月内发生比例较高,约占50% ~ 60%[5].全髋置换术后关节不稳造成的关节脱位(10% ~ 15%)仅次于人工假体松动(国内统计约70%,国外69%)[6].所以全髋关节术后重建髋关节稳定性、预防关节脱位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进一步理解,学者们已经从各个方面做出很多研究来降低术后脱位发生的风险.本文旨在从手术入路的选择、后方软组织重建技术、假体的选择与安放、康复锻炼等方面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重建髋关节稳定性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目的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疗效。方法 1996年11月~1999年4月共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35例(36髋),根据前次手术失败的原因进行分组并分析。结果 根据病例统计,在同一失败病例中,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止一个,最常见的原因是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共24例次,其次为人工股骨头引起髋臼磨损7例次,假体置入位置不良6例次,人工髋关节脱位3例次,术后感染3例次,假体股骨西柄断裂2例次。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髋关节重建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其长期可靠的疗效与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假体的适当选择和手术中正确操作有关。  相似文献   

11.
髋关节囊韧带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髋关节脱位仍是仅次于假体松动的主要并发症.手术中软组织破坏过多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这正日益被外科医生所认识.对于THA术中关节囊韧带是否需要保留、修补和重建或是切除至今仍存在争议.笔者就近年来髋关节囊韧带解剖学、生物力学特性及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髋关节界面的应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1938年Phillip Wiles施行第一例全髋关节置换术以来,在假体的设计、工艺、材料,以及手术技巧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然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其中假体松动是公认的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假体周围的骨溶解是引起人工关节松动的最主要原因。引起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尚未完全清楚,但其致病原因可归纳为两大主要因素:一为生物学因素,即骨溶解由磨损颗粒引起;另一为机械因素,即骨溶解由应力遮挡、关节液压力、假体固定不牢等引起。当假体植入骨组织内,假体与组织之…  相似文献   

13.
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技巧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陶瓷对陶瓷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分析2种陶瓷髋假体的特点。[方法]自2001年11月~2006年6月间行101例123髋初次全髋置换手术,分别使用Osteonics ABC(型和Option(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系统。术中严格控制假体位置,并遵循安放陶瓷假体的特殊技巧。取2款陶瓷髋假体进行体外实验:测量理论最大活动范围,测量不同的臼杯位置对发生撞击的影响。[结果]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令人满意。无骨溶解,无陶瓷碎裂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例陶瓷部件术中发生边缘崩裂现象,2例出现一过性髂腰肌刺激症状。实验结果:髋臼假体位置直接影响关节活动度。超半径设计对髋关节活动范围影响明显,理论活动范围和臼杯安放位置允许区间均较小。[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使用陶瓷对陶瓷型假体,需要掌握特殊的手术技巧,超半径设计假体安放要求适当增加髋臼假体前倾角。  相似文献   

14.
14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重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本文结合我院自 1994年 2月~ 1999年 2月收治的 140例全髋置换病例 ,着重探讨生物学固定的假体及骨水泥固定的假体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男 89例 ,女 5 1例 ;单侧髋关节置换 117例 ,双侧髋关节置换 2 3例 ;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84岁 ,平均5 4岁。疾病种类 :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 2 8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38例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5 1例 ,类风湿或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受累 13例 ,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 10例。假体材料 :人工全髋 :钴—铬—钼合金多孔表…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假体置换术后感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1月~2002年6月共收治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采用一期全髋关节翻修术3例,二期全髋关节翻修术4例,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结果:患者髋关节评分平均提高37.6分(Harris评分),经随访无一例感染患者复发。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经过彻底清创和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后,可一期或二期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假体周围感染,改善患肢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髋臼假体螺钉固定安全位置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rnent,THR)是近年来治疗老年人髋关节疾患的首选方法,由于手术发展迅速,该手术逐渐走向成熟,随之而来的并发症日见突出,减少及避免全髋关节手术中的失误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措施。髓臼假体螺钉固定致周围血管神经损伤报道渐渐增多。现就髋臼周围的解剖关系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螺钉固定安全区进行探讨,以下均以左侧为例。  相似文献   

17.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hip,DDH)髋臼假体的选择和手术方法。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4例26个髋;年龄41~68岁,平均52岁。按照Perner分型,其中Ⅰ度10髋应用普通髋臼假体置换,Ⅱ度9髋选用螺旋臼假体,Ⅲ度5髋及度Ⅳ2髋选用小号髋臼假体,真臼部位安置髋臼假体,均为生物型固定,无结构性植骨。结果随访0.5~3.5年,假体与骨床结合牢固,患髋关节疼痛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针对髋臼病变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类型髋臼假体置换,配合术中的正确操作能简化手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2):2067-2070
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是骨科手术中最常见、最成功的手术之一,股骨颈骨折是髋关节置换术主要适应证。在临床应用中传统的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存在较高股骨骨折和塌陷的风险并增加了翻修的可能性,同时还存在近端-远端错配、非理想负荷转移、骨丢失、大腿疼痛和假体周围骨折等缺陷。在近二十年以来,髋关节置换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短柄假体逐渐替代传统的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并且具有一系列优点:保留骨量(高颈骨切除),保留股骨颈的解剖前倾,减少皮质应力,减少残余大腿疼痛,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更适用于微创手术等。目前,关于非骨水泥股骨短柄假体于股骨颈骨折的应用并无相关指南,更多依靠临床医生的经验。本文将从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多个角度阐述非骨水泥股骨短柄假体的优势及其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全世界每年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约1000000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约25000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假体周围感染。  相似文献   

20.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1],但假体的寿命有限,多种原因常会导致假体需要翻修。而翻修术成功的关键就是充分植骨修复骨缺损及可靠地固定翻修假体[2],其中髋臼骨缺损的程度可以对假体的选择、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手术疗效产生极大影响。因此笔者就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