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医肝脏生理病理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医肝脏实质的研究较多,如从现代医学的神经介质、垂体-肾上腺轴系统和凝血机制、内分泌系统等方面进行肝脏功能的探讨等。现就中医肝脏的生理病理与现代医学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肝主疏泄1.1 调畅气机 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所谓“木曰曲直”。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活动正常。肝失疏泄,则可出现两方面病理现象:一是气升发不及,二是气升发太过,临床多见肝郁证和肝阳上亢证。(1)肝郁证:肝郁证研究较多,主要病理改变有[1~3]:1循环系统:甲襞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性(全血比粘度… 相似文献
2.
中医痰证微观指标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小兵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7):79-80
痰证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近年来有关痰证微观指标的研究报道日益多见 ,本文就目前的研究状况及所取得的进展 ,综述如下。1 痰证与血液、循环的关系1 1 与脂质代谢的关系有关血脂水平与痰证关系的研究 ,是痰证现代研究中最早开展的内容之一。徐济民等发现 ,冠心病痰浊型患者胆固醇 (TC)、甘油三脂 (TG)、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LDL C)的含量明显高于非痰浊型患者及正常人[1] 。巩尊科等发现 ,脑梗塞患者中痰证组载脂蛋白aPoAI 低于肝肾亏虚组 ,而aPoB则高于肝肾亏虚组 ,该两… 相似文献
3.
中医脾本质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钱会南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7):85-87
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后天之本脾因其独特的功能作用,在脏象学说中居于重要地位,因此中医脾本质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近20年来,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为中医脾本质的阐发和认识积累了宝贵资料。笔者从中医脾与消化吸收功能、免疫功能、内分泌及生殖功能、微量元素和血液流变学,以及中医脾功能的专题研究几方面,将中医脾本质的现代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1 中医脾与消化吸收功能的关系 1.1 胃肠运动 研究表明,脾虚患者胃电节律紊乱的程度和电-机械脱偶联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人;腔内压力波的各项… 相似文献
4.
宫腔粘连是现代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中医治疗宫腔粘连术后的安全性及疗效性得到临床认可,现代研究也不断取得新进展.文章将从中医治疗宫腔粘连及预防再粘连的常用方法和现代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易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4):419-422
本文通过对肾藏精现代研究中较为知名学者(如沈自尹教授等)的研究历程、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的总结,从中理清了肾藏精现代研究的三个特点、四个问题。针对四个问题,提出了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法对蒙药药性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蒙药具备独有的民族特色和研究体系并且对传统医药和中国医药有着重大贡献。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传统医药学已经成为当今医药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可以把传统医药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相互结合,力求为研究蒙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望诊为中医四诊之首,即《难经》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中医望诊首重色诊,笔者通过对色诊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从色诊原理、理论基础、色诊方法及现代研究等几个方面对中医色诊研究成果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环境质量的提高,传统医学的发展更加全面。蒙医药(蒙古族医药)作为传统医药大家庭的一分子,具有潜在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现今人们对蒙医药、中医药、藏医药(藏族医药)等感到好奇,广泛觉得裹着神秘面纱,其实不然,蒙医药作为我国医药学重要组成部分,保持鲜明特色及优势的同时,具有科学化、现代化的研究价值。蒙医药是在独具特色理论体系下的医药,本质就是治病救人。蒙医药是我国蒙古族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生活和生产实践传承而来的,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民族文化瑰宝研习、沉淀、积累、传承、发展。现阶段,国内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保障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了人类劳动能力,带动了社会经济,也为人类医学提供技术支持,且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民族特色发展。由此可见,要实现蒙医药的长远发展,专业人员必须加强对蒙医药的创新,将其传统医药学本质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进而规划蒙医药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文采用中国知网期刊或数据库等收集整理资料,论述传统蒙医药的现代研究概况,为广大蒙医药研究者提供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0.
11.
从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方面讨论了中医心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同时也讨论了中医心理论中脏腑关系与现代医学的联系。尝试用现代医学的证据来加强医学生对中医心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13.
为阐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新理念的内涵及其作用意义,本文从最基本概念理念入手,厘清其起源及源流演变,揭示理念、科学理念、中医学理念、现代中医基础新理念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并尝试给出应有的定义;概括出科学理念的三大作用。以此为据,阐明新理念是科学理念的核心精神贯穿“理性质疑,科学检验,研究与结论取得公认”的三点一线环环相扣的科学理念;具有“改变中医理论,引导中医创新研究,提升中医学人思想”的三大作用。以本研究所提出的阴阳指代机体生理与病理及防治效应假说,实证分析“医哲分开”阴阳转向到医学的可行途径;展示新理念引导,方显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方证对应理论探讨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癌临床及用药规律。方法根据服用中药时间将患者分成中药弱暴露(less-CM)组及中药强暴露(CM)组,评价2组患者生存时间(OS)及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CM组患者处方进行分析。结果CM组患者在OS及PFS优于Less-CM组(P<0.05);单味药物频次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是甘草,其次为黄芪,白术等,药物模式以补脾益气、疏肝行气、清热解毒等为主。获得新方3个,分别为柴胡-白芍-枸杞-白术-茵陈-郁金;黄精-补骨脂-透骨草-地龙-鸡血藤-骨碎补;田基黄-苏梗-海螵蛸-莪术-土鳖虫。结论服用中药汤剂超过6个月可提高肝郁脾虚型肝癌患者PFS及OS。肝癌肝郁脾虚证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热证、瘀证、痰湿证等兼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AC)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探析不同中医证型AC患者的病机特点。方法 回顾2008年至2018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C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数据,运用Epidata和Excel整理和管理提取数据,对提取后的数据进行证型规范和中药规范后,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有效病例数193例,平均年龄58.59 ± 10.95岁,平均每日饮酒量339.60 ± 205.05g,平均饮酒年限28.50 ± 11.75年,平均饮酒度数为45.43 ± 8.17%。193例AC患者中,不同证型间的白蛋白、前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甲胎蛋白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不同证型间的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肝气郁结证AC患者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者(P < 0.05),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方面则明显低于其他证型(P < 0.05),脾肾阳虚证和瘀血阻络证AC患者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证型者(P < 0.05)。瘀血阻络证AC患者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 < 0.05)。而不同证型的AC患者肝细胞损害情况总体差异不大,但瘀血阻络证AC患者的谷草转氨酶中位数水平最高。本研究揭示AC早期病机多为肝郁气滞、湿热蕴结,晚期转化为瘀血、阳虚证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为保障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建立,本文首次提出现代中基学术规范概念与其逻辑结构和规范要点。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学术、学术规范、中医学术、中医学术规范等基本概念,进行深入探讨,给出相关概念逻辑定义,揭示概念内涵和彼此属种概念之间逻辑层次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现代中基学术规范三层次规范要点。为中医学术研究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建立,提供初步的规范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相关项目各方面不同层次的探索,在实验性研究方面尤其是围绕某一药性属性的关键要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清热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凉血及清虚热等功效,主要适用于外邪传里化热,或热邪直中于里,或阴虚火旺,出现以发热、舌红、脉数为主要表现的里热证,如气分实热证、湿热泻痢和黄疸、痈肿疮疡、温毒发斑、痈肿疮毒以及热病伤阴、阴虚潮热等,临床应用价值高,现代可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因其性偏寒,又常作为中药药性理论和实验研究的代表性药物。本文对近年来清热药在中药药性理论的相关研究(四气、五味、归经、毒性)作一综述,以期较全面地展示清热药的功能属性和作用机制研究现状,系统归纳总结研究方法和结果,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清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也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藏药药性理论是藏药学的核心,为了正确认识藏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就藏医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源流、藏药性味、作用靶向、功效、藏药与疾病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正确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是保持和发展藏医药的前提;建议深入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明确和完善藏药药性理论;建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阐明藏药药性的规律;建议采用系统生物学等技术进行藏药药性理论研究,阐明藏药药性的科学涵义;主张在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研究时要建立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模式,以进一步确定藏药药性理论的临床价值,从而达到保持藏药药性理论特色优势和科学认识藏药药性理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