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刁玉梅  李兵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9):1716-1718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免疫耐受是指抗原特异性的免疫无应答。诱导受体产生针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是彻底克服移植排斥反应的根本方法。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是一个复杂且有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多种免疫细胞在抑制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诱导免疫耐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就近几年通过细胞诱导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γδT细胞作为T细胞的一个特殊亚群,主要分布在粘膜和上皮组织,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γδT细胞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在机体抗感染免疫、抗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疾病以及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γδT细胞的生物学特点以及其在角膜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诱导免疫耐受是角膜移植成功的关键.许多研究表明,TGF(转化生长因子)-β不仅与角膜移植免疫耐受有密切关系,而且在其它器官移植免疫耐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TGF-β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角膜移植中TGF-β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自然杀伤T细胞 (NKT细胞 )是一种新型的淋巴细胞 ,与T细胞和NK细胞不同 ,其同时表达T细胞表面受体和NK细胞表面标志 ,其发育受CD1分子限制。近年来研究发现NKT细胞是调节免疫反应的重要细胞 ,在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NKT细胞的生物学特点以及其在角膜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角膜移植与其他器官移植相比,不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主要原因:前房的相关免疫偏离状态;血.房水屏障;角膜缺乏血管、淋巴组织;角膜中央区不含成熟抗原提呈细胞;房水中有大量免疫调节分子;眼前节有Fas配基表达等。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反应过程,一般包括宿主对异体组织抗原的致敏和宿主对异体组织抗原的反应两方面。相应的治疗措施应围绕三方面:(1)阻断宿主对异源组织抗原的敏感性;(2)诱导免疫耐受,使淋巴不激活或活性减低;(3)降低或阻断免疫效应因素对角膜植片的破坏。随着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新的治疗措施出现,特别是诱导免疫耐受防治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6.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参与大鼠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i J  Pan ZQ  Jie Y  Liu LM  Wang L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2):1114-1118
目的 探讨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诱导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耐受时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眼局部及全身的表达情况.方法 本实验采用对照设计,以13只SD大鼠作为供体,26只Wistar大鼠作为受体建立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所有受体大鼠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SEB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SEB(75 μg/kg体重),1次/4 d,共3次,末次注射后1 d行右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观察大鼠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CD4+CD25+T细胞在大鼠角膜植片和虹膜的表达,使用流式细胞学方法分析外周血中的CD4+CD25+T细胞百分数.结果 对照组大鼠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1.63±2.83)d,SEB组为(14.13±0.99)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发生排斥的角膜植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数量与排斥反应程度呈正相关性.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查可见术前两组角膜组织均不表达CD4+CD25+T细胞,而术后20 d两组均有表达.虹膜铺片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查术前对照组未见CD4+CD25+T细胞表达,而SEB组(首次注射SEB后第10天)虹膜片可见CD4+CD25+T细胞表达,术后第20天两组大鼠虹膜铺片均可见CD4+CD25+T细胞表达,并且SEB组阳性细胞数更多.流式细胞学方法分析显示手术前后、对照组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的百分数无变化,而SEB组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参与超抗原SEB诱导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研究高危角膜移植中产生免疫耐受和发生排斥反应的受体大鼠淋巴细胞的差异基因。方法供体和受体分别为Fisher344和Lewis大鼠。受体大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术前腹腔注射0·2ml SEB(75μg/kg),每次间隔4d,共3次。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缝线法建立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研究受体植片存活时间、免疫状态和淋巴细胞差异基因。结果对照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7·30±0·67)d,治疗组为(12·50±1·41)d,(P<0·05)。治疗组淋巴细胞对ConA和供体淋巴细胞抗原的增生反应明显降低,DTH反应强度也明显降低。基因芯片显示两组淋巴细胞存在23个差异基因,与神经系统、肿瘤生长以及编码酶类有关。结论SEB可诱导高危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相关淋巴细胞差异基因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角膜移植是用透明、健康的供体角膜组织替换混浊病变的角膜组织,使患者复明或控制角膜病变,达到增进视力或治疗某些角膜疾病的眼科治疗方法.传统角膜移植分为穿透性角膜移植和板层角膜移植.近10a,深板层角膜移植和内皮细胞移植手术逐渐崛起.而目前,人工角膜移植手术的发展为不适合传统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本文综述了目前角膜移植领域手术技术的适应证、术后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9.
角膜移植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移植排斥反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首要原因。揭示其中的机理是预防和治疗免疫排斥反应的基础。本文综合了关于角膜移植免疫免性和免疫排斥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植片排斥仍是角膜移植成功的最大障碍,本文对角膜的抗原性、新生淋巴管在抗原提呈中的作用、植片排斥中的信号传导及前房相关免疫性偏离与免疫耐受关系的目前认识,以及目前对抗角膜移植排斥方法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赵莺  柳林  刘银平 《眼科研究》2005,23(5):469-472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THD)对鸵鸟-兔异种角膜板层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眼作为受体,新鲜的鸵鸟角膜为供体,将其分为4组,每组8只:A组(兔移兔对照组)、B组(鸵鸟移兔非处理组)、C组(鸵鸟移兔组,THD每日200mg/kg灌服,早晚各1次,持续4周)、D组(鸵鸟移兔组,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mg,每日1次,持续4周)。于术后2、3、4周各组取角膜植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分别于术前、术后1、2、3、4周各组取相同兔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的动态变化。结果C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的比例在术后1周增高,之后随时间推移逐渐减低,而其余各组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C组植片一直保持透明,无新生血管生长,仅见个别炎细胞。其余各组炎症均比C组重。结论THD能抑制异种角膜板层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延长异种移植物的存活。但有轻微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明同种异体小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及免疫赦免的相关性。方法:建立小鼠原位角膜移植及同种异体小鼠角膜移植实验模型。观察原位移植与同种异体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发生排斥的情况,对比两种移植术后植片的存活率,了解小鼠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与免疫赦免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小鼠原位角膜移植术后植片100%存活;同种异体小鼠角膜移植术后存活率为25%。结论:小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并非绝对,免疫赦免在角膜移植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颖  接英  潘志强  武宇影 《眼科》2007,16(3):175-178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T细胞(NKT)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8只Fisher344大鼠为供体,16只Lewis大鼠为受体。方法无菌取Lewis大鼠脾脏中淋巴细胞,RPMI1640培养基体外培养三周后,流式细胞仪分选出NKT细胞(浓度5×10~4/ml)。取8只Fisher344大鼠为供体,16只Lewis大鼠为受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将受体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只。治疗组在手术结束时结膜下注射0.1ml上述浓度的NKT细胞,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术后观察记录植片的存活情况,术后第10天,每组2只大鼠取材,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主要指标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对照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8.00±1.58)天,NKT细胞治疗组为(26.00±1.34)天。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对照组大鼠角膜植片重度水肿,角膜基质纤维板层排列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长入植片。而治疗组植片仅表现为轻度水肿,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对照组植片中大量CD4 和CD8 淋巴细胞浸润,治疗组中仅见少量CD4 和CD8 淋巴细胞浸润。流式细胞仪检查结果表明在治疗组脾脏中NKT细胞为(3.90±0.32)%,明显高于对照组(1.85±0.21)%;外周血中治疗组NKT细胞为(1.34±0.12)%,对照组为(3.59±0.23)%。结论NKT细胞结膜下注射可延长角膜移植片存活时间,为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3在大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同种异体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为4组,取Wistar鼠4只(8眼)为正常对照组(A组),另取24只Wistar鼠作为自体角膜移植组(B组),最后取24只SD鼠和48只Wistar鼠行SD-Wistar鼠之间同种异体角膜移植(C组、D组),术后D组每日滴典必殊眼液(每日2次),共2周.参照Larkin法对各组角膜植片进行临床评估;分别于术后第5天、第14天取材,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组织病理学观察,检测各组角膜组织内IL-3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C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为(10.13±0.44)d,D组为(18.00±0.66)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IL-33 mRNA在A组和B组角膜组织中均有表达,C组角膜组织中IL-3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在D组中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IL-33可能参与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5.
李志杰  李辰 《眼科研究》1999,17(4):271-274
目的 观察角膜抗原和角膜移植片诱导前房相关免疫偏离的可能性。方法 分别将角膜抗原和带有完善内皮层的角膜移植片接种于新西兰兔眼结膜下和前房。7天后,使用添加完全弗氏佐剂的角膜抗原或植片供体脾细胞免疫动物。1周后,评估抗原特异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的诱导情况。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study determined whether topical latanoprost, a prostaglandin (PG) F(2alpha) analog, influences the induction of anterior chamber-associated immune deviation (ACAID),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NV) or survival of corneal allografts in mice. BALB/c mice received topical latanoprost or PGE(2) once or multiple times daily starting 4 weeks prior to or the day of anterior chamber injection of C57BL/6 splenocytes. Induction of allo-specific ACAID was assessed by ear challenge with C57BL/6 splenocytes 1 week after subcutaneous immunization. In a separate experiment, orthotopic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C57BL/6 mice as donors and BALB/c mice as recipients. Recipients were randomized in a masked fashion to receive topical latanoprost or PGE(2). Graft fate was assessed clinically under surgical microscopy. Presence of MHC class II(+) CD11c(+) or CD11b(+) cells in normal BALB/c mouse eyes following latanoprost or PGE(2) administration was assessed immunohistochemically. Control mice received topical 20% dimethyl sulfoxide or no treatment. Allo-specific ACAID was induced after 2 or 6 weeks of once daily treatment with latanoprost, and was induced even after 6 weeks of multiple treatments with latanoprost. Conversely, mice receiving PGE(2) failed to develop ACAID. Opacity and corneal NV scores for allografts treated with latanoprost were statistically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ose for control allografts (p>0.05), whereas all allografts treated with PGE(2) were rejected. Opacity and NV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se allografts than in controls (p<0.05). A number of MHC class II(+) CD11c(+) cells were present in the central cornea after PGE(2) treatment. Topical application of latanoprost does not influence induction of ACAID or graft outcomes including opacity and NV, whereas PGE(2) does. Immune privilege of corneal allograft is maintained after topical latanoprost application in mice.  相似文献   

17.
张海娟  马科  游玉霞  吴雁  徐清 《眼科》2012,21(2):116-120
目的 探讨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Lewis大鼠50只为受体,F344大鼠25只为供体。方法 50只Lewis大鼠右眼采用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第7天新生血管到达角膜中周部时,全部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因术后滴眼液不同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A到E组,每组10只大鼠),A组为对照组,给予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的基质点药,B组为普通环孢素A滴眼液组,C组、D组、E组分别为0.5%、1%、2%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术后各组滴用相应的滴眼液,每日3次。拍摄大鼠角膜照片每日1次至14天,以后每2日拍摄角膜照片1次至28天。以角膜植片水肿、混浊、新生血管评分之和为角膜排斥反应指数(RI),记录角膜存活时间(从角膜移植开始到RI=6的时间),术后第14天每组取2只大鼠眼球,以光镜进行角膜病理学观察。主要指标 角膜植片存活时间、角膜排斥反应指数(RI),角膜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A到E组角膜存活时间分别为(7.20±2.93)天、(10.89±3.62)天、(10.50±3.40)天、(11.13±3.94)天和(12.80±4.07)天,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P=0.022)。B、C、D、E组与A组相比,角膜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47、0.027、0.001)。B组与C、D、E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15、0.853、0.255),C组与D、E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16、0.161),D组与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3)。A到E组RI分别为7.80±1.48、5.67±1.80、6.10±1.66、5.25±1.75和4.80±1.2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202,P=0.002)。B、C、D、E组与A组相比,RI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21、0.002、0.000)。B组与C、D、E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55、0.592、0.241)。C组与D、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5、0.074)。D组与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3)。A组角膜植片明显水肿、增厚,基质层可见大量细胞浸润,细胞排列紊乱。B~E组角膜基质层浸润程度较A组明显减轻。结论 普通环孢素滴眼液组及高、中、低浓度的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均能有效地抑制高危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眼科,2012, 21: 116-120)  相似文献   

18.
麦洁英  唐先玲  刘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168-2171
角膜新生淋巴管构成了角膜免疫反应的传入弧,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新生淋巴管的出现破坏了免疫机制使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升高。随着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的相继出现和对淋巴管生成因子的研究深入,众多学者对角膜淋巴管在角膜免疫排斥反应机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抑制新生淋巴管提高植片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徐健  接英  陈钰  潘志强 《眼科》2009,18(5):351-355
目的检测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体外活化的小鼠淋巴细胞的免疫耐受功能,探讨该细胞对小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14只BALB/C小鼠作为供体,28只C57BL/J小鼠作为受体。方法无菌取C57BL/J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制备成5×10^6/ml的混悬液,分别与SEB和刀豆蛋白A(ConA)体外共培养,MTF法测定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测定SEB和ConA体外活化的淋巴细胞在第0、6天时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CD3+NK1.1+NKT细胞百分比。以BALB/c小鼠为供体,C57BL,J小鼠为受体,建立小鼠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并分别结膜下注射0.05ml培养6天的SEB活化的淋巴细胞悬液(浓度1×10^+个细胞/m1)及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观察记录植片的存活状况,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主要指标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SEB、ConA与淋巴细胞共培养前OD570cm值均为0.15±0.01(n=6),共培养后第3天为0.25±0.07和0.59±0.06,第6天为0.43±0.07和0.35±0.05。SEB组培养后的淋巴细胞中CD3^+NK1.1+NKT细胞由0天时的(1.21±0.19)%升高到(5.67±0.25)%,CD4^+CD25+调节性T细胞由(0.37±0.06)%升高到(0.98±0.12)%。活化淋巴细胞结膜下注射后小鼠角膜植片平均存活(28.60±3.75)天,而生理盐水组为(22.13±4.91)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HE染色显示对照组植片中度水肿,角膜基质纤维板层结构排列紊乱,有炎性细胞浸润,植片中可见新生血管。而实验组植片仅轻度增厚,基质板层纤维排列规则,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长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治疗组小鼠角膜植片中CD4^+和C  相似文献   

20.
王启明  赵心悦  王智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812-1815
目的:探讨鼠角膜碱烧伤后VEGF-C/D的表达和意义,以及新生淋巴管在高危角膜移植后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取不同时间段角膜进行电镜观察,观察角膜血管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3、5、7、14、28 d角膜组织VEGF-C/D及VEGFR-3的表达;并在角膜中仅有血管(A组),同时存在新生血管及新生淋巴管(B组),新生淋巴管消退期(C组),角膜新生血管消退期(D组)以及正常组(N 组)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比较不同角膜植片的排斥反应指数( rejection index, RI)值及存活时间。
  结果:电镜观察发现,在碱烧伤后第7d时鼠角膜出现新生血管,未出现新生淋巴管,在碱烧伤2 wk时出现新生血管的同时出现淋巴管,5wk时无明显的新生淋巴管,8wk时新生血管逐渐消退;大鼠角膜组织中 VEGF-C/D 及VEGFR-3的表达从第3 d开始明显上升,并于第5 d达到最高峰。角膜移植后N、A、B、C、D组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4.25±0.62、9.35±1.02、5.06±1.13、8.71±0.83、9.44±1.05d。组间比较发现,B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显著性缩短(P<0.05),A、C、D的存活时间均显著性延长(P<0.05)。
  结论:角膜碱烧伤后存在VEGF-C/D及VEGFR-3的高表达,而且新生淋巴管能加速高危角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