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刁玉梅  李兵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9):1716-1718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免疫耐受是指抗原特异性的免疫无应答。诱导受体产生针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是彻底克服移植排斥反应的根本方法。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是一个复杂且有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多种免疫细胞在抑制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诱导免疫耐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就近几年通过细胞诱导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角膜移植与其他器官移植相比,不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主要原因:前房的相关免疫偏离状态;血.房水屏障;角膜缺乏血管、淋巴组织;角膜中央区不含成熟抗原提呈细胞;房水中有大量免疫调节分子;眼前节有Fas配基表达等。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反应过程,一般包括宿主对异体组织抗原的致敏和宿主对异体组织抗原的反应两方面。相应的治疗措施应围绕三方面:(1)阻断宿主对异源组织抗原的敏感性;(2)诱导免疫耐受,使淋巴不激活或活性减低;(3)降低或阻断免疫效应因素对角膜植片的破坏。随着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新的治疗措施出现,特别是诱导免疫耐受防治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3.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诱导免疫耐受是角膜移植成功的关键.许多研究表明,TGF(转化生长因子)-β不仅与角膜移植免疫耐受有密切关系,而且在其它器官移植免疫耐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TGF-β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角膜移植中TGF-β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树突状细胞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起着多方面作用,其作用机制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通过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发现,树突状细胞能够诱导不同类型的免疫反应.通过减少树突状细胞数量、抑制树突状细胞提供双信号的能力以及通过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等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方法,目前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5.
潘志强 《眼科》2007,16(3):150
穿透性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盲的主要手段,尽管角膜是器官移植的免疫赦免部位,但同种异体免疫排斥反应仍是角膜移植片失败的主要原因.据统计,18%的常规角膜移植或75%的高危角膜移植患者会发生排斥反应.目前临床使用的各种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作用于T淋巴细胞达到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目的,但长期使用费用昂贵,且为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当免疫抑制剂不足时就会发生排斥反应,而抑制过强易诱发感染或肿瘤,并且阻断受体形成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6.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存在着许多不良反应.细胞治疗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在诱导、维持机体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稳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能直接参与角膜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形成.近年来,树突状细胞被发现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双重角色,除作为抗原递呈细胞诱发免疫反应外,不成熟或表达抑制性细胞因子的树突状细胞还可诱导免疫耐受.体内外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基质细胞,可通过对免疫细胞的影响,诱导抗炎效应和/或免疫耐受状态,有效抑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而作为继Tregs之后的又一热点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能由多种途径抑制效应性T细胞增生,减少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T细胞凋亡,抑制B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的活动,甚至能诱导Tregs的产生,在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上4种细胞的免疫特点及其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口服免疫耐受与眼部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曰忠 《眼科新进展》2004,24(5):329-331
口服免疫耐受是通过口服抗原后引起机体对该抗原不产生或产生低免疫反应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口服耐受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可能与克隆清除、克隆无能、克隆忽视、抗独特型抗体或抑制细胞有关。近年来应用口服耐受机制已成功地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无毒副作用 ,为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研究高危角膜移植中产生免疫耐受和发生排斥反应的受体大鼠淋巴细胞的差异基因。方法供体和受体分别为Fisher344和Lewis大鼠。受体大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术前腹腔注射0·2ml SEB(75μg/kg),每次间隔4d,共3次。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缝线法建立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研究受体植片存活时间、免疫状态和淋巴细胞差异基因。结果对照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7·30±0·67)d,治疗组为(12·50±1·41)d,(P<0·05)。治疗组淋巴细胞对ConA和供体淋巴细胞抗原的增生反应明显降低,DTH反应强度也明显降低。基因芯片显示两组淋巴细胞存在23个差异基因,与神经系统、肿瘤生长以及编码酶类有关。结论SEB可诱导高危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相关淋巴细胞差异基因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体TGFβ2-DC对于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PBS或已摄取供体抗原的自体TGFβ2-DC经小鼠尾静脉注射7d后,建立小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临床观察两组植片混浊程度等情况,比较植片存活时间.结果:TGFβ2-DC注射后,植片发生移植排斥反应的时间延迟,植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BS组及TGFβ2-DC尾静脉组植片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7.8±3.01d和37.6±1.65d(P<0.01).结论:摄取供体抗原的不成熟自体DC可以诱导受体获得供体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使小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延迟,植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下腔免疫赦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下腔是免疫赦免部位,能诱导免疫偏离,产生免疫耐受。血-视网膜屏障的隔离作用、TGF-β和IFN等免疫因子的调节作用;CD95L、可溶性因子、Galectin-Ⅰ和TRAIL等所介导的RPE对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均参与了视网膜下腔的免疫赦免机制。RPE、小胶质细胞以及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等相关APC均参与了移植物的免疫排斥反应过程。视网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免疫耐受状态的产生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