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胸痹心痛根本病机乃"阳微阴弦",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本,水饮、秽浊、痰瘀、气滞、寒凝等邪气侵袭脏腑为标,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以"阳微阴弦"的脉理阐发了上焦阳虚,阴邪上乘,胸阳闭塞,不通则痛的病机实质,并围绕"通阳"这一中心原则,创立了逐饮、降逆、散寒、温阳等治法和瓜蒌薤白白酒汤等名方,为后世医家辨治胸痹心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病,张仲景《金匮要略》总结胸痹心痛的病机是"阳微阴弦",重视祛邪通阳开痹治法,剂型涉及汤剂、丸剂、散剂等,强调先辨病后辨方证,奠定了现代中医诊治心系病证的认识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胸痹,首见于《内经》,仲景师其意而补充、发挥,创九方以辨证论治,用药精当,方简效彰,为后世治疗开创了先河。按温通、温散、温补、温利、温化五法分类,探其证治微旨。  相似文献   

5.
胸痹病位在心,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最早见于《灵枢·本脏》篇,又称“心痛”、“心痹”,病因病机乃寒邪侵袭、热邪犯心、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痰瘀阻滞、他脏病变及心;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创胸痹辩证论治,提出胸痹纲脉:“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首次明确指出瘀血可致胸膈满痛(即胸痹),“胸中瘀血,胸胁槽满,膈痛”;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更强调寒邪为患;宋金元时期出现易水学派,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张元素《医学启源》认为“心虚则恐悸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痛”,李东垣指出“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明清时代对胸痹心痛病的认识趋于完善,《冯氏锦囊秘录·方脉·q.2脾病合参》云:“因于怵惕思虑,伤神涸血,于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食饮风冷热悸虫疰之九种,乘虚侵凌也”,高奉先《医宗释疑·胸痛》日:“胸者,锁骨之下,两乳中间膻中是也。膻中为气海,心肺所居之地,清阳升降之路也,稍有阻碍,胸痛生焉”。  相似文献   

6.
略论胸痹心痛的中医病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痹心痛是指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相当于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心绞痛,其重者相当于心肌梗死,当属于真心痛范畴.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及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甚至于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第1位的死亡原因.故而从中医病因病机学出发,把握胸痹心痛的内在病机,知常达变,以期提高辨证论治的内涵性和灵活性,增强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I临床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胸痹病篇虽叙证简略,然其立论严谨,言简意赅,方证悉俱,药味简而不杂,虚实轻重分治,层层推进,丝丝人扣,堪称辨证论治之范篇.现就本篇所论谈一些个人浅见,供参同道考.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为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书中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一篇的原文中提出胸痹、心痛、短气三个病症,而实际上是论胸痹和心痛二症,短气只是胸痹的一个兼症。胸痹是以胸膈间痞窒满闷、胸部疼痛为主;心痛是包括心窝和上腹部的疼痛。胸痹、心痛,包括短气,往往相互影响,所以并入一篇中论述。现就胸痹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其理法方药结合条文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9.
阳微阴弦最早由张仲景提出,其原文为以脉代机,意在概括胸痹心痛病证的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此后历代医家虽各有发挥,然皆不离此虚实总纲.然而,随着西医学对现代疾病和生理病理的深入认识,以急性冠脉综合征为代表的胸痹心痛急重症的出现对阳微阴弦提出了挑战,其发病急骤、病情多变,迁延不愈等特点无法单以较为宏观的本虚标实充分解释,阳微...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范畴,病因为外感寒邪、饮食不调、情志不畅、年老体虚等,病机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病理变化总归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为标,治疗上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尤应重视补益心气,活血通脉。人体以五脏为核心,五脏之间相生相克,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是从五脏论治的基础。在辨证论治中,要以祛邪扶正为主,注意整体观念,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