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无方而易无体,但其运行生化之机可以借象揣摩而会之。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曰:“有生于无”。可见他所说的道乃一无极本源也,而二则为阴阳二气,由此阴阳二气运化合成一太极便谓之有。刘基《太极图说》正解此义: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万物。一物一太极,任何事物都是一阴阳和合的单元,孤阴不长,孤阳不生。然则,道家修炼性命的目的是为了造就纯阳之体,故吕祖洞宾以纯阳为号,古代道行高深者亦有以纯阳子自谓。佛家修行以消除心性中的阴蕴(断阴)为功德,达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阳明境界。由此可以…  相似文献   

2.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山东曹永庆“平常心是道”,是练功的一条重要法则。古云:平常心是道,功在日常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平常心即是练功修道;持平常心,即可觉知宇宙人天万物的本源及规律;功夫即在日常的持平常心之中。因此,在日常及练功中,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心纳入道的轨...  相似文献   

3.
中医关于人体生命的产生、维持和延续,往往是从元气的角度来认识的。在中医史上,元气之说起源甚早,并处于不断发展与深化之中,从而使中医的元气学说逐步丰富与完备起来。本文试图简略地谈一下这个学说的形成与内容。谬误必多,有待指正。(一) 我国古代就有“气一元论”的思想,认为万物均由精气组合而成。这样的概念肇于老子,他提出“道”是万物的基础,但它“有象”、“有物”、“有精”。由道而产生阴阳,于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以为事物是从浑沌状态的气逐渐分化而由简趋繁,并由此说明阴阳二个方面在气化之中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4.
<正>道是道家学说的核心范畴。道家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老子·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解释自然遵循的基本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黄帝内经》中继承发挥了"道"这一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来说明自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养生的基本法则及医学的基本准则,以指导人们正确养生以及临床病症  相似文献   

5.
元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思想体系中一个博大精深的概念。它是以整体为特征的东方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中医学之元气源于古代哲学之元气,并赋予了新的理论内涵。元气的理论内涵又决定了元气学说,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元气概念之滥觞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原始和根本,“  相似文献   

6.
元气学说是我国古代比较系统、完善、影响较大的一种学术理论。它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对自然界物质本原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元气学说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稀微无形,人眼觉察不到,但又充满宇宙太空;元气处于不停地运动状态之中,它聚集生成万物,而万物的离散又成为元气。由于元气的运动,由于元气中阴阳两种属性的矛盾冲突,从而构成了宇宙万物及其运动的多样性。元气学说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遗产,今人已做了大量研究(1)(2)(3)(4)本文着重探索元气…  相似文献   

7.
论元气     
气是天地间一切物质生长形成的源泉、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因素,没有气就没有物,宇宙间一切有机物和无机物都有气的存在。中医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源。内经处处着眼于气,举凡生理、病理、辨证、用药没有离开气的问题。庄子也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精是人类的源泉。管子内业篇也提出:“而精也者气是精也”。由此可知气是构成人体的因素,人的生育、成长老死,都是气的生化过程。气在人身分内气、外气、中气、五脏六腑之气、正气、邪气、真气、逆气、元气、营气、  相似文献   

8.
元气论钩玄     
元,通“原”,指天地万物之本原。《春秋繁露·重政》:“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元气,是古代的哲学概念,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言毒》:“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祖国医学中的元气,又称“原气”,是指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祖国医学中有关元气的理论发端于中国古代哲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人说作气功到高级阶段:可以“炼神还虚”,达到三花聚顶的程度,便可“得道”。“道”是什么东西呢?这个问题因为不好谈,很多气功书避而不谈。我们说,道是有定义、有具体内容的。《老子道德经》第25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1章中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相似文献   

10.
元气,原系古代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难经》首先把它引进医学领域,指为人体先天本元之气,是维持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抗邪能力的主要来源。《难经》十分重视元气脉诊,指出“脉有根本,人有元气”(14难)、“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元气) 独绝于内也”(8难)。历代名家遵而为论,亦强调脉诊候察元气,但仅提出尺部为“根”,有失全面。今追本溯源,探讨《难经》元气脉诊的理沦与方法,于事或有小补。考《难经》关于元气的论述,谓之发源于肾命,敷布于三焦,因之脉察元气法有三: 一、候子尺部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问动气者,人之生  相似文献   

11.
命门是一个集元精元气元神为一体的先天之脏器,符合"道"是物质(元精)、能量(元气)、信息(元神)涵三为一的组织原则,蕴含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和法则,遵循着道的变化程序和规律,特立独行替天行道造化五脏进而主宰着生命进程,是人体生命的本源,为人身之太极。  相似文献   

12.
如何养元气?     
正养生就是养这一口生命浩然之气,如何养?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养生法则,人人遵守;个性则是因人而异,看人下菜。在此先讲讲养生的共性,如何养元气、谷气、清气?如何养元气?如何养元气?说实在话,有关元气的养生有点难以有为。为什么?因为元气来自父母、源于先天,一个人的元气虚实强壮与否往往和父母的身体条件及其先天子宫内的发育有关,很大程度上关乎"投胎"。  相似文献   

13.
“阴火证”之说出于脾胃内伤学说创始人李东垣。然阴火究属什么性质之火?阴火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后世医家多所争论。笔者近年来研读原著,对此问题有一些浅薄认识,今不揣浅陋,试述如下,谬误处恳请同道就正。一、阴火证的产生和含义东垣对阴火证的解释较为复杂,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种:(一)认为是心火。东垣说:“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二)气郁之火。东垣指出:“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夫阴火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三)营血亏虚,所产生的虚火。东垣说:“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由精气不  相似文献   

14.
修德是气功修炼的根本熊厚金要想真正修炼好气功,完成自身生命工程的验证,就要十分重视德性的修炼和修持。有些学功者总以为气功修炼有什么秘法捷径,似乎只要找到了走捷径的秘法,便可以直入气功高境界了。殊不知,从深层的意义上说,气功修炼就是一种道德实践,气功修...  相似文献   

15.
“医道同源”,文章介绍赖新生教授通元疗法学术思想与道家的医理相关内容,并阐述了通元疗法针灸取穴的部分道医学相关理论依据。通元疗法学术思想体系中的“一元,二阴阳,三精气神”根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万物化生规律,赖教授认为一为“元真之气”,根于“丹田玄牝之门”;二为“阴阳”,旨在坎离交、任督通、营卫调;三为“精气神”,重在“神、元气”。通元疗法包括通督养神和引气归元两个方面,其中引气归元有三境界,与道家“炼气”“炼液”“炼丹”以调气还元密切相关;通督养神有三层次,暗合于道家“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以养神通阳,最终达“还精补脑”而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6.
涤尘 《气功》2000,21(9):411-413
《气功》杂志2000年第4期上刊登了甘震云老师的《古代道家女性内丹术浅识》一文 ,很好。美中不足的是 ,文中没有具体介绍女丹功的修炼方法。而笔者曾有幸在1998年5月2日的静修交流会上听得“女丹功的修炼要点及注意事项”一节 ,今摘录出来 ,以飨功友。女丹功按修习的阶段进程来划分 ,共有9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不违坤道“坤”就是乾坤的坤 ,她能生养万物 ,养育万物 ,包容万物。修炼女丹功就要谨守坤道。它的内涵包括 :敬老爱幼 ,爱惜生命 ,体贴丈夫并教育子女 ,做贤妻良母 ,温和慈祥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主动挑起家庭担子 ,多…  相似文献   

17.
“本固而道生”是要求修炼大道者立稳根基、打好基础而自然合乎大道。对于今天的群众气功修炼者来说,“本固而道生”这句名言仍具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现在的气功修炼目的是为群众身心健康服务,溶利己于利他人之中,使气功走上科学的殿堂,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是“本固而道生”的今义。一、信力是“本”。练功能不能取得好的成就和一个人对气功的信力有很大关系。古人指出:“信为道元、功德母。”没有强烈的信力,就不容易在修炼者的修炼过程中产生强烈的韧力和毅力。因为气功的精髓在于主动地运用意念来调整自身的生命活…  相似文献   

18.
第五节“道”的共性 [原文]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环谷,而王公以自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面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教父。(第四十二章)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与道家的诸多理念不谋而合,本就有“医道同源”之说,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药、角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长期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两味和三味药物的配伍使用。在古今文献中不乏关于对药、角药临床应用的记载,但是其理念形成却又各有所异。作者认为对药、角药的形成理念也遵循道家的思想,而此文旨在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角度来探讨单味药、对药、角药在“道”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一字真言     
古人云 :一儒一道一释流 ,三子各话万千秋。到底说了什么话?一字真言笑不休。这首诗的意思是 :儒、释、道三家 ,在历史上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著作 ,这万千著作究竟说的是什么呢?答曰 :一字真言而已。此处的一字真言 ,即是相对“一”的探讨。“一”的含义一、指本原即“一”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为“形变之始”。老子说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老子&#183;二十五章》)庄子说 :“泰初有无 ,无有无名 ,一之所起。”(《庄子&#183;天地篇》)列子说 :“一者 ,形变之始也。”(《列子&#183;天瑞篇》)《太平经》说 :“夫一者 ,乃道之根也 ,气之始也 ,命之所系属 ,众心之主也。”均系此义。从上述可知 ,“一”为道所生。此时的“一” ,已具物质性。由一 ,继而生二、生三 ,于是形成了多姿多彩、万象纷纭的宇宙万物、大千世界。我们知道 ,“道”为本体。如果将“道”比喻为地下或山中的活水的话 ,那么 ,“一”就是从地下或山中喷涌而出的泉水源头。沿流汇纳百川 ,终于形成万顷波涛。二、指本体即指“道”。“道”为天地万物的本体 ,为天地万物之源。老子说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