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血压变异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10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雷米普利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口服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心率变异性、血压变异性、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G、TC、LDL-C及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HDL-C水平明显增高,且观察组上述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各项指标(SDNN、SDANN、RMSSD、SDNNindex以及PNN50)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患者上述各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昼SBPV、夜间SBPV、24小时SBPV、白昼DBPV、夜间DBPV以及24小时DBPV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上述各指标未见明显改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内皮素水平均明显降低,而一氧化氮含量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治疗高血压患者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清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对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血压变异性以及血管内皮功能均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奥美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沙坦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治疗12 w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平均血压、血压变异性、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日间收缩压均数(d SBP)、日间舒张压均数(d DBP)、夜间收缩压均数(n SBP)、夜间舒张压均数(n DBP)、24 h SBP、24 h DBP、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 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 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 DSD)、24 h SSD、24 h DSD、ET-1明显降低,NO明显升高;研究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d SBP、d DBP、n SBP、n DBP、24 h SBP、24 h DBP、d SSD、d DSD、n SSD、n DSD、24 h SSD、24 h DSD、TC、TG、LDL-C、ET-1显著降低,HDL-C、NO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奥美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降血压、降血脂作用,且能够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血压变异性,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40~79岁血脂正常的1级或2级高血压患者168例,随机分瑞舒伐他汀治疗组(n=86)及对照组(n=82),治疗组在降压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d,1次/晚),对照组常规降压治疗。随访12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采用核素心血池显像和彩色多普勒2种技术检查左心室功能参数的变化。结果随访2月时,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压[收缩压(128.1±4.3)比(133.8±4.9)mmHg;舒张压(73.7±4.0)比(77.9±4.1)mmHg]下降更明显(P<0.05),血脂[总胆固醇(3.28±0.51)比(4.22±0.64)mmol/L;三酰甘油(1.02±0.23)比(1.21±0.31)mmol/L]改善明显(P<0.05),hsCRP及左心室功能参数[左心室高峰充盈率(LVPFR);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与晚期最大流速比值(E/A)改善不明显(P>0.05);随访12月时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压[收缩压(126.0±4.9)比(133.2±3.5)mmHg;舒张压(75.0±3.2)比(78.2±3.1)mmHg]降低(P<0.05)和hsCRP[(1.51±0.25)比(1.96±0.36)mmol/L]明显下降(P<0.05),左心室功能参数[LVPFR(2.78±0.21)比(2.08±0.43);LVEDV(108.5±7.2)比(133.0±9.0)mL;左心室射血分数(64.79±10.12)比(61.52±8.42)%;E/A(1.21±0.08)比(1.02±0.15)]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血脂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规范降压治疗基础上加用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能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4.
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137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10mg/dqd,观察组69例)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8例),比较治疗12周前后应用超声检测肱动脉流量介导性扩张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比较,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1和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7.95±0.87vs5.20±0.82;GTN:12.12±5.11vs10.38±5.10)及C反应蛋白(CRP:3.14±0.53vs7.42±0.42)、纤维蛋白原(FIB:236±103vs402±112)、内皮素(ET:3.41±1.94vs4.51±2.70)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可进一步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同时可减轻炎症反应,纤溶活性及血浆内皮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研究证实,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高血压独立相关,在高血压众多危险因子中,hs-CRP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他汀类调脂药是临床常用的调脂药,除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等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与hs—CRP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影响的机制。方法 15例健康对照者,3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瑞舒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瑞舒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运用瑞舒伐他汀口服治疗。4 w后抽取3组静脉血进行后续试验。结果血清一氧化氮(NO)及NO合酶(NOS)含量,血管内皮祖细胞CD146表达比例,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DDAH)活性及mRNA相对表达量,常规治疗组及瑞舒伐他汀组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瑞舒伐他汀组含量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常规治疗组及瑞舒伐他汀组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瑞舒伐他汀组含量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通过影响内皮功能达到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137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10 mg/d qd,观察组69例)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8例),比较治疗12周前后应用超声检测肱动脉流量介导性扩张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比较,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1和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7.95±0.87 vs 5.20±0.82;GTN12.12±5.11vs 10.38±5.10)及C反应蛋白(CRP3.14±0.53 vs 7.42±0.42)、纤维蛋白原(FIB236±103 vs 402±112)、内皮素(ET3.41±1.94 vs 4.51±2.70)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可进一步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同时可减轻炎症反应,纤溶活性及血浆内皮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正>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表现为动脉弹性功能减退、僵硬度增加等,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好发于老年人〔1〕。匡永东等〔2〕报道,脉压能够间接反映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患者脉压越大,发生脑卒中以及冠心病的概率越高。因此适当降低患者的脉压值,对于老年患者血管疾病的发生可起到有效预防作用,是改善患者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长期瑞舒伐他汀治疗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冠脉贮备功能(CFR)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存在冠脉慢血流的患者4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药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2例)予常规治疗,试药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20 mg/d,治疗期为6个月。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血脂,hsCRP,利用腺苷负荷超声记录左前降支远端血流频谱评评价CFR。结果:经过6个月瑞舒伐他汀的治疗后,试药组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对照组明显下降,[TC:(3.2±0.9)mmol/Lvs.(5.4±1.2)mmol/L,P<0.05;LDL-C:(2.1±0.7)mmol/L vs.(3.4±0.8)mmol/L,P<0.05]。hsCRP较对照组明显下降[(2.1±1.4)mg/L vs.(3.7±2.1)mg/L,P<0.05]。试药组静息冠脉血流速度(bCFV)较对照组和治疗前显著下降[(21±6)cm/s vs.(26±5)cm/s和(21±6)cm/s vs.(25±7)cm/s,P<0.05],而最大冠状动脉扩张状态hCFV较对照组和治疗前增加[(71±9)cm/s vs.(56±8)cm/s和(71±9)cm/s vs.(56±10)cm/s,P<0.05],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较对照组和治疗前明显增加[(3.2±0.6)cm/s vs.(2.1±0.5)cm/s和(3.2±0.6)cm/s vs.(2.2±0.4)cm/s,P<0.05)]。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经过瑞舒伐他汀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冠脉贮备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雷米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6例)和对照组(132例)。对照组口服雷米普利(2.5~15)mg/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托)20mg/d。心房颤动发作时均给予胺碘酮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共随访1年。结果1年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75.73%、C反应蛋白2.71mg/L&#177;0.46mg/L均优于对照组55.30%、4.13mg/L&#177;0.45rag/L;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左心房内径缩小分别为2.58mm&#177;1.53mm、2.37mm&#177;1.59mm,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米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C反应蛋水平,缩小左心房内径,降低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AF的复发及较好地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比较缬沙坦分别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其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13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70例给予口服缬沙坦80 mg联合氨氯地平5mg qd;B组68例给予口服缬沙坦80 mg联合氢氯噻嗪12.5 mg q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w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24 h、白天与夜间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SBPV)和舒张压变异性(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DBPV);24h、白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8周A组与B组24 h、白天、夜间SBP、DBP、SBPV均下降(P<0.05),A组下降幅度均大于B组(P<0.05).A组治疗8w后,DBPV均有下降(分别地,P<0.05),而B组无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均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具有更佳的血压达标率和更低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及抑郁焦虑情绪对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对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3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心理问卷调查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的评定,根据量表评分结果将高血压组再分成有抑郁焦虑情绪组和无抑郁焦虑情绪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高血压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30/68)和焦虑情绪发生率(3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抑郁(7/32)和焦虑(8/32)情绪发生率(P〈0.05);(2)高血压组的血压变异性参数: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均大于对照组(P〈0.01),且收缩压变异性大于舒张压变异性;有抑郁焦虑情绪高血压组的24hSSD和dSSD高于无抑郁焦虑情绪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较对照组有更高的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和更大的血压变异性;有抑郁焦虑情绪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无抑郁焦虑情绪的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病人血压的变异性和左心室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95例应用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病人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24 h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质量及血管紧张素Ⅱ血浆浓度的变化.结果 24 h及日间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较治疗前降低(P<0.05);24 h时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左心室质量较治疗前轻;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替米沙坦可降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变异性,同时减轻左心室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对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不伴房颤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3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69例及非房颤组614例。记录基线特征、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按收缩压变异性中位数9.89mm Hg(1mm Hg=0.133kPa)将入选患者分为高变异性342例和低变异性341例。应用Cox回归方程分析血压变异性对新发房颤的影响。结果房颤组24h收缩压变异性明显高于非房颤组[(11.13±3.50)mm Hg vs(10.21±3.41)mm Hg,P=0.034],24h舒张压明显低于非房颤组[(67.19±8.16)mm Hg vs(69.33±8.39)mm Hg,P=0.04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24h收缩压变异性、脑出血及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49,95%CI:1.175~3.233,P=0.010;HR=2.983,95%CI:1.075~8.277,P=0.036;HR=2.567,95%CI:1.370~4.810,P=0.003)。结论收缩压变异性升高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对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pressure,ABP)及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单纯高血压及42例65岁以上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行24 h ABP监测,对2组患者的ABP及BP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dmSBP)及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日间脉压(dmPP)、夜间脉压(nmPP)及24 h平均脉压差(24 h-mPP)均大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BPV方面,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及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dSBPCV)、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及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nSBPCV)、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均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年龄、高血压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ABP及BPV增大,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异常。改善糖代谢状况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代谢记忆,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拜新同在降压的同时对高血压病患血压变异性、胰岛素敏感性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 60例高血压病患随机分成拜新同组和卡托普利组各30例,治疗前后分别测24h动态血压、空腹血糖、胰凫素及免疫球蛋白,以血糖与胰岛素乘积的倒数并取其自然对数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 两组高血压病患在血压下降的同时胰岛素敏感性提高、免疫球蛋白下降(P<0.05);拜新同组血压变异性下降(P<0.05),卡托普利组血压变异性下降明显(P<0.05)。结论 皋新同 可显降低高血压病患的血压变异性、免疫球蛋白及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 )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血压增高的程度及年龄的关系。方法 对65例EH患者及 40例正常人 (对照组 )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以测定的血压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结果 EH组血压变异性明显大于对照组 ,Ⅱ、Ⅲ期EH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大于Ⅰ期EH患者 ;EH患者血压变异性随血压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年龄≤ 5 5岁者 ,其血压变异性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年龄 >5 5岁者 ,其血压变异性不再随继续增加。结论 EH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加 ,且靶器官损害越重 ,血压值越高 ,在一定范围内年龄越大则血压变异性越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高血压分级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及血压变异性(BPV )与靶器官损害和年龄的关系。方法:对180例我院住院老年高血压病人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监测结果,患者被分为1级(65例),2级(61例)和3级(54例)高血压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60-70岁组(65例),71-80岁组(68例)和≥81岁组(47例)。BPV指标为测得的血压标准差。结果:老年高血压病人随着血压分级的升高(I级-III级), BPV明显增大[24hBPV :(11.0±2.5) mmHg比(12.2±3.3) mmHg比(14.3±3.6) mmHg , P均<0.01],心脏,脑和肾损害者的24h收缩压变异性(SBPBPV )/舒张压变异性(DBPBPV )显著大于无损害者的[心脏损害者:(12.2±2.4)/(9.8±2.2) mmHg ;脑损害者(12.9±3.1)/(9.6±2.0) mmHg ,肾损害者(15.7±2.4)/(12.4±1.5) mmHg比无损害者(10.7±2.3)/(8.0±1.4) mmHg](P<0.05或<0.01),各年龄组间的血压变异性无明显差别。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随着血压升高,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且有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更显著,但血压变异性与年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血压增高的程度及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 :对 480例 EH患者及 2 0 0例正常人 (对照组 )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以测得的血压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结果 :EH组血压变异性明显大于对照组 ; 期 EH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大于 期及 期患者 ; 、 期之间血压变异性无明显差异 ;对照组及 EH组各组中男女性别之间血压变异性无显著性差异 ;EH组血压变异性随血压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年龄≤ 6 0岁者 ,其血压变异性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年龄 >6 0岁者 ,其血压变异性不再继续增加。结论 :EH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加 ,且靶器官损害越重 ,血压值越高 ,在一定范围内年龄越大则血压变异性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