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包填塞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少见并发症,但发生迅速,病情凶险,若不经及时抢救,死亡率较高。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共发生PCI术后心包填塞3例。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PCI术后心包填塞原因,特征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64岁,以反复胸痛3年,加重1月于2003年4月3日入院。心电图示V1~V4呈QS型,诊断为冠心病,陈旧前壁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于4月14日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示左前降支(LAD)发出第一对角支(D1)后99%闭塞,左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正常,可见RCA和LAD形成侧支循环,血流1级。决定干预LAD。沿7FJL4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处理策略。方法纳入2004年5月至2010年10月行PCI治疗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25例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穿孔的影像特征进行Ellis分型,对各型冠状动脉穿孔的处理策略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生率为0.82%(25/2036),其中Ⅰ型穿孔13例(52%),Ⅱ型穿孔3例(12%),Ⅲ型穿孔9例(36%),死亡2例(8%)。Ⅰ型穿孔患者采取严密观察,但未行特殊处理。Ⅱ型穿孔患者予以停用抗凝药物,球囊长时间低压扩张,其中1例于术后24h出现心包填塞,心包穿刺引流后病情逐渐稳定。Ⅲ型穿孔患者4例经球囊低压力贴附封堵穿孔部位后破口消失,3例行带膜支架置入,2例在球囊长时间低压力贴附封堵穿孔部位同时使用鱼精蛋白,但使用鱼精蛋白后均出现冠状动脉内慢血流死亡;Ⅲ型穿孔患者中4例出现急性心包填塞。结论冠状动脉穿孔发生率低,但可导致严重临床后果,及时正确处理是减少恶性心脏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冠脉穿孔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发生率较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穿孔高危因素(慢性闭塞病变,成角,迂曲,钙化病变。高龄等)病人。发生率约1.0%,病情凶险,处理不当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心包填塞。甚至死亡。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是减少病死率的关键。现将我科PCI术中冠脉穿孔致心包填塞抢救成功1例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和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并发急性心包填塞(ACT)的原因、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46例冠状动脉患者PCI中ACT的发生率、原因和诊断处理方法。结果:在1546例行PCI的患者中,根据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有5例因冠状动脉穿孔并发ACT,发生率为0.32%。5例全部行心包急诊穿刺引流,无一例死亡。结论:PCI中应尽早期发现ACT,并及时心包穿刺及持续引流,可以避免外科开胸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9岁。因“反复胸痛半年,再发加重5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吸烟史、脑栓塞病史。人院查体:血压150/100mmHg,两肺呼吸音清,末闻及干湿性哕音,心脏叩诊不大,心率80次/分,心脏各瓣膜区末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末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不肿,神经体征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致急性心包填塞的早期诊断、临床特征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行PCI并发急性心包填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原因、心包填塞早期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4例发生急性心包填塞的原因均为冠状动脉(冠状)穿孔,穿孔的冠脉血管包括前降支2例、右冠状动脉1例,回旋支1例;穿孔原因为导丝穿出血管3例,高压球囊后扩张致血管破裂1例。1例PCI术中出现呼吸困难加重伴血压下降,心率增快;3例术后出现气短、呼吸困难伴全身大汗、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心音低钝,给予盐酸多巴胺注射液静推并泵入无效。4例经X线检查、床旁心包B超检查发现心包积液,行心包穿刺发现心包积血而确诊。均行心包穿刺引流,其中1例予鱼精蛋白+心包穿刺+猪尾导管留置,1例给予带膜支架覆盖冠脉穿孔处+心包穿刺。患者均抢救成功,好转出院。随访半个月~3年,患者均存活,无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急性心包填塞是PCI的严重并发症,患者术中或术后如出现恶心、烦躁、胸闷、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状态应考虑心包填塞,确诊依靠心脏彩超或X线检查,超声引导下行心包穿刺引流等积极处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李雁斌 《山东医药》2009,49(19):76-76
冠脉介入术是治疗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老年人冠脉病变程度较重,常合并其他系统疾病,介入术后的护理工作难度较大。自2006年以来,我科对20例70岁以上患者行冠脉介入术,患者均为男性;年龄(75±10)岁,其中稳定性心绞痛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8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均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并同时植入支架。术后出现下肢静脉栓塞1例,皮下血肿1例,余均治愈后出院。现介绍术后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3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比患者手术前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结果患者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PTCA)及支架植入后IMR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CA后与支架植入后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的股动脉、冠状窦hs-CRP水平在PTCA后与支架植入后均明显升高,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可致冠心病患者术后IMR与hs-CRP水平升高,考虑与手术器械压迫冠状动脉血管壁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管内皮损伤相关,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的微循环障碍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6年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7例死亡患者的病例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我科接受PCI术患者人数及7例死亡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对死亡患者的伴随疾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我科接受PCI术7419例,总死亡率为0.10%(7/7419)较既往报道的0.59%呈下降趋势,其中接受急诊PCI术398例,死亡1例,死亡率0.25%(1/398)较文献报道的2.40%明显下降;7例死亡患者年龄37~80(61±14)岁,均伴有2种及以上常见慢性病,手术前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示多支病变或钙化病变,并分别进行了PCI术及强化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出现胸痛等症状,因心电图无动态变化导致未及时复查CAG以进行相应处理,最终死亡。7例患者中3例于术中死亡,4例于术后3~5 d死亡;死亡原因为脑出血、心脏破裂、支架内血栓或严重心功能不全。结论择期手术患者死亡的原因与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直接相关,手术后强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是发生脑出血的高危因素;前降支及回旋支双支病变建议尽量分期处理,并结合血管内影像学检查如血管内超声(IVUS)或光学相干体层成像(OCT),提高介入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包填塞的护理体会。方法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术中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并协助医生进行积极的抢救,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术后护理。结果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患者病情渐平稳后送回病室,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包正常,无心包积液,3d后康复出院。结论医护之间需紧密配合,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迅速作出反应,方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心包填塞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心包填塞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急性心包填塞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完成的480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并发急性心包填塞4例,其中男2例,女2例,平均(63.25±11.76)岁。结果 480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发生急性心包填塞4例,发生率为0.08%。4例发生于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其中前降支2例,回旋支1例,右冠状动脉1例。导丝至冠状动脉穿孔4例。3例行心包穿刺置管持续引流、鱼精蛋白中和肝素;1例为带膜支架覆盖冠脉内穿孔处,4例抢救成功。结论急性心包填塞是PCI治疗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 目的 总结心脏介入术中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的防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心脏介入术中发生急性心包填塞患者的发病特点、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 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中1例为房间隔穿刺位置过高致右心房穿孔而发生急性心包填塞,经紧急心外科手术救治成功,1例为送入穿刺鞘致心房穿孔所致,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48h后痊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1例为反复推送导丝穿破高度狭窄钙化的左前降支所致, 经紧急心外科手术救治成功,1例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时发生,经对症治疗及置管引流48小时后痊愈;射频消融术(RFCA)中1例为放置左上肺静脉电极导管时不慎将左心耳穿破所致,行猪尾导管引流、输血、升压等措施后心包填塞症状缓解;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中1例为电极损伤冠状静脉所致,行超声下猪尾导管心包穿刺引流及输血等治疗后,病情稳定。结论:急性心包填塞是心脏介入术的严重并发症,积极预防、及时发现、果断处理是防治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健康宣教、心理干预、活动指导、出院指导)。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患者入院时、术后1 w的焦虑、抑郁评分;出院前患者满意度; PCI术后1年内出血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6个月、12个月抗血小板治疗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1 w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出院前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 05)。结论综合护理可明显提高PCI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减轻焦虑抑郁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1979年Rentrop等采用冠状动脉内溶栓疗法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使闭塞血管重新开放,取得显著效果。本文报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并成功进行冠状动脉内溶栓1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前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233例.共有靶血管251支,闭塞时间(20±10)个月。226例(226/251,96.9%)的237处靶病变(237/251,94.4%)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共植入冠状动脉支架266枚。因导丝不能通过CTO病变未成功7例:造影提示病变类型均为旁路侧支血管丰富型或多处长的弯曲病变,其中2例闭塞时间有5年以上,另5例未开通患者中有2例因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而终止操作。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心绞痛症状缓解率85.4%,心功能改善率79.6%,5年生存率88.9%。结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关键在于熟练的操作技术、合理的器材选择及仔细评估病人和动脉闭塞病变状况;开通闭塞动脉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冠脉介入术中的经验。方法:1997年10月至2002年12月在我院做冠状动脉介入术共320例患者,总结手术中的压力及心电监测的结果。结果:1例病人术中前下壁心肌梗死,室颤,经多次除颤,抢救成功。1例冠状动脉穿孔,急性心包填塞,经心包穿刺引流,抢救成功。造影剂反应5例,室性心律失常20例,低血压6例,均经处理好转。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有一定的危险,术中注意监测压力及心电监测指标的变化,找出原因,积极处理,就能保证手术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前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233例,共有靶血管251支,闭塞时间(20±10)个月.226例(226/251,96.9%)的237处靶病变(237/251,94.4%)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共植入冠状动脉支架266枚.因导丝不能通过CTO病变未成功7例:造影提示病变类型均为旁路侧支血管丰富型或多处长的弯曲病变,其中2例闭塞时间有5年以上,另5例未开通患者中有2例因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而终止操作.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心绞痛症状缓解率85.4%.心功能改善率79.6%,5年生存率88.9%.结论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关键在于熟练的操作技术、合理的器材选择及仔细评估病人和动脉闭塞病变状况;开通闭塞动脉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12-01/2014-1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并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本次的患者止血时间2.4 d±0.3 d,术后半年随访观察并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无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护理后vs护理前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3.6分±3.6分vs 56.9分±8.1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34.6分±3.6分vs 57.6分±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护理人员应密切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变化,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改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院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治疗的27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依据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院内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73例)和非MACE组(203例)。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院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来评价模型。 结果 27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院内MACE的发生率为26.45%;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发现,MACE组患者年龄≥60(P<0.05)、吸烟(P<0.05)、饮酒史(P<0.05)、高血压(P<0.01)、心功能Killip分级≥3(P<0.05)、糖尿病(P<0.05)占比均高于非MACE组;BMI(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P<0.05)、WBC(P<0.05)、NT-Pro BNP(P<0.01)、LDL-C(P<0.05)、Scr(P<0.01)、C反应蛋白(P<0.01)、总胆固醇(P<0.05)、甘油三酯(P<0.01)、血糖(P<0.05)、D-二聚体(P<0.01)、肌钙蛋白(P<0.01)显著高于非MACE组;淋巴细胞计数(P<0.01)、红细胞计数(P<0.01)、血红蛋白浓度(P<0.01)、血钠(P<0.05)、血钙(P<0.01)、尿酸(P<0.05)、白蛋白(P<0.01)显著低于非MACE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P<0.05)、吸烟(P<0.05)、WBC(P<0.01)、NT-proBNP(P<0.05) 以及Scr(P<0.01)是ACS患者PCI术后院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是保护因素(P<0.05)。6项独立影响因素总分为279.14,对应风险值为0.82,预测ACS患者PCI术后院内发生MACE的概率为82 %。ROC曲线分析显示,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95 %置信区间为0.781~0.878,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5.36 %和87.74 %,表明该模型预测能力较强。 结论 年龄、吸烟、WBC、NT-proBNP及Scr是ACS患者PCI术后院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