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功能和视皮层PKC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出生后13 d SPF级Long Evans大鼠28只,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弱视模型组,每组14只,以右眼作为实验眼。建立大鼠多维度弱视模型,采用视觉诱发电位验证弱视模型的建立,HE染色观察大鼠视皮层形态结构,视觉悬崖实验检测大鼠立体视功能,计算每只大鼠的辨别指数,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皮层中PKCζ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大鼠右眼(剥夺眼)的P2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2波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两组大鼠视觉悬崖实验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探索行为轨迹集中在右侧(非悬崖侧),而弱视模型组大鼠探索行为轨迹紊乱,探索区域大多分布在左侧 (悬崖侧)。弱视模型组大鼠辨别指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数量丰富,结构完整,未出现明显神经元变性和坏死;弱视模型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结构不完整,出现不同程度的胞体固缩。弱视模型组大鼠左侧视皮层PKCζ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可造成大鼠视皮层结构的改变和视功能严重损害,视皮层PKCζ蛋白表达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丰富环境(EE)后单眼形觉剥夺成年弱视小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变化,探讨丰富环境对成年弱视小鼠视皮层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正常3周龄健康雄性C57小鼠,检测小鼠右眼及左眼fVEP后构建单眼形觉剥夺成年弱视小鼠模型,将单眼形觉剥夺成年弱视小鼠放入丰富环境中饲养6个月,观察成年弱视小鼠弱视眼及对侧眼每月fVEP变化。结果 单眼形觉剥夺成年小鼠剥夺眼fVEP N1-P2波振幅较对侧眼明显下降,剥夺眼即为弱视眼;单眼形觉剥夺成年弱视小鼠弱视眼N1-P2波振幅在EE饲养前明显低于对侧眼(P<0.05),在EE2月后开始高于对侧眼,在EE4月后达到最高峰,显著高于对侧眼(P<0.05),后出现下降趋势,在EE6月时与对侧眼持平。结论 丰富环境饲养可阻止单眼形觉剥夺成年弱视小鼠弱视眼视觉诱发电位的损害,可提高弱视眼fVEP N1-P2波振幅,可以逆转弱视眼视皮层可塑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EP1-40对成年单眼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结构及功能可塑性的再激活作用及意义。方法:6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Nor)、正常+PBS治疗组(Nor+PBS)、正常+NEP1-40治疗组(Nor+NEP)、模型对照组(MD)、模型+PBS治疗组(MD+PBS)及模型+NEP1-40治疗组(MD+NEP)。模型组大鼠于出生后21d缝合右侧眼睑建立单眼剥夺弱视模型,于45日龄时打开剥夺眼,对各组大鼠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确定单眼剥夺模型建立成功后,对需给药的各组大鼠按组别给予NEP1-40或PBS侧脑室注药治疗7d。于52日龄时对各组大鼠再次行F-VEP检测后处死动物,取左侧视皮层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突触超微结构变化。结果:45日龄时F-VEP检测示,MD组、MD+PBS组及MD+NEP组与Nor组比较,P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0.05);52日龄时F-VEP检测示,MD+NEP组与MD组、MD+PBS组大鼠比较,右眼F-VEP的P波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No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PBS组与MD组大鼠比较,右眼F-VEP的P波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No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视皮层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与Nor组比较,MD组大鼠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元突触间隙增大,突触活性区长度缩短,突触界面曲率减小,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变薄(P<0.05)。MD+NEP组大鼠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的各项指标均较MD组、MD+PBS组明显改善(P<0.05),与Nor组相比除突触间隙外(P<0.05),其余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PBS组与MD组大鼠比较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No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P1-40可使成年单眼剥夺弱视大鼠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元的突触界面结构参数得以恢复,F-VEP的P波潜伏期及波幅恢复至正常水平,重新"激活"被抑制的视皮层结构及功能可塑性,为成年弱视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双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γ-氨基丁酸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双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视皮层神经元γ氨基丁酸电流的影响。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出生后14、21和28d正常、双眼形觉剥夺和去除剥夺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然后在人工脑脊液中同时加入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50μmol/L和氰基7硝基喹啉2,3二酮20μmol/L,分离出γ氨基丁酸受体介导的成分电流,分析其电学特性。结果随着周龄增加,正常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下降时间和峰值显著变长和增大(P<005);而双眼形觉剥夺组内无明显变化(P>005);去除剥夺后1周,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下降时间和峰值增大(与双眼形觉剥夺组生后4周比较,P<005)。各组内,上升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随着视觉发育,正常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γ氨基丁酸受体介导的抑制性突触传递增强,双眼形觉剥夺抑制这一变化,恢复视觉输入后可以逆转。(中华眼科杂志,2005,413740)  相似文献   

5.
背景 弱视的形成与视皮层中谷氨酸受体关系密切,研究已证实弱视大鼠视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mGluR1)表达下降,但弱视形成后,mGluR1在视皮层突触传递效能中的作用如何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mGluR1在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V1区神经元突触传递效能中的作用. 方法 将16只14日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形觉剥夺组,每组8只.形觉剥夺组大鼠于出生后14d缝合左眼上下睑建立单眼形觉剥夺弱视模型,模型建立后饲养31d处死2个组大鼠,制备大鼠400 μm厚视皮层切片并在人工脑脊液中孵育.将视皮质切片分为3,5-二羟苯甘氨酸(DHPG)组、LY367385 +DHPG组、2-甲基-6-(苯乙炔)吡啶盐酸盐(MPEP) +DHPG组及LY367385 +MPEP+DHPG组,分别在人工脑脊液中添加相应药物,应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法进行电生理学实验,记录视皮层V1区神经元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结果 将药物处理前fEPSP斜率值设定为100%,DHPG处理后,正常对照组和形觉剥夺组视皮层神经元fEPSP斜率值分别增至(136.4±17.3)%和(120.7±12.8)%,2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0,P<0.05).LY367385和MPEP处理后,正常对照组fEPSP斜率值分别为(114.9±9.3)%和(112.6±15.3)%,形觉剥夺组分别为(107.3±6.0)%和(110.1±4.1)%,均明显低于相应单纯DHPG处理的fEPSP斜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t=2.641、2.915,均P<0.05;形觉剥夺组:t=2.410、2.372,均P<0.05).LY367385联合MPEP处理后,正常对照组fEPSP斜率值为(104.5±2.2)%,形觉剥夺组为(102.8±14.9)%,均明显低于相应单纯DHPG处理的fEPSP斜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80、2.306,均P<0.05).结论 mGluR1在单眼弱视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突触传递中发挥的作用较正常大鼠减弱,mGluR1和mGluR5共同参与视皮层神经元突触的传递,2个亚型受体的作用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视觉发育敏感期单眼形觉剥夺大鼠视觉电生理功能,并观察其视皮质超微结构。方法:健康14日龄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大鼠缝合封闭单侧眼,制作单眼形觉剥夺动物模型。与对照组在同等自然光照环境下饲养至45日龄。分别对两组鼠进行电生理检测,并使用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大鼠视皮质的超微结构。结果:正常大鼠F-VEP呈现典型的NPN波形,P1波峰潜时短,波峰陡直。形觉剥夺大鼠F-VEP检测结果:P1波峰潜时明显延长,波峰显著降低。电镜观察单眼形觉剥夺动物视皮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发现:形觉剥夺动物视皮质中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受到破坏。结论:单眼形觉剥夺可以影响大鼠视觉电生理的变化,使P波峰的潜时延长,振幅降低,这一改变是形觉剥夺性弱视视觉生理功能改变的体现;单眼形觉剥夺可以引起大鼠视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破坏,这一改变是形觉剥夺性弱视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曾亚薇  何湘珍  王智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2069-2071
目的:检测凋亡相关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在形觉剥夺性弱视大鼠大脑视皮层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形觉剥夺弱视大鼠模型,对10只正常大鼠和10只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大脑视皮层17区进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以及图像分析系统对Caspase-3免疫阳性神经元进行定位观察并定量研究其变化。结果:正常大鼠和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17区各层次均可见Caspase-3免疫阳性神经元存在,而以Ⅱ!Ⅳ层较多。与正常大鼠相比,Caspase-3在单眼剥夺性弱视大鼠组视皮层17区Ⅱ!Ⅳ层的表达比正常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spase-3在单眼剥夺弱视大鼠大脑视皮层17区表达升高,可能参与弱视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突触后致密物(post-synaptic density,PSD)-95在正常发育以及单眼视觉剥夺性大鼠视皮层中的蛋白动态表达情况,以期在突触水平为视觉发育可塑性提供分子基础。方法健康生后14d 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及单眼剥夺组,单眼剥夺组在生后14d行单眼缝合术制备单眼剥夺模型。动物在同等环境下喂养,分别于生后14d、21d、28d、45d麻醉、灌注、固定、开颅、冠状切取后部脑组织(单眼剥夺组取剥夺眼对侧脑组织),进行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结果 HE染色中正常发育大鼠视皮层的神经元分布呈层状,且各层神经元排列整齐;单眼剥夺组大鼠视皮层未见明显异常。正常发育组PSD-95蛋白的表达随年龄呈发育性变化,生后21d有明显升高(12.47±2.06),28d(10.54±1.72)、45d(11.65±1.55)持续在较高水平。PSD-95表达产物在单眼剥夺组较正常组明显减少,生后21d(4.94±0.57)、28d(5.20±0.47)、45d(4.87±0.72)与正常组相比均下降(均为P<0.05)。结论 PSD-95可能参与视觉发育敏感期视皮层神经元可塑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视网膜神经元的损伤作用。

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DM模型,利用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配置RU486溶液。DM模型建立成功后,腹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486为RU486治疗组,腹腔注射DMSO为糖尿病组。正常大鼠腹腔注射DMSO为对照组。3mo后,检测大鼠体质量、血糖、血清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浓度,HE染色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密度,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结合光密度值分析的方法,对神经元轴突再生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及突触数量标志物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体质量明显下降,血清GC浓度明显升高,RGC密度明显降低,视网膜GAP-43表达增强,SYN表达明显减弱(均P<0.01); 与糖尿病组相比,RU486组RGC密度明显增加,视网膜GAP-43和SYN表达明显增强(均P<0.01)。

结论:拮抗GC的作用可能促进了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元轴突再生,增加了突触数量,恢复了视网膜RGC密度,结果提示GC长期升高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状况及危害,为提高临床弱视治愈率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321例在我院门诊确诊为不同类型弱视的儿童,应用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行远立体视觉检查,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行近立体视觉检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并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比较,患儿的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及远立体视存在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患儿的立体视觉存在率最低,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最高,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较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低。

结论:不同类型的弱视均可导致儿童立体视觉的发育障碍,其中斜视性弱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对立体视觉影响最大,屈光不正性弱视影响较小,重视立体视觉的重建是巩固儿童弱视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丰富环境干预对单眼剥夺成年弱视小鼠视皮质中IGF-1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对成年弱视小鼠初级视皮质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正常新生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单眼剥夺+标准环境组(MD+SE),单眼剥夺+丰富环境组(MD+EE),单眼剥夺+氟西汀组(MD+FLX)。在小鼠21日龄时构建单眼剥夺模型,确定模型建立成功后,每组选取18只小鼠按照预先分组放置在标准环境或丰富环境中饲养4wk,单眼剥夺+氟西汀组小鼠饮水中加入氟西汀。通过前爪触地反射实验检测小鼠视敏度,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客观视功能;小鼠处死后取材,使用电镜检测视皮层神经元的突触间隙宽度、突触活性区长度及突触后致密物厚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皮层中IGF-1、IGF-1R及IGFBP5蛋白表达。结果:(1)视敏度检测结果:MD+SE组小鼠前爪触地成功率明显低于Nor组(P<0.001);MD+EE组及MD+FLX组小鼠前爪触地成功率明显高于MD+SE组(均P<0.001);与MD+FLX组比较,MD+EE组小鼠前爪触地成功率无差异(P=0.816)。(2)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与Nor组比较,MD+SE组小鼠剥夺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2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均P<0.01);丰富环境饲养后,MD+EE组较MD+SE组小鼠剥夺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2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加(均P<0.01);与MD+FLX组比较,MD+EE组小鼠剥夺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2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变化无差异(P>0.05)。(3)电镜检测视皮层神经细胞突触超微结构:与N or组比较,M D+SE组小鼠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细胞突触间隙增宽(P <0.01),突触活性区长度缩短(P <0.01),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变薄(P <0.01);丰富环境饲养后,MD+EE组小鼠较MD+SE组突触间隙变窄(P=0.0035),突触活性区长度延长(P<0.01),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增加(P<0.01),MD+EE组突触超微结构各项指标较MD+FLX组比较无差异(P>0.05)。(4)Western blot检测视皮层中IGF-1、IGF-1R及IGFBP5蛋白表达:MD+SE组小鼠IGF-1及IGF-1R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or组(均P<0.01);MD+EE组小鼠IGF-1及IGF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MD+SE组(均P<0.01),然而仍显著低于Nor组(均P<0.01)。各组间小鼠IGFBP5蛋白表达异常无差异(P>0.05)。结论:丰富环境能重新激活成年单眼剥夺弱视小鼠视皮质可塑性,改善弱视小鼠视觉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控IGF-1及受体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对猫形觉剥夺性弱视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视皮层17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18只4周龄幼猫分为正常组、单眼剥夺组、左旋多巴组,每组6只。通过单眼眼睑缝合制备形觉剥夺弱视模型,观察不同干预条件下各组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P1隐含值及波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视皮层17区NGF的差异。结果单眼剥夺组剥夺眼P100波隐含值延长,波幅降低,与正常组及对侧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旋多巴组双眼P-VEP各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夺组视皮层NGF免疫阳性细胞密度为80.23±9.54,正常组为111.83±7.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旋多巴组为118.06±12.37,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结论敏感期内剥夺性弱视幼猫视皮层17区NGF的表达减弱。左旋多巴干预治疗后,NGF表达明显增加,弱视眼P-VEP明显改善,左旋多巴能促进实验猫弱视眼的视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眼阿托品化对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大鼠视觉发育的影响。
  方法:将20只出生14 d的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均选取左眼为干预眼,右眼作为对照眼。实验组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点左眼,每日3次,右眼生理盐水点眼,每日3次。对照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点双眼,每日3次。在点眼前及点眼后的7,14,21,28 d分别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及带状检影法测量屈光度。在点药后28d,从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各随机选取3只大鼠,检测c-fos mRNA的表达;后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再各随机选取3只大鼠,放入暗室2d后给予2h正常饲养环境光线刺激,再次检测c-fos mRNA的表达。
  结果:实验组点药后14d产生屈光参差,两眼相差3.9D(P<0.05),实验组大鼠左眼F-VEP的P1波在点药后21 d峰时值延长为88.9±1.889ms,与右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药后28d,实验组大鼠左侧视皮层中c-fos mRNA表达较右侧视皮层高,但无显著差异;但在放入暗室2d后再给予2h光线刺激,实验组大鼠左侧视皮层中c-fos mRNA表达为右侧视皮层的5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大鼠的单眼慢性阿托品化可形成屈光参差,使视传导发生延迟,阻碍了视皮层的正常发育。大鼠的单眼慢性阿托品化可作为制作屈光参差的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形觉剥夺性弱视动物模型应用左旋多巴(levodopa,LD)治疗后视皮质17区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protein-43,GAP-43)的表达,探讨LD对形觉剥夺性弱视视觉功能恢复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50只4周龄幼猫,随机分为正常组、剥夺组、对照组、低剂量LD组及高剂量LD组共5组,每组10只。通过单眼眼睑缝合制备形觉剥夺的弱视模型,观察不同干预条件下各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visualevokedpotential,PVEP)的P100波的峰时及振幅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视皮层17区GAP-43的差异。结果 8周龄时,剥夺组、对照组、低剂量LD组、高剂量LD组剥夺眼P100波振幅比对侧眼及同周龄正常组幅值降低,潜时延长(均为P<0.05);12周龄时,低剂量LD组剥夺眼P100波振幅增高,与对侧眼及同周龄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P100波潜时则未达到正常(P<0.05);高剂量LD组剥夺眼P100波振幅增高、潜时缩短,与对侧眼及同周龄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8周龄时剥夺组视皮质17区Ⅱ/Ⅲ、Ⅳ、Ⅴ/Ⅵ层GAP-43免疫阳性细胞密度均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2周龄时高剂量LD组各层GAP-43免疫阳性细胞密度与正常组基本相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低剂量LD组和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GAP-43在形觉剥夺性弱视形成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LD对形觉剥夺性弱视视功能改善的机制是通过GAP-43表达的改变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关键期内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大鼠模型经反转缝合及丰富环境治疗前后视皮质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的表达规律,及SYP对视皮质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36只14d龄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其中NCI组、NCII组为正常对照组;MDI组、MDII组、反转缝合(reversesuture,RS)组和RS+丰富环境(enrichedenvironment,EE)组分别行右眼眼睑缝合,RS组、RS+EE组于28d龄打开剥夺眼,同时缝合对侧眼睑行遮盖治疗,RS组放于标准环境中饲养、RS+EE组放于EE中饲养;NCI组、MDI组于28d龄,NCII组、MDII组、RS组、RS+EE组于42d龄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同时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分析各组大鼠视皮质SYP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示形觉剥夺眼P100波的波形稳定性差、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HE染色示各组大鼠视皮质神经元均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可见RS组视皮质SYP阳性神经元密度较MDII组高,RS+EE组视皮质SYP阳性神经元密度较MDII组、RS组高,MDI组大鼠视皮质SYP阳性神经元密度较NCI组低,MDII组、RS组大鼠视皮质SYP阳性神经元密度均较NCII组及RS+EE组低,定量分析显示以上各组SYP免疫标记的平均光密度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NCII组和RS+EE组两组间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YP影响视皮质神经元可塑性,且参与了视觉发育视皮质可塑性的变化过程,是弱视发病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关键期内RS+EE治疗对弱视视皮质神经元功能状态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Wnt信号通路蛋白β-链蛋白(β-catenin)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在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monocular deprivation amblyopia,MD)大鼠视皮层的表达变化。方法 出生后14 d的健康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MD组和正常(normal postnatal,NP)组。MD组行单眼睑缘缝合术,根据剥夺时间又分为单眼剥夺7 d、21 d、45 d、90 d 4个小组,每小组8只;NP组不作任何处理,相应分为7 d、21 d、45 d、90 d 4个小组,每小组8只。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确定MD模型建立成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D组和NP组大鼠视皮层β-catenin和GSK-3β的表达变化,通过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平均光密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NP组大鼠相比,MD组大鼠各时间点视皮层GSK-3β的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随剥夺时间延长,GSK-3β的表达逐渐增加,MD组内各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MD组各时间点大鼠视皮层β-catenin的表达比NP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随剥夺时间延长,β-catenin的表达逐渐减少,MD组内各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结论 Wnt信号通路蛋白可能参与了视觉发育可塑性的调控和弱视的形成,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电针刺激对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初级视皮层中多巴胺(dopamine,DA)、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及其受体(D1受体和GABAA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36只鼠龄13 d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弱视模型组、电针治疗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弱视模型组、电针治疗组大鼠右眼进行单眼形觉剥夺弱视造模。电针治疗组大鼠在生后30~60 d选取左侧太阳、合谷,右侧太阳、攒竹进行电针刺激干预,百会和右侧合谷仅给予针刺,不通电。每天同一时间段电针刺激干预30 min,频率2 Hz,脉冲长度0.1 s,每周至少干预6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初级视皮层中DA、GABA含量以及D1受体、GABAA受体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弱视模型组大鼠初级视皮层中DA、GABA的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电针治疗组DA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ABA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组大鼠初级视皮层中DA、GABA的含量均高于弱视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大鼠初级视皮层中D1受体、GABAA受体 mRNA的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电针治疗组GABAA mRNA的表达高于弱视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1受体 mRNA的表达与弱视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刺激会促进弱视大鼠初级视皮层中DA、GABA及其GABAA受体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