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应用化学指纹图谱评价中药质量已被很多国家广泛接受和使用,然而,仅通过分析其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评估中药的质量,则忽略了中药药效这一质量评价的金标准。中药谱效关系研究将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药效活性有机结合,可更全面、多角度地进行中药质量评价,已应用于中药研究的多个领域。该文主要对中药谱效关系的研究方法,及其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梳理总结,为中药谱效关系的研究、发展和在更大范围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川产姜黄颜色值与主要化学成分姜黄素类成分(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总姜黄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基于"辨状论质"理论,采用分光测色计对川产姜黄的切片与粉末颜色值进行测量,结合药材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川产姜黄粉末的颜色值L*、b*、ΔE*ab与姜黄素类各成分含量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4左右;颜色值a*与姜黄素类各成分含量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7左右。结论川产姜黄的颜色值a*相较于其他值相关程度更高,提示可通过姜黄粉末a*值预测和判断川产姜黄药材品质,从而验证"辨状论质"理论在姜黄药材鉴别中的科学性,为建立快速鉴别姜黄品质的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颜色是中药炮制火候重要的评价指标,也是中药饮片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颜色传统的语义描述较为主观晦涩,学生在中药炮制的实践中很难准确理解,导致对火候颜色指标的判断差异较大,影响中药炮制学的教学质量。为了让学生们对中药饮片在炮制过程中颜色的变化有更为客观的认识,从而提高对饮片质量与炮制工艺相关性的理解,以山楂的炒制为例,以科研思维和要求为指导,设计将分光测色技术引入中药炮制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制的山楂不同规格炮制品进行颜色的测定与评价,掌握火候颜色指标量化表征方法,探讨颜色变化与炒制技术参数的关系,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中药炒制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商品规格地黄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从化学成分角度为制定地黄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和等级划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按地黄的等级、表面颜色、断面颜色和断面质地对地黄药材进行分类,以环烯醚萜苷类、糖类、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水溶性浸出物为指标,探讨不同商品规格地黄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地黄等级、表面颜色和断面质地对化学成分的影响较小,断面颜色对化学成分的影响较大;随着地黄断面颜色的逐渐加深,环烯醚萜类、寡糖类成分含量逐渐降低,而单糖、多糖类含量逐渐升高。结论:地黄的商品规格与化学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液质联用技术(LC/MS)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液质联用技术将液相色谱(LC)的高分离效能与质谱(MS)的强大结构鉴定功能结合起来,已逐渐成为中药现代研究的强有力手段。本文以研究实例,从中药化学成分的快速筛选、药材品种鉴定、质量控制方法以及体内代谢几个方面,对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分析了目前阻碍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液质联用技术(LC/MS)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液质联用技术将液相色谱(LC)的高分离效能与质谱(MS)的强大结构鉴定功能结合起来,已逐渐成为中药现代研究的强有力手段.本文以研究实例,从中药化学成分的快速筛选、药材品种鉴定、质量控制方法以及体内代谢几个方面,对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分析了目前阻碍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研究、中药谱效关系相关性研究三个方面阐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主流思路是通过化学结合药理学等其他方法来阐明复方中化学成分不是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药物间复杂的配伍过程包含了质的变化,从而阐明配伍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辨状论质"是历代医药学家长期用药经验的智慧结晶,是一种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因具有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操作简便等特点,在中药的质量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电子感官仪器技术可实现中药性状的客观化表达,一些学者将其表达结果与中药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行关联分析,证明了"辨状论质"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目前"辨状论质"的科学内涵尚未被阐释清楚,中药的哪些"状"可真正反映其"质"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故笔者从"辨状论质"的思想来源与历史沿革、"状-质"相关性分析的现代研究及其应用价值3个方面进行综述,明确了"辨状论质"的思想来源于法象思维,梳理了其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萌芽、发展、鼎盛、成熟4个阶段;对"辨状论质"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阐明了该理论在评价药材品质、指导商品规格等级划分和药材采收加工等方面的作用。建议后续应加大对"辨状论质"的研究力度,充分利用电子感官仪器、液质联用、生物药效评价等技术,加强中药性状特征的客观化描述,重视中药整体性状与药效的关联性分析,建立中药材"性状-有效成分-药效"相关联的研究新模式,以期为阐明"辨状论质"的科学内涵提供参考,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药品质评价。  相似文献   

9.
齐磊  罗琼枝  戴待  张媛 《中国现代中药》2017,19(8):1126-1130
目的:探究雪菊性状特征与质量的相关性,为中草药"辨状论质"理论提供论据,同时为雪菊药材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研究不同批次雪菊药材的舌状花性状特征、HPLC图相似度及奥卡宁和马里苷两种主要查尔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以探寻性状特征与化学成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不同批次雪菊的舌状花,其红褐色部分所占比例及颜色深浅存在差异;其化学成分的HPLC图谱虽得到较高相似度,但样品中两种主要成分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且其含量与样品性状特征密切相关。结论:雪菊的内在质量与舌状花的性状特征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苦杏仁走油前后的质量比较,探讨苦杏仁走油变质现象的感官判别及其物质内涵。该研究对苦杏仁样品走油前后的脂肪油含量、酸值、过氧化值进行了测定,并采用HPLC,GC-MS分别检测了苦杏仁苷、苦杏仁脂肪酸等。利用电子感官仪器(色度仪、电子鼻)量化并对比苦杏仁样品走油前后的颜色、气味;同时与上述结果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苦杏仁走油后颜色由黄白变棕黄,出现酸味;苦杏仁苷含量下降,酸值、过氧化值显著增高,脂肪酸成分发生变化;药材的外表特征与内在质量的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感官分析-质量鉴别系统"能为预测中药化学成分的含量、初步判断中药优劣及质量实时监测提供一定科学依据;为中药贮藏的"事先预测、事中干预、事后鉴别"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开发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本文中重点探讨要实现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开发与拓展,就必须以加强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以及中药学药理的现代基础研究为切入点,然后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在疗铲肯定的单味中草药及传统的有效名方和中医科研成果中开发新的单方或复方中药制剂,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右医剂型的改革及给药途径的多样化以适合不同疾病的需要。为了使中药制剂能进入国际市场与国际的药品认证标准接轨,在新药生产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中草原材料的质量,应用先进的有效成份提取技术,并对整个生产流程、生产工艺、含量控制、药效评价要求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努力使中药制剂成为高效、速效、长效、安全、质量稳定的药品,才能更她地为国内外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本文中重点探讨要实现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开发与拓展,就必须以加强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以及中药学药理的现代基础研究为切入点,然后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在疗效肯定的单味中草药及传统的有效名方和中医科研成果中开发新的单方或复方中药制剂。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中医剂型的改革及给药途径的多样化以适合不同疾病的需要。为了使中药制剂能进入国际市场与国际的药品认证标准接轨,在新药生产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中药原材料的质量,应用先进的有效成份提取技术,并对整个生产流程、生产工艺、含量控制、药效评价要求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努力使中药制剂成为高效、速效、长效、安全、质量稳定的药品,才能更好地为国内外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3.
肖永庆首席研究员从事中药科研30余年,将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的理论和研究经验融汇于中药炮制学科及饮片产业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对中药炮制学继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并通过多年的科研实践,构建了基于中药饮片生产经验传承的中药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模式、基于炮制前后科学内涵变化规律的中药饮片炮制原理研究模式、基于中药饮片炮制原理的具有饮片个性特色的质量评价模式、基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中药饮片分级及质量评价模式。同时,他提出了通过开展中药标准饮片研究,进一步完善中药标准物质体系,稳定中药饮片质量及临床疗效;以大宗中药材产地为核心,构建中药饮片区域性、专业化和智能化生产模式等设想。其创新性的学术思想、前瞻性的科研模式及产业发展策略为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以及中药饮片行业在新环境下重新布局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旨在通过对肖永庆首席研究员主要学术思想和多年科研实践的梳理,为中药炮制学科和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药质量控制面临的问题及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中医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角度,对现行的以复方中主要药味的成分含量来评价和规范中药质量标准提出质疑。指出在复方化学意义上,认识特定药效条件下复方物质间的关系是确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先决条件;中药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应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符合临床实际的中药质控标准体系;中药的化学质控不仅要借助先进分析技术手段,也要遵循中医“方(药)证相关“的逻辑和现代“病证结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药指纹图谱多维信息的化学模式识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一种基于中药化学成分信息,综合的、可量化的鉴别手段,中药指纹图谱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控制天然药物、中成药质量的最有效的方法;中药化学模式识别则是模糊数学概念渗透到药学领域的重要突破,其在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中的运用,解决了中药质量多维信息的综合分析问题,已逐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并不断深入延展开来。随着当代化学分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检测手段应用到中药指纹图谱的构建工作中,更多的化学计量学方法运用到中药指纹图谱的数据处理中来,使得更多的传统中药材、中成药的真伪鉴定、质量评定工作得以实现,且技术已日臻成熟,并取得了诸多成果。该文对20余年来国内外中药指纹图谱模式识别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以期为中药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药饮片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原料,其质量控制与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但仍缺乏符合中药饮片整体性与专属性特点的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基于上述问题,通过综述性状电子检测、色谱-质谱联用、多效应生物评价等技术在中药饮片质量识别方面的研究进展,探索中药饮片“性状-质量标志物-生物效应”的关联性,为构建符合中药饮片整体性及专属性的质量识别关键技术,实现中药饮片质量识别模式的现代化转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宋鑫  申俊龙 《中草药》2015,46(17):2505-2508
中医药对疾病治疗及预防保健效果首先取决于中药材(资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传统中药材质量主要体现在道地性、野生性、生长时间和品规性上,而《中国药典》以化学的指标性成分来评价中药资源的质量,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评价标准,但在机制不完善的市场中也显现出其局限性。解决的措施应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对中药资源形成更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良性循环与发展,推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指中药中含有的能够表达药物临床疗效的化学成分总称。而中医临床使用的是方剂,中药饮片是原料,方剂才是药物。同一中药在不同配伍环境下在体内表达不同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从而实现药效的配伍取向。所以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应该从方剂入手,而评价方剂的临床药效是发现药效物质基础的前提。在临床上,方剂对应的是证候或病,中医证候/病的客观正确诊断,阐释证候/病的生物学本质,发现证候/病的生物标记物,建立临床疗效的生物评价体系是评价方剂临床疗效进而发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基本前提。基于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性,笔者的团队以证候为起点,从方剂入手,建立了系统的关联"证候诊断-方剂效应评价-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分析"的方法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和代谢组学有机结合,在解决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基础上,建立方剂药效生物评价体系,发现并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进而解决与药效物质基础相关的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等质量问题,以及基于临床有效性的中药创新药物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性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也面临一些困境。本文在中药药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药药性及其成分结构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出中药"性-构关系"研究的构想,讨论在分子结构层次利用系统论的思想与信息论的科学方法从宏观角度解析中药药性,以期从中药"性-构关系"研究中探索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的构建,并对其研究方法做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Gibbs Free Energy等结构参数与中药寒热药性间存在非常强的关联关系,提示中药药性与相关成分的结构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从中药"性-构关系"探索构建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为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和科学诠释探索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谷芽是一味常用的传统中药,至今已有几千年使用历史。在古今典籍及著作记载中,由于其名称与基原关系交错复杂,常被混淆。为了厘清谷芽的名称与本草来源,笔者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典籍、现代中医药专著、历版《中国药典》和各省的炮制规范,对谷芽的名称和基原进行考证,并整理其炮制沿革,发现我国不同地域皆按其当地习惯使用谷芽,导致谷芽"同名异物",缺乏统一标准,建议后续将"谷芽"更名为"粟芽",这样更加贴合实际,以便于谷芽质量精准控制和临床准确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