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KillipⅡ~Ⅲ级患者 3 0天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功能Killip分级分为心功能KillipⅠ级组 91例 ,其中接受PCI治疗 3 8例 ;心功能KillipⅡ~Ⅲ级组 77例 ,其中接受PCI治疗 44例。分别比较第 1个月、第 2~ 12个月患者死亡率。结果 :在心功能KillipⅡ~Ⅲ级组中 ,接受PCI治疗患者第 1个月、第 2~ 12个月死亡率较非PCI治疗患者明显下降 ( 6 8%vs.18 2 %、9 1%vs.12 1% )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心功能KillipⅠ级组中 ,接受PCI治疗患者第 1个月死亡率较非PCI治疗患者下降 ( 2 6%vs .5 7% )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第 2~ 12个月死亡率较非PCI治疗患者无显著差别。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KillipⅡ~Ⅲ级患者 1个月内行PCI治疗能减少死亡率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鲁端 《心电学杂志》2008,27(1):14-16
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是当代影响人类健康的两种主要心血管病.心房颤动可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可触发和持续心房颤动,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2].据文献报道,在一般人群中两者合并存在的发生率约>1.0%,但随着年龄增大和心功能恶化而发生率逐步增高[2-4].约42%的心房颤动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而在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和Ⅳ级的患者中,合并心房颤动者分别为10.1%~15.4%和49.8%.在我国心房颤动住院病例中,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约为33.1%[5].而且,近年报道的CHARH、SOLVD、VALIANT等试验均证实,在平均随访的2~3年中,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P≤0.01)[6-8].故必须合理和及时地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设法改善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现状和进展(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上期 ) (四 )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房颤的人群发生率为 0 .15 %~ 1% ,6 5岁以上者发生率达 5 .9%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主要以心悸不适、心输出量下降、诱发和加重心功能不全及血栓栓塞为主要危害。房颤的治疗包括减慢房颤时的心室率和房颤的根治治疗。应用导管消融房室结和希氏束 ,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对有些病例尤其是老年患者仍较适用。对于房室结慢径改良以控制心室率的问题 ,由于不同临床研究报导的成功率变异度较大 (15 %~ 92 % ) ,且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有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 ,因此选择该方法治疗时仍应慎重对待 ,近年…  相似文献   

4.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心房颤动3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报道旨在探讨静脉用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1 资料与方法我们于2 0 0 0 - 0 6~2 0 0 3- 0 6 ,选择心力衰竭(心功能Ⅱ~Ⅳ级)并发心房颤动的住院患者30例,男2 0例,女10例,年龄(5 6 3±14 7)岁。原发病:心肌梗死12例,高血压病10例,风心病6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心功能Ⅱ、Ⅲ和Ⅳ级者分别为8、16和6例。心房颤动平均发作时间(2 6~1 0 )d ,心室率(12 8±14 6 ) /min。所有患者均经毛花甙C及(或)普罗帕酮等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排除标准: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低血压、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和怀孕、哺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缺血性心肌病伴心房颤动疗效、安全性、对患者脑钠素(BNP)浓度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方法86例缺血性心肌病伴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2例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卡维地洛组)44例。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BNP浓度及心功能,观察卡维地洛对心功能及BNP浓度的影响;以6个月内再入院或死亡作为观察终点,评价卡维地洛对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后卡维地洛组与常规治疗组均有BNP浓度下降,卡维地洛组BNP浓度下降更明显(P<0.05);卡维地洛组5例发生终点事件,发生率11.4%,常规治疗组20例发生终点事件,发生率47.6%,常规治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高(P<0.01),所有终点事件发生者BNP>700pg/ml。结论卡维地洛可以改善缺血性心肌病伴心房颤动患者心功能及预后;BNP>700pg/ml可以预测缺血性心肌病伴心房颤动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 wave terminal force in lead V1,PtfV1)在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0例心功能不全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测量、计算、记录所有入选者的体表心电图PtfV1数值,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性别、年龄、民族等相关临床指标。按照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将病例组分为轻症组(NYHAⅠ~Ⅱ)及重症组(NYHAⅢ~Ⅳ)。按照LEVF下降程度将病历组分为LEVF轻度下降组(LVEF 40%~50%)及中重度下降组LVEF40%。分别比较心功能不全患者与正常人,NYHA分级严重程度不同的患者之间相较,LEVF下降程度不同的患者之间相较,PtfV1数值的差异。并分析PtfV1与传统评价心功能严重程度的指标LVE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心功能不全患者与对照组相较,PtfV1数值明显下降(p0.05);2NYHA分级重症心功能不全患者较轻症患者的PtfV1数值明显下降(p0.05);3LVEF中重度降低患者与轻度降低的患者相较,Ptfv1数值明显下降(p0.05);4PtfV1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77,p0.01。结论 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可作为评价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临床心电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AAI起搏器与DDD起搏器不同的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长期影响.方法 86例因SSS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两组,AAI起搏组32例,DDD起搏组54例.植入术后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程控,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功能.研究终点(1)心房颤动的发生率;(2)脑卒中的发生率;(3)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结果 随访20~80(42.1±15.7)个月,(1)DDD组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P<0.05);(2)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在AAI组植入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DD组术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P<0.05);(4)AAI组与DDD组比较,对心功能影响较小.结论 与DDD起搏方式比较,AAI起搏方式房颤发生率低,对心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男、68岁,系"反复头晕、黑蒙1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15年。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图1)、心脏彩超:左室舒张末内径59mm,左房内径43mm,左室射血分数48%。考虑患者左室偏大、心功能偏低,遂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1月,患者反复发作心悸,动态心电图提示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口服心律平或可达龙等药物治疗,上述症状仍反复发作。心悸再次发作并持续1周入  相似文献   

9.
<正>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国心房颤动的总患病率为0.77%,8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7.5%。心房颤动患者发作时强烈的不适体验(如心悸、心力衰竭等)以及对可能继发脑卒中等严重血管事件的担心,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拟探讨心房颤动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特点,为制定临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4例,其中男51例,女33例,年龄36~78(55.12±13.53)岁,病程0.5  相似文献   

10.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8岁,43 kg。因反复出现活动后心悸、气促10年入院。无类似家族遗传史。物理检查无"小精灵"面容,胸骨右缘2肋间和心尖区均可闻及3~4/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NYHA心功能3级。ECG: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胸X线片:心胸比例0.78。主动脉CTA(图1):升主动脉起始段管径狭窄,外径12 mm;主动脉各主要分支和肺动脉均未见狭窄。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图2):左心房、左心房、右心房增大明显,肺动脉及分支未见狭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由于是最常见和危害很大的心律失常,因此其临床研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较快,在2010 ~2012年间指南每年均有更新.在此我们对近年相关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一、房颤危害的新认识 心房颤动频繁发作可产生心悸、头昏、黑矇,甚至晕厥、休克,此外出现心功能下降、心房逐渐扩大、血栓栓塞.近年逐渐有证据表明,房颤可以加速痴呆进程,而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和减少痴呆病情[1-4].  相似文献   

12.
患者 ,男 ,72岁 ,因阵发性心悸 3个月 ,加重伴头晕 3d于 2 0 0 3年 6月 1 8日入院。患者 3个月前体检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 1 2 0次 /min,无明显症状。此后剧烈活动时偶发阵发性心悸 ,略伴头晕 ,3d前坐位起身时感心悸、头晕 ,眼前发黑 ,持续 1min后缓解 ,到医院作心电图示快速心房颤动 ,为进一步治疗而收入院。既往高血压史 8~ 9年 ,血压最高达 1 60 / 1 0 5mmHg( 1mmHg =0 .1 33kPa)。服硝苯地平 1 0mg/d ,血压控制在 1 30~ 1 35 / 80~ 90mmHg。高脂血症 3年 ,自服降脂药治疗。其父及其姐均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检 :体温 36…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28岁.因反复气促、心悸、胸闷10年,加重14 d,晕厥1 d入院.患者10年来在多家医院就诊为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慢性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NP)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心功能评价及危险分层的意义。方法入选CHF患者208例,参照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Ⅰ级50例(1组);心功能Ⅱ级51例(2组);心功能Ⅲ级55例(3组);心功能Ⅳ级52例(4组)。血浆BNP水平测定用放射免疫法;LVEF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诊断仪测定。结果 1~4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分别为(78.05±1 2.86)ng/L、(235.38±36.65)ng/L、(587.98±75.78)ng/L、(1203.87±189.96)ng/L,与1组比较,2、3、4组患者BNP水平随着心功能级别的递增而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4组患者随着BNP水平的升高,LVEF、6 min步行距离逐渐下降,随着CHF程度的加重,年住院次数增加;随访2、3、4组患者5年病死率分别为0,18.18%,44.23%;5年死亡风险随BNP水平的升高或治疗后下降幅度不明显而增大(P<0.01);BNP对LVEF<50%的CHF患者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2.35%、75.42%;ROC曲线下面积为0.90。结论血浆BNP对CHF患者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是CHF患者死亡风险较准确的评价指标之一;CHF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F、6 min步行距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老年脑白质病变(WMLs)患者认知功能。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老年患者,经头颅MRI扫描确诊(Fazekas分级≥1级)的WMLs患者204例,按照是否伴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80例,无心房颤动患者124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和影像学Fazekas分级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房颤动组患者年龄较对照组大(P0.01),高血压和心功能不全的患病率较对照组高(P0.01)。性别、受教育年限、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高血压控制率以及WMLs的Fazek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组患者有39例(48.8%)患者有认知功能障碍,对照组有29例(23.4%)患者有认知功能障碍(χ2=14.08,P=0.000)。两组患者在Mo 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力与计算力、抽象理解以及延迟记忆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是否认知障碍作为结局变量(MMSE评分27分为认知障碍,定义为1,Mo CA评分≥26分为无认知障碍,定义为0)。将年龄、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是否存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为自变量,采用向后逐步回归方法拟合方程。发现高血压病史、心功能不全以及是否存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为WMLs患者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OR=5.234,3.280和8.414,P=0.000,0.004及0.000)。结论:合并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老年WMLs患者认知障碍较无心房颤动老年WMLs患者更明显。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史是认知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伴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WMLs老年患者要进行认知筛查,以便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二尖瓣置换术后合并永久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与左心功能的相互关系。方法:根据患者24h心电图记录(HOLTER)检查的24h平均心率,将患者分为3组[(60~75次)min之间,(75~90次)min之间,90次min以上],比较各组间左心房直径、左心室舒张末期收缩末期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3组患者超声心动图(UCG)记录指标比较,第1组和第3组比较,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及左心室EF值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各组其他指标不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初步提示二尖瓣置换术后永久性心房颤动的患者的平均心室率>90次min会与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增大及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存在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不同起搏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生情况及其机制。方法 :随访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 2 45例 ,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0 0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75例 , 度房室传导阻滞 45例 ,双束支传导阻滞 2 5例 ,除外风湿性心脏病及扩张型心肌病。起搏模式 VVI15 5例 ,DDD6 5例 ,AAI2 5例 ,平均随访时间 3.5年 (1~ 6年 )。结果 :2 45例患者中 5 5例发生心房颤动 (2 2 .4% ) ,其中 VVI模式 44例 (2 7.5 % ) ,DDD8例 (12 .3% ) ,AAI3例 (12 % )。三种起搏模式心房颤动发生率分别为 2 8.4%、 12 .3%、 12 %。 VVI起搏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 AAI、 DDD起搏 (P<0 .0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发生率 (2 9.3% )明显高于另三种病因 (2 0 %、 17.5 %、 2 0 % ,P均 <0 .0 1)。结论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引起心房颤动的重要原因。起搏模式对房颤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机机制可能与室房逆传及心房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8.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对左心房大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对左心房大小及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探讨心房颤动与左心房扩大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选择 32 9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 ,根据心房颤动类型及心房颤动发作时间分组 ,比较各组间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 心房颤动发作 1~ 3年组和 3年以上组左心房内径 ( L AD)均大于 1年以下组 ( P<0 .0 5 ,P<0 .0 1) ,而 3年以上组 L AD又大于 1~ 3年组 ( P<0 .0 5 ) ,3年以上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 L VED)大于 1年以下组 ( P<0 .0 5 ) ;持续性心房颤动组 L AD和 L VED均明显大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 ( P<0 .0 1) ;而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发作 3年以上组 L AD大于 1年以下组及 1~ 3年组 ( P<0 .0 1,P<0 .0 5 )。结论 心房颤动本身可引起左心房扩大 ,且左心房扩大常发生在心房颤动持续以后 ,因此转复心房颤动应尽早进行 ;心房颤动对左心室结构及功能也有一定影响 ,且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60岁。因发作性心悸、胸闷6余年,加重1个月,于2000年11月第3次入院。患者6年来反复发作心悸、胸闷、发作时心电图示频发房早、阵发房颤、房扑,曾两次在我院住院治疗。开始应用胺碘酮、心律平和(或)倍他乐克转为窦性心律。出院后因劳累、情绪激动或体位变化均可诱发心房颤动、扑动,发作时心慌、胸闷明显,持续时间多为1~24小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在中重度心功能衰竭伴心房颤动快速心室率的老年患者静脉注射地尔硫卓和美托洛尔控制心室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将72例中重度心功能衰竭伴心房颤动快速心室率的老年患者分为2组,分别给予地尔硫卓和美托洛尔静脉注射,观察有效率及血压、症状和体征变化。结果地尔硫卓组有效率为94.6%,用药前心室率为149±26次/min、用药后120min降至97±19次/min,下降幅度为35%;美托洛尔组有效率为97.1%,用药前后心室率分别为150±27、95±18次/min,下降幅度为37%。两组血压均有下降但多在正常范围,地尔硫卓组无心功能恶化,美托洛尔组1例心功能恶化。结论静脉注射地尔硫卓和美托洛尔均能有效地控制老年中重度心功能衰竭患者的心房颤动快速心室率,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