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对比TTL系统(一代Isobar系统)和Isobar EVO系统(二代Isobar系统)对手术和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骨三科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共计63例采用Isobar动态固定系统联合减压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TTL组(34例)和EVO组(29例),对比各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椎间高度指数(DHI)、上邻节段髓核容积(LNPV)和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情况的变化情况。结果 TTL组随访21 ~ 28个月,平均(26.32±2.15)个月;EVO组随访21 ~ 30个月,平均(25.46±4.4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1年、末次随访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L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和上邻节段DH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O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DHI较术前增高(P<0.05),而上邻节段EVO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EVO组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DHI较TTL组增高(P<0.05)。TTL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上邻节段LNPV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O组较术前均有所增高(P>0.05);两组间上邻节段LN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L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和上邻节段Pfirrmann分级变化情况与术前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而EVO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Isobar EVO动态内固定系统对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非融合治疗临床疗效满意,在短期内可能延缓固定节段和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对退变的椎间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K-Rod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与腰椎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的56例多节段腰椎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K-Rod组(融合辅助以相邻退变节段非融合)28例和融合组28例,分析比较K-Rod组和融合组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术后腰椎X射线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2种手术方式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56例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K-Rod组和融合组术后12个月Oswestry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K-Rod组和融合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失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Rod组优于融合组。结论 K-Rod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与腰椎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可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但前者具有术中失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对腰椎活动度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腰椎棘突问动态稳定装置(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应用第二代Wallis系统治疗34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中期疗效。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月和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计算JOA改善率评估手术疗效;通过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盘平均高度及腰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病变相邻节段椎体问活动范围的变化,评价腰椎稳定性的变化。结果31例患者经26~38个月随访,VAS评分末次随访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5),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改变(P〉0.05);JOA评分末次随访较术前有显著上升(P〈0.05),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改变(P〉0.05)。DH值及ROM值末次随访较术前和术后3个月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Wallis系统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能缓解症状、延缓置入节段高度丢失和维持椎间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随访期>5年的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5例,其中Coflex组54例,融合组61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JOA、ODI、VAS、 SF-36评分;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增加量、椎间隙高度丢失量及Pfirrmann 分级评定。 结果 两组间临床观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椎间活动度增加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椎间隙高度丢失量较Coflex组明显(P<0.01);融合组相邻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进展较Coflex组明显(P<0.05)。 结论 Coflex植入术和融合术临床疗效相当,并能延缓影像学上的邻近节段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人工椎盘置换术与脊柱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接收的80例颈椎病患者,按住院时间先后分组,对照组为40例患者,治疗者也为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组采用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结果置换组术后脊髓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为10.5,(P<0.05),融合组术后脊髓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为9.6,(P<0.05)。置换组和融合组之间比较显示:术前置换节段及邻近节段的ROM无显著性差异,而术后随访置换组邻近节段的ROM 则显著小于融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节段术前和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在治疗颈椎病时早中期疗效显著,但在术后的并发症中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可以保持整个颈椎及邻近节段避免退变,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还有待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颈后路全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PECD)与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88例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例资料。按照所行的手术方式分为PPECD组(n=42)及ACDF组(n=4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手术前、后颈及上肢视觉疼痛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手术邻近节段左、右侧屈曲及前屈后伸测定值和颈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及上肢VAS和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PPECD组邻近节段左、右侧屈曲及前屈后伸测定值术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ACDF组较术前增大(0.05),并且大于PPECD组(0.05); PECD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优于ACDF组(0.05)。结论 PPECD和ACDF均能显著改善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但PPECD对维持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邻近椎体节段退变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将L4/5节段Coflex植入内固定与单节段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的比较,比较Coflex等非融合理念用于中年患者的优势。 方法 随访2008年5月-2010年5月间在我科行L4/5单节段Coflex植入术与L4/5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患者,年龄限制在40~60岁。其中Colfex组患者48例,融合组患者52例。统计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异。记录术前术后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评分值(JOA)、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视觉评分量表(VAS)评分值。在术前及术后的站立侧位片上测量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在过伸过屈动力位片上测量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ODI及VAS评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flex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均显著小于融合组。Coflex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较轻。Coflex组患者术后上下邻近节段的活动度与术前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融合组患者术后上下邻近节段的活动较角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40~60岁的中年患者,单节段Coflex与融合术均能取得满意的术后疗效,但Coflex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且能有效的保护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山羊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 12只实验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间盘组(CDR组)行C3/4间盘摘除、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术;融合组(ACDF组)行C3/4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不进行手术。分别于术后1、3个月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根据改良Kellgren评分法及椎间盘相对高度测量(RDH)法进行评价。结果 动物实验中所有山羊均成活,无切口感染及肢体瘫痪。间盘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与3个月Kellgre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融合组Kellgren评分高于间盘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前的R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及3个月融合组的RDH均低于间盘组、对照组,且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盘组与对照组术后R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可以有效防止山羊颈椎手术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代表的非融合技术不断改进,在重建受累节段间盘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使得术区节段颈椎结构显著接近天然生理系统所要求的动静态负荷应力分布,在保护退变节段椎间小关节及邻近节段颈椎结构功能及维持颈椎动态稳定性方面作用显著,表现出较节段融合技术明显的方法学优势。目的:评价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间盘退变性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3例单节段退变的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组(融合组)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治疗前后通过X射线影像学检查观察颈椎整体及目标间隙上下邻近椎间活动度的变化;随访期间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评估。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术后整体颈椎及邻近关节活动度较融合组有所改善;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融合组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除颈痛目测类比评分两组间有差异外,其余神经功能两组恢复情况相同。随访期间未见假体下沉、偏移及异位骨化现象。提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有效保持颈椎节段活动度,并对邻近节段间盘退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中期随访可取得与融合手术相当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非融合技术在单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疗效优于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DS)后路减压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后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后路减压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的成人DS患者46例。根据融合节段长短不同分为两组:长节段组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46~78岁;短节段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50~76岁。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根据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椎侧凸Cobb's角、腰椎前凸角及脊柱平衡改善情况,评价矫形效果;结合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46例患者随访1.5~3.3年,平均2.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减压节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在融合节段、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Cobb's角、腰椎前凸角的术前、术后1年、末次随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年、末次随访的Cobb's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值均<0.05);长节段组的冠状面、矢状面平衡术前均优于短节段组(P值均<0.05),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腰痛、腿痛VAS、腰椎JOA评分、ODI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年、末次随访中长节段组较短节段组均明显改善(P值均<0.05)。结论 采用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治疗DS较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更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导航下单体位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PPS)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3月采用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65例患者,其中35例行右侧卧位OLIF,改俯卧位行后路螺钉固定(变换体位组);30例行导航下单体位OLIF及后路螺钉固定(导航下单体位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室占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间、住院时间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腰椎前凸角的变化。CT三维重建评估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椎间融合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2~18个月,平均(14.9±2.1)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导航下单体位组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型后路同种异体骨解剖形腰椎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新型后路同种异体骨解剖形腰椎融合器治疗。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手术前后患者腰痛和腿痛的程度,Oswr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腰痛和腿痛的VAS评分、ODI以及平均椎间隙高度变化。 结果 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2±3.7)个月,在术后6个月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的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平均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新型后路同种异体骨解剖形腰椎融合器能够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评估经后路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7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19例因未能完成随访剔除本研究,最终85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术式选择分为动态组44例和单摘组41例,术后随访5年以上。比较2组患者临床评估指标(VAS、ODI)、影像学评估指标(腰椎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及并发症(手术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复发、腰椎不稳、螺钉松动及伤口感染)情况。结果动态组在末次随访时VAS及ODI优于单摘组(P<0.05)。末次随访时动态组椎间隙高度下降约12.75%,单摘组下降24.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前与术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组手术节段末次随访时保留(4.05±0.79)°的活动度,约为术前活动度的45.30%,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组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单摘组复发5例,其中4例行保守治疗,1例再次手术。动态组未出现腰椎失稳病例,单摘组有3例失稳病例,其中1例因手术节段滑脱,出现腰痛及下肢神经症状再次手术,2例因无症状随访观察;2组均未出现螺钉松动及伤口感染病例。结论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中长期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髓核摘除术,能更好地维持椎间隙的高度,减少手术节段的复发和腰椎不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X-STOP棘突间撑开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3月,我院采用X-STOP棘突间撑开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患者的腰腿痛情况、腰椎间活动度、椎间盘高度.结果:平均随访(2.9±1.23) a.术后患者腰腿痛明显缓解;JOA评分、ODI评分与椎间高度术后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板夹角术后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选择合适的病例,X-STOP棘突间撑开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背景:非融合技术可以避免椎间盘髓核摘除和脊柱融合固定治疗椎退行性病变导致的椎间盘丧失原有的生物力学功能或加剧蜕变。 目的:总结各种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植入物特点、疗效及置入后生物力学的变化。 方法:作者检索1990/2012 PubMed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与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植入物治疗脊柱退行性病变的相关研究。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31条文献。棘突间非融合植入物能撑开病变节段棘突间隙,防止过度后伸,从而增加相应水平椎管横截面积和椎间孔高度,降低椎间盘负荷和小关节负荷,控制异常活动,保持运动功能来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腰椎棘突间植入物可根据其特性及作用特点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分别以X-STOP和Coflex为代表。由于不同的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植入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适应症状有所不同,应通过鉴别患者的不同发病原因,选择最合适的棘突间非融合器械进行个体化治疗,使其植入后更加符合生理情况应力分布。关键词: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植入物;腰椎退行性病变;生物力学;医学植入物;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36  相似文献   

16.
背景:对于广泛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采用内固定还是单纯手术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内固定与单纯开窗治疗广泛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12/2009-12珠江医院收治的有根性症状的152例广泛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5例行单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治疗(单纯组),97例行髓核纤维环摘除,椎间撑开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组)。治疗后定期进行随访。 结果与结论:影像学检查显示,治疗后6个月和6年时,单纯组椎间隙相对高度明显下降,而融合组椎间隙高度比术前增高(P < 0.05)。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6年,融合组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均优于单纯组(P < 0.01)。提示,对于广泛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及突出纤维环摘除,椎间撑开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远期疗效优于单纯髓核摘除。 关键词:纤维环膨出;腰椎间盘突出症;融合;内固定;髓核摘除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